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9-17 14:41:37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推荐度: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推荐度: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推荐度: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推荐度:
  •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合集(1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合集(11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是美国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著作,内容涉及课堂管理、教学规划、课程指导、职业精神、师生关系、教师魅力等多个方面。安奈特女士长期扎根教学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而写成的“101条建议”可谓亲切朴实,呈现的都是经实践检验而又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基本都有简明而不失具体的事例、情景,每条建议都配有相应的名人名言、教育者感思或作者创作的“教育诗”,使得本书的内容体系、编排体例、写作风格、研究思维都显得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

  在文中每一个建议的开头都有一句来自国外学者关于教育方面的格言,让我受益很深。如在一个“学会忽略”的建议中,说到人无完人,孩子也一样。确实如此,这对我们有时面对调皮的孩子时,常常觉得他们好不乖,越想越恼火,但是看了书中给我们的小方法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一杯常理,几勺耐心、宽容、恒心,积极的期望和向上的态度,再浇上满心的爱。这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表现的老师是极端不现实的。

  本书提供了一些帮助新教师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例如: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掌控课堂纪律;如何与“刺头”学生相对;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安排时间。书中的方法简单易学,并且作者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加以辅证。这对我们即将上任的新老师有着实质性的理论指导作用,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如此问题时处理起来可以得心应手。

  本书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规划和课程指导,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提醒教师要精心准备,井井有条。关于课程指导,作为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要经常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同时,教师的.课堂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力求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

  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必定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本书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其中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把自己所教科目当成“最爱”。同时,建议提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学生进步等。这些建议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

  另外,本书还向读者传递了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永不消散的魅力。优秀的教师总会维持自己良好的声誉,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能控制自己的反应,不带着怒气行事。优秀的教师总会以身作则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能够很好地与家长合作,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进步。

  对于新教师来说,多方面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是很有必要的,而多读书,读好书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便是一本值得我们新教师读的好书,通过阅读此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一,学会思考。任何智慧的产物都是思考得结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只停留于每月能拿到薪水糊口!而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以取得进步,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手段、方法、模式、对象、效果等方面,每天都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有所长进!另外,在新课标的大浪潮中,对老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要求教师具备对各种知识、方法、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力求做复合型的教师。

  第二,学会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要懂得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自己进一步学习的热忱。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生活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丰富自己,才能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引来时代的源头活水,才能做到常教常新。

  第三,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很深的学问。即便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师,也未必就完全弄的很清楚,对于我们信老师来说,就更是一个需要不断的摸索和积累经验,逐步领会教学这门独特的艺术。

  第四,学会创新。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式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生命。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正如课堂上也没有“几大步骤”。作为新教师观摩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堂是很有必要的,但还需不断地去挖掘自身的智慧之泉,勇于走创新之路,才是教学成功的出路。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教师不注重自身内在知识体系的更新,又怎么能成为不断给予孩子一杯“水”的桶水呢?更何况,我们目前还要考虑给予学生的这杯水到底是新鲜可口的纯净水还是早就过期了的“垃圾水”?读了安奈特《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后,我们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以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内在的知识储备体系,保持一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要不断反思,不断实践,要勤业敬业,教书育人,自觉做到行为示范、以德育人。

  阅读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今后我将会把此书中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不断改进、完善自我教学水平。

  相信我可以做好,并将有所进步,不断向着优秀教师这一目标奋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此刻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但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最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推荐》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其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主张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暑假,当再次捧起这本厚重的教育巨著,细细咀嚼中,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迷惘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众多理论精髓虽不能一一领略吃透,却着实启发警醒着自己:在今后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该以怎样的思想和信念去寻找教育的真谛,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和行为去书写心中美丽的神话?

