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恐龙的介绍
当来到的一个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需要用到介绍,介绍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出发点。如何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介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恐龙的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恐龙的简介:
恐龙是出现于二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并繁荣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结束的中生代路栖爬行动物。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能够见到超多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之后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能够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2006至2012年间在泰国东北部的呵叻府发现了一种恐龙化石,其时代在约1.2亿年前。经鉴定,这种化石属于禽龙类的新种类。禽龙类是白垩纪(约1.45亿年至6600万年前)时期十分常见的食草恐龙。这种恐龙被命名为“诗琳通龙”。恐龙的简介
恐龙概述:
从2.4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我们至今所知,最早的恐龙是黑端龙和叶字龙,是由22500万年前一种像鳄鱼的槽齿动物进化出来的。大约6500万年前,在白垩纪最末尾时,恐龙灭绝了。各种恐龙快速地演化出不一样的特化特征,并发展出不一样的体型大小,占据着不一样的生态位,并持续生存到晚白垩纪。恐龙是中生代的优势陆栖脊椎动物,尤其是在侏罗纪与白垩纪。在恐龙占优势的侏罗纪与白垩纪期间,几乎所有身长超过1米的陆地动物皆为恐龙。
恐龙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杂食性动物。有些恐龙以双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龙和禽龙能够在双足和四足间自由转换。许多恐龙的身上具有鳞甲,或是头部长有角或头冠。尽管恐龙以其巨大体型而着称,但许多恐龙的体型只有人类大小,甚至更小。
不一样种类恐龙的介绍: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超多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是食肉龙类恐龙的一员,身躯庞大,强健有力。食肉牛龙化石的发现地主要是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丘布特地区。食肉牛龙生活在1亿年前。食肉牛龙是中型恐龙,总长约7.5米,重达1000千克。与跃龙、霸王龙等其他食肉龙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骨上下相对厚一些,前后相对短一些,因而模样不一样,长了一个像狮子一样的塌鼻子。
食肉牛龙的化石首先于1985年在阿根廷发现。像其他食肉龙类恐龙一样,食内牛龙长着致命的利齿,用来撕咬猎物;并且还有强有力的后肢,用以追捕猎物。
食肉牛龙有个令人不解的特征,就是它的一对眉骨“角”。它们看起来既不够大,也不够硬,不可能被当做武器来抵御敌人;再说食肉牛龙这种恐龙已经够大够强的了。因此,这对角也许是随着发育成熟而长出的,标志着食肉牛龙已成年,具有了生育潜力。
食肉牛龙的名字“Carnotaurus”的意思是“食肉公牛”,在必须程度上是因为它长着公牛一般的脸。食肉牛龙的两只眼睛上方长着一对奇怪的锥(zhuī)形骨质突起或“角”。长角的位置恰好在现代公牛长角的位置。
食肉牛龙的身上从头至尾还长着几排特大的鳞,像鼓起的包包。像霸王龙一样,食肉牛龙的前肢个性细小,不可能够得着嘴,恐怕没什么用途。尽管食肉牛龙的牙齿和上下颌不是个性的大和硬,它却能捕食如丘布特龙等植食恐龙。
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此刻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能够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能够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三剑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龙是?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恐龙生活习性: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脚爪的第二根指头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恐龙生长繁殖:
爬行动物是产卵的,以前人们假设恐龙也这样。不过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支美国探险队到蒙古寻找恐龙化石时,才获得最初的证据。
科学家不只找到了恐龙的遗骨,还找到了它们留下的巢和巢里的蛋。这些恐龙都是一种小型的角龙——原角龙。活着时,它的大小就像一只现代的羊。它的蛋是鹅卵形的,大约宽75厘米,长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内,在巢中螺旋状排列。巢位于沙中的一个洼处,因为原角龙生活在一个多沙的地方。很多雌龙似乎在同一个集中产卵。很偶然,在其中一个巢中,找到了一只吃蛋恐龙——一偷蛋龙的化石骨骼。看来似乎这只动物在偷袭这巢时,被沙暴压死了。自那以后,很多其他种类恐龙的蛋相继被发现了。
恐龙蛋的直径通常在10厘米~15厘米之间。在中国河南西峡县出土的一种恐龙蛋化石,长直径达30厘米,短直径12厘米,这在中国是很罕见的。
恐龙蛋属羊膜卵,其他爬行动物以及鸡鸭等产的蛋也是羊膜卵。羊膜卵的外面包有一层既坚固又耐干燥的钙质外壳,壳上有许多小气孔是供胚眙发育时呼吸空气用的“窗口”。恐龙蛋壳厚2毫米~7毫米,是世界上最厚的蛋壳。在蛋壳的里面,含有一个大卵黄,为胚眙供应养料:个被羊膜包裹的羊膜囊,其中充满了羊水,胚胎沉漫在羊水中。另外还有一个囊,是存放排泄物用的。
羊膜卵构造精巧、合理,在陆地上不会干涸、失水,胚胎在里面既安全又舒适。与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卵相比,条件不知好多少倍。青蛙的卵必须产在水中,一离开水它就不能成活;就是不离开水,成活率也有限。所以青蛙一次要产很多很多的卵,以提高成活率。
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飞跃,是动物生殖方面的一大进步,为它们在陆地上繁殖后代创造了必需的条件。
