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推荐度:
-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推荐度:
-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品[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习,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时候我们就非常需要“非暴力沟通”了,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我们要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沟通又称为爱的语言,英文简称NVC。
第一:用充满爱的方式沟通
避免如下四种掩盖爱的沟通方式:
1、道德批判: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
2、进行比较:过多的比较让人排斥
3、逃避责任:遇事一味归罪于外界,生活不顺,工作太烦,而回避自身的责任
4、强人所难: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是对别人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尊重
第二:慎作“评论者”
区分评论和观察,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我们习惯于通过自己单薄的阅历和皮毛的观察贴标签。
我们要区分话语是观察还是评论,从观察的角度进行陈述。
NVC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喜欢隐藏自己的感受,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环境有关,比如小时候父母擅自把孩子的玩具送出,而非征询孩子的想法,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在沟通时
1、区分感受和想法
2、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双方剑拔弩张时,以一种圆润的姿态触碰对方,能使对方也收敛锋芒
3、当我们有需要时,坦诚说出,而非考虑到对方的过错去指责
4、厘清感受和自身的关系句式:如我感到(高兴、难过、愤怒),因为我……
第四:学会表达请求
但要明白请求不一定能实现。在请求时要注意
1、请求要说具体。谈话前先明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防止无效沟通。在谈话时,注意自己的表达,要说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以免引起排斥和反感。
2、谈话中可以多需求反馈,比如询问对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思,这样有助于知道对方是否理解你的请求,以及对你的请求的态度。
3、要区分请求和命令,命令让人难以接受。判断方法如下,如果对方认为不答应请求就会收到责罚,或者对方没有满足我们,我们就随便指责别人,这样都是命令不是请求。
第五:倾听
真正的倾听是放下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体会他人,在对方充分表述之前,不急着去分析和评论。要注意倾诉者话语里包含的:他的观察,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请求。但有些情况我们可能需要适当的打断对方,当对方情绪很激烈的时候,或者我们不确定是否正确理解对方的表达,我们需要适当的打断,表达自己的反馈。另外如果我们自身处于焦躁状态,最好让自己平静后再开始沟通。
第六:学会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也最核心的运用即是培养对自己的爱。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去沟通。在这里我们要 做到如下几点
1、自我评价:当我们出现失误时,要明白这是对自我局限性的揭示,不必过分自责自己的失误
2、自我改变:当出现失误后,我们会开始改变,但改变的动机不应该是出于羞愧和内疚,而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改变才是积极的。
3、自我宽恕:明白人无完人,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理解自己的价值观。把表述“我不得不(工作,教导孩子)……”变成“我选择做(工作,教导孩子)……,是因为(工作能体现我的价值,我爱自己的孩子)……”,去思考做事背后的动机,如果这个动机无法说服你,那就可以不做这件事了。
第七:如何表达愤怒
首先要明白愤怒的来源是因为自身尚有需求未被满足,而不是因为他人。
先要冷静,使自己恢复理智,思考为什么而愤怒,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同时聆听对方的需求,最后坦诚地说出自己感受和需要。
第八:适当的时机,用强制力保护双方。
一般在没有足够的时间沟通时,我们需要用强制力让沟通更有效率。但是要注意出发点应该是保护双方,所以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非评价这个人的行为。如果出发点变成了惩罚,我们倾向于认为对方是邪恶的,需要用惩罚让其悔改,这样就变成了施暴者,很难获得友善的回应。
第九:表达感激
每个人都有对感激的渴望,当别人帮助我们时,我们一定要善于表达感激。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表达感激:
1、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同时,当别人对我们表达感激时,我们也应该坦诚大方的接受,不要自我膨胀或者假谦虚。
第十:重获生活的热情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随波逐流的去追逐一些东西,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喜欢,是否需要,只是跟着人群往前走,我们充满迷茫困惑,所以动力源不足。适当停下来,问问自己内心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用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的方法,观察自己,感受自己的需求,提出请求,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才能更好的生活。
老子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家讲无为之为。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一些敏感话题上,你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内心轨迹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无论是否最终说服了对方)。
我们要用同理心和对方沟通,不只是单单的讲道理!