  今天,当再次漫步于苏氏思潮的边缘,透过那熠熠生辉的片言碎语,那份默默流淌于心底的顿悟与感动便油然而生……

  时间都去哪儿了?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到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

  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布置的各项任务等等,单这些就已经是应接不暇了,更何况家中还有琐碎的事情等着我们、子女的教育等着我们……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他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它让我从本质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没有理由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因为在我们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而已。而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那点基础知识,真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也许,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也许,只有读书并思考,才能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

  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亲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该去哪儿了?我想,此刻大家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你是我的“小苹果”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一名小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失败的体验,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只有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功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可以毫不夸张地这么说,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反思我们的教学,必要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当批评教育不见一点成效,我们恰恰需要这种“赏识教育”。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中,当批评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我可否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试着选择与之相反的教育方式——表扬。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但用在我们班汪家传这个孩子身上,却很恰当。汪家传是个说话很少的'孩子,除了回答问题、偶尔和同桌课下聊两句外,几乎不与人交流,更有趣的是他不喜欢站路队,总是一个人游离于队伍之外。刚开始,我试图找他的同桌和他拉手一起走,可他就是把手往怀里缩。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的小手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于是,站队时,我故意大声说:“汪家传的小手这么漂亮!这么干净!我看谁也比不上他,还是让老师来拉着吧。”那一天,他终于拉着我的手站在队伍里走出了校门口。

  每天早晨,总会有几个孩子比我早到,为了让他们自觉读书,不乱跑,我规定:晨读好的同学奖一颗星,但老师来到教室时,看见谁已经坐的端正,认真读书,就奖两颗星。自那以后,孩子们在晨读课上追逐打闹的明显少了些,而朗朗的读书声渐渐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周班会课时,我都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孩子对班级的热爱和信心。在每周的表扬大会上,我都会大赞特赞这些孩子,把表扬的言辞尽量夸张,并及时利用我班qq群给家长发去“喜报”,家长也会把孩子的改变转达给老师。类似这样的无声教育,真的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们的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双方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序进行。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多地调动家长参与对孩子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适时地与家长沟通,不仅在犯错误时找家长,孩子有了进步,更要告知家长。通过家校两方面的合作,给孩子们制造更多

  受表扬的机会,从而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毫不吝啬自己的奖励或表扬。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爱抚、一枚糖果……,就会开启一个懵懂的孩子内心深处强大的内驱力,继而放射出夺目的的智慧光芒!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喜欢,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了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就一定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只要你肯真诚地说上一声——你是我的“小苹果”,便足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5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一盏明灯,启迪人的智慧,如一缕清风,涤荡人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与它相伴,犹如良师益友时时在侧。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著作。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热的情感,让每一位教师读来都能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后萦绕于心、深思反省。

  我初为人师时,这本书就是学校全体教师共读的一本书。好书不厌百回读,如今再读时,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反思良多,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节课精彩到让听课的领导、老师都忘了做记录,大家像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听讲。课后,邻校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得。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讲、改、辅几乎占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经常要加班。最怕上公开课,花了很长时间备课、磨课、研讨,公开课上得还是感觉不太理想。书中提到的历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终生备课,终生备好每一节课。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终生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节都是终生备课的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读书,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读书。反思己过,我想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读书的欲望不强,读书的习惯不好,读书的坚持不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师要写哪些计划

  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牍作风”的热潮找那个,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讲授,应当避免把演讲、讲述得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

  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都是参照中心学校下发的教学进度表,没有设置自己的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更不用说远景计划了,当班主任时也没有撰写教育工作计划。通过这次再次学习,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制定符合实际校情、学情的课时计划、课题计划,还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制订远景计划,并及时跟进、调整。

  三、教师要写教师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写书时,他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他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里有一位医生,大家都说这个医生是个性情古怪的人。他发现这位性情古怪的医生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数据详细地抄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跟医生交谈起来,翻阅了医生的记录。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医生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说:“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医生回答道:“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4.5厘米。”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这位医生得了重病,便把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

  教师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常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

