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家乡的美食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美食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美食作文1
河南是我的故乡,我爱我的故乡,虽然现在不在故乡但是我还是要来尝尝我家故乡的美食。
在我们河南,最著名的就是豆腐脑。也许还有许人不知道豆腐脑是怎么做的吧。做豆腐脑要先把大豆在水里泡上四五个小时,把大豆泡得又白又胖的时候,捞出来在花磨中磨。花磨中间有一个小孔,那是放进豆子的地方。把豆放进去,然后拿着晃杆带动花磨转动起来,那豆子就慢慢的进去,下来变成豆汁流在桶里。
那白色醇香的豆汁真是太诱人了,然后就一直的添豆、添水,一会儿豆就磨完了。
该过滤了,把豆汁倒在吊单里面,那净得豆汁就漏了下去了,而豆渣便留在吊单里面了,用手握着吊单两头,慢慢晃动起来,留在豆渣中的豆汁就会从吊单中全漏下来。
过滤后剩下的豆渣很多人通常都用来喂了牲口,其实先留着,一会儿有大用处呢。现在把豆汁倒进锅里,烧着火,沸腾时,那烟就冒起来,远远的就可以闻见豆汁的香味了,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喝一口。这时把醋倒进豆汁中,过三四分钟,豆汁就像变魔术一样就成了黄色的浆和大块大块白白的豆腐脑。
然后和面捏丸子。用豆渣刚才剩下的豆渣和着小茴香、韭菜、面拌成馅,然后手捏成圆圆的丸子,当锅沸腾时放进去。
做豆腐脑最好用干菜,因为干菜叶很有嚼劲,特好吃。再放进腌好的葱花儿等调料,这样香喷喷的豆腐脑就做成了。看它的样子有白白的脑、绿绿的菜、用各种材料拌成的丸子颜色好看,那香就不用说了,在门外就能闻到香味了,说是香飘十里也不夸张。
看到做好的'清香而诱人的豆腐脑,我赶紧盛上一碗,放上点儿辣椒,尝一口,啊!太好吃了!那豆腐脑香辣可口,还有股酸酸的味道,好喝极了。再尝一个丸子,里面是软的,有股小茴香的清香。这豆腐脑真是色香味俱全呀!要不怎么能成为我们河南著名的小吃呢?
大家如果现在看我写的已经流了口水的话那就来我的家乡来试试吧。
家乡的美食作文2
说起我家乡的特色小吃啊,那可是数不胜数:金黄酥脆的锅巴洋芋、香甜可口的碗儿糕、爽口化渣的米花糖……可我觉得最美味的还是要数麻辣鲜香的凉面。
这凉面啊,要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吃才好,这个时候,天气太热,人们没有食欲,因此,随拌随吃、清凉宜人的凉面就成为了人们喜欢的一道夏季主食。在这炎热的天气,品尝着各种口味的凉面,那才是一个绝啊!
夏天到了,凉面摊子多起来了,火车站、汽车站、公园、街头……随处可听到摊贩的吆喝声:“凉面—酸辣粉—豆腐脑—”,小孩子们听到这熟悉的叫卖声,就扭着叫大人买一碗凉面,通常大人都会爽快地答应:“老板,来碗凉面!”“好咧!”只见凉面摊上的小贩顺手抄起一只奶锅,熟练地把桶里的面挑到锅里,麻利地撒上一勺油炸黄豆,加入盐、酱油、醋、香油、白糖、大头菜碎丁、海带丝,淋上几小勺姜蒜水、辣椒油,和好后,倒进纸碗里,再撒上一些葱花作点缀,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凉面就大功告成了。小贩拿出一双小竹筷递给小孩子,小孩夹了一大夹凉面放入粉嘟嘟的小嘴里,脸上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满足。
见小孩吃得这么有滋有味,我也急不可耐地买上一碗。瞧,碧绿的葱花,金黄的面条,鲜红的辣椒……真是让我“口水直下三千尺”啊。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立马夹了一大夹品味起来。面条十分细滑,轻轻一吸,一丝凉凉的感觉滑过口腔,还发出“嗖嗖”的声音。啊!麻辣、酥脆、酸甜、软绵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是太可口了!我津津有味地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碗色泽鲜美、味道爽口的风味小吃就被我风卷残云般地吃完了,那独特的味道还久久地在我的舌尖徘徊……看着碗底里残留的汤汁,我真是意犹未尽啊,真想再吃一碗。
