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优秀教案 推荐度:
- 知感恩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班会教案 推荐度:
- 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班会教案 推荐度:
-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教案 推荐度:
- 青少年法治教育班会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少年》教案(精选2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少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教案 1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用指定的词语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和对课文的'理解,讲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写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
(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结合课文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
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少年》教案 2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
2.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3.懂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当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你如何处理 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默读课文:
有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查字典(词典),做好圈划。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等。
三、整体感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问:“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进行朗读品味,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思考: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习。)
思考: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对少年有何帮助。
四、延伸和拓展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并解释。
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我的成长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
《少年》教案 3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字,会认3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少年那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风貌。
4 、通过阅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红通通”、“万仞高山”、“翱翔”、“乳虎、“刀刃”,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教学难点:
感悟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齐唱。
2 、谈话“作为一名少年,当你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3 、板书课题《少年》
二、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
2、同位合作学习生字、生词。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自豪地告诉大家,你有哪些不懂的,大胆地说出,虚心求教。
4 、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3、分组合作学习,思考:我们少年与这些事物有什么联系?作者这样写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5 、比较句子: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的亮光。少年像刚磨好的`发出闪闪的亮光的刀刃。少年像刀刃。
二、练习朗读
1、领读,请一名学生读每节的第一行,其他学生齐读后两行。
2 、分男女生读课文。
3、分小组比赛朗读。
4、读诵后评议。
5 、表演朗诵。
6、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自豪地读课文。
三、拓展训练
1、仿写诗句。
2、阅读作者后五节诗,进一步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3 、学唱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少年》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少年》教案 5
教学目标:
1、借助圈划来品读、交流,体会文中心理活动、环境渲染和对比手法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感悟体验少年们的那份纯洁以及心灵的期盼和隐秘。
2、了解小标题给文章带来的诗意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
1、 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品味其中的心理和情绪,理解少年人的纯洁、真实,期盼成长和宽容,且勇于审视自己的精神,从而为自身的成长轻声唱出赞歌。
2、 体会文中环境渲染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渲染气氛时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正逢人生的春天,正在不断地成长,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盼,为自己轻声唱出这曲动人的成长之歌,携手向前。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文中的少年遇到了哪些事?
月夜家长会;我们无意中伤害了同伴。
三、研读文本
1、阅读圈划《一树清辉》一文中能够引起你共鸣的语句,根据你的感受,揣摩文中少年在家长会之夜的心理和情绪。
2、朗读、交流:
“注定被拒绝”(无奈)
“指点着,说笑着”(不识愁滋味)
“心也沉了下来”(紧张、隐约的.担忧)
“记起了……”(后悔、委屈)
“唉,我们总有错”“我们在劫难逃”(无奈、苦恼、不满、期待宽容)……
3、 在学生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家长会——今夜有暴风雪”,可为什么文中的家长会之夜却是“一树清辉”呢?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提示:品读第6-9节,“月光清纯”(少年之清纯); “月光柔和”(期待成人柔和、宽容的眼光);“真想在银辉星夜中迎接朝阳”(积极向上,走向成熟);“真想家长返老还童”(期盼沟通和理解)。
小结:理解少年人成长的真实:犯错,无奈,委屈是常在的,只因为我们纯洁的心灵。期盼中,我们是积极的;面对烦恼,我们希望自己更成熟美丽,希望明天更美好灿烂,更希望大人们理解宽容。
4、我们因班级新生风波而产生了内心深处的隐秘幽深地带,你如何为这个无名地带命名?
如:自私、冷漠、惟“分”是图、良知未泯……
5、 如何理解三四节中我们的做法?再给那个“无名地带”命名。
如:热情、乐于助人……
6、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思想在“无名地带”中的共存?
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表现少年人的真实和勇于不断审视自我的精神。
7、小结:在我们真实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时刻审视自己言行的锐眼,大胆叩问自己内心的灵魂。这样才能更勇敢的走向成长的前路。
8、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标题来串起全文?
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凸现少年美好的心愿。
四、语言特色
文章读来,是否让你有像一位同龄人在面前娓娓诉说的感觉?体会这一特色,为自己的作文学习这种特点而积累。
前文写到“我们”、“他们(爸爸妈妈)”、“老师”,作者是如何写出这几种人的不同表现的。后文写我们表现出的不同情绪,是怎样表达的?
四、总结
因为我们是少年,因为我们的清纯,因为我们正在成长,而产生了种.种心理和情绪。我们纯洁而真实的成长着,我们认清自己,审视自己,抛却烦恼,更理性更智慧的成长。
那就让我们“为少年轻唱”吧!