认知心理学早已揭示,我们的理只是骑象人,情才是大象,骑象人基本是被大象拉着跑的,只有一些特殊的方法能协调两者。非暴力沟通里的共情同理就是一种协调大象与骑象人的途径。反之,在敏感问题上更不应该单用说理,或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传统策略来说服对方。这在很多时候都是徒劳的,徒增挫败感。
在沟通中,情比理重要的多的多!对方认可你的理只是你的情传达后一个自然附带的结果!你的理是要自然与和谐地埋在传达的情里面。这时就能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礼。
那么到底非暴力沟通和我们平常工作即企业管理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它是如何和企业管理发生协同作用的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个人发展层面。通过学习非暴力沟通,员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沟通的技能,学习主动调整情绪状态的方法,提升工作的专注度和效率,舒缓职场中的压力。另外,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能够借助非暴力沟通帮助公司形成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和人才培养制度,支持员工成长。最后,针对关键人才和公司高管,非暴力沟通还可以用于高管辅导,突破成长瓶颈,激发高层管理团队更大的潜能。
第二,团队管理层面。非暴力沟通讲人类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层面人们没有冲突,这一点能够支持团队形成真正意义的共同目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同时,实现个人及团队的双赢。
另一方面,非暴力沟通还能协调和解决跨部门协作和团队冲突之间的难题,帮助公司部门间优化业务流程的同时,提高部门合作的效益。
第三,组织战略层面。非暴力沟通能够支持领导团队重新整合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文化,制定顺应企业内在需要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的战略,通过使命、文化和制度打造企业内部的自适应生态系统,使得企业以整体组织的形式不断地进化并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再单纯依赖某位个体领导的魅力和作用,同时让企业管理层从根本上理解并有可能说到并做到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真正为社会和民众做出一个组织本然的贡献,并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幸福指数。这是当今企业发展和变革的新课题,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锻造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非暴力沟通和企业管理的联系以及相互作用是基于以下的三个假设,也是企业管理的非暴力沟通根基所在。
1、需要:在企业中我们称需要为目标、动机和方向。企业管理人员是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此,是企业是否能够达成绩效的关键。
2、以人为本:关注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与人相关的任务、流程、期限、成本和产出,以人为本有助于组织和管理者与个人建立连接,而这种连接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实现团队绩效和稳固员工敬业度。
3、企业的天赋使命:如果社会是个有机体,那么企业好比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有着它天赋的使命,就是服务于社会这个有机体,而社会作为人类存在的集合,其本质就是服务于人。
所以,企业的根本作用是服务于人——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社会和人的幸福指数。这是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自适应生态组织系统的关键所在。
在我们所有的活动与追求中,无非是学会爱与相处,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满足和幸福。但是,我们往往发现,越想得到的东西,越可遇而不可求。于是,我们开始沮丧,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解救,惶惶不可终日。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轻松、舒服、温暖的沟通方式,是一种让自己和他人都不受伤害的沟通方式。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暴力或者隐蔽暴力中成长的。由于缺乏了解,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们无关。
认识暴力,有助于理解非暴力。
其实人都一样,你试图用指责、原则、说教、恐吓、压迫、威逼、沉默、逃避等方式,来让对方做到自己想要的,以求心安和满足;那么你永远只会得到一种感觉,那就是我最开始说的,越想得到就越遥不可及。
因为人面对不中听的话,或受到无法接受的待遇时,会有四种反应: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通常只会有前两种反应,因为这是自然反应,也是成长环境教会我们的反应。而非暴力沟通是让我们学会后两种反应,出于对事情本身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爱。
一旦对自己和他人有了负面情绪或评价,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人是“特殊的生命”,而不是任何一种工具。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或他人视为工具,一种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随即会产生自我憎恨或者不满和憎恶他人。
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表现不完美,所有情绪和指责,都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不管是自责,还是指责他人,或者被指责,其目的和原因都不在责备上,而是自己或他人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
比如,有人匆匆忙忙出门,忘记带钥匙,他可能会责备自己,或者责备他人,或者被责备。如果事情比较严重,责备就会变成惩罚,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错事情,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可是从来都没有人想过,什么是错的事情,惩罚到底有没有意义。
在我的印象里,错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有人说你错了,他就可以批评和惩罚你。
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而个人价值观,又将很多事情对的或错的,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这些都是很个人的认识。
而朴实世界观告诉我们,负面的就应该打击和摒弃。
可问题是,你的价值观和判断有没有问题?你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你是想解决问题,还是想站在裁判的位置,享受那种快感和优越感?