麻辣鲜香、酸甜清爽、软绵可口,我想,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凉面可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家乡的美食作文3
我的家乡在石浦,这里的美食可多了。你听说过用鱼做的面条吗?告诉你吧,它就是我们这儿远近闻名的鱼滋面,也是我们招待贵客的必备佳肴。
传说,有一位渔民的妻子听说丈夫在船上遇难后伤心欲绝,整天以泪洗面。突然有一天,丈夫归来出现在她的面前,令她喜出望外。原来,在船快沉的那一刻,丈夫紧紧地抱着木板,幸运地被浪拍到了浪边保住了性命,一路乞讨回到家。再次相见的夫妻俩相拥而泣,丈夫非常高兴决定做一碗没有刺的鱼肉面给妻子吃。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有了今天的鱼滋面。
妈妈为了让我写好今天的鱼滋面,一下班就去菜场买了一堆菜。她一到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她把洗净的蔬菜和鱼滋面“噔噔噔”地切成了丝条,然后放进锅里不停地翻炒,再加水烧开后,用锅盖焖了一会儿,接着用水淀粉勾芡,最后临出锅前撒上葱、淋上麻油,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鱼滋面完成了。
整个做面的过程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当妈妈把一碗热腾腾的鱼滋面端到桌子上时,我不禁被眼前的面迷住了。你瞧,那白色的鱼滋面、金针菇、绿豆芽沉浸在浓浓的汤水中,感觉像躺在波光粼粼的湖水里一样舒服;那碧绿的`娃娃菜、莴苣、葱花真像湖边的小草和大树上的绿叶;还有那金黄金黄的胡萝卜,真像小鸭子在水中尽情地玩耍。这哪里是鱼滋面呀,明明是一幅春日湖边美景图嘛,真是太漂亮了!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力地闻了一下,芝麻油的香味扑鼻而来,实在是太香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鱼的柔绵嫩滑和蔬菜的清香,真的是鲜美至极!这让我不由地想到:此面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没过一会儿,鱼滋面早已被我消灭得只剩下半壁江山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家常美味鱼滋面,没有谁会不爱它哦。
家乡的美食作文4
嘉定的年,少不了徐行蒸糕。每到过年时,奶奶都会特地买回一蒸圆圆的,厚实的徐行蒸糕,在祭祖的那天恭恭敬敬的摆在供桌的正中间。这种蒸糕香甜可口,韧性十足,却不粘牙。里面混有红枣、核桃和瓜子等各种干果,甜而不腻,还十分有营养呢!奶奶说:蒸糕,蒸糕,希望我们家新的一年团团圆圆,蒸蒸日上,步步高!这真是好口彩,我对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心服口服。
徐行蒸糕不仅美味,历史也很悠久。相传南宋时期,各地官员向皇帝进献当地美食,徐行蒸糕入选。皇帝品尝之后很喜欢,于是下令每年春节,徐行蒸糕作为贡品进贡。你一定会十分好奇,徐行蒸糕是如何制作的呢?首先,要把糯米和粳米混合,在水中浸泡,淘米,去除杂质,将米磨碎,筛选最细小的米粉进行搓擦。搓擦非常讲究,搓的越久蒸出来的糕口感越细腻。最后撒上核桃红枣,在一个特制的锅中蒸好。这样一蒸美味的蒸糕就完成了。这个工序一点不复杂,需要的是耐心和韧性,搓到越久口感才能更有韧性,更加细腻。
徐行蒸糕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奶奶说在她小的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蒸糕,可是现在只有菜场里零星的手工作坊出售成品。徐行蒸糕的传人是我们村里的一位老师傅,以往过年都会给各家各户做蒸糕。他年纪大了,儿孙不想继承这门手艺,于是把蒸糕的技艺传给了一位东北来的大叔。这位大叔和老师傅学了十几年,得了真传,还申请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把我们徐行蒸糕发扬光大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少愿意去制作那些精巧的.手工美食了,许多像徐行蒸糕一样的传统美食在慢慢的消失,祖先的智慧,技艺,正在逐渐地被淡忘。传承,是文化的命脉,没有了传承就没有文化。只要我们放慢脚步,透过徐行蒸糕这样的文化遗产去感受祖先对生活的热爱,文化便因此而传承。
