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老城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老城的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城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城的作文1
如果把我的家乡比作一幅画,画中有青葱的大树,有孩童嬉戏的身影,有湛蓝的天空;如果把我的家乡比作一首歌,歌中有小贩的车铃,有阵阵的吆喝,还有老人们谈笑的声音。友人说要来我这儿游逛一天,我带她去了老城。
初春,树木抽了新芽,闪出黄青。几只小麻雀在树上落了脚,唱出婉转的歌。清风拂过,树叶随风起舞,惊动了小栖的雀儿。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上,布满了青绿的苔痕, 把两旁的瓦房都映绿了。你瞧,几个孩子赤着脚,互相追逐打闹,身后的老人叉着腰,大喊着:“乖乖儿,你慢点儿!”那边,几位老翁聚在一起,下着象棋,一位托着腮子,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另一位也点点头,露出一个自信的.笑。
正是行人最多时,小贩可瞅准了时机。见有一个孩子跑来,那小贩便吆喝道:“卖豆花咯,香香滑滑的豆花咧!”另一个小贩也不甘示弱:“糖葫芦,糖葫芦,一元一串咧!”说完,他投给买豆花的一记眼神,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眼前的一幕幕,是如此的亲切,不禁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生活。
儿时,我家屋后有一棵大榕树,它为我们遮阴,带来清凉。夏日,天气十分闷热,知了在放声歌唱。小贩不停地吆喝着:“卖冰棒了,买冰棒了——” 火辣辣的太阳把他热的汗流浃背。然而他的汗水没有白流——冰棒总是被孩子们一抢而光。奶奶抵不住夏日的闷热,在板凳上打起了盹。爷爷与老人围着一张小圆台,小酌一杯,谈谈往事,脸涨的通红。我与小伙伴们悄悄地来到了一块空地,放起了风筝。无数次的跌倒又爬起,空中终于出现了我们的风筝:黑色的,红色的,蓝色的,把湛蓝的天空映得五彩缤纷。玩累了,便回到家,吃上一口热腾腾的饭菜。夜晚,伴着知了的歌声和皎洁的月光,安然入睡。
我与友人好一阵的畅叙,拉着她来到了老字号云吞店,叫上两碗热气腾腾的云吞。友人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起一只云吞,大咬一口,轻皱眉头,说道:“这味儿,真怪!”我一边笑她“不识货”,一边用勺子舀起一只云吞,轻吹一口气,配着一口香浓的汤,放进嘴里细细品味。这味道竟如我童年一般!十年了,不变的是味道,不变的是初心。一碗云吞很快见底。
“老板,结账!”我喊道。“还有,你家的云吞真好吃!”老板看见我,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说“哎,小妹,是你啊,都长这么大了!”他说。“今天这餐算我的,一定要常来啊!”我连忙向老板道谢。时过境迁,这张慈祥的面孔隐藏在了我的记忆长河中。但老城人的质朴却永存于我的脑海。
有这样一座老城,沉积了百年岁月,里面藏着我童年的色彩。老城的景,老城的人,老城的情味,等着我们慢慢去发掘,去品味。
老城的作文2
7月25日,我、爸爸、四姑姑和妹妹乘车来到了榆次老城玩。
下车后,一股热浪铺面而来,啊,真热啊!豆大的汗珠不停的往下流,我们赶紧走到了一处阴凉地方。忽然,我隐约闻到一股香味,哈!是串串香的味道,接着,我陆续闻到了炸鸡腿、凉粉、果汁和臭豆腐……的香味,“啊,真香!”我情不自禁的说。
走出这条“美食节”后,我们来到而来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据说,这条街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四周全都是古色古香的有历史风格的建筑,有“得新成”、“万利恒”、“顺兴聚”……我们还看见了一座高塔,上面有两块牌子,分别写着“云龙气象”和“后华茂实”。 我们走啊走,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了榆次老城的南门,突然,我看到地上隐约写着几行字,我凑过去身子,一个字接一个字的读: “榆次老城,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055年),20xx年三月至20xx年九月修复。……”看完后,我惊呆了,原来榆次老城的历史竟然有这么多年啊,我不由的深深的赞叹它。
