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幻故事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1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
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
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现代林业建设为林业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根源,找准本学科的发展战略与方向,已成为构建新时期林业经济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林业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重视与关注。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2
1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涵义及特点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即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根本;依托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以外的资料和社会实际,借助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创建“讨论型”、“探究型”、“交流型”、“实践型”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空间的拓展。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的特点:突出“学生”、突出“开放”和突出“探究”。一是,突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疑点”,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丰富而“有用”。二是,突出“开放”,即教学材料、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的开放。教师不仅仅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还应注意教材之外的专业资料,对社会现象和专业问题的调研;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电子课件以外,还可利用视频音像教学、积极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等;最后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例如将教与学拓展到课外,通过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模拟操作、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配合完成教学。三是,突出“探究”,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能力。教师通过鼓励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学中可设置“课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合作互动。
2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目标
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应用到管理学教学中,实现了两大基本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这两大目标也分别贯穿每一章节的教学要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掌握,使学生有所思考,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管做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待人还是接物,都能有所教益。一是,知识目标:明确现代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掌握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一些理论知识点。传授知识的过程,不再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填鸭”为主,而主要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为主。二是,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阐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管理学历史发展,熟悉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利用管理学原理解决基本问题,并贯穿管理道德和创新思维,对管理的基本原理举一反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学时以及相应能力的训练大纲。
3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管理学教学中实施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可以采用:实例———理论———实训———创新。这个模式可以描述为:在授课中,先将有关的案例、情景、课前小测试、课前小思考题、管理游戏、管理故事等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预先设计好启发式的问题,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和解答;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钻研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定理、法则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组织学生再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方法等去分析和研究现实的问题;并进行课堂与课后实训,进一步了解所学理论与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理论运用的条件及要求等,在实训中总结实践中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进行成效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方法,从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方式,实现了教材、教室、教法三突破;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了师、生全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参与“备、讲、练、评”整合教学过程,原来教师主要备、讲,学生主要参与练、考,现在全参与。
4一个教学实例
在管理学教学内容中“决策”这一章节较为理论化,在介绍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之后,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决策呢?请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理解的?如果你们从学校回家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又是如何决定选用这些交通工具的?启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接着组织同学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发展新配方,生产各种口味可乐的决策案例进行了讨论,以此案例设置问题以求对“管理决策”下一个定义。经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教师总结归纳了一个与教材不同的定义: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可能与需要,拟定多个可行方案,根据评价标准,选择一个最满意的方案,并付诸实施,通过市场检验进行修正的过程。接着,在讨论决策的过程时,又与定义对应讲解并在黑板板书:接着,按照预计方案组织同学进行决策模拟游戏: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六组,每组人数为单数,模拟为董事会,下设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由各小组自由选择交易对象,每两个公司是一个对手,分对进行合同执行决策的模拟。通过活动一方面检验同学们对决策定义及过程的掌握,并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下一个要讲解的重难点:影响决策的因素。在课下,还联络组织了部分同学旁听了该校党政联席会议,现场感受领导决策过程和决策风格,并在第二次课中分别讨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优点、缺点、决策方法等。教师还指导学生参加当前学期其校举办的模拟商品交易会,分析竞投摊位、开拓市场等如何决策。教师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惊心”,在此过程中运用到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等,还进行了模拟训练,既有教法、又有学法,开展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
作者:吴新玲 陈书星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3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内分销行业快速发展,出现部分分销商受利益的驱动进行窜货,不仅损害了厂商和其他渠道成员的利益,使得销售网络的受到严重的破坏,消费者权益没有保障,窜货的经销商自身最终也将“玩火自焚”。本文旨在分析物流控制与地区窜货防治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进行分销物流控制从而达到防治窜货的目的,最后通过实例介绍“两条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的监管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来说明如何将物流控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相结合,达到防治窜货目的。
关键词:窜货;物流控制;信息共享机制
在过去的理论研究当中,曾经也有专家提出诸如产品物流跟踪防窜货解决方案、防窜货系统的开发、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防窜货系统等,但都把重点放在事后追踪上。事后追踪固然重要,但是对窜货的预防胜于治疗。
为了正确的看待窜货,本文在分析物流与地区窜货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改善物流对地区窜货的意义,最后通过信息共拿与物流控制相结合,探寻窜货的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从窜货发生的动机、目的出发,区分窜货类型。梅明平(12006)把窜货行为分成恶‘{生窜货、良胜窜货、自然性窜货三种基本类型。[1]恶性窜货是指为获取非正常利润,分销商蓄意向自己辖区以外的市场倾销产品的行为。良性窜货在市场开发初期对厂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一方面,在空白市场上厂商无须投入,就提高了其知名度,汇聚了人气;另一方面,厂商不但可以增加销售量,还可以节省运输成本。自然窜货它主要表现为相邻辖区的边界附近互相窜货,或是在流通型市场上,产品随物流走向而倾销到其他地区。
和分销战略。而渠道战略和物流管理共同服务于营销组合中的分销变量。物流管理关注的是在营销渠道中如何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实现商品可获得性的问题。有效的物流管理对于厂商整体分销战略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从更广大的意义上说,物流管理是渠道管理的分支,它主要与产品流程发生联系。物流管理和渠道管理联系紧密并相互依存,因为一个设计精确且运行良好的渠道,离不开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数量流向渠道成员和最终目标的富有效率的产品流程。
(2)有效的物流管理能改善生产商与渠道成员的关系有效的物流管理能增强生产商与渠道成员的管理—生产商有一系列潜在的诱人条件,能使渠道成员接受物流系统。而一个设计精良的诣在改善渠道成员服务的物流规划,是生产商关注并协助渠道成员取得成功的最明显的信号之一。在向渠道成员展示一项物流规划时,生产商应将重点放在使渠道成员确信该项目将能帮助他们(渠道成员)取得更大的成功上。从这个角度讲,新近提出来的物流规划将会是一种用来构造渠道成员支持的潜在营销工具。事实上,物流管理在增强渠道成员的总体营销绩效方面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向那些将物流管理用于这个目的的生产商提供了一种构建渠道成员支持和忠诚的越来越有力的工具。这主要是通过以超人一等的物流绩效为目标的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实现的。
2.2物流控制是应对渠道窜货的新方式在传统的卖方市场的环境下,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产品不愁销路,对厂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管好生产,这个时候的物流效益再不好、送货时间再长,消费者也会接受,只要能把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厂家即要管生产又要管好销售,以实现产品的价值。无论在营销渠道的管理还是应对渠道窜货,国内的学者及厂家围绕营销渠道战略的产品战略、价格战略、促销战略和分销战略中的渠道战略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展开实践,从而改善生产商对营销渠道的管理。从营销渠道战略来说,物流管理是新形势下提升顾客价值、实现厂商价值的途径,换一句话说就是物流控制成为生产商改善营销渠道管理最后的一块空地,堵截窜货的新方式。
物流控制是渠道管理的需要。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流通对销售的制约作用日益强化,以产品战略、价格战略、促销战略和渠道战略促进销量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营销模式不再适应市场要求,从而导致渠道冲突。渠道冲突在中国具体表现为渠道窜货,导致渠道受阻和价格混乱,严重威胁着厂商的品牌无形资产和厂商的正常经营。
2.1物流在营销渠道中的地位
(1)有效的物流管理是厂商营销渠道战略成功的保证。
营销渠道战略包括四类:产品战略、价格战略、促销战略3,1建立分销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是国内渠道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还没有足够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分销商和配送中心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在渠道的物流控制中,应着重改进物流的灵活性和快速支持的能力两方面进行。此外,国内学者对分销渠道变化对厂商销售物流的'影响的研究中有以下结论:要求销售物流系统及时准确反馈终端市场信息;要求销售物流提供及时高效的物流配送;要求厂商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因此,要适应国内渠道体系的特点,以及满足渠道对分销物流的各种要求,应在建立面向制造厂商产成品分销物流的信息共享机制。
3.2面向制造厂商产成品的分销物流信息共享机制 (1)制造厂商的产成品分销物流信息系统制造厂商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入物流中心,销售信息管理系统接受各个一级经销商的订单,将商品分拨到各地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流通领域也正在逐步向大流通方向发展。大流通时代,由于流通厂商在跨地区终端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与生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逐步增强,终将控制厂商的话语权。因此,生产商也越来越重视这部分力量,直接发货给大流通厂商。当前电子商务盛行,利用互联网进行B to B或BtoC的网站纷纷涌现,一些制造商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销售,直接面对用户,根据客户的订单进行采购和销售,这样减少了库存,也减少了中间流通费用。
(2)供应商掌握用户库存
VMI (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掌握用户库存),其基本思想是在供应链机制下,采购不再由采购者操作,而是由供应商操作。VM}采购是拥护只要把自己的需求信息向供应商连续及时传递,由供应商自己根据拥护的需求信息,预测用户未来的需求量,并根据这个预测需求量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和送货计划,用户的库存量的大小由供应商自主决策的采购模式。
从渠道管理的角度看,供应商掌握了用户的库存,可以防止因经销商销售预测失误引起的因销售旺区缺货导致的窜货,或者经销商为处理接近保质期而行使的窜货,防止经销商预谋的窜货。
3.3面向制造厂商产成品的分销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实例目前较常用的“两条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的监管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它将监管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相结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码技术,提供面向政府、厂商、消费者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下面以中国质量电子监管网为例说明这种“两条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平台。
(1 )建立立足于互联网的产品管理系统监管码直接跟踪到最小包装产品,即使箱包装损毁也一样可以追溯核查,并让所有查验产品信息的消费者以及终端销售主动帮助厂商发现窜货信息。同时,消费者以及销售终端的纳入,有效弥补了厂商管理链条的缺失,大大提高数据采集精确度。它帮助厂商解决长期困惑的窜货问题,并实现厂商在生产、流通、销售活动中的商品流向跟踪以及各种数据采集、查询和分析,帮助厂商解决在渠道管理中面临的难题,有效控制进销存,逐步实现零库存。
(2)工作原理与运作流程
这种与网络相结合的系统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提供防窜货、防伪、库存管理、售后服务、有奖促销、市场调查、个性化营销、渠道管理、产品质量追究、失窃商品协查十大解决方案。
(3)渠道管理的控制
流程该系统对产品的分销渠道管理的物流控制分正向和逆向两条线进行。
分销渠道的物流控制应关注“三流”即流向、流速、流量。流向是指一二级渠道销售的产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流量是指销量的大小,渠道增长率的高低,占有率的多少;而流速即指产品库存周转率、购买频率的高低。这3个指标能为营销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正向的物流控制:供应商通过终端和库存信息管理,掌握各经销商的各种信息,如库存量、产品生产日期、经销商的需求计划等等。通过掌握经销商的库存信息,将其库存量控制在合理库存范围内,防止经销商因库存量太大、产品接近保质期,为清库存而窜货。另一方面,根据供应商对市场的分析,评价经销商需求计划的可行性,防止经销商因过于乐观做出不合理的订货计划;供应商分析、评价经销商的需求,结合自身生产的周期,做出生产计划,避免“牛鞭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对产品正向的物流控制,从源头上堵截窜货。