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蛋大约有数千枚之多,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弄不清楚是什么恐龙下的。
还有,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化石恐龙蛋都是素食恐龙生的,食肉恐龙的蛋则没发现。但也有报道说,不久前已在美国找到了跃龙蛋的化石。美国科学家发现,恐龙像鸵鸟与鸽子一样,采用坐窝孵蛋的方式孵出后代,这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发现。这项发现印证了古生物考古学家一直在猜测,但又苦于未能证实的事实,这使人类对恐龙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报告说,他们与蒙古科学家组成的考古队在戈壁大沙漠中发现了一处保存异常完好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在7000万年~8000万年前的一种食肉性恐龙化石,化石清楚地显示,恐龙死前正在孵蛋。它坐在窝上,窝内有15枚恐龙蛋,它的腿微微弯曲,其前爪叉开并伸向后方,似在护着自己的卵。此情此景,与今天的鸵鸟和子、母鸡孵蛋的形式并无两样。从化石上看,该恐龙很像今天的鸵鸟,只是它的尾巴较长而脖子短。
美蒙联合考察队成员、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鸟类学部研究员路易斯·查蓬指出,对鸟类化石及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分析研究,并参照已有的文献及解剖图可以看出,鸟类与恐龙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在戈壁大沙漠中的发现,第一次证实鸟与恐龙在行为上有着共同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它们都是自己孵蛋育出后代。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与蒙古科学院组成的古生物考察队,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戈壁沙漠里从事考古发掘。他们是在一处名为乌哈一托尔戈特的地方,发现这一极其珍贵恐龙化石的,该地区已被列为恐龙化石保护区。
恐龙近亲:
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早期认为它是最早的鸟类,近期研究认为其更可能属于原始恐爪龙类)与美颌龙形态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近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把鸟类直接归入虚骨龙类(包括霸王龙、窃蛋龙、恐爪龙等)。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非鸟恐龙与鸟类远。非鸟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它们的前身是“似哺乳类的爬行动物”,即兽孔目,早期则是“似爬行类的哺乳动物”,即哺乳型动物。
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大部分在中生代的末期灭绝了;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爬行动物(如龟鳖类、蛇类、鳄类等);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进化成了现今的鸟类和哺乳类。
恐龙灭绝的原因: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甚至,人们还发现,生物的灭绝现象和外星的撞击存在一个6500万年的周期,以此观点来看,当前地球上的生命已经是行走在生命的尽头了。因为上一次灭绝就发生在6500万年以前。下一次大灭绝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实际上也正在发生,看看今天的物种灭绝速度就知道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陨石撞击并不是全部的真相,除此之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磁极倒转以及强度的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外形特征:
骨骼特征
对于体形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来说,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们的腿骨庞大而结实,足以负担巨大的身体。同时,它们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构造,减轻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会造成力量的衰减。
那些体形更小的、行动迅速的恐龙则进化出了一种在现代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点:薄壁长骨。这种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构成,而骨骼中央则是轻得多的骨髓。行动迅速的植食性恐龙,如橡树龙,就有这种薄壁长骨。我们可以假定这种骨骼是为了减轻重量,从而在逃离天敌时获得更快的速度。
体型特征
偷蛋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主要区别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有往前突出的耻骨,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除臀部结构不同外,两类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中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陆地动物——易碎双腔龙。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大多为肉食性,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恐龙的介绍】相关文章:
介绍恐龙的作文03-21
恐龙的介绍作文05-05
介绍恐龙作文400字03-10
介绍恐龙的作文13篇03-21
介绍恐龙的作文(精选28篇)10-24
介绍恐龙的作文[共15篇]07-06
介绍恐龙的作文300字(精选39篇)03-10
介绍恐龙的作文300字(通用20篇)10-31
恐龙的作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