五、课后作业
小练笔:《分数公布前后》
要求:要注重点面结合,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描写
《少年》教案 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准备
课文片断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少年》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体会少年的倔强个性。
教学突破点:
用不同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2从渡河少年的成功做法中感悟人生哲理。
技术平台: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5分)
1、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难忘的八个字》一文吗?老师的.一句话给了小女孩无限的希望,从此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你还读过类似的故事吗?
2、也许你不相信,撑船老伯的一句话,激励着一个倔强的少年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你们想了解渡河少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渡河少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0分)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注意难读字的读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少年没钱想坐船渡河,老伯没允许他坐;
倔强的少年坚持游泳过河,坚决不上船;
数年后少年成了游泳健将。
3、读完课文,你对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感受最深?说说你的想法。
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25分)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汇报预习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A、读准词语:圆溜溜、 孤零零 、绿油油、毛茸茸、似乎似的、倔强坚强勉强、健将将来、艄公、竹蒿、缆绳、花蕊、黝黑。
B、说说词语的意思:渡船、艄公、竹蒿、缆绳、错动、漫、蹿、哀求、奇吧、倔强、启蒙。
《少年》教案 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翱翔,刚劲,萦绕,蹒跚学步,铭记,强悍,璀璨,顶天立地等词语,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重要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3、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按“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五部分。
3、自读第一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先( )后( )的写法。
4、自读第二部分,作者先写( )哺育了中华少年,再写( )滋润着中华少年,最后写( )滋养了中华少年。
5、自读第三部分,这部分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 )。第四部分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 )和( )。
6、第五部分是对全诗的( )。
7、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 )。
二、练习设计
1、背诵喜欢的部分。
2、阅读《倾听鸟语》一书的《雄鸡似的中国》。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通读顺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词素分析法及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
3、理清写作思路:
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
三、指导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训练形式: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表演朗读。
2、交流体会,内容:
对诗句的理解。
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
内心情感的体验转化迁移。
仿照课文其中的小节写诗。
《少年》教案 9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游览、名不虚传、标准”等词语。
2、积累并运用词语,欣赏文章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非友谊学习资料文本打印数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高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师简介非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我在旅行时,想买一个为纪念,但却因为所以放弃购买,感到很,后来,卖木雕的少年送了我,我很。
2、交流。
三、欣赏木雕,积累语言
1、故事围绕着木雕发生,那么什么是木雕?木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播放木雕图片,师简介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自己读一读课文的3——6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木雕的句子,并读一读。
4、交流。
用文中的词语再来形容形容图片上的这些木雕。(指导理解四字词语。)
5、小结填空。
课件出示: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四、品读言行,感悟形象
《少年》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学情分析:
本诗一是首朗诵诗,适合于分角色表演朗诵,课前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读后,组织学生交流体会,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还可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全诗,自然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2、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唱歌《中国少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最爱喝的水永远是黄河水,最爱写的字永远是方块字,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是中国娃,让我们一起唱起那首熟悉的旋律——中国少年!
三、导入新课。
是呀,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作为中国少年的我们更应该男儿当自强,让我们带着这份骄傲与自豪一起走进李少白的诗歌——中华少年(板书)
四、作者简介
李少白,笔名少白,唐太宗第四十七世孙,
当代书画家,诗人,学者,艺术评论家,中国水墨书法的代表人物,中国新水墨画派的创始人。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蝌蚪会唱歌》等。还写过不少歌词,其中作词《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
五、走进课文,赏析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
1、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请多读几遍,划出你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检测字词,扫清障碍
竞相开放
(二)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
(三)分小节交流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1小节
1、这一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呢?它们代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雪莲”代表纯洁、“乳燕”自由成长、“雏鹰”代表志向远大、“山丹丹”代表热烈、奔放)
2、通过这些词语,你分别可以联想到什么?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可以想到什么?(中华少年的化身)
(四)划分结构层次
(一)总起全诗:我们都是中华少年。(第1节)
(二)写祖国锦绣河山、悠久文化、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第2、3、4节)
(三)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第5节)
(四)写中华少年的誓言。(第6、7节)
(五)总结全诗。(第8节)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渡)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请带着你们不悔的誓言,为祖国送上一份节日的礼物。
1、出示朗读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
丙、丁”四个角色,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
2、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七、小结,升华情感: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少年》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杂技表演,想看吗?这是少儿电视台龙年春晚的一个顶碗杂技。参加演出的可都是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们。
师:谈谈你的感受。
师: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
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书: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文一共写了少年几次顶碗表演?失败了几次?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作者是怎么评价这场表演的?用书里的一句话回答。
生: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由精彩 成功?不精彩,不成功?让学生展开争论。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
3、是什么力量使得少年最终取得了成功呢?