逆向的物流控制:供应商通过系统与监管网络、政府部门收集以下四种信息:终端销售信息、消费者信息、政府门户的反馈、企业稽查人员所查询信息。企业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及时了解市场窜货的情况,并通过系统搜集到的资料查清源头、窜货物品的数量,为经销商管理与处罚的相关条款落实到位提供了证据。
4、结论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窜货的内涵,提出了通过分销物流控制应对窜货的新思路;然后通过分析物流控制对渠道控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厂商与分销渠道中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最后,结合“两条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平台为例,分析了该信息共享机制是如何应用于渠道管理堵截窜货的。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4
摘要:企业价值管理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对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梳理,在探讨了企业价值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上,将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划分为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基于利润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以及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三种类型加以评述。
关键词:企业价值;价值管理;评价模式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和内部组织单元的多元化,企业价值管理理论一直不断演进。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以及维持价值创造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价值管理的相关文献,为我国企业价值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一、企业价值管理的内涵
早在20世纪50年代,Modigliani和Miller率先提出企业价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现金流量的价值评估体系,为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opeland和Koller对价值管理的概念和准则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只有当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时公司价值才被创造,并且价值管理是贯穿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和日常经营决策中,将公司愿景、价值动因分析、评估工具和管理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准则的管理架构[1]。目前,理论界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价值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一是基于结果观来界定,认为价值管理是管理者集中于公司战略制定以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架构;二是基于程序观来界定,认为价值管理是从目标设立、制度与架构设计、策略规划、营运过程到人力资源的薪酬制度设计的全过程,着眼于对历史的控制来展开管理流程,遵循一条“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创造路径;三是从结果观和程序观两个方面综合界定,认为价值管理是管理者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战略,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价值创造为目的,围绕企业战略、管理风险补偿、内部控制和薪酬设计,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
二、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企业价值管理的内涵意义丰富且并无定论,但其研究主要从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即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以社会学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Berle和Means认为,代理问题源自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Jensen和Meckling把代理关系定义为“在一种合同的规范下,一个或多个人雇佣其他人代表他们进行一些服务,包括授予代理人一些决策制定的权力”,把代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对代理人的约束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的总和,认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和股东分散的情况下,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将导致代理成本的产生。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最佳补偿契约方案是风险分享与激励之间的平衡问题。价值管理的支持者认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Jensen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分析了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认为企业可以通过现金流在投融资活动关系及股利支付行为中的“控制效应”和“并购效应”来增强对管理者的约束力以减轻代理成本。而通过现金流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的应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是价值创造的保障,价值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Ryan和Trahan则从剩余收益的角度提出了价值管理的核心理念是资本效率,强调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的风险,即管理者需要持续关注股权的资本成本来不断增长股东价值,这就增强了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性,从而有利于缓解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2]。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也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并分担了企业风险,因此也应该和股东一样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现实应用中基于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难以全面证实代理人的行为动机和努力程度,也无法确切反映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因此,非财务业绩评价作为财务业绩评价的必要补充有利于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成为价值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变迁。以平衡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管理模式最突出的是将财务和非财务相整合,寻求度量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指标体系,Kaplan和Norton提出把平衡记分卡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中,能够有效地反映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员工以及公司财务层面的利益诉求,将企业价值管理目标与企业价值多种驱动因素紧密结合[3]。汤谷良认为价值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承认公司价值的多因素驱动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公司在为股东寻求回报的同时,还需满足经营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员工、政府等的共同价值诉求,以协调多方利益达到价值总和最大化,实现企业多重资本的价值分享机制[4]。
三、企业价值管理的模式分类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有效的财务计量指标可以促使代理人持续关注股东价值,弱化代理冲突,促进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趋同从而实现企业代理成本最小化;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代理人的行为动机和努力程度需要观察,非财务指标的引入可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减少由于忽略非财务指标而降低财务指标应用质量的可能性。据此,对于企业价值管理计量模式的分类主要是从财务层面和综合层面进行研究和检验,将其划分为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基于利润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以及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
(一)基于现金流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价值管理思想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以及M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对价值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唤起人们对企业价值的高度关注。20世纪80年代,自由现金流量成为价值评价的标准分析工具,被投资者认为是正确的价值创造的衡量指标。Jensen把现金流量定义为是在满足全部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之后的剩余现金流量,或等于来自经动的税后现金流量减去经营资产上的增量投资。Rappaport在自由现金流的基础上,沿袭了MM理论对企业价值的理解,把未来的现金流的折现值视作企业价值,挖掘隐藏在企业价值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销售增长率、营业利润率、所得税税率、营运资本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成本和公司价值增长期这七大价值驱动因素。前三大驱动因素体现了公司的营运能力,随后的三大驱动因素体现了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能力,最后的公司价值增长期是指公司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的预测年限[5]。根据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分析,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动因便可归结为提高销售能力、提高盈利能力、有效降低税负、压缩投资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降低资本成本和延长公司价值增长期。之后,Ottosson和Weissenrieder提出了现金增加值(CVA)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现金流区分为经营现金流(OCF)和经营要求现金流(OCFD),二者之差即为CVA。同时,他们还指出企业的投资分为战略性投资和非战略性投资,在CVA模型中,战略投资构成资本,非战略投资被视为成本[6](P135—147);Weissenrieder提出了CVA系数概念,即经营现金流和经营要求现金流之比,他认为CVA包含五个主要的价值驱动因素———销售收入、营业盈余、营运资本、非战略性投资和经营要求现金流[7]。随后由波士顿咨询公司和HOLT价值联合会提出了投资现金流收益(CFROI)的价值管理模式,建立了覆盖36个国家18 000个公司的价值数据库。投资现金流收益被定义为产生的现金流与经济资本消耗之差与投入资本的比率。该价值管理模式的价值驱动因素包括经营性现金流量、现金流收益率、净营运资本占用量、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及其平均寿命、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等。
学者们对基于现金流的价值管理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Beaver发现经营现金流(OCF)在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方面优于净收益指标,可以较好地评判企业的盈利质量,确定企业真实的价值创造。波士顿资讯公司和HOLT价值联合会发现CFROI、资产收益率及权益报酬率对公司股价的解释力分别为70%、31%和44%,而息税前利润(EBIT)与公司股价不相关,他们认为,CFROI与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最大的不同是其关注的是公司未来折现现金流,并采用消除了通货膨胀和会计政策变动影响后的折现率,当CFROI大于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时,说明公司为股东创造了价值。Rappet al以20xx~2008年间的德国1 083家公司为样本,研究投资现金流收益价值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公司股市表现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价值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得到了普遍应用,20xx年只有25%的公司应用价值管理模式,到20xx年42%的公司(大型公司87%)都实施了价值管理模式,并且这些实施了投资现金流收益价值管理模式的公司在为期1~2年的整顿阶段仍能获得持续性的超额股市收益率。国内学者杨淑娥等从终极控制人的视角考察自由现金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金流权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对终极控制股东存在“激励效应”,这说明了自由现金流对终极控制股东行为存在约束作用,加强自由现金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企业价值管理[8]。
(二)基于利润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利润概念并不意味着价值创造。1950年,Electric首先提出剩余利润的概念。Ry—an和Trahan明确地界定了剩余利润(RI)的计算公式,他们认为RI是VBM度量指标的主要方法。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两位学者Joel Stern和Bennett Sterwart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定义了经济附加值的概念,即考虑了资本成本后的剩余利润,强调经济附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将其注册为商标EVA,同时建立了EVA/MVA年排名数据库,并且每年都会在财富杂志上公布全美EVA排名前1 000名以内的上市公司。之后,Coles et al在《财富》杂志上指出EVA方法是公司工作指标的首选和评估CEO业绩的工具。这一价值管理模式提出了价值创造的三大因素,也即税后净营业利润、投资资本和资金成本。Koller对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的价值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Copeland et al更细致地探讨了基于ROIC的价值管理模式,他将ROIC定义为调整的税后净营业利润与投资资本的比值。ROIC与WACC的差其实就是经济利润率,它与经济增加值是一脉相承的价值管理理念。
Stewart、Milunovich和Tsuei、Lehn和Makhijia、Rajan通过统计和实证的方法对基于经济利润的价值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在EVA被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普遍应用于评估公司业绩前,国外学者对EVA业绩评价有效性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采用价值相关性模型,研究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下EVA与传统的会计指标相比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试图检验EVA对公司价值或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他们发现在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中,EVA比传统的会计指标具有更强的解释力。Kantor和Pettit选取了1986~1995年100家美国银行的MVA和EVA以及其他财务指标数据,研究发现MVA与EVA之间相互关系最强;同时还得出EVA与其他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相比,它对MVA的解释度明显较高,这种解释度采用回归分析中的多重确定系数来表证。Fatemi还进一步论证了会计业绩考核指标如ROE和ROA没有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因为这些指标不能解释由于公司经营者追求收益增长及规模扩大而带来的风险[9]。Ryan和Trahan对1984~1997年间,实施了VBM体系的84家公司的业绩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实施了价值管理体系后,这些公司的剩余收益在为期5年的持续研究中都得到了显著地增长和提高。在尽可能控制了样本偏差后,还发现大型公司相对于中小公司的公司业绩增长要慢,同时,公司采用VBM体系后都倾向于减少与公司成长无关的资本支出,更加关注在有限的资本下最大化地提高公司的价值。
相比国外,国内应用EVA指标体系要晚,随着EVA理论在中国进一步的发展以及EVA在国内企业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与探索,近些年国内涌现一大批学者结合国内上市公司对EVA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刘力、谷祺和于东智较早地介绍了EVA的价值管理模式。在实证研究方面,王化成等选取了1999~20xx年间涉及12个行业890家公司采用水平与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相对信息含量方面,EV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于传统收益指标的特性;在增量信息含量方面,EVA的独特构成部分(资金成本和会计调整项)显示了一定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但与传统收益的构成部分(现金流量和应计项)相比较,这种增量效应不是十分显著[10]。戴德明等对1998~20xx年国内326家公司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EVA的价值相关性高于传统财务指标(譬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净利润等)的价值相关性[11]。尽管实证研究的结论存在不一致,但国内研究结论大都验证了EVA总体上解释力强于传统指标,经济收益EVA与企业价值相关程度较高。
