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生平
四、创作背景
1、写作背景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3、艺术特色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论语〉六则》最显著,《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
(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
(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译文
(2)分析
在这段论述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言养气”说。
所谓“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和本质。“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后来孟子的话被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就是所谓的“养气”说。“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养气”的说法。
3、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答:(可结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来回答)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
①全文为问答式;
②层层铺垫:如第六段中关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论述;进而到第七、八段关于“告子”的论述;再到关于“孟子”本人的论述;
(2)论证艺术:
①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守株待兔”的故事。
②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如本文最后一段)
③对比论证。(“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之间的比较等)
六、练习
1、选择题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B)
A.孔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C)
A.墨家
(3)解释加横线的词: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C)
A.严厉
(4)解释加横线的词:“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B)
A.统一
2、填空题
(1)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2)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
(《孟子·公孙丑上》)
3、翻译题
解释以下句子: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4、简答
试分析本文说理艺术。(参见上面难点讨论部分)
七、研习与思考
1、阅读下列《孟子》中的文字,阐论孟子的身心及心性思想。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告子上》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参考答案:
(1)第一则文字阐论了存心养性的思想。孟子为人性是全善的,这种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又全是根于心的。所以人的善性美材,在道德上,人性是完善的,人心也是“良心”、“仁义之心”。但性不得所养,心不得操持,人的心性便如同树木失去养护并被斧斤砍伐一般被毁坏。所以孟子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2)第二则文字讨论身与心的关系,孟子认为身心皆是天所与我者,即都是人的自然构成,但二者有大体与小体的分别,人要完成人的意义与价值,必先立其大体,培养自己的心。所以在《告子上》中,孟子又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己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2、阅读下列文字,说说你对文与气的理解。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法度),至于引气(运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参考答案: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是指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更多地指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而苏辙则将二者综合起来,讨论如何培养作家的精神与气质,提高作家的创作水平。他们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认为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
3、结合课外对《孟子》的阅读,分析孟子善用譬喻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论语·雍也》载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东汉赵岐《孟子章句·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己独至。”《孟子》开篇与梁惠王论政治时便举了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可以从《孟子》中举出五至六个譬喻的现象,加以分析。特别注意孟子对孔子“能近取譬”思想的理解,他的譬喻都是亲切的,贴近生活的,而不是玄想与超验的。
八、延伸阅读
详细文字见“备课资料”部分
(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二)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
(三)谭家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0-06
浩然之气作文05-14
我养的小狗作文10-06
我养小狗作文10-21
我养的小狗作文02-14
我养的小猫作文02-12
我养的小猫作文10-06
《我就是我》教学设计06-20
(精选)《我选我》教学设计11-17
《我选我》 教学设计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