我相信,对于我们想过好生活的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解决问题,找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方式,从此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那些通俗到一片美好的小说,之所以大家喜欢看,是因为它在剧情里让角色彼此满足。如果再仔细想想,就又会发现,所有的爱都是基于彼此满足才持久存在的。我们做不到小说里的心有灵犀,但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沟通方式,让爱不断加温延续。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为了逃避批评和伤害。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少,也是因为我们的选择。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选择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选择了承受。所以很多时候,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没必要让别人负责,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所谓的无奈之举,往往不是环境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知识和勇气跳出这个局,去选择和拥抱更好的生活。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异化的沟通方式是十分危险的,它基于人性本恶的基础。同时我们在进行非暴力沟通即长颈鹿语言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价值评判不等同于道德评判,非暴力沟通精髓在于乐于互助。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会与你而快乐。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一本书。
书中写了很多案例。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卢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讲时候的,现场进行的一次非暴力沟通。大的背景是,美国人在中东地区偏袒以色列人,给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让很多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而卢森堡博士是美国人。
卢森堡在演讲过程中,巴勒斯坦人发现他是美国人。就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后来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说“谋杀犯,滚出去”。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附和让他“滚出去”。
然后他开始和称他为“谋杀犯”男人开始沟通。
卢森堡:“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他使用资源的方式吗?”
男子:“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卢森堡:“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在政治上变得独立?”
男子:“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的。是什么感觉嘛,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我听起来你感到很绝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地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吗?我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的儿子病了,他们在水沟里玩耍,它们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
卢森堡:“你在这里陪孩子,孩子是那么的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
男子:“这是最基本——人权,你们美国人不是说不是说这是人权吗?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什么样的人群!”
卢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来了解你巨大痛苦吗?便意识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
持续了接近20分钟,他一直在表达。卢森堡倾听每句话,试图去理解他的感受,抚慰对方的情绪。后来男子开始愿意听卢森堡博士说。一个小时后,这个原来称卢森堡为谋杀犯的男子邀请卢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斋月晚餐。
就这一个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让一个要试图杀掉对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厉害!
怎么才能非暴力沟通呢?非暴力沟通有4个步骤:
1、陈述事实;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的要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满身酒气。妻子如果这样沟通的话效果应该比较好。首先说:“老公,你最近总是很晚回家,而且满身酒气。让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但是我希望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你看这样行不行?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看这样可以吗?然后平时回家的时候最好不要满身酒气。”
陈述事实:丈夫很晚回家,满身酒气。
自己的感受: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
我需要的感受: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
具体要求: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
如果妻子这样沟通:妻子看到满身酒气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说你怎么又这么晚回家。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我想冲突就爆发了。
通常暴力的来源是自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要解决问题,而是要发泄情绪。这样双方一旦不想忍让,冲突就来了。
所以要想称述事实,稳定情绪。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对方协商解决问题。只要对方想解决问题,最后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最后就是不断复盘,总结冲突发生的具体情况,积累表达自己情绪的词汇库。才能更好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首先,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在前面的书评里面看到有人说中文的翻译很牵强,由于本人没有看过英文原版,对这点不好做任何评价。假若在看的过程中有觉得语言不是那么流畅的地方,鉴于看本书注重的是其实用性,也就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了。
说话我家里,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里,其本质就是一个阶级社会,一个专制社会。长这么大对家庭的唯一感觉就是想逃离,之前一定要我具体地分析我还真是说不上来,反正就是受不了家里。我的父母的沟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沟通:在我的小时候那是身体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强制力来使得他们对我的所有请求都得以实现。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也越来越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或者说,在我渐渐长大了以后,我慢慢地学会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价值观,即明白了这个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如一个好学生,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女生,一个好朋友,一个好的女朋友……然后我会表现出我应该表现的样子。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家里都相安无事,基本上我和我家里人的关系很和谐也很和睦。再后来,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们的想法的选择,然后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又出现了,在阶级社会里面,有矛盾就有压制,有压制就有强制和暴力。这个时候的所有暴力,就转变成了隐蔽的暴力,从他们跟我的谈话上面,从他们的命令上面,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上面等等,来让我觉得难受,给我压力从而强迫我做出让他们满意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从那个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应该成为的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在外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应该做的事情,同时我从其中确确实实体会到了乐趣;与此同时,我还是会认为我做的这些事情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所以我都会瞒着。也就是说,我察觉到了我不可能做什么都去满足这个社会的规范,并且开始去做那些确确实实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认识上并没有改变。
根据书中的说法,这个时候的我,对人会很冷漠。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时间,我一个人住,我谁都不联系,连电话也不怎么接的'。那个时候我很沮丧,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不能够做一个符合这个社会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够闪闪发光的人,让父母觉得很骄傲的人。很有自暴自弃的想法,于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睡觉。
当然考研是没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个在浙江的偏远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说不好但是我还是去了那里。只要是能够离开就好,反正我什么都没有,还有什么可怕的,又还有什么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毕业的时候虽然也舍不得也还是开开心心就去了。去了那里吧,也确实是蛮开心的。
然而这不够,逃避没有解决问题。