(三)基于财务和非财务相整合的企业价值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环境以及企业组织自身的变化,技术和人力资本被视为推动价值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价值管理工具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即从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财务业绩评价时期进入到了全新的综合业绩评价时期。也就是说除财务指标外,企业的发展还需关注反映企业未来赢利的潜在战略性指标,围绕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多个方面来分头进行,否则整个企业将丧失这种“特殊资本”所带来的潜在协同收益。以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Bull率先建立了研究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和奖励的分析性模型,旨在促使代理人的真实行动与委托人所合意行动相一致。之后,逐步形成了基于委托代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非财务业绩评价的分析模型。延续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价值管理思路,Kaplan和Norton创造性地将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从财务层面延伸至非财务的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和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层面,构造了一个因果相连富有逻辑的企业价值管理的平衡计分模式,随后将这一模式推向全面的实践应用[12],并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相融合[13]。这一整合模式可以很好地将基于现金流或利润的财务性质的价值管理模式整合进自己的体系,同时可以与作业成本法、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资源计划等其他价值管理工具紧密结合。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价值管理思想,汤谷良和林长泉构造了一个联系战略规划———战略控制———战略评价的价值管理模式,他们认为公司战略规划应该以“目标—战略—财务管理”为价值模型,从公司财务治理、SBU与流程来设计价值组织与流程,根据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关注重点分析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并通过全面预算体系、价值报告和价值控制实施战略控制,最后形成具有战略性、整体性、行为导向的战略评价体系,保障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14]。杜胜利从CFO的角度构造了包括战略计划管理者、资源价值管理者、流程系统管理者、业绩评价管理者、公司控制管理者五大角色板块的.价值管理系统框架[15]。
王化成和刘俊勇基于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他们认为以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目标只是企业追求的结果,它并不能告诉管理者如何来影响结果,而实现这一结过程就是企业的战略,对于过程或手段的动因分析更多的是依靠非财务指标,最后他们得出中国企业更应倾向于选择引入了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价值管理模式[16]。王平心和吴清华将作业基础管理与基于价值的管理相结合,构建了“作业———作业链———价值链———价值管理”的基于作业的价值管理模式[17]。之后,Tayler提出当平衡计分卡方法作为一种战略管理的工具置于企业价值因果链中,而非仅仅用作企业绩效考核指标,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换句话说,平衡计分卡不再被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四个层面,而是一个战略的、全面的管理架构[18]。
四、简评
随着企业这一社会经济细胞逐渐成长进化,价值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现金流的价值管理模式;二是基于利润的价值管理模式;三是基于财务与非财务相整合的价值管理模式。现有文献对三种模式的研究几乎都建立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以社会学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之上,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企业价值管理理论进行检验、比较和修正。从现有的企业价值管理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共同假设,就是一旦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应时,选择相适应的价值管理模式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趋同,实现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总和最大化。然而,建立在这些理论上的价值管理模式并没有深入揭示企业价值创造的原动力,也没有显现企业价值管理流程中程序的独立价值,这都容易导致企业价值管理模式对价值创造计量指标的依赖。在这里,笔者认为企业价值管理模式的研究应该关注两个基础性的问题:1。企业价值创造的原动力。企业往往被视为一种计划秩序的载体,然而随着企业的有机成长,企业内部层级式计划秩序的局限性会越来越突出,而那种立基于每个组织成员的利己心,通过自发的试错过程和分散化的竞争性方式的组织行为将逐步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性。鉴于此,我们认为,企业应该探求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自发秩序的企业价值管理路径,而无需纠结于计划秩序的精心设计[19]。当现代企业在一个复杂系统中有机成长时,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自发秩序力量将从企业内部唤起并主导企业的决策行为,这其实就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原动力。这一自发秩序力量难以被精确地计划设计,它需要一种敏捷的管理程序对其进行有效疏导。一旦企业的管理程序没有很好地容纳这一自发秩序力量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性贡献,企业的内部管理将陷入一种混乱和冲突,表现为一种无序状态。
2。企业价值管理的程序理性。Simon认为,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只能依靠运用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20]。任一企业的价值管理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对价值管理业绩结果的改进都将难以一步企及,而通过结构化的管理程序则能够提供持续的基础保证。企业价值管理的业绩结果往往只能决定着人们的注意力,而一个恰当的价值管理程序模式则能够保证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对这一价值管理结果的尊崇,它往往能在组织面临不确定的内外环境时给予行为人一个明确的行动结构[21]。与此同时,Feldman和March认为程序性的活动能够向第三方彰显管理者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认为,企业的价值管理模式一旦基于自发秩序基础并从程序理性的思想切入,就无需计较企业价值创造结果用何种业绩指标(现金流、经济利润或平衡计分卡加权分数)进行计量,对企业价值管理程序质量的保证也即对结果质量的认同。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5
摘要:《管理学基础》是面向在校的海军飞行学员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员计划、组织、协调、领导等综合管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员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三个班次20xx级大三飞行学员的《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为目标,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法。通过对课程及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授课质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学员的认可。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同伴教学
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第二课堂、微课、慕课等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引入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更注重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模式,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的痼疾。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为难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探析。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基本情况
《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是我校针对海军飞行学员任职培养的需求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灵魂,培养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为根本,旨在提高飞行学员的计划、组织、领导及创新等综合管理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第一任职岗位及后续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及五大职能模块,有助于学员养成独立的现代管理理念,提高相应的管理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管理学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在实际运用时所需要的条件是否具备等问题。
二、在教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前期对相关两个课程的跟课以及自己对三个教学班次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结合课上学员的反应及学员课下的反馈,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包括授课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及考核方式三个主要方面。1.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距离新时期强军目标所要求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学员上课打瞌睡,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为表面现象,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员采取的课堂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员所需求与期望的不对路。2.对新问题的理解处于浅层次。学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理论知识存储依旧是停留在以前浅层次的自我见解和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进行链接与思考。3.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学员之前接触到的大多数为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满堂理论灌输及以教员为中心等课堂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是教员作为主导,教员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内容的深度,学员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提高。4.对于案例式的教学方式的认知程度较低,基础设施配置不满足案例教学实施条件。《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仅通过单纯的知识理论的学习很难达到培养学员综合管理实践能力的要求。而案例式教学是以一种案例情景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员以问题案例情景为基础,以提高学员自主参与度为导向,通过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角色扮演、研讨交流等手段,学员在参与互动中开拓思维、增长才干,学之有用、用之有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员的学习能力。案例式教学只有科学地应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选择适合案例教学的章节内容进行应用,不适合一门课程通篇内容都用这一种方法来讲解。
三、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课上学员的表现及反应、学员课下的反馈结果发现,学员对于固定不变的传统的授课方式较漠然,喜欢接受新颖的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同伴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同伴教学法是一种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学员通过相互之间的阐述、倾听、说服和争论,加深和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能够及时反馈和修正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的思维模式,同时成立学习小组,学员之间进行互相监督学习。2.选择相对固定的某一本或两本经典著作进行集体研读与分享。为了让学员能够在课下深入阅读教员推荐的相关书目,将学员随机分成5-6人学习小组,每次课前5分钟随机挑选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根据课下阅读书目的体会、心得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和管理相关的感悟进行分享,课前5分钟演讲能够有效提高学员归纳总结和沟通表达的能力,相信学员们在以后的任职岗位上对这段经历能够历历在目。如《这是你的船》,学员根据不同的研读部分,课上分享阅读感悟,同时能够分析从书中得到哪些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用的经验和启示,教员根据学员分享的书本内容延伸到课堂学习的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便学员将课本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3.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比例和时间分配,坚持理论授课为主,案例教学为辅。要鼓励学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状态的转变。引导学员构建新知识,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及总结归纳的能力,对于培养学员的综合管理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比重可以塑造学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需要分情况、分学员、分教员来确定,特别是对于新上课的年轻教员来讲,对知识内容的内化程度、课堂的把控力度和课堂学员讨论结果的总结及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力度相对来说比较处于劣势,因此,新教员对于案例式教学实施还需要控制好比例,在30学时的课程中适当设置15%—20%的案例分析比重。4.促进线上和线下、课内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传统教学改革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却忽视了课外学员自主学习,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的21世纪,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资源,学员课下利用空闲时间上网观看慕课视频或者是百家讲坛关于管理的讲座,把课上学习到的管理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依托领导能力素质拓展中心及学员俱乐部开展团队建设项目、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管理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与互动,培养学员的沟通创新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素养。
四、改革实践效果
1.学员学习乐趣和课上积极性明显增强。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员情况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提高授课效果。同时同伴教学法使学员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同桌、前后桌及舍友之间通过相互的监督和激励能极大地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平时研讨中遇到不同的看法时,每位学员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会主动去搜集信息,查找辅助资料,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语言沟通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还加深了学员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学员也会向教员请教,教员与学员在一起探索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2.教学内容外延化。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教学将管理学课程拓展到第二课堂,领导能力素质拓展中心能够通过比较轻松、活泼的方式在无形中培养了学员的计划、组织、领导、沟通及创新等综合管理能力,使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管理的无处不在,能够及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今后胜任第一任职岗位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6).