家乡的美食作文5
我出生在江西抚州的一个小县城,是外婆把我带大的。我在这里生活了快六年,父母才把我接回杭州读书。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早餐店的江西米粉了。
江西米粉虽然没有云南过桥米线那么有名气,但也美味非凡。县城的每个早餐店基本上都有这道小吃,它的卖相虽然不怎么好看,但味道却很好。
早晨起床洗漱好以后外婆便带我来到一家早餐店,此时老板正忙得不亦乐乎。外婆给我点了一份米粉外加一小碟麻辣小肠,据说这是上班族的'标配。不一会儿,米粉就端到面前,白乎乎、圆圆细细的米粉配上浓香的汤汁,上面撒了些葱花、香菇碎片和肉沫,看上去让人很有食欲。我用筷子夹起几根米粉,再用勺子舀了一口汤送进嘴里,合上葱花和肉沫,那滋味令人不能自己。再来一口麻辣小肠,又滑又辣,接着又感觉到舌头麻麻的,这时候再喝一口汤就可以缓解一下这种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江西米粉的做法也很讲究,丝毫不亚于云南的过桥米线。米粉必须是当地出产的,这样才地道。生的米粉须在前一天晚上煮熟,捞出来放在冷水里面凉透,然后放在沥水的簸箕里面,上面盖一层干净湿润的棉布防止米粉表面水分蒸发,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汤也要凌晨起来熬制,否则不新鲜,口感也会大打折扣。材料也是要精心挑选猪的大骨头,先冷水下锅加料酒焯水去腥,然后加调料再用文火慢慢熬制。这样的熬出来的汤才有灵魂。
早上客人来了以后,老板就抓一定量的米粉放进盛满高汤的锅中,大约煮三分钟左右就可以捞出,上面撒些葱花和佐料,喜欢吃辣的可以叫老板加些辣椒。冬天的早上醒来就能吃上这么一碗热气腾腾又有营养的早餐,别提有多幸福了。
江西的米粉虽然比不上其它有名气的小吃,但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是让我记忆最深的一道美食,它让我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
家乡的美食作文6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有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美味的食品、特色的服饰,这里叫天龙。
说到家乡,我喜欢的是它那特色的食品:鸡辣椒、腊肉、血豆腐、香肠……其中,最让人忘不了就是腊肉了。
腊肉是逢年过节少不了的佳肴。通常是在农历冬月的中旬就开始做,先在贸易市场挑选肉色鲜红的肉,用刀切成长约20-30厘米,厚4-6厘米的肉块,然后用花椒和盐和在一起,和好后,将肉平铺在砧板上,洒上和好的盐和花椒。抹盐和花椒也有讲究的:要均匀地抹,肥肉与瘦肉的交界处要多抹些,肉与肉之间的缝隙里要细心地多抹些,肉的周围也要撒上一些。之后在砧板上用力地搓肉,主要是让盐等味道进入肉里,一般搓5-10分钟后再把肉平铺开来,仍然用花椒和盐均匀地再抹一道,再搓5分钟,搓完后用先用铁丝穿在肉的顶部,以便提和挂,然后用一个塑料桶装好,放半个月左右。时间到了以后,就把肉拿出来,放在砧板上,用老方法洒盐和花椒后揉搓,弄好后再放入桶中放上10天。腌好后,拿出来放在预先搭好的架子上熏烤。熏烤时,火不能太大,多用烟熏,熏烤的柴里还要加入一些柏树枝或者香樟树枝,这样熏烤出来的肉更香。熏烤时,人要经常检查,以免失火。熏烤大约半个月,肉就熏好了。熏好的.肉看起来色泽红亮,闻起来特香。
将熏好的腊肉割下一块,用淘米水洗上三遍,然后切好,摆放在盘子里(还可以摆出各种花样),放入蒸锅里蒸上大约半个小时(也可以多蒸一下),就可以取出来吃了。除了用蒸的方法以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做,各有各的味道。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之后,相信你对屯堡腊肉充满了期待吧!虽然很多地方都有腊肉,但我们的屯堡腊肉一定能带给你别样的味道。来吧!热情的屯堡人欢迎您!