只要没有彻底懂得我为什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会继续遇到麻烦,因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会继续致力于满足这个社会以及和我有关系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张椅子一样认为自己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功能和义务,那么不管我实际上怎样想怎样认为,我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义务。这样我就永远也不会去理解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的人生需要怎样的满足;我也永远都不知道也不会爱自己,事实上我也不可能去爱别的什么人,或者这个世界了。
如果继续当椅子的话,那我这辈子都只有继续郁闷的份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这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
主要表现为:
道德评判: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进行比较:回避责任!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酒鬼。(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为他跑到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为)
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让我这样做。(上级的命令)
为什么要打扫房间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同伴压力)
为什么要停别人的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规定,我必须这么做。(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
为什么必须做讨厌的'工作?因为我是一个父亲,要养家。(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年龄角色)
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无法控制的冲动)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应当”想法:有些行为应当奖励,另一些行为应当被惩罚。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的修行,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在沟通中做到“非暴力”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前提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候是外在的表现,有时候是类似“冷暴力”的状态,无论哪种都会被对象准确的接收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依然在我们心底,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如何释怀,把情绪转移、化解掉,用爱的语言表达自己。任何关系都需要我们去维系,包括我们最亲近的人。当然,在处理情绪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把握原则,坚持自己的底线,不应该一味的仍让退步,把自己的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双方达到一种最舒服的状态。
书中也对产生暴力情绪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我们有情绪、甚至生气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准确寻找到需求非常关键,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让双方的情绪稳定下来是前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沟通,面对一些让自己情绪不稳定的事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发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双方受到更大伤害。静下心来寻根溯源,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剖析事物本身,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学会倾听,培养自己的爱,让身心得到更好的修行,遇见最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小时候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会对我说:你先别哭,好好地说,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就行了。
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事情弄成这样,还敢哭,知道错了没?!
如果说要把《非暴力沟通》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把事情说具体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种意义层面上前,先就当下的事,有条理地表达出前因后果,再说出当下的真实感受,便是好的沟通,或者沟通的基础。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亲是典型家长的威严树立,奶奶引导我建立沟通的前提——真实表述事情的过程,母亲告诉我延续沟通的条件——表达感受。彼时年幼的我当然是无法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一起来看,但是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早年养成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得以显现,特别是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引发了更多共鸣。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那么,怎么开口呢?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会直接下定论,而是先回到原处,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再逐一寻找证据,通常我们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绪,但是为了解决暴力本身,情绪的冲动并不是答案,只是我们表达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像探案一样,首先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我们听到的或者说过的语言现场。“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关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先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再以此为基础,发现对方的需求。也许心门不只一扇,我们依次打开,去互相展现,对方才能看到门后那个你的真实世界,才愿意张嘴说出爱或者有关爱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可是不知道该如何沟通,总觉得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上周读完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发现沟通似乎没有那么难了。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如果恋人想要多一些体贴,那就太粘人了;如果是自己想要多一些体贴,那么恋人就太冷漠了。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
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前一阵子我也跟好朋友闹了矛盾,明明是关系很好的却总是互相伤害,感觉一点火星子就要爆炸的那种,我已经隐约感觉这段友谊要完蛋了的样子。我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我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感觉朋友不重视我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敷衍;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我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知道他是壮志难酬,心理郁闷但不说,我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到这里我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朋友可以振作起来,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果然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我认为书中提到的一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说什么很高大上的动机,至少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会美好很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一身轻松,没有压力,那时候好像有些事情还是可以合作,直到上了小学,我是各种心累,考试不行回来伸手挨板子,我累孩子也累,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必须按照我给她的要求来,不可以也不允许做不到,然而到现在也没能达到我的要求。现在通过读书我学会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面对面和她沟通,学会静下心来慢慢倾听,尽量减少逼迫。
我们小时候是农村里放养的孩子,我的学习成绩父母很少过问,而有的父母从小就比较重视。从小父母陪伴的孩子和放养的孩子区别明显较大,他们现在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生,精神层次就更不一样。长大之后我还是觉得比较遗憾的,有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觉。现在我更喜欢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感觉,她成长我学习。孩子不是天生爱学习,我们父母需要关爱陪伴和正确的引导,让她打好基础,展望未来。
现在我最看重的是家人身体健康,一家人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的繁衍一直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养儿防老是我们的传统思想,生孩子也就是我们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个家庭有了孩子才算完美,我们生下之后要更好的养育她,我们做父母的都是给她提供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都是尽可能的满足和付出。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和孩子互动的用意是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家长也能从中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更好的帮她解决问题,也可以提高亲子关系,让孩子和我们更亲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天短短的互动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前我总是烦她嫌弃她啰嗦,不怎么搭理她,觉得她渐渐和我疏远了,我立马改正和她套近乎,和她多互动,互动之后和我的关系进步了很多。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我要加倍努力付出,为自己加油!