[2]韩寅奔,汪一舟,等.案例教学法在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2):218-219.
[3]李静.提高高校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16):99-100.
[4]钟周,李森林等.北京高校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教学创新的前沿探索———基于20xx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继续教育,20xx,(10):06-09.
[5]田园,刘军山.军队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xx,(10):21-22.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6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行政管理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行各业对于行政管理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对于各种组织的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进行探讨,为行政管理人才的选拔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和基础。
【关键词】行政 管理 专业 能力 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管理在国家行政机关、各种企业的管理中,作为协调组织之间,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和非业务关系事务的主要手段。
通过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实现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在执行工作计划中调整好整体计划实施和调解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的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是行政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能够科学、规范、高效的开展具有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的行政管理工作,具备一定能力素质的专业人才无疑会使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谐,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行政组织及行政管理对象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相关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行政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环境、方式和方法也都要随着行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进行调整和改变。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才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以适应行政管理工作的变化与发展。
行政管理人才既要有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既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法律知识,也要有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并不断的去适应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及其对行政管理工作所产生影响。既有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过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和解决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将理论知识的提高与经验的丰富相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的适应行政管理工作变化与发展的需要。
2.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全局观念。在行政管理组织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矛盾。面对行政系统中的个体与群体、部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之间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行政管理人才应遵循和树立全局原则和全局观念,明确自身和负责的相关工作只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把组织目标或总体目标放在第一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服从整体安排和集体利益,从大局出发,明确自身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在行政组织中,在行政活动的具体过程中的作用、位置和目标。个人的思想与行为要与组织目标或总体目标相一致,要服务于组织目标或总体目标。
具有全局观念,也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从事更高层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对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因素、各个部门和自身的安排、职能、工作等了如指掌,并真正的理解各种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和实质,才能对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安排。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在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减少行政管理工作过程遇到的阻力和摩擦,充分调动组织内、外部行政管理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减少消积因素,节省人、财、物等资源,需要行政管理人才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1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保证行政过程的稳定,使组织具有生命力。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行政组织中多个部门及多个个体的支持与配合,组织中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都会影响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执行和效果。无论是在行政管理的计划、决策还是反馈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如果能够通过组织协调能力建立的良好的群体关系和个体关系,将大大减少行政管理组织中群体与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的消极因素,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的化解和解释,使具体行政工作相关的意见得到响应,同时集思广义,为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整提供参考,使行政管理工作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作为保障和基础。为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体现行政公平,对行政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动员和配置,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才,要具有对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调节与安排的能力。在各种资源的动员与配置中,要以公平、合理为原则,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3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高效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降低内耗则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具体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和动态性,需要通过组织协调将各种相关的政策、计划、法规等规章制度相互配套,结合使用,使行政管理工作既遵从了法律要求,又易于理解、接受。这样既可以减少系统内、外部的上行、下行、平行各组织单元间的摩擦和冲突等损耗因素,又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对于行政组织竞争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行政管理人专业才应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是行政管理组织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取得成功与进步的关键因素,是行政组织发展的动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行政组织成员的基本要求之一。任何行政组织要想发展、提高,实现管理目标就都要重视创新。没有创新的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组织,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始终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常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经验与发展相结合,对具体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观点,对原有的工作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改变,对现有的工作方式进行新的技术改造等等,为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进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才能够符合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潮流与方向,才能够使现有人才不被淘汰。
行政管理工作是具有动态性的,是随着行政管理的各种条件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激流之中,不进则退”,随着新生事物的涌现和原有事物的改变,行政管理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也需要即时的进行改变和完善,只这样行政管理工作才会通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即保持过去工作的成果,又在积累中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不仅使个人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的完善,更能使组织推陈出新,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发展。
开拓创新的精神可以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保持坚忍不拔、敢于争先的心理品格。使行政管理人员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于正视困难,对新生事物和新的发展思路具有远见卓识,时刻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开拓创新精神可以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独立思考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开拓创新责任心的驱动下,结合实际和客观规律,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思路,推动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5.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时,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章可循。常常会因时间、环境、条件、对象等因素的变化出现一些紧急的、突发的、意想不到的非常规事件或突发事件,这就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通过敏锐的洞察、超前的预见、果断的决断作出快速的应变。
5.1随机应变能力的高低体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高低。一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根据事物的现实情况,在无经验和标准程序可以参照的.情况下,如何随着事物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处理问题。不仅仅能够体现出其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可以看出其心理素质、逻辑分析能力、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等诸多素质水平的高低。可以说随机应变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出了一名行政管理人员行政能力和水平的高低。
5.随机应变能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组织和个人形象,同时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往往是有时间和环境等客观因素限制的。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行政管理组织和个人的行政管理水平的体现。及时、合法、合理的实现目标,解决矛盾和问题,可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升行政管理组织和个人在被管理对象和其它部门中的认可度,增加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服力,减少行政管理工作的负面效应,改善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环境,使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可度不断上升。
6.行政管理人才应具备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决必要条件。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成败。根据各种条件和情况,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做出科学的决策,将为接下来开展的具体行政管理行为指明正确的方向,减少行政管理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保证行政效率。科学决策还可以在制度和程序上限制行政权力滥用,“形象工程”,决策权力集中等负面问题,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实绩性”,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漏洞。
7.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执行能力。执行力能够客观反映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成绩和结果。如果一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缺失执行力,那么所有的行政方案、决策、文件、规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行政管理的好坏是以是否实现即定的组织目标为评价标准的。如果策划方案落实不到行动上,执行指令拖沓,缺乏紧迫感,实施过程中敷衍了事,草率应付,那么即使有很好的决策、措施、办法,那么最终行政管理仍不能产生理想的绩效,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只有行征管理组织中的每个个体具有良好的执行力,行政管理中的各种要素,行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以及整个行政组织才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充分履行职能,以实现组织目标为中心,形成合力,使整个行政组织成为实现行政效能最大化的的综合载体。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行政管理的运作和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了使行政管理体能够实现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是随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人的能力素质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一经形成就会稳定的发挥作用。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将稳定与变化相结合,这样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在行政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议。
2.1建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评价体系,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选拔、任用、绩效的考核和行政能力的提高等提供依据和基础。
2.2建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参力素质培训系统。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培训是行政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各行政组织和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人员培训工作重要性,全面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人员培训工作。
2.3要健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健全制度是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关键。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把能力素质强的优秀人才选拔、任用到行政管理队伍中来。同时坚持和完善考核制度,不断充实考核内容,改进考核办法,强化激励机制。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7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2、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行政管理现代化评价系统初探
4、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原则
6、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7、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8、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
9、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
11、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12、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
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15、论地方政策的决策模式
16、牢记为民服务宗旨 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17、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
18、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19、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20、浅谈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21、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
22、试论经济法与现代行政管理
23、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
24、乡镇政府体制改革之我见
25、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之浅见
26、关于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
27、浅析知识管理的目标与策略
28、试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29、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
30、试论依法行政
31、论行政管理效率观--兼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32、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33、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34、论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根源
35、略论“三农问题”的`出路建议
36、试论构筑科学规范的人才选用机制
37、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38、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探析
39、略论遏制吏治**的治本之策
40、创新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见
41、浅谈**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42、浅议政府工作中的浮夸问题及治理对策
43、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44、浅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45、浅谈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对策
46、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47、浅谈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其工作措施
48、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制度建设的思考
49、浅谈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其要求