(引导学生体会对老者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
4。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少年心理想些什么?
5、 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课外延伸
师: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各抒己见。
总结: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
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少年》教案 1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整体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的,能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带着问题,通过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并悟出作者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受到启迪,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1、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
(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明确学习目的。
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1、 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2)自由朗读3—7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
②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
③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句子:
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从姑娘和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1)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失败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体会有了姑娘两次扫起碎瓷片,对少年来的无声的支持和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关爱和鼓励。
(5)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让学生懂得这既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也是一场充满理解、关爱与支持的表演。懂得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学会在别人失败的时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三、感悟写话,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1.引导写话。
作者在开篇就说:——生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这件事,从顶碗少年身上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写话交流,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
3.小结:这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我们获得人生的启示!
设计意图
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四、摘录词语
1.词语积累。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请同学们把你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词语推荐。推荐一个词语和大家分享。
3.结束语。相信同学们会把这些词语记在脑海里,运用在我们的习作中。
《少年》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结合文中描写少年渡河的有关语句,体会少年的倔强个性。
2、学习渡河少年那种执著向上、永不退缩、勇敢自信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倔强”“奇葩”“滑进”“擎”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内在精神。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你清晨准备坐车上学时,发现身上没有半毛钱,你对售票员说没钱能让我坐车吗 ?可是被拒绝了。你会怎么办?怎么想呢?(走着去或者不去了等)曾经有一位少年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一条大河摆在他面前,又被船家拒绝了,那这个孩子会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个究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测预习 感知大意。
1、根据自己的预习用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起因 经过 结果)
三、精读课文 感知内涵
(一)弄懂事情的起因
1、自由读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出事情的起因。
2、浏览课文 找出少年与老人的对话,你认为这是怎样的老人,怎样的少年?( 生汇报 师板书:诚实)
3、抓住老人当时的两个动作 弯腰 低头 体会老人是无心的.拒绝。
4、出示:少年向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体会修辞方法的好处。
(二)分析事情的经过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和老人面对河中少年的不同反应。画出老人说的话。
2、生补充作者想喊没喊出来的话可能是什么?
3、指导分角色朗读老人说的话 体会老人的好心 少年的倔强。
4、指导朗读10--12自然段 完成填空
5、配乐朗读
(三)事情的结果
1、少年为什么会给老人写信?想一想信中可能会写些什么?
2、课文中少年除了具有诚实、倔强、感恩这三种品质外还有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出示填空学生自由补充)
3、如果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面对呢?
四、教师总结:
作者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倔强、自立、自强、执着的少年,也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有感恩之心的少年。相信这位少年的品质将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们。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告诉我今后你在遇到困难时你会采取怎么样态度呢?是躲避还是挑战呢?
五、拓展延伸 课堂小练笔
相信学完这节课大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面对今后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少年》教案 14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
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少年》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积累四字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11课《卖木雕的少年》,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1、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找同学来接读一下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订正读书情况 交流: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2、老师还想考考你,看谁预习课文动脑了:去非洲之前,朋友叮嘱我什么?
(一是去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二是买一两件木雕)
3、朋友为什么这样叮嘱作者?浏览第2---4自然段,用线划出描写瀑布和木雕的四字词
4、谁先来交流一下写瀑布的四字词(交流板书:名不虚传、游人如织)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
老师这里有几个数字你来听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高120余米,宽1800米,“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雷霆翻滚的云雾”,它是非洲的一大景观。
5、谁再来交流一下描写木雕的四字词有哪些?(交流板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说词义)
木雕有什么样的?看图来说说,(有大象木雕、有黑人木雕)还可能有什么样的.?
木雕形式多样,是非洲的一大艺术品
6、假如你的面前有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木雕,你会想些什么?(真美呀!我真想多买几个)
7、用喜欢的语气齐读第四段
三、1、作者看中了这个栩栩如生的象墩子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爱不释手)读读这句话,看看“爱不释手”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你什么时候能“爱不释手”?