往回走的途中,我们来到了晋商镖局,以前看到镖局也只有在动画片、电影里面见到过,而这次我真的要和镖局“面对面”了,心里 又激动又开心。仿佛我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一队队的人马随着镖局的人走过。进去并穿过影壁墙后,我们来到了一间房子里面,房子上写着关于一位叫王正清的镖师的介绍,上面写着“王正清,榆次东阳人,生于1856年,晋商镖局创始人,王正清从小爱习武,此人拜于太极门下,在洪湖中称为神拳王,在华北地区无人敢敌,在他经营镖局四十年中,大小护送镖银有几千万两,为山西商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看完这段话后,我想:“我以后一定得加强锻炼,把身体练的棒棒的,将来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老城广场,广场中间有一块石碑,上面讲了榆次老城的来历:原来,西周时期,部落首领榆罔是神农氏后代,率领部落在涂水之畔建立了榆周国,就是现在的榆次,他听纳民意,治国安民,效法尧舜,设立了“谏鼓”和“谤木”,原来,谤木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华表啊。看完这些,我一方面为历史的悠久而震惊,一方面也庆幸自己有机会能接触到这些历史,增加了自己的知识。
傍晚了,伴随着落日的余晖,我们一起满载着快乐回家了。
老城的作文3
轻轻的脚步落在微微湿润的青石板路上,两边黑瓦灰墙的一个个不规则的院落在薄薄的晨雾中显得很寂寥。
古老的院子,古旧的木门,不知何时刷的斑驳的石灰墙上,有着凹凸不平的盲文般的颗粒,墙角下堆满了黄绿色的厚厚青苔,墙头枯草间插着的玻璃片反射着太阳光,光线很无助,很寂寞。窄窄的巷子里,风卷起各色塑料袋,四处飞扬。就在刚才,仍居住在这里的孩子们,喝着牛奶,啃着面包,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们背负着家长一生的希望——考上名牌大学,飞到大城市去。路上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们大多是工薪阶层的蓝领,一手扶车龙头,一手拿豆浆的睁着疲倦双眼的是刚下夜班的工人;相互打着招呼,满脸呈青白色倦态的是赶上班的小商小贩。
他们如此努力,大多都抱着一个念头,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热闹的新城区买一处小小的安身之处,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也不剩别的什么梦想了。短暂的喧闹之后,只剩下老人了。老人们守着祖屋,守着过去,守着家中的狗,等着儿女们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探望,这样的盼望似乎成了这片老城区永久的主旋律。其实,在妈妈讲述的童年里,老城区曾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尤其到了节日,人群把路堵得都走不动。妈妈说,小时候,这里曾开着一家很大的糖果店,那是孩子们流连的天堂。在闹地震的那段日子里,她唯一的希望是地震时她正好在糖果店里,别人都逃走了,她就可以尽情吃糖了。
笑声之余,我不禁怀疑:这是真的吗?当人们涌集到超市、公园时,当人们坐在休闲中心、咖啡厅时,当人们站在4S店、售楼处挑选汽车和新居时,怕已很少记得这里还有一片老城区了吧?或许,他们意识到了。到了假日,他们驾着私家车,结伴去遥远的周庄、同里,穿梭在那些小桥流水人家,寻找久违的归属感。与商业化、情调化的江南小镇相比,我们的老城的确旧了、老了、空了,被孤立了。假如老城有知,她一定在感伤地默默心想:孩子们长大了,留不住了。如果,人们能静下心来,在悠长曲折的小巷里徜徉,是否会想起小时候无忧无虑玩捉迷藏的喊笑?想起几家人围坐在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的快乐?想起半个月才吃一次肉的热腾腾的`美味?
想起过年才会穿上新衣服的美滋滋的盼望……为什么物质匮乏的日子里,邻里间亲如家人的情谊再难寻到?为什么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相濡以沫的乐观悄然不见?我们的归属感到底在哪里?我站在老城的巷子里悄然回望,脆弱的老城和匆匆的时光一样,再也回不去了。不远处那所小学里下课铃声响了,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里,我想大概我永远也读不懂老城吧?只可走近、不可走进的老城呵!