  苏霍姆林斯基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写教师日记,一记就记了32年。如果不来北京学习,如果没有任务驱动式学习,如果不是每一天都要写教育反思日记,我想我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有写教师日记。这将会是教师生涯中多大的缺憾,我不敢想象。

  读一本好书,如与伟人面对面对话;读一本好书,是对自我的一场反思;读一本好书,是自我的一次再出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我用于漪老师的话说:“一辈子学做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6

  近日,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觉得这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书中谈论的每一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都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和精辟的教育理论来加以分析。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困惑,作为一名新教师,面对着纯净如白纸般的孩子们,如何帮助他们成就自己,书写辉煌的人生,我时常感到迷茫。于是,我就趁着周末空闲,翻开来细细品读,不由得沉浸在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里,一次次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情怀所折服。

  书中谈到“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由此可见家校配合是如此的重要。这不禁让我想起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教室第一排座位坐着个又黑又瘦又小的男生,他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见我进来,他那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直瞪着我,看着这么瘦小的孩子我还以为是走错班级了呢,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就是本班的小杰。看着他那么瘦小的个头,我心里莫名地对他升起了一股怜爱之心。可是一节课过后,这股怜爱之情就荡然无存了。课上,小杰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但他不是在认真听课,而是微微仰着头,直愣愣地盯着前面看。从他那迷茫的神情我就知道课堂上讲的内容他是完全没听进去的,要我多次提醒,他才稍微回神那么一两秒,之后又恢复到原来走神的状态。课后,我把他叫过来办公室,一开始就用训斥的语气批评了他一番,不知是被我吓坏了还是他根本就不说话,接下来我问他问题他都不回答,我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会我,甚至几次作业中,他都不能按时完成。这下可真把我急坏了,我连忙跟他妈妈联系,最后才得知原来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长时间以来,让小杰一直极度地缺乏安全感,也因为没能得到家人关爱和陪伴,变得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呀!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一个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缺少了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慢慢地便会变得内向孤僻,就想自己躲在黑黢黢的房子里,感受不到世界的温暖与美好。这次与小杰妈妈交流过后,他妈妈也表示要多关爱孩子,有事多跟老师沟通。

  “别人遇到困难或是出现过错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人们出自内心真诚的帮助而不是教训。”从那以后,我对他的行为也就更加包容了,课堂上一旦发现他有不好的举动,我就会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课后也会立即请他到办公室交谈。午读时他会静静看书做摘抄,我就会立即表扬他,并将摘抄贴于“学海拾贝”栏,那天我发现到小杰眼角偷偷地瞟了我一眼,嘴角边露出丝丝微笑,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知道我的爱奏效了。接下来的几天,小杰虽然还是偶尔会发呆,但是更多时候状态还是不错的,课后帮他辅导作业,他也能配合。“家校合一,创造奇迹”孩子正慢慢地变了……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言:“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始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就会非常容易地得到解决。”是啊,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每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方法受到很大制约,“一刀切”地施教肯定不行。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当中,做一个有心人,全面地观察了解他们。既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又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尊重学生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就需要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关注学生,用满怀爱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想必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作为教师,总是习惯以一把相同标准的尺子来衡量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要求孩子都是优秀的。可是,我们忘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班上小涛同学开学初动不动就摆出一张臭脸要跟同学打架,同桌是一个换了一个,课间同学对他的告状也是一波又一波,课上却是无精打采地趴在桌面上,真所谓“课上一条虫,课后一条龙”呀。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新手上路就遇到这么棘手的孩子,还真心力交瘁,我发现每次的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我就想,我是不是该换种方式去对待孩子。于是,我决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一次大扫除中,小涛积极主动承担起擦玻璃的责任,他那忙前忙后积极干活的样子,我不禁对他竖起大拇指,过后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毫不吝啬地表扬了他一番,一下子那副闷闷不乐的表情不见了,灿烂的笑容立即出现在眼前。我借机找了他谈话,发现到这个孩子其实不是真心想捣乱,而只想引起老师关注,我问他:“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最想干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当值日班长。”噢,天助我也,正有此意呀,我总算心里有底了。于是我就让他当周三值日班长,带领同学们早读。从那以后一到周三早上,总能见到他早早来到班级带领同学们早读,还把班级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每每这一天我都会大力表扬他,不过我也偶尔会发现到他欺负同学,毕竟改掉一个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和其他学生的矛盾依然不断,我也就随时准备着说服教育。因为我坚信,我的付出定会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当太多的责怪、冷落过后依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真正地把学生看成一个孩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成长中难免会犯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并且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和解决事件,可能我们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只是很多时候可能需要更漫长的过程,更揪心的等待。好的教育,既要让已经很好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也要让暂时不好的孩子,找到好的方向,找到变好的信心。

