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时间:2022-04-27 14:21:02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1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3x+1=4

  2.x-2=3

  3.2x+0.5x=-10

  4.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在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在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指引下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2、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增强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以积极的态度与同伴合作,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掌握移项法则

  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4.能够以一元一次方程为工具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列方程、求解方程和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合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重点:

  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结合课本112页知识结构图和回顾与思考中的问题,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形成框架,巩固重点知识

  二、典例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1.试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1).x=5(2).x2+3x=2(3).2x+3y=5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根):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

  4.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例5: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下共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基础训练:课本第113页第1.2.3题.

  四、综合训练:课本113页至114页4.5.6.7.8

  五、达标训练:3.7

  六、课堂小结: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9,则=;如果2=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5)如果,则()

  A、,互为倒数B、,互为相反数C、,都是0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A、+25=310B、+(+25)=310C、2[+(+25)]=310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场,平了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⒋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

  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

  xxxx年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其中跳水队获得6枚金牌,比射击队获得金牌数的2倍少2枚。射击队获得多少枚金牌?

  如果设射击队获得x枚金牌,那么跳水队获得(2x-2)枚金牌,所以得到等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⑴5x=0;⑵42÷6=7;

  ⑶y2=4+y;⑷3m+2=1-m;

  ⑸1+3x.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国庆期间,“时代广场”搞促销活动,小颖的姐姐买了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出方程。

  ⑶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

  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加深对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意义的理解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原有方程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归纳自我建构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有困难可提示: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__式,只含有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

  最后总结提出:要成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做一做]:⒈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0;⑵y2=4+y;

  ⑶3m+2=1-m;⑷x-=-;

  ⑸xy=1.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在认识概念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

  例如:判断“5=x”和“x-(x-1)=1”两类型的式子

  没有出现就算,有出现的话,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经过一番对与错的碰撞,教师揭开“谜底”,并且渗透了认识事物要看其本质的教学思想。

  (三)交流对话,自主探索

  在小学里我们还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你们知道“练一练”第⑴题的方程=10.4的解吗?

  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说出该方程的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强调:我们知道x只能取10.5,10.6,10.7,10.8,10.9。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就可以知道x=10.7是()方程=10.4的解。这种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做一做]:

  ⒈判断下列t的值是不是方程2t+1=7-t的解:

  ⑴t=-2;⑵t=2.

  追问:你能否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是t=-2?

  这里的追问把练习提高一个层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等概念。

  ⒉解方程:⑴x-2=8;⑵5y=8.

  (让学生思考解法,只要合理均以鼓励。)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如果方程比较复杂,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探索更好的解法

  (四)理解性质,应用巩固

  实验

  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归纳等式的两个性质

  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⒉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说明:课本指出:“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但目前小学生尚未学过或未正式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所以在此对等式的性质先作一番介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天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天平和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等式性质。(具体、形象)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

  解方程例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⑴x-2=8;⑵5y=8.

  (学生已经用其他方法求解过这两个方程,这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师再加以引导。)

  例⒉解下列方程:

  ⑴5x=504x;⑵8-2x=9-4x.

  (教学时,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这两个方程,并从中体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从中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根据是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例题由浅到深,学生易掌握。对(2)有难度,可加提示:为了使含未知数的项都集中到等式的左边,应对方程做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为了使常数项集中到等式的右边,又应对方程作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渗透化归的思想。

  [做一做]: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说一说]: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或疑惑?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均是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情境引入教师提出教科收第66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同进出现下图: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用多媒体演示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匀速”的含义,为后面寻相等关系做准备。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

  这样既可以复习小学的算术方法,又为后面与方程的比较打下伏笔。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学习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王家庄距秀水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理解题意是寻找相等的关系的前提。

  考虑到学生寻找关系的难度,教师在此处有意加以引导。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处理,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硬往教材上套。

  举一反三讨论交流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通过比较能使学生学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问题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初步应用

  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

  (2)(27-x)=4x.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比a小9的数;②x的2倍与3的和;

  ③5与y的差的一半;④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补充例题(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列式的机会,另一方面介绍列代数式的有关知识。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本课作业1、必做题:阅读教科书上70页的《阅读与思考》;第73页习题2.1第1,5题。

  2、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人课题,然后运用算术的方法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间题,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教师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间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2.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知识复习

  (二)引导探究:带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方程的形式呢?请学生回答)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1,得:

  遇有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

  (三)练习:(A)组

  1.下列方程的解法对不对?若不对怎样改正?