2、卖木雕的少年见来了客人,他是怎样招呼客人的?朗读5---9段,画出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交流一:“买一个吧”少年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说明什么?(热情、很会做买卖)板书:热情 假如你是卖木雕的少年,你怎样热情地招呼自己的客人?抽读
交流二:“夫人,您买一个吧!”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的?(少年看到“我”犹豫了)“我”为什么犹豫了?(因为行李超重了,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诚恳地对作者说:“夫人,您买一个吧。”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明什么?(诚恳)面对少年的真诚,我是如何表现的?(语无伦次)解释词义
分角色读读这两句话
交流三:“您是中国人吧?”少年为什么这么说?(根据语言,服饰来猜的),他猜对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我点了点头),说明什么?(板书:聪明)怎样读出猜测的语气?
4、我放弃了买木雕,让我和少年都感到什么?(遗憾)我遗憾什么?少年遗憾什么?
四、过渡语:作者真的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了吗?从哪看出来?
1、交流:“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来干什么了?(送木雕)什么时候?(晚饭后)你猜想一下从白天到傍晚这段时间,少年可能去干了什么事情?(去准备小象墩—来宾馆找我—送象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0段。从“专门”一词可以看出什么?我和少年是偶然相遇的吗?这说明了什么?(善良,不想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
2、当我看到这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时,心情怎样?怎样把这句话读出来?
3、少年是怎么说的?齐读他为什么不要钱?(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支援非洲国家,修建了坦赞铁路,当时中国为非洲提供无息贷款,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派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其中有64人为修建铁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自此,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援助使中非人民友谊长存。)
4、听了少年的话,我感动极了,也不由得说出了读(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这里的两个“我们”是指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友好)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10到15自然段,要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男同学扮演少年,女同学来扮演作者,解说部分老师来读
五、是啊,课文读到这里,我也被这位热情、诚恳、聪明、善良、友好的非洲少年所深深地感动了。此时,你想对少年说什么?(谢谢 中非人民友谊地久天长)
六、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黑板上的词语,来个小测验,怎么样?
1、齐读四字词
2、填空
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这些词语希望同学们能学有所用
《少年》教案 16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通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少年》教案 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仔细听读把握故事梗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圈画少年几次失败后的表现,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则边听边圈画出描写顶碗少年和观众表现的语句,并且交流分析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两次失败,顶碗少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把握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三、指导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请同学在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次失败,和第二次失败的.段落。
先在小组中朗读给组员听,再推选几位同学在班级中朗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关键是读出当时的气氛,能够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的情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顶碗少年那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
思考:
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着眼,考虑问题。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且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2、3选做)
1、抄写词语:优雅惊羡颓废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
《少年》教案 18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游览、名不虚传、标准”等词语。
2、积累并运用词语,欣赏文章语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非友谊学习资料文本打印数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高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师简介非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我在旅行时,想买一个为纪念,但却因为所以放弃购买,感到很,后来,卖木雕的少年送了我,我很。
2、交流。
三、欣赏木雕,积累语言
1、故事围绕着木雕发生,那么什么是木雕?木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播放木雕图片,师简介木雕。)
2、看了这些木雕作品你觉得它们怎么样?
3、自己读一读课文的3——6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木雕的句子,并读一读。
4、交流。
用文中的词语再来形容形容图片上的这些木雕。(指导理解四字词语。)
5、小结填空。
课件出示: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四、品读言行,感悟形象
《少年》教案 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难点: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
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5把椅子)6个小朋友玩做椅子游戏,其他同学观察结果。
二、探究与体验
(一)认识多少
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的图,提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二)认识同样多
1、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真棒!现在老师又拿来一把椅子,我们再来做一次游戏,怎么样?
2、这一次的结果怎么样?
3、出示小朋友和椅子一一对应图,提问:小朋友和椅子怎么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知道有6个小朋友,5把椅子,小朋友多,椅子少。学生全班交流,说出小朋友比椅子多,椅子比小朋友少。 6个小朋友接着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得出这回都有座位了。全班交流,小朋友和椅子同样多。
三、实践与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摆黄色的花片要与红色的花片同样多。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小朋友与帽子哪个多?
3、出示水果图,提问: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动手摆,动口说。
学生观察水果图,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少年》教案 20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搜集有关非洲地区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或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少年》教案 21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么?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杂技是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位顶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课件1)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学习这课得生字、词语。(展示课件2)
2、现在,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展示课件3)
三、问题反馈、整体感知
1、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四、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让我们再次快速地读文,找出描写少年表演时情形以及描写观众的句子。(展示课件4)
一、第一次表演
1、提问(展示课件5),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对比读(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指名读,全班齐读。
4、少年那原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此时,却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么遗憾啊!在场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呢?(展示课件6)
5、少年的反应是怎样的?(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6、让我们像顶碗少年那样镇定从容的读着两句话。
二、第二次表演
1、谁来说说描写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你觉得那些词语需要重读才能体现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谁来试试?