倾听孩子说的每句话也是理解。我认为孩子和大人一样不但需要被理解还需要倾听,而父母恰恰就是她倾诉的对象。现在我们家长由于工作忙,家务忙,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比较烦,总会让她去一边玩去。其实孩子也是想让我们多关注她,孩子现在不理解的.事情比较多,所以话题没完没了。如果她是遇到了难题或者是和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向我们诉说,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诉说,并正确的帮她疏导和解决问题。
之前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首先把她骂一顿。现在觉得自己都在威胁她。因为她的天真无邪我吓她的都当真了,我反思。在这里向她说对不起,下次教育孩子不能这样了,要鼓励和引导。现在的我给孩子爱抚和拥抱较多,给她安全感,且经常和她多沟通,多讲解,好好鼓励她好好吃饭或安心做作业。之前她和我说什么意见我不予采纳,我认为我下达的命令她必须服从,现在想想这孩子心理得多委屈,遇上这么个妈。现在我学会多和孩子沟通,多给她安全感,让她知道妈妈要求你的是因为妈妈爱你,妈妈希望你上进。
现在我们都是每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多,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把孩子逼得太紧。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孩子能走的路都给她铺好了,父母对孩子太严格。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和孩子多交流多互动。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希望她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成长和学习,只是每个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而已。我个人在结婚生孩子以后也在不断学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一枚,自己的改变挺大的,以前的我不爱学习到现在能和孩子侃侃而谈,也可以为一道题目讨论半天。这也是一种成长吧!文中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特别喜欢。现实生活中我会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没什么大不了,不能哭,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因为办法它比困难多的多。
大家都知道长劲鹿站得高看得远,而豺狗我把它比作“井底之蛙”。看了这篇文章,对比了一下,书中的长劲鹿语言和豺狗语言,发现生活中我们往往倾向于豺狗语言居多,我们应该用“长劲鹿”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尚小,我们需要培养她认识和看待事物,有时候她对事物的了解不是很全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来和她好好沟通,让我们“丰富”的社会经验来满足她内心真实的需要,带一些有建议的忠告。
昨天和孩子手拉手散步一起聊天,吕睿问我妈妈你现在大部分时间对我好温柔奥,但是有时候还是有点“暴力”。我问她你是喜欢“温柔的妈妈”还是喜欢“暴力的妈妈”。她说喜欢温柔的妈妈。以前总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因为我都是为她好为她着想,但是没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换一个温柔方式对待孩子,我认为孩子也听话多了,没有那种被迫学习的态度。孩子是需要我们父母轻声细语的呵护,她和同学之间的有趣的事情回来和我们分享,我们需要倾听,让她知道我们是很爱她。自从倾听她和我讲的每句话之后,现在的我很少和孩子有大吼大叫,有问题好好沟通讲解,态度很好马上认错并和我说一次不会了。
现在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很满足,以前没考虑孩子的感受,对她打骂让她对我恐惧,现在老公说你成长了很多,还是要多读书。之前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散步都是主动牵着她爸爸手,我之前很失落,为什么孩子和我不亲。现在想想我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我改正,我反省,我成长。现在她都是牵着我的手,搂着我的腰,说话都是很幸福的看着我。我还需要努力!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闲暇时间阅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作者本身也是一个极度敏锐又极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过卢森堡博士独创的沟通交流模式,结合我的个人班级管理经验,深感认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观察和感受谈下看法。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师生得以意见交流、才可以联络感情、化解误会、团结班级中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使我们的日常交流,容易演变成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就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观察,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重点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平时在表达我们对于学生的观察时,会不自主的带有评论性的词汇。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学生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向学生表达感受,从而是沟通交流变得顺畅。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想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感受不容易,这常常是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中间还会有曲折。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即使有较大的把握,话也不要说得太满,而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立刻调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执。有时候种种证据都能证明确实是这么回事,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多次。世界是复杂的,学生的心灵是复杂的,万不可简单从事。这也说明了做研究型教师的困难。你想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增添了问题,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横竖就这一套办法应对,反而比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显。学校里研究型教师较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坚持下去,几年以后就看出与其他老师的差别来了,不是眼前“业绩”的差别,而是素质的差别。