家乡的美食作文7
那粽红色调般的温柔,那糯糯口感的香甜,是在年廿八时的那双手揉成的粄,揉成的甜。
每至年廿八,早上起来便会听见奶奶在厨房里叮当叮当地忙碌,之前也不知道奶奶在捣鼓着什么,后来才知道奶奶是在做甜粄。做好的甜粄一大块的,乖乖地静卧在大盆里,用布遮掩着,可以在闲暇时随意地切下一小方块直接吃,甜甜的却又硬硬的。除了直接吃,还可以把甜粄装进小盘里,放入锅里蒸,蒸出来的甜粄又软又糯,吃起来就像是现在网上所流行的年糕,所以有时大家也会称甜粄为红糖年糕。除这两种吃法以外,甜粄还可以煎着吃,裹上搅拌好的鸡蛋液,小火慢煎,外面一层是酥脆的,里面则是软乎乎的,别有一番层次感。
可以直接吃,蒸着吃,煎着吃,这么百变的甜粄,奶奶又是怎么做出它的呢?
奶奶从柜中取出几片片糖,放入沸水中,用汤勺不断搅拌着。钟表上的秒钟不停地转动。汤勺在锅中不停地划着圈,那锅沸水掺着片糖已变在成棕红的糖浆,这时,奶奶便将锅放到窗前,把窗子打开一半,让风吹进来,静待它冷却。大家都说笑打趣着说:这红糖真不容易,要经过高温的融化,还要被风不停吹打。说着,大家都回客厅去玩了,只有奶奶一人还守在锅旁,坐在有风吹的窗户旁。今年南方的冬天比去年要冷了很多,大家买的厚外套终于起了作用,糖浆应该很快就会冷却吧。
糖浆冷却以后,奶奶往里面加入了糯米粉,一边加一边搅拌,奶奶是用手划圈搅拌,是为了不让糯米粉结块。
搅拌好的.糖浆倒入了一个大盆里,放入大锅里蒸,要蒸好几个小时。奶奶说,从前用柴火蒸时,便是要在灶头旁守个白天到晚才蒸熟。而做得好的甜粄最久可以放两个月,所以奶奶特别注意糖的用量,如果甜粄太甜,吃起来就会很腻,可如果不甜又特别容易发霉。
就只是片糖、水、糯米粉这么简单普通的材料,通过奶奶的手掌,却塑造了不一样的甜粄,它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所以才有了香甜软糯的口感。
它因为由一双手坚辛地塑造,所以吃下去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一块甜粄,或甜或不甜,吃进肚中,终是幸福的味道。
家乡的美食作文8
说到家乡美食,世界各地都有。中国,更是数不胜数,像:北京的烤鸭、天津的包子、陕西的泡馍、四川的火锅……,个个堪称人间家乡美食,个个都被世人赞赏。可最令我流口水的,还是我家乡的特产——灯影牛肉。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灯影牛肉。“牛肉”,大家肯定知道,说明这个家乡美食是用牛肉做的。但“灯影”,可就不一般了。因为,灯影牛肉很薄,厚度还不及一张纸,只要你拿下一片牛肉对准灯光,就会折射出黄色的灯影,所以,“灯影”二字,由此而来。
接下来,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灯影牛肉名字的由来吧:“相传,灯影牛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命名的。当年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州市一带)任司马。一天,他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种牛肉片,色泽油润(鲜)红灯影牛肉亮(去掉),味道麻辣鲜香,使元稹赞叹不已。更使他惊奇的是,这牛肉片肉质特薄,呈半透明状,用筷子挟起来,在灯光下,红色牛肉片上丝丝纹理会在墙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红色影像来,极为有趣,元稹当即唤之为‘灯影牛肉’”。于是达州市的这种牛肉片就以“灯影牛肉”之名盛传开来,成为四川的一道名菜。
灯影牛肉外形独特,味道自然诱人。灯影牛肉入口即化,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不少品尝过这道家乡美食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而且经过近几年来的革新,灯影牛肉彻底“脱胎换骨”,味道越来越棒,仅以(令)无数游客尽“折腰”。而且牛肉富含肌氨酸: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这使它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
灯影牛肉非常美味,但制作过程极其复杂:一头牛被宰杀后,只能取其腿键肉、里脊肉十几块,共才十几公斤。用长片刀切成十分薄的肉片,配上注草、丁香草果及其它十多种香料,拌匀后将肉片铺在竹筲箕上,经曝晒去除水分,放进特制的`烤炉中,控制湿度烘烤至熟,装入用油纸衬里的竹筒或纸罐里,掺满纯香麻油,撒上少许花椒粉,密封而成。
有人说:灯影牛肉继承了达州人的所有气质,这话真不假,那牛肉的麻辣,就是达州人的火辣、那精巧的做工,就是达州人的一丝不苟、那比纸薄的厚度,就是达州人的豪爽。这才是一个真正可以代表一个地方人的家乡美食,不,应该是艺术品。
家乡的美食作文9