  “一个春天有千万朵玫瑰,可是,对一朵玫瑰而言,却只有一个春天。”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每一朵花都想要开放,只要我们能多一些积极、美好的期待,多一些坚信,或许真的就“一切皆有可能”。

  拥爱满怀,静待花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7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在老师的介绍下,去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与亚米契斯著作的《爱与教育》这两本书。突然觉得,自己对教育,对教师,对整个教学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未来踏上三尺讲台的工作,有了更大的帮助。一直以来,我眼中的教师,不过是三尺讲台,一只粉笔,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是很简单的一件事。直至今日,读完这两本书,才发现,教育不是教,而是用心在育。教师不是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用爱与智慧在播种与灌溉。

  读了这两本理论专著,整个阅读过程,仿佛是在和两位和蔼的老人在亲切的交谈,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他们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这是教育的瑰宝,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学习和为之努力的最终目的。这些教育理论深深的鼓舞着每一位教育者,让我对未来的踏上教育之路走的更加向往,更加有激情,也更加有信心。下面我就针对《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来说说我的读后心得。

  一、尊重差异,尊重思想

  读完整本专著,最先出现的是这8个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学生思想上的不同,对每一个学生做到这一点,让学生不再在枯燥的学习中度过,而是获得了快乐和满足,体会到了学习所能带来的成就感。

  读到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便被深深的吸引,曾经想过,如果当我站到讲台上,面对台下可能三五十的孩子,我会不会主动的放弃或者说认为某些学生已经无可救药。读到此处,想到这些,背后的冷汗出来了,因为这个可怕的思想好像会毁了我未来从教对教育美好的`一种憧憬和理想。直至读完,才明白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孩子。只有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比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档次的问题,做难易不同的题目,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也在不停地进步。教育必须尊重

  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已经或者即将投身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的共识。

  二、不辍前行,终生不倦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在建议中提出的最多的恐怕就是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我,备课不是拿出一点点时间简单的写写画画,而是用终生教育来备课。充实自己也不是简单的翻书学习,而是用毕生的时间来思考总结。当学生的我们,总是觉得时间太少,忙来忙去结果就会忘记了自己在剩余时间里充实自己。或许当老师之后我们也会抱怨,工作太多,生活太累,哪里还有时间。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是有的。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是一桶水如果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时刻不忘学习,不忘读书,不辍前行,终生不倦,以广博的知识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以执着的信念引导人,完成教育教学使命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三、爱心引领,责任同行其实读书改变最大的应该是心境,正如读这本书,心境改变最为明显。如果让我来说一个教师能够达到最起码的做好,不求完美做到的话,那这名教师最起码应该具备,也是每个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有爱心,担责任。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

  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而只有爱,才能如此坚持,甚至于持之以恒的去研究学生,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只有责任时刻在自己的心中,明白我们可能不是教授学生,而是浇灌一个家庭,或者说,播种社会的希望。