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给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启发是: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作为班主任要倾向于倾听,培育对学生的尊重与爱,使师生情意相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感觉这是一本“How too”的书,讲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习,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平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习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人类有很多感受,伤心呀,高兴啊,失望啊等等,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而引发,通常我们习惯把这种感受归结于那些行为或者是言语带来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们有这种感受的。例如有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实我的这种感受,来源于我自身的需要(我做为孩子的母亲,我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这是我深挖之后发现的,这个真的.需要练习长期的练习,形成一个习惯,一旦发现自己的感受及时去挖掘内心的需求,否则的话,我们还是非常容易把别人的一些言行当成我们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个心得就是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应该是处于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阶段。有时候觉得日子过的就特别憋屈,特别委屈,原来自己是在牺牲自己,迎合别人,光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总想着让别人满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会好过一些。但是这样做的后果,自己非但没有更好过,而且确实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儿似的,不想让任何人失望,那么就只能委屈自己了。当别人一不高兴,我通常会自责或者心虚。成长的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我们有爱有力量,我们乐于分享,乐于贡献,乐在其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要的就是那个香,我乐意要那个香!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这周我们读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的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当我看到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着,特别是针对于我们女性朋友们,往往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却会忽视个人的需要。
在讲解里面的案例时,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想要的东西只要一开口便会遭到反对或者各种理由搪塞你,渐渐地就不再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包括现在结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节别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会生闷气,没好气的针对老公,情绪就会波动。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也会莫名其妙的对孩子吼几声,所以让自己成为“情感的奴隶”。
老公喜欢打游戏,即便孩子写作业,他只会沉浸在游戏中,把游戏声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这个现象,就会有无名火涌上头,不管孩子,不做家务,越想越气之下,便是大发雷霆的对他说:“天天只会打游戏,打游戏。”而他看到我这样,跟没看到一样,继续玩,所以这样的争吵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现在我看了《非暴力沟通》以后,说话的语气和情绪慢慢都会缓和一下,边试着表达内心的想法,让他知道我的需要。便会对他说:“我建议你把游戏声音关小点儿,这样宝宝注意力才会集中起来写作业,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会那样做,现在打游戏都会关掉声音,这真的让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后有种愉悦的心情!
这让我明白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是多么的痛苦!直接说出来,还会获得对方的积极回应,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沟通方式无处不见,这种双输的沟通方式似乎有瘾,跟吸鸦片一样,明明知道不好,却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这本书讲述的沟通方式浅显易懂,但是关键还是在于自我实践,但是只要愿意尝试,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甚至是婆媳关系,非暴力沟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问题,我们一向是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对方的需要了!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别人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社会越来越无情!亲情关系越来越破例!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不断反思,有时候我是伤害别人的角色,也有时候我被别人伤害,其实我们可以做到不去伤害别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关键的时候,尝试让自己冷静几秒钟,静静感受自己!冲动是魔鬼,这个魔鬼虽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时间有限,你的反应越迅速,可能被他伤害的机率就会越大,关键时刻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真是一项需要锻炼的本事了!
本书还有一个观点很赞同,就是爱自己,倾听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没有什么比爱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沟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冲突带来的伤害,伤害别人和伤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先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平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平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02-28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2-1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9篇03-13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通用20篇)01-31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精)10-0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通用03-2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12-28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