老城的作文4
在老贵阳的心中,只有云岩、南明两个老城区才算得上贵阳。而这里则是我贵阳之旅的最后一站。这次,我住到老城的一套复式房里。这是我在贵阳之旅中最喜欢的一套民宿,因为他那质朴的木楼梯与客厅里的沙发,总是特别亲切,而且那榻榻米总是会勾起我在青岩居住的回忆。
至今,游黔灵山仍是最美回忆。
那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可抵达黔灵山时,那儿门口却早已人山人海。好容易买到了一张票,硬是挤了进去,进去地方大,却忽然豁然开朗,也不觉多少人了。
那里山清水秀,我信步沿着一条没太多游客走的小山路走,没多久,忽见一牌子,上书“蒋介石囚禁张学良之地”,进得去,却发现除了一个小房子外,还有一个小山洞。此洞名为卧龙洞,一个类似酒窖之洞,向右望去,发现一条狭长的静谧通道,便壮着胆子走了过去。竟发现前方越来越亮,竟有一仅限一人出入的出口,同时,耳边渐渐喧闹起来。到处都是猴子的尖叫声,原来,左右两边树林数十只顽猴正上窜下跳,有的甚至打起架来,两边有幼小猴子飞来荡去,为己方战队呐喊助威;有的成年大猴子从一片草地跳到另一片,飞快地爬上树,与对方扑在一起厮杀;有的甚至直接跳过去,与对方扭打在一起;亦有猴子妈妈抱着跃跃欲试的小猴子逃向远方,躲避“战火”,突然,两方都停止了战斗,继而发出“叽叽喳喳”声,原来,引起战争的竟是一块丢在地上的面包,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这时,一名动物义工连忙将面包多掰开几块,一边丢一些,双方立马“停火”,大快朵颐起来。猴子妈妈也带着猴子宝宝回来了,津津有味地嚼起来。小猴子吃东西的样子十分可爱,一只灰黑色的`手抓住食物就往嘴里塞,吭哧吭哧吃着面包的同时不忘抬头偷偷瞄一下母猴,仿佛怕被妈妈骂。
此外,还有甲秀楼也使我难忘。
甲秀楼,名源于“科甲挺秀”,恐怕是老城最好看的现存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26年,筑于南明河心的一块形似巨鳌大石后经多次修复,终于在宣和年间修辑完成。登上与外界连接的七孔桥,便来到甲秀楼。甲秀楼之碑亦有一段故事。甲秀楼历经第一次焚毁后,瞬间只留残骸数片。民国维护甲秀楼时,忽见无碑,便从残骸中找出来“秀”、“楼”二字碎片,再仿二字笔迹及图画资料,书成“甲”字,按原样式挂于甲秀楼前,甲秀楼才得以保存完好。此外,另有各式亭台楼阁筑于石桥对岸,名为翠微阁,是以前文人聚集吟诗赏花之处,廊桥曲折、绿树成荫,现内有书法展、文物展,依然书墨味浓厚,真是一处好地方。
领略到贵阳的山清水秀、人间烟火与书香气息,令我流连忘返,愿再度深游,挖掘更多的贵阳故事......