  很多时候,可能人会疲倦,耐心会慢慢流逝,所有的棱角都会被磨的平整。从而让自己再没有什么特点,毫无特色的站在讲台上,教师枯燥无味的说书,学生劳累无功的学习。说到底,这个教师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所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责任,对学生,对他人,对社会,都已经丢弃最重要的信仰。每一个孩子代表着一个希望,家庭的希望,社会的希望,而我们承载着很重的责任,只有勇敢的承担起这些责任,用自己的爱心去奉献,时刻铭记,时刻进取,用真心真情去换学生的真心真情,为自己的责任而奉献付出。这样,才能在最后的岁月时光里,不后悔曾经因为某个学生而失去耐心,曾经因为某个事情,而悔恨终身。

  现在,整个社会和家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将来可能就会踏出校门,走上讲台的我们,有了更多更多的要求。不仅仅这一百条建议我们需要时刻的思索,恐怕还要思考更多。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恰好百度时又看到了郑杰先生著作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于是我想,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有必要再去阅读这一百条新建议。不断的摄取自己未来所应该有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不仅如此,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8个字写起来易,做起来难。在未来的几年里,我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论能力,并且将其应用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愿自己,在未来站上三尺讲台时,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要去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让自己在若干年以后,无悔自己的选择和自己所作出的付出。让社会和家庭能够对我们教师满意,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8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9

  最近我仔细阅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书叫《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阅读完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平时的阅读积累真的不多,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说家庭和孩子占去了大多空闲时间,真的是挤不出时间来阅读吗?阅读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一部分,这样在不单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基础不好、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课堂上学生不听话,纪律差了,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没有去尝试?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书中的第二十二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到,职业教育针对性是远大于义务教育的,学生所学的学科很大可能就是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和行业,学生如果不热爱所学的学科,那么他们将来也很可能不热爱自己的职业,甚至进一步对未来生活失去自己奋斗的目标,进而失去更多……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美妙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

  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在这里,苏氏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现在网络信息十分丰富,是共享的、宽泛的,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脱离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第四十七条:关于教师日记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育日记,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别人事例来说明记教育日记的好处,它可以使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一件事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这是促进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在上次学校要求写德育案例的时候我就觉得无从下笔,当时真后悔在平时没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平时发生在班级里或某个学生身上的事情记录下来。

  综观全书,关于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议归纳成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能通过课堂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力。第二,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须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所学技术知识的积极运用。第四,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培养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兴趣。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它教会我应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真是一本值得用心的阅读的好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0

  教师,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对于新手上路的我,可以说经验匮乏,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需要有一位资深的教师或是一本能解读心中困惑的百科全书做些指导。于是,想起了房山教委下发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兴致勃勃地拿起这本书,开始了我的研读,从中学到了许多,内心也得到了满足。

  打开书的目录页,首先,开始品读增订版前言,从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些句子:

  1、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天起,如果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你最需要的是支持。

  2、任何教师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和基本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第一句话中,我体会到教学的意义。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首先离不开学生的支持。

  由于各个班级里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就要做出指正,这时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教学,不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要做到教书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时就需要领导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具也极为丰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仔细想想,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真的最需要就是支持。

  虽然,我只是一名顶岗实习教师,但我身上承担者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解读第二句,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因材施教,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当然,这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看完增订版前言,我感触就挺深的,觉得这本书真好!于是,我就继续读下去。

  读完前言,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满了激情。首先,前言部分讲到:教书育人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超群的能力。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做到以上要求,这也是对我自身的要求,使我有了方向。其次,在给新教师的部分,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新任教师,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指导是无比宝贵的,有了他们的指导,新任教师会少走弯路,才会较为快速的进步。当然,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与指导教师交流,虚心请教,态度端正。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是永久且深远的。

  进入正文部分,我学到了课堂管理、教学规划、实际授课指导、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行为、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以及新增的7条建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一、关于课堂管理

  1、学习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坚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坚持让学生认为他们每天都有所不同;坚持拒绝放弃任何人;坚持帮助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坚持良好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坚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精神领袖;坚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是成功的人。总之,坚持就是课堂管理的钥匙。

  2、明白到教师要想积极地开展教学,就要讲到学生的心里去。首先就要让学生信任你,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们遨游四方。

