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教学设计 推荐度:
-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长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城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城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各位朋友:
1、认知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
(打出幻灯片)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⑵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⑵ 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⑶ 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
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嘹望、射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
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嘹望射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长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生词卡片、挂图、录音、投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我们又重新走进了课堂。暑假里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能不能跟大家讲讲自己的旅游见闻?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游览一处名胜,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学生观察画面感受长城
1、出示长城的远景图,提示学生按顺序观察。
2、出示长城的近景图,重点观察长城的结构。
3、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心中的感受说一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训练基本技能。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长城、描写长城,又是怎样抒发感受的呢?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自学任务。(投影自学提纲)
1、自学生字(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生词(结合上下文、查资料)
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文章条理。
4、图文对照,明确课文内容和画面的一一对照。
5、划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1、前后座的同学自由结组,交流自学情况。
2、交流自己查阅的、掌握的关于长城的知识。小组练读课文。
3、找出共同的问题。
五、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巩固基础知识。(词卡)
2、指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层次。
3、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提示学生重点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练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继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第一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自学性训练,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间的交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求的精神,是教师的教学常规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自学,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节课我们就全班交流一下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的理解,集中一个话题或知识点,可以不受课文记叙顺序的限制,可以加入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及时点拨指导)
1、远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长而壮观。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2)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是长城的终点,“六千多公里”这一具体数字突出了长城的长。)
(3)除了书中的简短介绍,你还了解了哪些资料?
(4)指导朗读
谁能读出长城的“长”?
谁能读出长城的“壮观”?
2、近看长城,图文对照,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例,具体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建筑材料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像很宽的马路,平整而宽阔;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面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行的城台,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2)画出示意图说一说长城的结构
(3)你了解的资料还有哪些?想象古代战争的场面,体会长城的防御作用。
适当补充: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修筑与明代,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
3、小结过渡
长城以它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存在而惊叹,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都会为它的不朽而沉思。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感受的呢?
4、产生的联想
(1)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所以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是心中的真实感情。
(2)以条石为例,说明了修筑长城的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多,
“两三千斤”说明条石重,
“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
“陡峭的山岭”说明工程的艰巨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说明条件的艰苦,更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
(3)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对照图画,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指导朗读
读出劳动的艰辛……
读出非凡的创造……
读出由衷的赞叹……
4、长城的历史地位
1、联系1、2、3自然段的内容,无论从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篇
(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把本篇课文的内容、条理、中心、写法梳理清楚,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
2、理清作者观察、描写的顺序,学习写作方法:观察(由远及近)——联想——抒情
3、谈谈学习感受和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本课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远望长龙六千多公里
观察
近看高大坚固
1、长城联想血汗和智慧
赞美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设计3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
长城教学设计5
课题:第一课
《长城和故宫》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宏伟建筑奇迹,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成就;知道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古代皇家宫殿——故宫,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是一座辉煌的建筑群。
2、技能目标: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城和故宫的位置、及长城的起止点,培养阅读使用地图的能力;能介绍相关的长城和故宫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同学的介绍补充知识,培养倾听能力。
3、情感目标:我国有举世闻名的长城和故宫,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自豪的。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留下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惜保护。
重点:人类工程的奇迹——长城。
难点:长城和故宫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被称为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山河壮丽,被称为美丽神奇的东方国度。这些令人向往的历史遗迹和名山大川,吸引着中外游客,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今天就开始学习第十三单元——我国的旅游胜地。
(2)新课部分:
第一部分:人类工程的奇迹
1、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介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想想他们看到雄伟的长城时,会说什么?
(真长啊!太壮观啦!了不起!)
(2)引导质疑:第一次看到长城的人随后会问导游一些什么问题?
(长城有多长?长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怎么建的?为什么要筑长城?)
(3)小结:人们最想知道长城的长度,修筑的时间,修筑方法和它的用途
板书:
长城
长度
时间
方法
用途
(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能解答哪个问题,怎样解答更清楚。
学生以“小导游”身份介绍长城。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长度
1
学生介绍:长城长度
(长城位于我国北方,西起甘肃省嘉峪关,东至辽宁省的鸭绿江,全长一万多华里,5000多千米,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板书:长万里
2
组织分析:长城“全长一万3
多华里,4
5000多千米”,5
这是多长?
(如果从长城的起点步行止终点,每天走50千米,要3个多月的时间才能走完。)
(2)时间
学生介绍:修筑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即2000多年前,各诸侯国在自己的管辖境内修筑城墙,秦、赵、燕在北方修筑了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在三国长城的基础上继续修建,形成万里长城。秦以后,历代都修过长城。现在我们见到的长城大多是明朝时修建的。长城的修建历时一千多年,清朝以前从未停歇,是世界上建筑时间最久的人类工程。)
板书:春秋战国
明朝
(3)方法
1
学生介绍:修筑方法
(劳动人民用肩扛、手抬、土堆等最原始的建筑的方法,将每块重达一二百千克的条石运送到陡峭的山岭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为此付出汗水、鲜血、甚至生命;据粗略计算,修筑长城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如此巨大的工程量、艰难的建筑环境,即使是在拥有大量高科技的建筑工具和运输工具的现代社会也是难以达到的。可我们的古代劳动人民却做到了,让人惊讶赞叹。)
2
组织归纳:长城的真正建造者是谁?
(长城的建造者是古代的劳动人民。所以说,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创造了一切。)
板书:肩扛手抬
(4)用途
①学生介绍:用途
长城是一项用于军事的防御建筑工程,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修建。在历史上,对遏制冲突扩大,维护当地人民的生产和安全,保护当时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方便各民族的友好往来,起着重要作用。
②组织介绍:今天的长城发挥什么作用?
(今天的长城成为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旅游胜地)
板书:防御
游览
3、小结
组织分析: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工程的奇迹”?
板书:人类工程的奇迹
(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
第二部分:宏伟瑰丽的紫禁城
1、
进入情境,
①提出问题
②组织介绍:故宫过去叫什么?紫禁城在什么地方?
(故宫过去叫做紫禁城,位于首都北京的市中心。)
3
组织质疑:看到这么大的紫禁城,4
人们想知道什么?
(紫禁城有多大?都有什么用途?)
④小结:人们想知道紫禁城的规模和用途。
板书:故宫
紫禁城
规模
用途
2、解答疑问,汇报成果
(1)规模
1
学生介绍:紫禁城规模
紫禁城
,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房屋9999间半,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紫禁城由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外朝有著名的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内廷由后宫和御花园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以神武门、三大殿、午门、天安门为中轴,宫殿层层叠叠,万户千门,异常壮观。
板书:宏伟壮观
2
组织分析:这么宏伟的紫禁城是由谁建造的呢?说明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令人赞叹和佩服的。)
(2)用途
1
学生介绍:紫禁城用途
(外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以及眷属居住、游玩的地方。)
2
组织分析:紫禁城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皇帝生活的地方。“紫”是指紫微星座,象征帝王。“紫禁”的意思就是帝王的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在封建社会,没有皇帝的准许,皇亲国戚都不得入内,老百姓甚至连走近看看都是犯禁的。)
3
组织介绍:今天的紫禁城的用途是什么呢?
(今天的紫禁城已建成为故宫博物院,供人们参观游览。)
板书:禁城
博物院
第三部分:总结
说一说:在了解了长城和故宫的过去及现在后,自己有什么想法?
板书:
【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设计10-10
长城的教学设计10-06
长城教学设计10-12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模板10-06
长城教学设计模板(通用8篇)10-06
《长城》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05-24
关于《万里长城》教学设计10-06
《长城》的教学反思10-07
《长城》教学反思06-30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