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桥边读后感
《在桥边》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注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不过现在读来,特别是作为一个现在的中国的教师读来,却有一番别样的感悟。
首先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之下,每一个学生都在被迫失去自己的个性、灵性和创造精神,变成了追逐分数和文凭的冷冰冰、死沉沉的机器。只有顺应这个体制,放弃鲜活的自我,放弃起码的娱乐和独立的思想,才会象作品中的我一样被赏识和提拔;而且也只有顺从这个体制,竭力将自己变得象机器一样,才能交上鸿运,考上好的大学,才可能继续自己的理想,否则将被这个体制抛弃,你也会失去最起码的生活依存和社会地位。
但是任何的压制总是有反抗的,作品中的我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异端。我虽然为自己将要变成了一台机器,甚至比机器更精确而窒息痛苦甚至心碎,但为了生计,从表面上还不得不向它的规则表示绝对的服从,但我还是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作品中这个卑微的我是可敬可爱的,他以他的顽强和幽默与可笑可怜的他们抗争,那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学生呢?也许在这个学生的眼中,讲台上的老师也同样是如此的可怜可悲,只是作为一味以扼杀学生性灵为自豪和崇高的我们这些老师们还自我感觉良好吧。桀骜不驯的学生是不可能终其学业的,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之下;而要有象作品中的我一样善于调整自己、平衡自己、努力不让自己变成一个空洞的数字和符号的学生,似乎也太勉为其难了,钱学森之问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胆战心惊之中,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威迫之中,清兵卫的葫芦被无情砸碎了,我所暗恋的姑娘无暇注目了,牧羊少年圣地亚哥的梦幻也无奈破灭了,于是在中国放眼望去,发现所剩的黑压压大片大片都只是卖爆米花的小贩!
【在桥边读后感】相关文章:
《在桥边》教案03-13
桥边的风景作文10-05
桥边的老人教案02-15
关于桥边的老人教案3篇08-07
《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通用10篇)04-17
桥边的老人教案集合五篇07-26
散文残桥边,一曲清思10-06
奈何桥边彼岸花声声不息散文07-11
高二《桥边老人》探究活动课教学设计06-24
《勇气》读后感 勇气的读后感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