  3、确立规章和制度,当学生背离了约定的章程时,就要督促他们练习、练习、再练习。等等。

  二、实际授课指导

  1、人非圣闲,教师在不小心犯了错的时候,要及时改正错误。要做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不应该一蹶不振,要勇敢地振奋你的精神。

  2、要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或是多让指导教师听听自己的课,从中会受益颇多。

  3、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切忌只讲不练、切记照本宣读、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多关注学生的优点、适当传授一些社交礼仪、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业适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总之一切教学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首先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2、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要保持微笑。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喜欢开开心心的教师,一个简单的微笑足以让你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教师要搭建成功的舞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督促他们前进,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他们就能做得到。

  4、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要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四、新增的7条建议中

  1、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建立了某个规范后,一定要坚持执行下去,只要你能让自己坚持下去,你就有机会掌握教师管理权。

  2、从讲桌后面走出来,站在讲台上,你是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思想的源泉,走出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听讲意识,促进教学的展开。

  3、乐观地教学,切记,学生需要的`是积极的、有影响力的、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他们更喜欢这样的老师,同时也更喜欢这样的老师讲的每一节课。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结束语部分。在结束语部分,明白了老师勤于探索和追求,就可以点亮孩子的灵魂,慢慢地,改变他们的世界,让孩子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用爱心去感触每一个孩童,一直鼓励他们勇于攀登,耐心地给予他们你所拥有的一切,这样可以改变孩子的整个世界。

  读完这本书,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职责,明白了教师力量的伟大,明白了教师职业神圣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体会到教师真正的意义。真是如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新手上任的我,在这本书的带领下,我会快速成长,试图做一名合格、称职、优秀、受所有学生敬爱的老师。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学生,我会鼓足干劲、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天的教学。相信爱心+耐心+恒心=成功。教师职业,我来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1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如一张蓝图,框架清晰,观点明确,它使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意:我热爱教育,我热爱与孩子们度过的美好时光,我热爱工作中不断进取的那个自己,我热爱那些使我成长的挫折……

  它也让我看到隐藏在教育生活中的那些不和谐,那些正吞没热情的可怕陷阱,那些意识到却说不出的问题……

  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现在有梦想,其实应该说出来。不要害怕你做不到,太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不是梦想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照亮自己还有孩子们的路,应该就是我的梦想。我发现,忘我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生活,让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我发现,教育是一种创造,是充满未知的,奇幻的,苦乐参半但最终使人获得甜蜜的创造。这种创造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散发光彩。那时我就可以骄傲的说,看我的创造多么有价值,我的事业让我感到骄傲自豪;我终将会发现,只有坚定的追求,不断消逝的人生才不至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的尽头,我便可以平静而又愉快地说:我的人生多么的快乐,她没有白白度过。

  我幸福吗?

  很多教师,他们有良知,有热情,有梦想。但现实却迫使他们的追求发生改变。教师跟其他职业不同,但却不断重复地做着几近相同的事情,重复会使人倦怠,这份倦怠常常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失去热情。这种重复不只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还有很多与他们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它们消磨了教师的意志。它们使我感觉不到幸福的存在。

  但真是如此吗?是否应该思考在这个环境中,如何锤炼自己的人生观?如果我这样想:那些使我疲于应付的“琐碎”、“重复”、“矛盾”、“当前”,正是“宏伟工程”所需要的。在琐碎的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抓住细节,打磨细节,积累细节,在工作的每一次关键时刻,它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在重复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准备突破,如果有创造的决心,我的工作就不会只停留在重复上,慢慢的创造就会发生,工作水平也会跟着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的意识也会更加澄澈,所看到的教育教学的问题也就会更加清明;矛盾始终推动发展,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矛盾常常是很好的素材,它们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是使我改变工作方法的好时机;每一次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我是怎样看待的呢?不耐烦,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简单,将为日后埋下重重隐患。如果积极面对,那么我就会从当前看到长远,这样,不管对教育还是教学都是非常好的选择。教育教学生活中自己的成长,专业发展,所带班级的集体成长等等,都是需要我长远看待和规划的。有了这些,幸福感的基础就牢固了,我的意志就不会在忙碌中发生动摇。