50、浅谈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1、对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认识
52、论我国入世以后的反腐新课题
53、试论行政程序法治化
54、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55、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
56、浅述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
57、浅谈政府保护自然资源的若干措施
58、管理策略浅论
59、试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变革
60、浅谈管理中的“人本”问题
61、浅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62、浅谈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工作措施
6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行政发展方向
64、正确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的几点想法
65、关于加快城镇化与解决农村问题的关系之我见
66、公共管理基本问题的初探
67、尽快建立和健全我市农村社保体系的理由分析
68、新时期企业如何做好管理创新
69、浅析干部**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8
1.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
1.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教育部【20xx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同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些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1.2职业能力内涵及构成
职业能力从本质属性来看,是指“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职业能力的层次结构来看,目前有两种比较典型说法。一个是来自教育界,教育界的研究学者们认为,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后两者在职业生涯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另一种说法来自产业界,它将职业能力称为职业技能,分为职业专门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
从以上教育界和产业界对职业能力组成的结构来看,都包涵学生为了适应未来岗位职业的变化而要形成和培养的、通用的职业能力,我们把它统一称为“通用能力”而学生毕业后,为了适应未来对应所学专业就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专业能力”同时,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要对象,应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规格要求,应具有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我们称之为“基本素质”因此,本文研究的职业能力,是广义上的“综合职业能力”由基本素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三部分组成。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确定
2.1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
根据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商贸物流的定位,以及历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统计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或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其岗位描述如下:22确定物流管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的定位和岗位描述,对每个岗位按基本素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分析 职业能力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态度的养成而形成的。因此,职业能力形成的主要条件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技能包括基本技能、解决问题技能、系统技能和社会技能;态度包括工作纪律、主动性、职业精神、职业道德、集体感等等。为了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从以上分析来看,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最终必须通过科学、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整个课程体系内容是基于物流管理岗位工作过程来设计,包括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四方面。其中,实践教学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现对实践教学作重点分析,其主要环节包括:
①基本技能实训: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
②专业技能实训:是指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所必需的专业经验和动作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必须的技能。如电子商务实训、运输管理实务实训、托盘使用实训、叉车驾驶实训、理货员实务实训、货物分拣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等等。
③综合技能实训:是指以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项目为导向的综合实训,把物流专业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模拟真实的岗位情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工作岗位实训打下基础。综合技能实训包括招投标综合案例实训、机动车驾驶考证、叉车驾驶考证、物流管理案例与实训、仓储作业流程实训、物流管理软件模拟操作。如仓储作业流程.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实训’让学生亲自完成商品的米购、入库'定仓'转仓'分拣、出库、调度、配送等物流管理操作流程,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起来,学以致用。此专业综合实训所涉及的物流管理课程包括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物流设施与设备、运输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等等。
④工作岗位实训:主要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建立了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要的12个实训基地,包括华中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中百物流配送中心和全国最大的民营快递集团——顺丰集团武汉速运有限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学院尽其所能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了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发展。如物流专业教师应企业邀请,带领08级物流管理实习生为中百便民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解决“如何降低中百超市库存”等问题。我院逐步形成了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全过程的格局基本成型。
毕业实习既包括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各种企业单位的实习活动。毕业实习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毕业实习的实践性更强。我院与武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九公司把学生实习岗前培训课程搬到学校,由企业技术骨干为学生开展培训课程,真正做到把企业培训课程引入课堂。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市政工程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市政工程要建立全面的量管理体系,来提升我国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本文从市政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与控制关系进行阐述,对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控制对策探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市政工程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工程管理和控制问题不可避免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市政工程的管理与控制好坏将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施工环境乃至城市环境的质量,甚至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依据城市发展规划来制定适合本地发展、具可操作性的市政工程管理办法,规范施工行为,才能使市政工程的管控做到有法可依,这不仅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平稳发展,还能增强施工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一、市政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基建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市政施工企业也随之大量发展。 但由于未能进行有效地控制施工质量, 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也时有发生,给人民和国家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危害和损失, 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工程质量问题已成为发展国民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扩大内需等重大决策成败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 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影响质量的因素, 如施工工艺的改变、施工设备的磨损、施工时材料的质量差异、天气环境的变化等, 都会造成质量事故,产生质量变异。因而, 把握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分析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因素, 对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极其重要。
二、正确处理工程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关系
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是进行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控制目标,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进行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预定的工期内, 以较少的投资, 完成符合工程质量指标的建设项目。 然而,单纯过高的质量要求会造成进度的延长和投资的加大;相反,对质量要求过低, 会导致质量事故剧增, 严重的也会拖延工期, 造成投资费用增加,且对整个项目的产出质量造成严重后果, 这就要求我们要确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质量标准, 从实际情况出发。
三、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质量不高。一些市政工程项目比较隐蔽,而且附属工程质量较差,促使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不高。比如软土地基施工期间,需要开展回填土施工,有些部位处理不到位,便促使地面产生裂缝,有的甚至被破坏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属于附属工程,特别是人行道基础部位没有处理到位,使其出现松动塌陷现象,进而导致整个路面平整度都很差。
2、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欠缺。市政工程本身具有特殊性,在整个市政工程项目的'规划中,往往会把市政工程看作一种形象工程进行宣传,只注重外在的面子工程,忽视了其总体上的质量问题。
3、工程监理工作没有做到位,市政监理人员素质比较低。一些监理单位对一些细节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严格控制整个监理程序,便促使市政工程项目中出现了各种质量安全问题。
4、缺乏建设资金作保障。市政工程项目的资金局限性很大,由于很多市政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一旦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便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促使其不能如期竣工。
5、缺乏市场规范化管理。一些市政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不够公正,还有些单位及个人为了私人利益以权谋私,以及很多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一些授权单位,导致市政工程的市场现阶段还不够规范,这些不公正的腐败现象会对后期运行过程中产生不少质量问题,给市政工程留下了安全隐患。
6、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市政工程项目的监理机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中小城市的监理机构常有专业监理人员匮乏的现象出现,而有些监理公司根本不能承担起监理工作的重担,,现有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以至于监理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在市政工程的监理方面,需要加强有关制度和政策上的激励和管理,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质量监控法规体系,使得工程的质量得以牢靠保证。
四、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原则
市政工程可以作为一种产品,人们的生活与工程质量的好坏息息相关,工程质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还关系着人们财产的安全。
2、坚持“以预防为主”原则
这项原则主要是指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对各个工序的质量、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工程中涉及到的中间产品、最终的工程产品质量等,都要做好检查质量的工作。
3、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原则
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加强对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增强其责任感,严把工程质量关。
4、坚持质量标准,依据数据原则
质量的评价就要依据质量标准,而数据就是评价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市政工程检查质量的时候,要注意检查的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规定值、允许偏差和频率等。
五、市政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的对策
1、加强质监站的管理
质监站的职责在于对市政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是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一个部门,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规划机制,进而可以使市政工程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质监站要根据具体的市政工程项目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计划,并组织好各部门工作人员将质监工作落实到位,对其监督方案进行分类制定和整理。在工程项目的监督过程中,可以采取工作人员对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处理、详细登记信息的方法,来强化各方质量管理行为,监督他们是否履行好相关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还要加大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宣传及推广,对于一些质量违规行为一定要严格进行处理,这样就能确保市政工程管理的质量得以提高。
2、确保工程工期合理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投资的目的则是满足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所需,工程项目的成本影响着市政工程后期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工期是否合理直接反映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质量以及工程的成本。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工程项目施工材料、管理上的费用、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所需机械设备比较固定,假如质量标准固定,工期过慢或者过快都会促使施工成本增加;而一旦施工成本固定,其对工程的质量便会有很高的要求,这时便会延长施工工期;倘若施工工期不便,施工质量要求又很高,这便会加大施工成本。所以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一定要结合客观规律,处理好施工工期、质量以及施工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加强监督,强化对施工行为的考核与奖惩
施工的责任主体对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和施工现场的监控,尤其是对现场进行临时抽查、定期检查等,时刻掌控施工现场的整体运行情况,对于重要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督。 同时对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施工单位的施工投入情况,也要做定期的检查工作,监督工程承包单位和承包人是否有违法行为,以及责任的落实情况,对施工方案、施工设备、材料质量控制情况等都要进行检查与考核。
4、完替市政工程管理机构,规范市政建设行为
完善市政工程管理机构以及规范市政建设行为,可以有效提升市政工程建设监管质量和效果,考虑将群众评价体系纳入市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这样就会让市政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完善市政工程管理机构,是为了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市政工程的施工行为,首先,要加强建设单位业务人员和监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其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其次,要有完善的管理机构,把材料采购、工程质检、资料整理、工地实验等具体业务进行层层分工,分级管理,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执行质量监督管理;最后,要对市政工程建设实行动态化管理的质盘监督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施工行为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测和安全排查,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综上所述,从市政工程的建设开始,就要向民众进行公布,并能听取民众对市政工程建设的意见,以此来杜绝市政工程有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层层监管机构对市政工程进行把关,使市政工程的管理和控制更加行之有效,促进了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5、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绿色施工是以环保、节能为理念,在市政建设中实施“绿色施工”,坚决摒弃危害资源和环境的工程,使环境保护和市政建设融合为一体。首先,要对施工控制和管理的环保要求形成文明规定,确定项目经理的环保责任,使施工单位需建立与施工行为协调一致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环保目标,从能源和材料的采购,电、水及建筑机械的使用,废弃物的使用和回收,以及整个施工过程,节约原料的使用和不可再生材料,减少因为市政施工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全面渗透绿色施工理念,实现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双项有序可持续性发展。其次,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对有害、有毒的建筑材料限制使用,为了规范市政工程管理中的环境保护行为,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程度等进行立法规定。绿色施工要求施工单位掌握环保技术,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等建筑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设与自然相融合的舒适、健康的环保建筑。
结束语
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所有市政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工程质量控制和监督,树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也要提高。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发展,今后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市政工程项目投入到施工建设中去,相应的市政工程的投资和规模也会不断加大,使得相关施工单位和政府重视工程质量的控制,改善工程质量,使其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志强.市政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xx(36).