豆腐,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食物,但在客家人的手里却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国著名的美食了。我出生在珠海,却是一个地道的客家人,也因为如此,才让我更好地体会到客家美食的美味。
客家美食中的酿豆腐、梅菜扣肉和盐焗鸡是“统领”客家美食的“三大王者”,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会有这三样菜。对于客家人来说,它们既是小吃又是在宴席上用来招待客人的佳肴。我最喜欢的是酿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称,中原人“衣冠南迁”到这里,不但带来了读书皆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这是来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时无麦面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豆腐必须得内软外脆,在人的味觉上给予人享受;而馅,则必须香甜美味,柔滑不腻才好吃。我认为不仅仅要给予人视觉、味觉上的.享受,更要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只有吃的时候才有的幸福。才能成为一道成功的料理。
酿豆腐所属菜系是粤菜,基本材料有豆腐、瘦肉、鱼肉、虾米、白菜、葱、姜、麻油、胡椒粉等。酿豆腐不仅好吃,而且容易做,只有四个步骤。
先瘦肉、鱼肉分别剁烂,虾米浸软切幼,咸鱼切幼,葱切粒。将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调味料搅至起胶待用;然后把白菜摘好洗净,放入油、盐、滚水中灼熟盛起;再把豆腐冲洗 滴干,一开四件,用匙羹挖去少量豆腐,洒上少许生粉,酿入鱼肉,放入油镬中煎至微黄色盛起;最后烧热瓦锅,下油爆香姜片,加入上汤煮滚,放入白菜、豆腐滚片刻,下汁炒煮,煮滚了便可原煲上桌。
很简单吧!可正是这简单的菜色,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外国友人前来品尝。
这是我始终都忘不了的美食——酿豆腐
家乡的美食作文10
城里的味道尝多了,虽说美味,但还是没有家乡的那份味道,那份情意。
生处江南的人,喜欢清淡之味。鱼是江西人最常见的食材之一,这种肉质,又鲜又嫩,最适合清蒸、焖炖,出锅后还保留着一股鲜香。
焖炖鲈鱼这道菜,是令人百吃不厌的。鲈鱼上的一层皮,露出米白色的肉,还掺杂着一丝酱油的黄。蒸气不断地往上冒,尝一口鱼肉,绵柔中也不会不带一丝爽滑,香中带鲜,鲜中带香,与城里的火锅、烧烤的火辣形成鲜明的对比。鱼汤也不得浪费。别看鲈鱼有多么美味,这道菜中的'鲜,可不是鱼肉独占的。在炖的过程中,菜是不断增香没错,但其流露出的鲜香,剩下的都被锅底的汤汁给接住了,加上葱、酱油、盐、蒜等调味品的融合,鱼汤本是这道菜的底衬,在这里,俨然又变成了另一道美味。
焖炖鲈鱼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烈炼。鲈鱼肯定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其次是油、盐、酱油、蒜、葱等调味品和水。
做焖炖鲈鱼的第一步是清洗最重要的食材——鲈鱼。首先去鱼鳞,用菜刀反向乱鱼肚,鱼鳞就顺着刀巧妙地脱离了鱼肚,要注意的是,在去鱼鳞的过程中小心伤到手。去完鳞后,先清洗一遍鲈鱼,注意清除鲈鱼上的粘液,清洗之后,鱼就不变得那么滑,下面的工作也就不那么麻烦了。
第二项工作是清理内脏。沿着鲈鱼肚的下方那条线切开,就露出了五脏六腑。在去内脏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切到鱼胆,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哪种动物的胆都不好尝,割破了会影响味道。鱼泡可留可不留。记得去鱼鳃,这里通常聚集着细菌和其它水中的病毒。鱼的两旁各有一根胫,也得去掉。用刀拍打鱼肚,在鱼的鳃后割开一道口,即可取出,再次清洗。
完成以上工作后就简单了,剩下的就是把鲈鱼放入锅中,加自适量清水,小火慢炖即可。在炖的过程中加入调味品,过一个多小时之后,成品出炉,再洒上一些葱叶,这就是极具江南风情的焖炖鲈鱼。
事实上,江西菜品有很多,焖炖鲈鱼是经典菜品之一。家乡味不需要去留,重要的是它们留住了人们儿时的记忆。回到家乡,再品尝一番,或者自己做。儿时的味道并不是遥不可及。
家乡的美食作文11
“外婆,我饿了!”中午放学刚跨进门,我就对外婆嚷嚷。“来啦!”外婆微笑着双手捧出一盘我不知名儿的菜,细细观察,它足有一个拳头大小,是由油豆腐果、猪肝、五花肉和笋干用猪小肠捆扎在一起组合而成的,特别要说的是它正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气,我凑上上轻轻闻了一下,我肚子里的馋虫一下子被勾出来了,肚子咕咕咕地叫得更厉害了。我忙问外婆:“这是什么呀?”外婆一脸神秘地让我先尝一个试试。我心里嘀咕着,这外婆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啊,这么神秘兮兮的?