3、观众们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结果,却仍然失败了,他们是怎样的反应呢?(课件展示7)
4、指名回答,男女读。
5、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面对在场观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且我们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6、是啊,顶碗少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啊,面对这样的场面,他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8)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此时,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他还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气?
8、想想,老者会说什么呢?听了老者的话,少年又是怎样想的?
三、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观众第三次鞠躬,音乐也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观众,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1、作者觉得,这不仅仅是表演了,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来读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你体会到了什么?
3、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自己,把前两次的失败踩在了脚下!同学们,你们觉得,顶碗少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时此刻的?(课件展示9)
5、这位年龄和同学们相仿的少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四、最后两个自然段
1、我想,观看了这场演出的所有观众都不会忘记这位顶碗少年在遭遇失败后,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展示课件10)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谁能联系课文中的顶碗少年说说?
五、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境,只有被困难吓倒而绝望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触,把你的体会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
《少年》教案 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学习一个多音字“恶”。
能力目标:
1.理解“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少年当时的动作及表情,理解“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教学难点:是感受并理解热那亚少年捡钱和扔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易错生字,新词卡片;
课件一:反映少年“衣衫褴褛”及“大义凛然时”的图片;
课件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课件三: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略)
一、复习巩固易错字。
1.出示卡片:“卖”和“买”,齐读后区分字音和字形。
2.出示“可恶”和“凶恶”,齐读后指名区分音和义的不同。
3.出示“侮辱”,巩固正确读音。
二、齐读课题,激发情趣。
1.谈话:课前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少年朋友,他就是:
2.齐读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说说你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2.自由谈感受:你对文中的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并把有关词语板书出来。(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让学生把感觉少年可怜和可敬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两侧作为副板书,再进行归类。)
3.教师板书:同情敬佩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上问号。
5.利用工具书或问周围的同学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向全班提出。
6.再次质疑,老师板书学生问题。
(1)少年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还把它扔回去?
(2)那些人好心给少年钱,他却用钱砸那些人,是不是没有礼貌?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少年穷困,悲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1.导入,引发思考: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少年需要钱。
2.投影:少年()需要钱。问:他不仅需要,而且是怎样的需要?
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有关语句。
4.指名读自己所画出的语句,谈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语句可采取以下方法导读:
(1)课件出示“衣衫褴褛”的少年形象,理解词义。激发情感。
问: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年你想到什么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2)课件出示文字: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
问: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真可怜!真不容易!)读出你的心情。
(3)课件第二自然段文字(略):学生自由练习读出感受,学生评议,老师点击重点词语(打,骂,欺负,重活,实在,终于,搭)使其变色。指导学生朗读。
(4)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略):请你们仔细读读这几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学生提问时,或引发思考时点击“低声”,“捡”,“躺”,“拉”等使其变色)
引导学生结合“那些人”的做法理解“低声”,“捡”,“躺”,“拉”等做法,感受少年的心情。(虽然钱是被人扔过来的,虽然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他顾不得了,他太需要钱了)
(6)板书:扔
愿意读读吗?
(7)小结: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就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太可怜了!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什么?
五、研读表现少年爱国的部分。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悟少年的内心,读出感受。
1.导入:少年如此需要钱,但他得到钱后为什么又扔回去了?
2.板书:扔
3.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浏览课文,读出找到的语句(最后一句)。
4.课件出示:虽然(),但是(),所以()。
5.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其他的关联词语
6.你觉得最令你敬佩的是这个少年的哪些做法?自由读。画出有关词语。
7.自由结合,小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谈看法,抓词语,朗读,表演等。)
8.引发争论:少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礼貌呢?(引导学生感悟“那些人”的做法。再次感受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再塑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衣衫褴褛”图,问:开始我们心中出现的少年令人怜悯,同情。此时你心目中的少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让你再画一幅画,你准备怎样画?
课件出示几种图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树立起人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总结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祖国这种神圣的爱使得这个衣衫褴褛,贫穷无助的少年在金钱面前显得高大,坚强,勇敢。面对这样一位少年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你的敬佩之情呢?
引导学生看黑板词语作诗、写几句话、分角色朗读等。(可以自愿组合,也可独自完成)
【《少年》教案】相关文章:
顶碗少年的教案02-06
《顶碗少年》的教案03-23
少年闰土教案03-22
《少年闰土》教案05-18
少年闰详细的教案10-04
少年闰土教案11-12
少年闰土教案03-31
顶碗少年教案03-05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