-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读第1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3)读第2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切?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
4、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难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指导朗读(读全文)
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的对话,可分角色练习朗读,要读出同船的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五)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指导讲故事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先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教师接下面的问题引读课文。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神态怎样?还说了什么?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练习
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1)宝、剑、靠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或两个熟字组成的,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识记字形。
(2)求是球的一部分。
(3)重点指导:
催:右下与难比较。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3、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催:左窄右宽,左边是单立人,右边的上半部是山,下半部是隹。
宝:上面是宝盖儿,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
剑: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是佥,第七笔是提,不是横。
靠:上边告要写扁一些,下边非要写短一些。
4、学生在田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扩展综习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
随堂练习
1、加偏旁或部件组成新字,再组词。
2、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
(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_______
(2)________果然_________
3、展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写下来。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刻舟求剑》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1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个大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在课文的引入中通过对学生已积累的寓言故事的回忆,将已有的知识唤醒,强调用看注释、结合资料,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同时提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点。
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两篇古文《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
2.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
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五、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两则寓言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吗?找学生背诵并说明两则寓言要告诉给我们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新的寓言《刻舟求剑》。
【本段导入语有旧知识导入法、谈话激趣法。通过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回忆,加深学生对"寓言"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初步学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所查资料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标出文章有几句话。
2、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①学生试读课文,通过学生试读课文发现并纠正难度易错的字和句子。
②教师范读,纠正字音,解释字义,示范断句。
③齐读课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采用幻灯片出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和易读错的字。字音字形的处理过程穿插在读文的过程中,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接下来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学要注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三)深入学文,情感提升
1、合作解疑
在小组里提出自己不懂的字和句子,互相解疑。教师巡视后学生提出在小组里仍未解决的问题予以指导和解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查询工具书的方法使初步理解文意,在小组里相互质疑解疑,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巡视做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2、分析课文
(1)宝剑掉到河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个人找到宝剑?
3、情感升华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故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做人做事不能不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死板的做事,要机敏灵活,随机应变。
⑤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这件事的?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刻舟"、"求剑"来设计,也就是抓住故事中的"那个人"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江里后,他的一系列做法和想法着手,帮助学生理解:宝剑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不停地向前移动,刻的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还从船上刻的地方跳到水里捞剑,是不可能捞到的。在学生回答"那个人"能不能找到宝剑问题时,采用电教媒体"演示船移动,而宝剑却不能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偿试创新:
1、强化朗读
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学要注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
2、讨论习文
通过课下注释和查询工具书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并且对同桌说一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巡视中做适当的指导。
3、揭示寓意
文章的学习到了尾声,通过多次的读文,老师的讲解和小组的讨论,能够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
总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四)板书设计:
6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独立识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3. 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4. 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重点)
教学准备:幻灯片 船和剑的贴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虽小,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作?
生:寓言
板书:寓言,提示“寓”字。
生书空,说笔顺
2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翻书P56,看看《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
生汇报
(PPT出示)师简介《吕氏春秋》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所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课文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本文分为古文和译文两部分
师: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译文”这个词语来分析。
生举手作答
3 师:古文是古人的表达方式,译文是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因此,如果我们单看古文的话,不太好理解。今天,我们就结合译文,来重点学习这种不太好理解的古文。学习古文也有一定的方法。(板书:方法)
师:学习古文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准字音(板书:读准),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古文部分,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生自读课文
4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现在就来考考你们。
PPT出示:遽、契,考察音准。(全班一起跟着小老师读)
5 师:这两个字都会认了,那么其他的字是否都能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全文)
生齐读古文(重点关注:音准,发现有错,及时正音)(注:正音后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6 要读好古文,除了读准字音,还必须能正确断句,这样才能将古文读通(板书:读通)。而要做到正确断好每一句,就必须理解古文每句话的意思,才能做到。现在,先请同学们标一标古文有几句话。
生:3句
师:观察译文有几句话?
生:3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渔歌对唱PPT(游戏规则:1、2组读古文;3、4组读译文,1、2组读一句古文,3、4组读一句译文)
师:读完后,你发现古文和译文每一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一一对应
7 师:通过渔歌对唱,我们知道了古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但古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也比较难懂。(PPT出示)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古文中比较难懂的字圈出来,并结合译文,找到它的.意思,批注在书上。
生自读,批注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都在认真的读,认真的做批注。那么,这几个字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
PPT出示遽、契、惑,考察字意。
师:除了这三个字以外,古文中还反复出现了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比如:其、之(PPT出示)在古文中将它们圈出来。
生自读,批注
师:“其”在古文中出现了几次?“之”在古文中又出现了几次?
生汇报
师:看来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两句话中的“其”和“之”。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出示)
师:这两句话中的“其”、“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先结合译文相对应的句子找一找它们的意思。然后举手回答
生批注、举手回答
8 师:刚才通过对照法,我们已经知道了古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
生尝试着给古文断句
9 师:老师也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PPT出示全文,带停顿线)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师范读、生倾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听了老师读,下面老师也想听一听你们读的怎样。
生齐读
10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读,令老师很欣喜的是同学们都能读准字音,并正确的断句了。但学习古文,仅仅只到达这一步还不够,还必须将古文读懂(板书:读懂)
11 自读本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生自读,举手汇报。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楚人不慎将剑坠于水中,他采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寻剑,结果没能找到剑的故事。
三 深入研读
1 你从古文中的哪一句话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生:剑坠于水(板书)
师:谁来说一说“剑坠于水”什么意思?
生说意思,师贴板画
2 师: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会怎样做?
生思考作答
师:楚人又是怎样做的呢?用古文中的话说一说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PPT出示) 生齐读
师:他遽契其舟,他在刻舟(板书:刻舟)为的是等船停下来后,能够从刻舟的地方,寻求到自己的剑(板书:求剑)
师:楚人之所以用这种方法寻求自己的剑,当时他的心里可能是怎么想到呢?
生说楚人心理活动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楚人所说的话
生感情朗读
3 师:你认为他采用刻舟求剑的办法能够找到剑吗?请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楚人不能找到剑的原因。
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PPT出示此句)(板书:舟已行 剑不行)
师请一名生上台用贴画演示这句古文。
(生贴,师读,贴完后,师指贴画,全班齐读)
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等船停下来后 ,船和剑的位子就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可楚人意识到这变化没有?
生:没有
师:他没有看到事物发生的变化,难怪他找不到自己的剑。你对楚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带着你的体会读最后一句。(PPT出示此句)
生带着讽刺、嘲笑的语气读最后一句(重点关注:是否感情朗读)
4 师:学了这个寓言后,相信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思考作答
师:这个就是这个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知道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指板书,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寓言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刻舟 舟已行
求剑 剑不行
副板书:
方法:读准—读通—读懂
反思:
《刻舟求剑》是一篇带译文的古文,对于这种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对于初次接触这种文体的学生,又应该如何让他们学懂?个人认为,学习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本文,而更多的应该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学观念。因此,这堂汇报课,我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教给了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当然,通过这堂课,绝大分学生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实到应用层面还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多操练几回。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进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最后,特别感谢为我这堂课出谋划策,给予我细心指导的各位老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07-12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04-13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04-05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文07-23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12篇04-05
刻舟求剑作文04-22
《刻舟求剑》教案01-05
《刻舟求剑》 教案02-25
刻舟求剑的道理11-17
刻舟求剑的意思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