啊!真是太香了!!我再也忍不住那诱人的香味,夹起一个,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啊!金黄的油豆腐果盛满了汤水,软且有嚼劲;猪小肠也充满了嚼劲,但是却更增添了一份油豆腐果没有的细腻感,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五花肉虽然入口即化,但吃起来有些肥腻,如果伴着笋干一块儿品尝,就会少一分肥腻,多增添一分清爽。猪肝带着茴香以及汤汁的淡淡的香味,那质嫩爽口的独特味道,令人意犹未尽,还想再尝。
如此美味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呢?外婆笑眯眯地告诉我:“傻丫头,这就是咱们溧阳的特色美食——扎肝呀!”我恍然大悟:哦,原来我们溧阳不仅有天目湖砂锅鱼头,还有如此美味的`扎肝呢!今天真是让我大饱口福喽!饭桌上,外婆又跟我说起这个扎肝的来历,原来它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在很久以前,刚结婚的新女婿在酒席上要被新娘子的亲戚给灌酒,寓意“酒品好人品才好”,而新女婿往往一上来就会被灌醉,这下,新娘子心疼,丈母娘也心疼。于是,不知是溧阳的哪个丈母娘荤素搭配,创造了“扎肝”这道绝世美食,偷偷要求新女婿在喝酒前悄悄吃下一个扎肝,有了这个代表丈母娘心意的美食垫肚,新女婿就更是“千杯不醉,豪情万丈”!这道隐含着浓浓的亲情的美食,就一直流传至今。
说起扎肝的做法,那对我外婆来说,可是小菜一碟儿。首先将五花肉、笋干、猪肝、油豆腐果包好,然后再用猪小肠打一个结,就OK了。接着,再将包好的扎肝放入烧开的水中,放入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煮好以后,再倒入酱油、盐烧。等它烧得香飘四溢了,再放入味精,然后就大功告成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味美食——扎肝。你是不是也口水直流了呢?那就来溧阳品尝吧!
家乡的美食作文12
我的家乡在济南,平常过年过节都会回一趟老家。我的伯伯便会给我做许多好吃的,我最爱吃的要数油旋儿了。
第一次吃油旋儿是在六岁时,那是第一次回老家,大伯是个好厨子,就给我做了一些好东西吃,其中就有油旋儿。
第一眼见到它:一个个马蹄形的东西,穿着金黄色的外衣,斜躺在盘子里。只瞧见一眼就淌了口水,一手抓来便吃,一嚼,能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酥脆的'响声,加上外酥里嫩的口感,和着面里麦芽的香味和葱花的清香,令人犹如在天堂般飞的感觉,我当时便为之倾倒,只觉其香味持久到我现在想来依然陶醉的地步,那种感觉超过了味蕾上的所有感受。
向来痴于美味的我,从此便醉于这油旋儿了,所以济南各地的油旋儿我通通吃了个遍,其中最令我回味无穷的要数大观园那家了。
虽然我家离那里有些远,但我仍然愿赶到那儿去。做油旋儿的是有着三十多年经验的张师傅,这儿颇有名气,因为有季羡林老先生题词的“油旋儿张”牌匾赫然悬挂在店面的正墙上,听张老板说,季老曾专门唤人来他这里要油旋儿,他便求了这几个字,这几年俨然成了他这儿的金字招牌。我默默地看着,耐心地等着,只见他们紧着忙活,一个和面,一个烤,另有一人负责出锅:一个把和好的面切成一块块的样子;一个把面皮盘成钻头一样,再在面板上放些油,把它摁扁;负责烤制的,把半成品油旋儿一面面烤好,放上去之前还要放些油,防止油旋儿沾在上面而烤焦,随时翻面,还要掌握好火候,熟了以后,另外一个人逆着之前盘面皮的方向,两手拇指往外一翻,再一扣,稍微一使劲儿就是成品了,于是它们就闪闪烁烁、大大方方地站到我们跟前了!