  使我幸福的还有另一种心态。清晨,一缕缕阳光洒在孩子们的脸上,洒在墙壁上,斑斑驳驳。一位教师陶醉在美和希望的光景中,这一幕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而我却很少看到这些,或看到却没有发现美的存在。这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把自己放在这个生活里,我没有完全把孩子还有教育教学生活,当做一种生活,所以,留在记忆里的与孩子们一起的阳光和风景就少了。可实际上那是多么重要的生活,那是我应该乐在其中的理想的生活。

  我的责任感表现在哪?

  教师这个职业,责任感是多么重要啊,我面对的群体——孩子们,那么纯洁又脆弱,那么鲜活而又具有巨大的可塑性。作为教师,对他们我全凭一颗良心耕耘,我的责任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又怎样体现的呢?

  日复一日练习,练好基本功,上好每堂课,做好班主任工作。但这似乎还不够,做得好,做得深,还要做得细致才是责任感的高度体现。上课时因为没有准确把握时间,或没有充分准备,而不能完成课堂任务。对个人来讲,任务完不成必然导致课后的思考无法全面进行,收获就会相对少一些。对学生来说,可能因为这样的问题,导致思维混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以此推下去,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反之,我在课前把备课上课可能遇到的问题,尽可能地预想出解决的办法。把每个细节,小到课堂语气、手势,大到评价或依据学情临时修改教案,都尽可能的想周全,打磨到精致,把工作做到好,做到全面深入。课堂效果大不相同,创造的快乐由此产生,那么我就可以说我有责任感!

  班主任工作同样如此,做好班级规划,搞好班风建设,抓住常规训练,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技巧,细致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尽最大努力帮助后进生;组织磨练学生意志的活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家长全方位多角度沟通等等都是基础,重要的是在这基础上,细致地抓住,深入地开展,长远地考虑。尽最大努力做到这些我也可以说我有责任感!

  我是怎样实践教育理念的?

  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的行为,它指引教师向更光明的道路前进。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勤于实践。那些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书籍使我们有了更长远的眼光,教育理念离不开这些学问,但却在实践中演变成更加生动的内容。那些先进的`、科学的、经过考验的理念,必须在我们的每个教育教学行为中得到体现和发展。如,语文的学习过程首先应该遵循语言的习得规律:也就是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经验,尊重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个性。明白自己的每一步设计为何而来,达到什么程度为止。一节语文课的设计由感知语言开始到运用语言结束,这样,学生的收获才更多一些。

  德育工作就更少不了理念的运用。那些在德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是怎样做的呢?如,李镇西,他认为爱是永恒的教育。又如,特级教师霍懋征总结的九个重要理念:爱是教育的根本;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激励是进步的动力;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期待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习惯应该成为孩子自身的需要;全面发展思维品质;帮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

  运用这些理念的效果最明显的是问题学生辅导工作。我们常常在投入工作前,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理念,从始至终坚定地贯彻它。我们根据不同情况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这些理念为核心想出解决办法,制定合理的长期工作计划。然后不急不躁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理念的帮助,我们的德育工作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作为年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要了解更多先进的理念。然而,我所不知道的理念,或了解却不会运用于实践的理念太多了,这是我最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的地方。

  读了《给年轻教师的建议》除了这些思考,还启发我不断探究问题。如,我是否把关注儿童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怎样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磨练意志,早早树立远大理想?我们要怎样让儿童知道,为什么而活,怎样活……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感情、儿童的精神提升,儿童的个性发展,等等很多问题需要弄明白,搞清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14

《给教师的建议》教师读后感10-0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7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5-01

给老师的建议10-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13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2-22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5-2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