老城的作文5
走在重庆的大街上,望着一棵棵苍翠且古老的黄桷树,听着汽车如一曲小令的鸣笛声和商业路里的喧闹声,尤其是闻到一缕芬芳扑鼻,香气萦绕的老城味道——小面。那应该就是“慢生活”。
小面在重庆到处皆是。在狭窄幽静的小巷里,在传来朗朗读书声的学校旁,在繁华璀璨的步行街内,或者是摆地摊的马路上,都能瞧见热闹非凡的小面店。
温馨的秦婆摊摊面馆门前,人们都安静地吃着饭,看看手机,窃窃私语地聊聊闲话,如此惬意,只有撑得像青蛙般的肚皮,不由地打了个响亮的嗝,咂咂嘴,才极不情愿地退场了。在走出门的那一瞬,还像与好友分别似的转过头深情地瞅瞅。
老字号两面古色古香,拥有百年历史,虽然并不宽敞,但是布置精美,周围都是三国人物以及唐宋诗词,头顶上是明媚的彩灯,就连开关也都是细心地画了图案。每逢出青,“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使小草探出脑袋发出了新芽,花朵也陆续开放,是娇滴滴的仙女下凡。到了夜晚,雾为山城铺了纱衣,仿佛来到仙境,真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以,到这不是纯粹为了吃面的。
最喜欢的依旧是陈小面你,它是真正懂重庆人的。做工华丽,陶瓷的白碗里静静地躺着两卷白嫩嫩的面条,不粗不细,似琉璃。面条周边是浓浓的红汤汁,面上铺着一片晶莹的荷包蛋,煞是可爱,陈铺的牛肉片大概是这幅画的重彩部分了,而那绿油油的葱蒜末应该是艺术的收笔了,整碗小面就像是一幅淡雅隽永的.作品。
它的味道火辣,色香味俱全,一出锅便是香气扑鼻,犹如饥饿的豹扑到了可口的猎物,是贪婪、垂涎欲滴的滋味,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美味。尝尝,一股麻浸入舌头,是酥的,是辣的,却又不灼人,但不是重庆的仍受不了,于是出现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类吃了一碗扬手高喊:“老板老板,再来!”天高地阔与人攀谈,有时光膀子喝点儿小酒,便是辛苦了一天最美好的时刻了,如干枯的植物获得了露珠的滋润。
它更是有着人情美。服务十分周到热情,面带微笑地端餐,任劳任怨地将他人吃面时留在干净桌面上的污渍擦去,记得一次,小孩付完钱忘了拿回自己的东西,是老板娘马不停蹄,跑了老远,才大声喊住了那个孩子并把遗失的物品还给了他,头上虽流着大滴的汗却保持清雅的笑容,如此灿烂。
小面虽不及山珍海品,但那是重庆的魂,老城的情啊!是无数代重庆人回忆的味呀!
老城的作文6
阳光洒进小院,和着风,在一张张浆洗的白净的千张布上来回跳动,千张布随风飘动,也在告诉顾客,老樊家又做千张了。
是的,这是我爷爷家,我的爷爷是做豆子的能手,但他最擅长的仍是做千张。
爷爷每次做的千张不多,但口感很好,有着豆子独有的清香,因千张由一层一层布压制而成,吃起来表面都会有千张布独有的纹路。千张很有嚼劲,不老,裹上油条,或者蘸上酱油,吃起来都别有一番风味。同菜一起炒,也不会显得突兀,并及时与之融入在一起。既保持了自身的清淡,又不失一盘菜的和谐。
爷爷是这条街上的老手艺人了,每逢做千张,不用吆喝,不用叫卖,老顾客就来了。爷爷从房中取出早上刚做好的千张,和善地替他们称装打包,老顾客付了钱,也不数,也不核对斤最数,因为他们相信爷爷,爷爷也不会少给。往往都是回去发现,爷爷多给了半两千张。
有一阵子,老城新开了一家豆制品店,机器做的,每天供货很多,千张白的晃眼,嫩的就像一张似的,相比之下,爷爷的豆腐千张就显得面黄肌瘦。一时间,老城的所有人都去新开的那家店买豆制品。我很着急,爷爷却不慌不忙。仍是每天都忙活着自己的事情,我为了让爷爷的千张得到欢迎,去那家豆制品店偷师学艺。发现他们家是用石膏点豆腐。我告诉爷爷,爷爷听后只是笑笑说:“今晚你和我一起做千张吧!”