每当有了零花钱,我便会去到那里买个油旋儿,尽管路远,但一想吃完以后的唇齿留香,还能看到一团面变成一个个金灿灿美味油旋儿的全过程,也就觉得不虚此行了。
我爱济南的油旋儿,它带给了我味蕾上的享受,我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也更爱我的家乡济南。时光匆匆流走,而家乡的味道却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家乡的美食作文13
说起各地特色名吃,那真是数不胜数。有北京烤鸭、云南的过桥米线、长沙的臭豆腐、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烩面、内蒙古的小肥羊等等。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锅盔。
锅盔原是产于陕西的一种美食,个儿大,饼厚。后经过天门人不断创新、改进,变成了现如今种类繁多的辣椒锅盔、香葱锅盔、糖锅盔、咸菜锅盔、猪油锅盔等等。啊,想一想都觉得回味无穷。
在我老家的旁边,就有一个卖锅盔的摊点,以前每天早上起床,我就会闻到锅盔的香味,听到菜刀在木板上切面团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我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几块钱,到做锅盔的师傅那买几个锅盔,他腰上围着一个蓝色的灶裙,但被面粉染成白色了。他总是乐呵呵地,我每次去时,他都对我说:“这些个锅盔都冷了,我再给你做几个热的,热的才好吃。你想要什么味的'呀?”“我想要辣椒味的。”我回答说。
他开始做锅盔了,只见他拿起一团面团,双手拉开,面团像跳绳似的在桌子上弹来弹去,发出“啪啪”的响声,接着他一手拿着菜刀,把那长条似的面团切成了一个个小圆柱体。我问:“面团这么小,怎么做成那么大个儿的锅盔呢?”“小朋友,这你就不懂了,你好好看着吧!”只见他拿着刀,把面团拍成平平的,拿在手上,放一点大葱和辣椒酱,包起来,双手一捏一拉,即变成长方形了,再撒上一点芝麻,抹上点儿水,把它贴在特制的炉子里面。过了大约三分多钟,那位师傅拿出了几个冒着热气的香喷喷的锅盔。我当场就拿起一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小心点,别烫着了。”听了这话,我感觉普通的锅盔更好吃了。刚咬一口的时候还没有辣椒酱,只感到香香的,脆脆的。再咬一口,辣椒酱从里面流了出来,但又不是很辣,面团和酱结合在了一起,软软的。那酱不是从锅盔内部流出来的,而是从面团里流出来的,还时不时会吃到香香的大葱。虽然锅盔的外表不怎么好看,但真是太好吃了!它的美味无法形容!
尽管我已经很久没有吃到那儿的锅盔了,但我却时常会想起那位做锅盔的师傅,和他的锅盔……
家乡的美食作文14
秋风起,正是吃螃蟹的大好季节。面拖蟹,不仅螃蟹好吃,连面粉都那么好吃的一道菜!说起面拖蟹,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是的,有的地方俗称蟹脚呢,它可是一道名副其实的人间美食。淡黄色的汤中透着橘黄色的蟹壳和嫩绿的毛豆,那可真是叫人垂涎三尺!而且面拖蟹不但好吃,做法也很简单。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几天,爸爸就给我做了面拖蟹。
10月2日,爸爸一回来就说:“今天吃面拖蟹!”“欧耶。”我高兴地叫了起来。“那我们就开始做面拖蟹吧!”“好!”