[2]应杰.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5).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10
我国的现代工业起步较晚,而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带钢厂的设备管理工作一直不被企业领导层所重视。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设备管理工作在带钢厂经济效益提升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钢厂必须要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导致带钢厂设备管理工作滞后的因素众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几点就是带钢厂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带钢厂的管理观念落后,经营体制单一,缺乏创新等。在当今时代,带钢厂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改进,才能促进带钢厂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对设备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带钢厂设备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对带钢厂设备经济管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设备管理的概念分析
设备管理又称为设备工程或是设备工程管理,设备管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设备管理是指是指将设备产生的先天阶段(即设备使用前的规划、设备研制、设备选型以及设备购置和安装等)与后天阶段分离开来,主要重视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以及改造等方面的管理。在计划经济阶段,很多专家学者都将设备管理的先天阶段归为“设备工程”,后天阶段归为“设备管理”.而广义的设备管理是指对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即对设备规划、设备研制、设备购置、设备安装和调试、设备使用、设备维修和改造以及设备报废全过程的管理。而设备经济管理就是指将构成设备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等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协调、计划、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作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此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带钢厂设备经济管理分析
对于设备的经济管理,换种说法就是利用管理学以及管理经济学等原理,对设备从设计到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带钢厂的设备主要有步进式加热炉、带立辊的粗轧机、四辊精轧机组、热卷箱、切头飞剪、层流冷却装置、地下卷取机等,其设备经济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维修的经济管理
维修管理是带钢厂设备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企业必须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尽量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必须要立即找到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及时修复,而且要保证在最低维修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完成设备的维修工作。
不论设备是否处于使用状态,都会存在着有形或是无形的磨损,这些磨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设备的使用价值贬值。因此,在设备维修的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对设备磨损形式进行全面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磨损形式选择不同的补损方式。另外,要注意的就是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主要包含三项内容,即点检、润滑、故障分析和预防。只有充分落实这几个方面的设备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就拿带钢厂中的二辊轧机来说,它是带钢厂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其形式可分为不可逆式与可逆式,不同形式的二辊轧机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此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中,必须要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而定,减少设备的磨损,降低设备维修费用的支出。
(二)备件的经济管理
备品备件是保证带钢厂设备正常运行的必备配件,其占用的资金较多而且周转极慢,会对带钢厂资金的经济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设备的备品备件过多,会导致资金积压、库房面积增大,管理费用也会随之增加,进而影响到带钢厂资金的流转;但是,如果设备的备品备件储存过少,又会无法满足设备维修工作的需要,致使设备无法正常工作,这也是不可取的。鉴于此,必须要对设备的备品备件进行合理的储备,即要保证满足设备维修工作的使用,又要保证不占用过多的资金。就以带钢厂中的四辊轧机来说,其磨损量巨大,需要的备件数量众多,如果带钢厂不储备足够多的备品备件,就会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
(三)设备资金的管理
设备资金的管理是带钢厂经济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包含设备的备件资金管理、维修资金管理以及技术改造资金的管理。备件资金是定额流动资金,备件资金的管理必须要有计划的进行,确保备件资金的正确使用,切忌浪费;维修资金的范畴很广,凡是设备的维护、检查、修理等方面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备件备品费用以及使用工具的费用等都属于设备维修资金;技术改造资金是指对设备进行改造所耗费的资金,在设备改造以前必须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确保改造之后的设备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带钢厂的发展来说,设备的经济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带钢厂要想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要高度重视设备的经济管理工作。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11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都进入了转型发展期,与此同时,旧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农业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在转型期内,农业经济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对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努力做好农业转型工作,积极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国家和人民群众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探究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及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
一直以来,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重视对外开放。近几年,为了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我国在逐渐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在农业转型期,产业结构会发生质的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工业和农业二者之间。在变化之前,原来的产业结构是为了实现工业发展利益最大化,农业发展被逐渐搁置。具体的变化为利用发展规模较大的工业产业来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的发展速度,力求二者均衡发展。出于长远考虑,国家要重视对相关产业的宏观调控,利用工业来扶植农业,确保这一过程的稳定发展。近30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突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完全有能力支持国家农业的发展。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城市和乡村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变得更加繁荣,远远超越了乡村,造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相比于城市,农村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如收入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医疗保障等。为了减少城乡差距,国家决定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由原来的城市和乡村各自发展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这项改革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优惠,为农村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流动的机会,使农村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城市获得发展机遇[1]。这项举措切实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福利。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
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在于农业,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产业链,重视工业对农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重视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农业管理学科的研究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在新时期、新政策之下对农业经济的研究。要重视对农业产品的各个生产阶段进行调查研究,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食品营养和安全进行精细的研究。原本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是二元结构,现在在新政策的指导下,二元结构已经被摒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入正轨,发展速度更快,为此,要重视对新农业经济的研究,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的生产要素可以广泛地在城市循环流通,学者应重点对此进行研究。另外,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我国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所以要重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也改变了农业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就要重视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对落后的地方进行革新,将重心放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其次,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展并不迅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为了改变这一弊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重点研究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三、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
(一)工农性质的变化因素
要充分关注农业产业的发展,时刻关注政策变动,对不同的政策进行认真分析。现阶段,我国工业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所以国家实施了先富带动后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这与传统的农业政策大不相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国家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包括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互联网也取得了飞速发展,要重视将农业经济和科技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因素
过去城市和乡村是二元结构的关系,但是在农业转型期,提倡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管理学科要重点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革新,农业管理学科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所以,农业管理学科要认真研究这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因素
为了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国家坚定地实施了现代化战略,坚持现代化战略是农业转型的基础。现代化战略从多个方面对农业管理学科造成了影响,第一,为了让研究更具有现代化意义,必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问题进行纵向了解,仔细研究农业生态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必须重视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运用现代化技术来武装农业经济,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第二,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能够相继解决与农业挂钩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远远不如城市,缺乏技术,缺乏生产要素,没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用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经济的竞争力[3]。
四、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重视发展农业经济,所以在工业发展取得较大的成就之后,国家提出了农业全方面发展的战略。自此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就进入了转型期。因此,要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坚持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21世纪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代,农业发展也要重视培养人才。由此可见,要支持农业学科的独立发展。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重要的资源,无论哪个行业要取得进步,都离不开人才。所以,如果农业经济学科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具有巨大的工作量,研究人员要做好心理准备,要长久与农业研究为伴。
(三)学科间互补性学习
在研究农业经济学科的过程中,要补习其他学科的内容。当前,各行各业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做好农业学科研究工作,单一学科的人才并不能大会作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掌握了全方面的知识后,才能更加充分地理解国家战略,了解农业经济和国家经济之间的关联。全方面人才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才能促进农业学科的发展。
五、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人员要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经验,为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季焜.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政策与管理,20xx(12):40.
[2]任保平.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农业转型期阶段的发展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4):37-44.
[3]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xx(s2):49-52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12
1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智慧的结晶,不仅在学科门类发展中最具迅速性,而且还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性和最强的运用性、实践性。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必不可少的两大动力引擎推动着———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所以,有部分专家学者按两者的经济发展贡献率给出了三七功劳划分的看法,不得不说这样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说服力。而管理学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我国几乎所有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高校都开设了管理学这门课程,其已正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直接作用和引导着学生管理能力质的飞跃。这门课程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该特点集中体现在:一方面是它涉及学科的丰富性(经济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等),另一方面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在管理的对象上具备多样性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管理所需知识、方法和手段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第二,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相对于管理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而言,管理本身就是软件而非硬件。其根本任务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较少的投入争取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简言之,效率和效果是管理追求的两大目标。第三,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于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管理学中几乎没有哪一个定理做得到时空的永恒性,而是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而对象的复杂化和环境的多元化也会使得管理知识的运用必须必备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学校温室里的花朵,而是社会实践的风雨磨炼。第四,管理学具备发展的连续性。从管理的产生和管理学的发展来看时空差异巨大,管理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发展,而管理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也才仅仅几十年而已。实际上,管理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所以其理论也不断处于新旧更替的过程中。
2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历程与现状
2.1管理学教学已进行的改革回顾现有关于“管理学”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以扩充教学内容为重点的改革
由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重点已不再仅局限于之前的金融资本,而是瞄准了人力资本管理的重点,所以,现代管理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性调整,应将管理重点转向以人本管理为特征的导向中来。为此,同行们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对象,分别增加了诸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等授课内容以应对发生的实际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职能”等有关知识经济方面的内容在管理职能的讲授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2.1.2以改进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改革
新近,“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亦更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得到改观,为此,教师在课程讲解中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获取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数据、方案决策、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实证性案例资料,通过“讲座环节”、“视听环节”、“示范环节”和“讨论环节”等进行实证案例的教学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上课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也从教学方法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丰富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借鉴。
2.1.3以更需教学观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
“管理学”是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它不是对人类普遍活动本质的“复制”。鉴于此,同行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与企业的对接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重视“量身定做”式培养,主要通过案例描述或其他生动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性教学。同时,在讲授理论知识既注意到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技巧,更关注到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2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待全面提高