  解方程2(x+3)-5(1-x)=3(x-1)

  解:2x+3-5-5x=3x-1,

  2x-5x-3x=3+5-3,

  -6x=-1,

  2.解方程:

  (1)10y+7=12-5-3y;(2)2.4x-9.8=1.4x-9.

  3.解方程:

  (1)3(y+4)12;(2)2-(1-z)=-2;

  (B)组

  (1)2(3y-4)+7(4-y)=4y;(2)4x-3(20-x)=6x-7(9-x);

  (3)3(2y+1)=2(1+y)+3(y+3)(4)8x+4=2(4x+3)-2(-3+x)

  (四)教学小结

  本节课都教学哪些内容?

  哪些思想方法?

  应注意什么?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9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字型”问题;

  2.能熟练的通过合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进一步学习、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情感

  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

  牵线搭桥,解下列方程:

  (1)-5x+5=-6x;(2);

  (3)0.5x+0.7=1.9x;

  总结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法.

  引出问题即课本例3

  问: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吗?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讲评核对、自我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探究一:数字问题

  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①数值变化规律?②符号变化规律?

  结论: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2.怎样求出这三个数?

  ①设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么表示?

  ②列出方程:根据三个数的和是-1701列出方程.

  ③解略

  变式:你能设其它的数列方程解出吗?试一试.比比较哪种设法简单.

  探究二:百分比问题(习题3.2第8题)

  【问题】某乡改种玉米为种优质杂粮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多少元?

  【分析】①若设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那么今年的收入是_________元;

  ②因为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所以今年的收入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元.

  ③根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可以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2.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这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

  学生:观察、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并互相交流.

  根据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求出所求三个数.

  备注:寻找数的排列规律是难点,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发现、解决.

  变换设法,列出方程,比较优劣、阐述发现和体会.

  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多鼓励.

  学生:根据引导思考、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根据共同的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

  (说明:此题目数以百分比、增长率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若没时间,可在习题课上处理)

  尝试应用

  1、填空

  (1)有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百位上的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

  (2)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1,-2,3,2,-4,6,3,-6,9,接下来的三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连续偶数,设第一个为2x,那么第二个为__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那么第一个为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

  2.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为17,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7,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你能求出这个三位数吗?这是最经常出现的一类数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各位上的数字,怎么表示这个数,理解为什么不能表示成cba?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通过(3)题理解连续数的表示法,并感受怎么表示最简单.

  通过2题让学生理解怎么设?以及怎么设简单(舍都有联系的一个),并感受用未知数表示多个未知量,顺藤摸瓜,从而列出方程的顺向思维方式.

  教师:结合完成题目,汇总讲解,重点在于解法.

  成果展示

  1.通过本节所学你有哪些收获?

  2.谈谈你掌握的方法和学习的感受,以及你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体会.学生自我阐述,教师评价鼓励、补充总结.

  补偿提高

  1.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0,2,6,12,20,30,…,则第8个数为______,第n个数为_____.

  2.下面给出的是2010年3月份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圈出的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A.69B.54C.27D.40

  通过练习,掌握数字问题的分类及不同解法,巩固、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题目设置是对前面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和补充,也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设置问题.

  作业

  设计作业:

  必做题:课本4、5、第94页6题.

  选做题:同步探究.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

【《一元一次方程》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3-01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5篇03-21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3-26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案(精选14篇)08-29

优秀的教案01-31

《刷子李》优秀优秀教案11-20

《短文》的优秀教案02-15

立冬优秀教案11-04

立冬的优秀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