爸爸先把蟹洗干净,然后准备把蟹切成两半——这是最恐怖的一步,不过我的大厨老爸可不怕,只见他把螃蟹放在切菜板上,把它按住,让它不能动弹。接着爸爸举起菜刀,一刀切下去,刚刚还神气活现的螃蟹“咔”的一声被切成了两半。就这样,爸爸把买回来的四只大螃蟹全都切成了两半。
下面一步,当然就是烹饪啦!阿姨先把锅放好,火打开,加入油。趁油还没热,爸爸把螃蟹沾上面粉。过了一会儿,油热了,就像跳起踢踏舞一样,在锅里蹦跳着。爸爸把沾上面粉的螃蟹放进锅里,只听见“嗞”的一声,那油跳的更厉害了。等螃蟹从青色变成金黄金黄的时候,爸爸在锅里加入了一点盐和生抽,然后又到了半碗水,盖上锅盖焖。趁这会儿功夫爸爸在剩下的面粉里加了一个鸡蛋不停地搅拌。我也积极地想帮爸爸搅拌,爸爸笑着说:“呵呵,你就当我的'小助手吧!”“好耶!”我叫道。当我把面粉搅匀了,螃蟹也差不多好了。揭开锅开锅盖,香气扑鼻,我恨不得马上就吃掉。爸爸说:“别急。”他把面糊往锅里一倒,放点毛豆,在翻炒一下,撒上香葱,关火装盘!
我馋死了,爸爸说:“馨怡,尝尝好不好吃!”于是我就拿了半个。烧好后的面拖蟹,只只都晶莹饱满,金灿灿的,一口咬下去后,浓浓的面酱汁裹夹着肥美的蟹黄蟹膏,真让我齿颊流香,回味无穷!吃“面拖蟹”时,我的两只手就会很难看,全是酱汁,嘴角也全是,像个小丑。但它实在是太好吃了,我会伸出舌头把嘴角、和手上的酱汁仔仔细细的全舔干净,妈妈一看见我吃的样子,就会说:“小馋猫,要舔得这么干净吗?”“实在是太好吃了,妈妈你尝尝。”
面拖蟹真好吃,你想吃吗?
家乡的美食作文15
每个人都有一块生他、养他、伴他成长的土地,那块土地叫做“故乡”。
自从几年前全家搬到省城后,就不怎么回老家了。因此,我非常怀念老家的美食。
我的老家坐落在省城偏远的一个县城里,那里民风纯朴,风景优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美食,让人吃了还想再吃,回味无穷。
记得,每天清晨当我还处在迷迷糊糊、半睡半醒的时候,街道上就已然传来贩商的吆喝声“马拉糕,又香又甜的马拉糕”,顿时,睡意全无的我,翻身起来一个箭步就冲到窗户旁,大声的.喊住贩商:“老板老板,我要1份马拉糕。”
“好勒!”。贩商大声的回应道。我赶紧拿着钱跑了出去,深怕去晚了马拉糕就卖完了,要知道在当地,马拉糕可是早餐中的佼佼者,人们手中的抢手货呢!
坐在家里,深棕色的马拉糕摆在桌子上,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像是在说,快吃我啊!快吃我啊!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块马拉糕吃了起来。吃在嘴里,马拉糕细腻无比,像酥化了的糯米一样,甜甜的、粘粘的、软软的,一大早美味就刺激着我的味蕾,让我吃完还想再吃。
除了马拉糕之外,还有让我最想吃的那就是“向东街红汤牛肉面”。“向东街”是一条老街,盛产“红汤牛肉面”。如果你到我们这里来,想吃面的话,我首当其冲推荐的就是“向东街红汤牛肉面”。
“向东街红汤牛肉面”做法简单,但想有好的汤底、红油却不容易,制作过程要细致、严谨才能成功做出这个面。面汤采用猪的筒子骨为主要材料,加上八角、桂皮等十余种香料配方组成,必须先猛火煮沸,文火慢熬至汤变白色,直到天然骨香熬出才算成功。而红油是“向东街红汤牛肉面”中必不可少的调色料,主要材料由香葱、本地红干椒粉、高档色拉油组成。然后把盐味,香料粉末,葱花,三胡椒油放到碗里,做成碗底,勺上一大勺滚烫的骨汤后放上适量的红油,最后再加上自己喜爱的“罩子”,就这样,一碗骨香浓厚、色彩红艳的“向东街红汤牛肉面”就出来了。
除了这两个美食,当然还有很多,例如:油榨粑、杯子糕、蒿子粑、糁子粑、麻辣豆腐等等一系列小吃。
家乡因这些美食让人留连忘返,而我因这样的家乡而感到自豪。
【家乡的美食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美食作文12-21
家乡的美食作文06-07
家乡美食作文10-06
家乡的美食作文06-12
家乡美食的作文11-23
【经典】家乡的美食作文11-15
家乡的美食03-08
介绍家乡美食作文10-07
家乡的美食作文【推荐】03-30
家乡的美食作文【精】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