尽管当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教室,但仍有部分学校仍延续着古老的黑板、粉笔模式,而以老师讲解为主的形式则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2.2课程建设力度亟待加强
课程建设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管理学”也不例外,它包含着其他学科所需的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还需教材的建设,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等等相关性内容,但学校在系统性投入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支撑课程建设目标和内容。
2.2.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理论上讲,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管理事件能够进行熟练的解决和分析。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渠道和机制的不成熟成为了学生知识有效运用的一个阻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做到深度认知。同时,由于主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验设备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实践缺失的必然性,因此,学生也很难从更深层次领悟管理的本质。
2.2.4考核方法多样化特征不明显
目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手段上,其考核方法形式呈现较强的单一性,没有必要的多样性特点,依然沿用着传统的题目设计模式:客观题不仅占据着试卷的大部分,而且缺乏创意、创新,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形式上也还采用着闭卷的笔试模式,这只能检验着学生的记忆能力,却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
3管理学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
3.1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管理学课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的时候必须要依据现实变化,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经管类学生较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课本的基本知识,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就要大力运用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一是要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这一方法的运用首先要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让不同组的同学展开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讨论,互相进行观点碰撞。当然,这一系列的讨论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并做适当的点评和总结。从而改变课堂单一的灌输讲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尝试将阅读式教学法引入推广。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所讲内容先进行阅读学习,以便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听讲;同时课后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大力运用案例教学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发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动性,特别注重平时现实生活的有关管理的鲜活案例,并将生活中的管理经验分享给学生。四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在所选取的典型案例中,根据案例中的不同情景进行角色分配,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课堂所学管理学知识在案例中通过角色模拟,让学生真正从所担当角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发挥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迫切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和换代,在教材中增加国内外实证案例,这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将国内一些百强的、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实例的形式吸收到教材中,既体现了“本土化”的特色,也对学生具有较好的启发意义。如我国的海尔集团20世纪90年代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一直被国外教材视为经典案例放入教材。因此,在教材的实时更新中,建议我们国内高校也应在教材编撰过程中添加国内外典型案例,以增强教材的实证性和丰富教材内容。
3.3使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
尽管同行们在管理学的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国内高校关于管理学的授课仍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不无关系,总觉得文科课程没必要进行实验环节。有的院校纵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也大多以课堂案例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由此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有身临其境的实感,也远远达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的完美结合。因此,要全力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企业实体的联系,并与企业达成实现基地建设的协议,输送更多的学生去实训练习,增强实训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训,以便通过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4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当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正被以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特征的信息化手段改变着。鉴于此,要加大和重视对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相关动态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到管理模拟实验,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仿真模拟环境中体悟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干中学和学中干”的乐趣,从而解决“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弊病,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5推进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进程
一般而言,案例被认为是依据客观事实对事件本身作出的客观描述。加快推进管理学案例库建设对实施案例教学尤为迫切。因为案例教学具有其自然的优势,如案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妙在通过学生研讨能够“引发思索、集思广益”,巧在能够通过案例使学生进行现身说法,亲历其境,融入角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关于管理学的教学案例“舶来品”居多、“自产品”较少的现象比较明显。而且,案例鲜有联系实际分析的,多为简单描述。因此,在推进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国内外案例相结合,描述和实际分析相结合。此外,应该强化学校之间的横向协作,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优势,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广泛的实地调查、大量收集基层鲜活的事例,分类编写各类案例,逐步形成一个体现实证特征的管理学案例库,为管理学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撑。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13
摘要:针对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忽视成本管理和经费来源单一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包括加强融资风险意识,重视财务成本管理和多渠道解决经费来源。
关键词:独立院校;财务管理;建议
独立学院在的财务管理包含着新的任务与目标,不仅财务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而且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制约关系,将成本与效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各学院都不断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而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而言,我国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无论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还是目标、规范的形成,都还没有十分明显的突破,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加强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找到一种适合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基本模式,确保高校教学与科研顺利发展,促进民办独立学院尽快向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转化,逐步发展为优质的综合性大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现状
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是其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财务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并且影响着学校的大局。
第一,独立学院经费来源的状况。经费来源指民办高等院校取得的收入,即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学生的学杂费收入、住宿费收入、捐赠收入和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独立学院办学经费的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我国独立学院的学费一般高于公办高校,但是,要受到市场的和国家学费收费政策的制约,独立学院的经费筹措体系也并没有建立。经费来源是学校财务运行的前提,是维护教学秩序的根本保证。在民办高校中应健全经费筹措体系。独立学院应模仿一些西方国家,动员董事会成员、校长、院长、系主任、教师到学生、校友来为大学筹措经费,并且可以试行把筹集经费当作校长院长职责之一的办法。
第二,独立学院的经费支出分析。经费支出是指独立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在民办高校中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各占一半,在人员经费中兼课教师又占了较大比重。科研经费缺口较大。在独立学院中科研费用支出少之又少。这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结余及分配方式。结余是指民办高校年度总收人与总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虽然教育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与教育需要盈利并不冲突。因为教育的运作需要有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而且教育本身需要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投入。教育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学校分配必须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做到有结余,使学校的财务运行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护学校工作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的情况下,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应当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只有财务管理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规律了,才能促进独立学院发展,否则反而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独立学院在资本投入上讲求的是多元性。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独立学院的资本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入主体,即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持股者。现有的独立学院均由公办高校脱胎而来,独立学院的许多资产均由公办学校转移而来,公办学校是当然的投入主体。但仅有公办学校是远远不够的,独立学院必须要有其他的投入主体。
第一,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在独立学院的兴办过程中,要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需要投资大量资金用于校园征地、教学与行政用房建设等等,基建投资规模大,学费积沉资金与合作者投入的资金都十分有限。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独立院校。尽管独立学院采用了新的办学模式,引入民间资本,资金筹措灵活、来源渠道多样,教育经费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用于校园基础设施与教学基础设备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筹措齐的。为了适应发展,达到教育部的规定,很多独立学院选择了利用银行贷款为筹措资金的主要措施,以此来满足购置土地、扩大校区规模、建设教学科研用房、建设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和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需要。而利用银行借款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独立学院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贷款额度忽视偿债能力,会引发较高的财务风险。
第二,忽视成本管理。独立学院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经费预算执行不力。独立学院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健全、不合理问题。并且许多办学活动所涉及的经济业务都没有及时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加以监督、控制,使财务部门行使财务监督权力缺乏必要的依据。
第三,经费来源单一。独立学院是吸取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两种办学机制的优点。高校办独立学院的出发点,是利用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的国有资产,吸收社会资金,扩大本科教育。但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独立学院实行“自收自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办学体制,政府对其很少投入或基本没有投入,它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之外的社会资源办学。而且,在我国现有的独立学院管理法规中,对独立学院资金来源的规定也较为模糊。因此,独立学院只能以收取学生学费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靠教育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自力更生地发展。有资料显示,我国的独立学院有95%以上的资金源自学生的学费。即使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在不能吸取民间资本或没有其他外来资金的情况下,独立学院也只能以收抵支,根本谈不上积累,而持续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投资主体单一已经成为了独立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投资主体单一的直接后果就是独立学院的经费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的管理与教学。在这种条件下,独立学院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拓宽经济来源渠道,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教育成本,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改进我国独立院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第一,强化融资风险意识。一是要独立学院应当提高融资风险意识,特别应做好债务风险的化解和防范工作,一方面要提高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避免出现“只管贷款花钱,不管筹资还债”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负债规模,负债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筹权衡;二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财务能力、政策规定、客观环境,确定并调整资金负债比;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基建贷款监督与偿债风险预警机制,做好贷款项目的论证评价,落实还款资金筹措及相应保障措施;四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加强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尽量规避风险;五是要将贷款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中,合理确定各年度的债务偿还计划并严格实行。融资方式方面,从减少学院初期投入,降低办学风险方面考虑,可通过引入社会投资者投资兴建学生宿舍,给予投资者若干年的收费权,若干年后收费权和校舍由学院所有;此外还可向各种金融机构争取长期、低息贷款。同时要防范“以贷还息”以切实维护学校声誉,确保学校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财务成本管理。独立学院产权主体具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很显然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独立学院要想长期稳定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明确与各个投资方的产权关系。只有建立了明晰的产权关系,才能有利于独立学院形成合理的结余及分配方式,使独立学院办学充满活力,从而增强各产权主体的投资信心,以利于独立学院更好地开展筹资活动。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式。独立学院沿用普通高校会计制度,大多实行“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款项的收付为标准,使成本的计量变成了开支的统计。因此,独立学院必须要转变学院会计“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分别核算不同责任主体的成本信息,区分成本归属、管理费用、资金运动方向以及使用的经济效益等,将“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向“经营型”转变。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就是正确反映独立学院的收支结余,实现净资产保全。并且定期对经营财务状况和学校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规划评价。
第三,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独立学院的筹资渠道多样化,其办学资金来自教育投资者、学生学费、银行贷款等。独立学院的财务工作者在财务经营时,在合理利用投资方的投资及学生学费这些常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还要借鉴国外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筹措方式,加大筹资力度,多渠道的筹资。一般的办学资金筹资渠道和方式有积极吸收社会捐赠;争取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投资;争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高校集资支教;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适度贷款;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合作创收。还有其他一些资金来源渠道,比如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争取各种基金、奖学金、专项经费和捐赠等资金来增加办学经费。首先要加强学费收入的经营。一是制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学费收入是独立学院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学校的收入、利益及未来发展都受到收费项目和标准的直接影响。独立学院要尽可能多向政府争取学费项目和标准。并综合成本以办学条件、办学成本和办学目标为依据合理提高收费,否则就无法保证独立学院发展所需的经济条件。而政府要制定独立学院经营调节机制,制定当年各级各类独立学院收费项目和收费浮动范围,使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步发展有可靠的物质保证。二是规范收费行为,不巧立名目增加收费或擅自提高收费的标准,这样既减少了检查风险成本,又有利于提高学院声誉。三是灵活开拓多种资金来源。合理管理好独立学院从社会各方争取到的捐赠、赞助等收入为企事业机构团体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各类基金,同时将这些基金按照安全、合法、低风险的原则进行运作,以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
参考文献:
1、张琴.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
2、隋毅萍,陶俊杰.高校则务管理浅谈[J].高校讲坛,20xx(1).
3、朱兰萍.高校独立学院则务管理现状与对策[J].高等教育财会,20xx(6).
4、孙琪临,李云霞.高校独立学院会计制度浅议[J].事业财会,20xx(7).