晚上,爷爷带我去锅台(也就是厨房)说:“我们开始吧!”他探下身子把豆子从井水桶中捞出,细心地将豆子倒入磨浆机中,生怕掉了一颗黄豆,将其打成豆浆,再将豆浆倒入锅里,点上卤水,凝成豆腐脑“石膏点的千张细皮嫩肉,老城的人们吃不惯。”豆腐脑出锅,倒入桶中,再用竹枝捆成的工具在桶中快速地搅将豆腐脑搅碎。爷爷搬来木盆,木架,木箱子和千张布放置好。用千张布,在木箱底部,铺上一层。爷爷,坐在板凳上。用勺子将豆腐脑,在布上均匀地铺好,再用千张布服服帖帖地盖上。就这样,一层一层,爷爷的白发在灯光下折射出银光。一层又一层的铺。周围安静极了,只听见爷爷刷豆腐脑的'声音沙沙的。他就像一位在雕玉的匠人,精雕细琢地做着他手头的事情。岁月,在他的额头刻下了痕迹,却掩不住他成熟的技艺。岁月的长河留下的是老手艺人们的结晶,留下了最纯正朴实的千张。三十年,做好一件事。
暖色的灯光下,我想,我懂了。
老城的千张,朴素精致一如那老城的手艺人,精雕细琢,有着对食物本质的追求,演绎我记忆中那份独有的老城的老味道。
老城的作文7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我属于这个城市。是夏夜的蝉鸣,是秋晨的白霜,是冬季的落雪;是桥头的人事变迁,是小铺里的柴米油盐,是案头的笔墨纸砚——这是我与老城一起走过的日子。
暮时的江面潋滟着微光,古桥的身段在江水中若隐若现,似一位窈窕淑女对镜自照,桥上的灯笼顺着江风轻轻摇曳。桥上自是不乏来客的:有头发花白,拉着二胡奏着曲子的老人,虽然技艺称不上精湛,却也算得上悦耳动听,给这古桥添了几分朦胧的气氲;有牵着儿女的手坐在长椅上乘着江风的妇人,笑容浅浅地化进了江水里;有斜倚着桥栏悠闲自在的中年人,身上微醺的酒气散在柔柔的空气中。他们是这古桥的知音,是真正懂得这桥的人。而我,只是一位桥上过客。
老城从来不吝啬自己的美丽,在自己的儿女面前。晨雾初起,东方才刚刚泛出些鱼肚白,几缕霞光从山腰处透出来,伴着丝丝缕缕的薄雾,为群山细细地描画轮廓,镀上一层金边。此时的古桥只是静静地伫立在江面上,仿佛等待着这老城的苏醒。这是老城。她努力地为自己的儿女绽放自己的美丽,事实上她的确做到了。
更像是一位体贴入微的母亲,一位清丽温婉的'妇人。她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地为儿女挡住冬日寒冷的北风,在夏日挥起衣袖遮去耀眼的骄阳。她伏在儿女的肩头细语:“有我在呢。”——她多么体贴、温婉啊!我多想牵着她的手,在江边寻梦。
这江南的小镇,镇里的清河,河边的妇人。她们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有说有笑地浣洗衣服,溅起点点闪光的水珠,轻悄悄浸润在了岸边的土里。即使是在这般带了寒意的秋日,那河水也没一点儿冻手,甚至还带了丝丝的暖意。还不得感谢这般体贴的老城!
乡间的花事已了,枯叶已落,鸿雁已去,秋收已过,这一年的忙碌便也这般过去了。老城也有了些许迷迷糊糊的睡意,连带着昔日喧闹的鸟儿和昆虫也静了几分。
巷子里,街坊邻里磕着瓜子聊着各种各样的趣事,几个孩童你追我赶,一旁的大人含着笑静静看着;街上一个挎着公文包的青年人像是在赶什么急事,快步赶路的同时还忙不迭打着电话,险些撞上对面驰来的车……可不能让老城好好地休息罢!
叶儿轻悠悠地落了,带着秋风,带着老城的睡意,带着一起走过的日子。
与老城一起走过的日子,花开花落,起起跌跌。
与老城一起走过的日子,漫自缱绻,自在悠然。
与老城一起走过的日子,还有多少流转的岁月?
【老城的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老城作文12-28
老城情思作文600字06-14
上海老城徒步游10-10
味作文作文12-22
小狗作文作文10-24
专题作文作文10-11
爱护作文作文12-03
等作文优秀作文12-25
敬畏作文|敬畏作文600字作文05-08
口头作文竞赛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