5、赵吉.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xx.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14
摘要:《超成长系统》一书,是一个既借鉴西方学说又体现中国情境的原创性管理学研究成果。这部著作在管理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是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学科范式和研究范式,构建了企业的边界、主体、本体、外体和变革五大运营系统内在耦合的一种新形态的企业发展运营学说,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概念、新原理和新主张。
关键词:管理学;新范式;系统动力学;发展运营学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管理学说及其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大发展阶段的理论体系为代表,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引进和传播,对推动我国当代管理科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东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国波澜壮阔的交流与碰撞,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四十年来的巨大转型和迅速发展,为我国原创性管理理论的兴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路志川同志的超成长系统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是一个既借鉴西方学说又体现中国情境的原创性管理学研究成果。2015年路志川《超成长系统———企业强势永续的奥秘》一书的初稿,经过专家评审,被列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重要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专家组对该书的基本评价是:内容比较丰厚,分量比较重,整体的原创性比较强。同年8月,该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2016年11月第二次印刷。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看出,这部著作在企业理论和管理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是向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学科范式和研究范式,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面,构建了一种丰富而严谨的思想概念体系。首先,就思维范式而言,主要是呈现了现代企业思维与决策的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在国内外关于企业的动力、边界、主体、本体、外体和变革等基本理论体系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思维范式是二元动力观、规模边界观、人性假设观、要素结构观、资源空间观和组织变革观,本书在肯定这些思维观念重要价值的同时,剖析了各自的缺陷和局限性,相应提出了三体动力观、功能边界观、人生假设观、能量结构观、共生空间观和系统再组织观,进而创建了相应的Y动力理论、边界三态说、进取人假设、聚势运营原理、超循环竞合理论和递阶变革学说,实现了管理学观念及其认知体系的一种系统性的突破和发展。比如,三阶动力观及其Y动力理论,全面耦合了企业主体、本体和外体三大运营空间的动力体系,首创性地揭示了现代企业快速和可持续运营与发展的一种完整的基因、机理和机制;功能边界观及其边界三态说,全面关联了企业输出、转换和输入三大运营功能的边界内涵,首创性地揭示了企业边界形成与演变的一种完整的形态、机制及其动力学基础。两大基础理论,特别是Y动力基因结构、全息原理及其三大功能特性,深刻揭示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企业动力学、企业发展学、企业社会学等当代企业基础理论;又如,人生假设观及其进取人假说、能量结构观及其聚势运营原理、共生空间观及其超循环竞合理论,分别从企业主体、本体和外体三大领域,深入揭示了行为系统层面的本性结构、行为机制、政策杠杆和目标体系,形态系统层面的激发动力、基体动力、动力组元和动力模式,作用系统层面的动力组态、企业形态和基本原理,以及应用系统层面的法则和要领、愿景和方法,首创性地构建了现代企业主体、本体和外体三体运营与管理的理论体系,突破和发展了人力资源、组织行为、经营机制、运营模式、外部环境等当代企业经营管理学说;再如,系统再组织观和递阶变革学说,深入揭示了功能变革、基因变革、组元变革的本质、意义和路径,首创性地建构了现代企业再组织运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突破和发展了企业生命周期、组织变革、企业创新等当代企业演进学说。其二,就学科范式而言,主要是呈现了现代企业发展运营学的一种新的学科体系。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运营管理理论,主要是以企业生产作业为对象,以投入、转换和产出为主线,以企业的选择、设计、运行、控制、评价和更新为内容,虽然后期有的教科书拓展了战略规划、人员管理和客户管理等内容,但在性质上,还是定位于或局限于企业生产运营的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而以早期企业成长理论为渊源的国内外企业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了规模调整、资源能力、竞争博弈、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等不同领域的要素和内容,但在范式上,还是侧重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各种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二元分析与研究。总体来看,无论是经典的运营管理学还是传统的企业发展理论,都未能形成一种全面关联、内在统一的'企业发展运营学的学科体系。而超成长系统理论则通过对边界运营、主体运营、本体运营、外体运营和变革运营等企业五大运营系统的区分与整合,融发展动力学和运营管理学于一体,形成了一种以运营为过程和手段、以发展为方向和目标的现代企业发展运营学的新学科、新体系。在对象、结构和内容上,实现了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经营与管理、运营与发展的有机融合,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目标分析与过程分析的内在统一,凝结了概念和理念、原理和规律、原则和要领、过程和机制、道路和模式、愿景和方法等基本学科元素,为未来管理学专业打造一门新的、综合性的、国际领先的基础学科或基础课程提供了一种形态或蓝本。其三,就研究范式而言,主要是呈现了各种企业理论内在关联的一种新的研究体系。
广义的企业理论纷繁复杂,大致可以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视角来考察。经济学视角的企业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为基本范式,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理论则以企业管理学为主要形态。比较而言,当代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供求分析为出发点,以市场行为和市场机制为主线,以弹性分析、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为方法,以数量分析为特色,已经形成了一种系统、严密而规范的学说体系;而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则平台不一,视角纷呈,内涵不一,异象纷呈。从大的领域来看,包括企业基本原理和管理方法、企业内部经营理论和外部环境理论、企业职能管理和部门管理、企业领导和企业家理论、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企业组织和战略理论、企业成长和发展理论、企业形态和企业基因理论、企业运营管理和经营管理技术等,侧重面不同,核心概念不同,长期以来或是独立演变生长,或是机械拼合、简单逻辑组合;从细分领域看,碎片化的问题更为突出,仅以企业外部运营理论为例,有企业边界和交易费用理论、竞争战略和竞合博弈理论、网络组织和价值链理论、企业并购和战略联盟理论、商业生态论和社会镶嵌理论、区域合作和全球化理论、客户关系和公共关系理论、外部环境分析和外部资源开发理论、外部动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论、共生演化和循环经济论、外部性和社会责任理论等,着眼点不同,落脚点不同,难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整合与沟通。而超成长系统理论则以一种“大一统”的企业知识架构,破解了“学术丛林”状态的困局。
本书把企业对象系统或企业行为系统分为五大组成部分,即以企业功能为内涵的边界系统、以人为内涵的主体系统、以生产经营为内涵的本体系统、以竞合组织为内涵的外体系统和以企业强化优化为内涵的变革系统,并依从系统动力学形态的因果网络和作用演变机理,将这五大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完整体系。这一理论架构,不仅凝结了总系理论、子系理论和融贯系理论内在衔接的演绎结构,而且凝结了基础理论、具体理论和应用理论有机延伸的递进结构,几乎涵盖了企业运营与发展系统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和各要素,使得各路企业理论和方法如同“万鸟归林”一般,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园,有利于不同流派和不同学说在这一系统平台中定位自身,发现各自的地位、价值、局限和不足,平等而有效地开展交流与对话,完善和发展相应的思想体系,促进企业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繁荣和发展。当然,本书涉及内容广泛,较多地运用了自然科学和系统科学、特别是自组织和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新概念比较多,各篇章虽然浑然一体,但各自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因而可以在通俗化和针对现实问题、适应现实需求进一步深入展开上下些功夫,以期增强本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作者简介:康凯(1964—),男,博士,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集成化管理与协作运营、组织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15
一、开题的科学依据(不少于3000字;从选题与本类别(专业领域)相关行业职业背景的关联度,社会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
1、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Performance Appraisal),也被称为绩效评估、绩效评价,是考核主体根据一定的绩效标准和工作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其组成的单位或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产出以及工作表现等方面做出的系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薪酬发放、奖惩、晋升等人事管理的过程。绩效考核的本质,是用于考核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为提高员工能力与绩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沟通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人事管理中评价与激励的重要环节——绩效考核,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地确立考核目标,建立与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公开、公正、公平、合理、规范地对企业内员工进行考核,实现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完成考核目的,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
⑴阐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引起企业对绩效考核的重视。
⑵寻求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⑶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有力帮助
⑷通过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提高企业绩效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
企业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够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的素质。通过绩效考核,能帮助员工和主管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其自觉提高工作胜任能力,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素质。
⑵绩效考核能够作为人事决策的的重要依据。薪酬增减、奖惩、晋升、岗位调整等人事决策,都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依据之上,绩效考核的结果就可以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
⑶有效的绩效考核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绩效考核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和主要工作目标的设立和考核,提高了企业上下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视,保证企业经营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绩效考核还能帮助广大员工和主管提升业绩水平,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⑷收集管理信息,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绩效考核为管理部门提供了与员工直接沟通的宝贵机会,使上级主管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一手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⑸绩效考核是管理导向的指挥棒。一个企业,要发展成什么样的企业,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而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方式的集中体现。无论是以德为先还是以人为本,都不是仅仅凭借一句话、一个印象来圈定的,这需要由很多客观的要素组成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评价的,不然,企业员工就会为那一句话或那一个印象而去努力,往往导致评价结果与初衷的背离。因此,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导向的指挥棒,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形成及现代化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对企业管理至关重要。
⑹绩效考核是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目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最核心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国家到社会都极力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人为本也自然而然的成为每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其实,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这是有科学、客观的衡量体系的,也是有客观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作为支撑的,这就是企业的绩效考核。其实,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就是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最大尊重,如果不把“德”和“才”的评价建立在关键考核指标的评价上,不建立在连续性的综合素质体系评价上,而是根据群众评议、领导商定等形式评价,无形中就扭曲了“德”和“才”的本来面目,所以,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从管理科学萌芽开始,管理科学家、学者、企业家就对如何激励员工干劲,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研究。绩效考核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工具,通过与企业经营战略和其他管理环节的紧密结合,绩效考评已经原有的功能而发展成为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的发展,其最大的进步就是绩效管理与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相结合。
本选题的国外研究状况:
企业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需要建立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全面的、系统的与辩 证的观念,切实把绩效考核落列实处。
1954 年,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其所著的《管理实践》中首次出了 MBO 的绩效考核方法。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因此,“企业的使命与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后来,又出现了绩效考核的 KPI 法,即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的关键指标,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地取得高效益。
1992年,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复兴方案有限公司的CEO 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共同开发出了平衡计分卡。
“绩效考核通过把每一个员工的工作与集体的整体使命联系在一起,强化了组织的整体经营目标。” (科斯特洛,1994)
由“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度绩效考核法,是当代众多企业所采取的考绩方法。360度绩效考核是指由员工自己、上司、直接部属、同仁同事甚至顾客等全方位的各个角度来了解个人的绩效:沟通技巧、人际关系、领导能力、行政能力……通过这种理想的绩效评估,被评估者不仅可以从自己、上司、部属、同事甚至顾客处获得多种角度的反馈,也可从这些不同的反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使以后的职业发展更为顺畅。
考核激励P—O 模型:合易管理咨询公司将企业战略目标(Objective)和影响员工绩效的三个重要因素职位分析(Position Analysis)、绩效管理(Performance Evaluation)、薪酬管理(Payment Design)统一起来形成了 P-O 模型。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职位分析为绩效管理提供了考评内容和方法,同时界定了不同职位间的薪酬差别;绩效考评的结果决定了员工的绩效工资,同时员工绩效的考评结果成为工作再设计以及职位变动的重要参考;而薪酬作为一种重要的反馈机制能够支持绩效体系持久、高效运行。通过 P-O 模型的导入,将员工的关注点与企业的关注点有机的结合,从而使企业与员工结成协调统一的共同体。
本选题的国内研究状况:
绩效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考核就难以激励员工,绩效考核对企业理念、员工的观念和行为起着重要的牵引作用。考评是作出正确人事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决策是考评延续和拓展的结果。目前,多内对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的研究观点大都基本相同。
韩淑梅(20xx)在《如何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中指出:当前我国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存在很多问题,使绩效考核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出来。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必须建立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绩效评价过程,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应用360 度考核反馈方法,确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建立考核反馈制度;合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考核结果与薪酬奖励挂钩制度并且还要重视绩效考核管理中的培训问题。
李黎明在《企业如何组织有效的绩效考核》中提到:企业要组织有效的绩效考核,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让正确的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全体员工心中,消除并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认识;进行工作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让价值评价体系成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体系的中介,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二、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拟采取的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说明研究内容与行业职业实践结合的程度、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结论的创新性、实用性,付诸实践的可行性)
三、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前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2、已具备的试验条件,尚缺少的试验条件和解决的途径。
《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篇好参考范文,涉及到考核,绩效、企业、员工,管理、目标、评价,建立等范文相关内容,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编写科幻故事作文(精选21篇)10-07
科幻故事作文400字(精选18篇)08-09
科幻故事作文400字(精选3篇)10-07
科幻故事作文400字(精选4篇)10-07
科幻故事作文300字3篇06-29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精选12篇)07-29
科幻故事作文600字(精选42篇)05-23
科幻故事作文300字4篇06-08
关于科幻故事作文400字(精选3篇)10-07
科幻的作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