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 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的的位置关系,大家掌握的也很不错,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同学知道还有哪些方位啊?
生:左右。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说,上下楼梯应该从哪边走啊?
生:右边
师:我们这节课就开始学习左右。现在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这位同学应该从哪边走啊?(展示图片)。
(学生指出从哪边走,指对的给予表扬,指错了请其他同学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举起左手,认识一下左手,再举起右手,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区别(请同学单独说)
引导学生说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顺序不同。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和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两只小手平时用来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吃饭,左手压书。
师:左右手师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脚和右脚等等。
师:大家说的很对,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他们要听老师说的话做动作,大家看看这几位同学做的对不对,错的最多的同学,我们请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请表演错误最多的同学表演节目)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几位同学,从前往后说他是第几人,从左往右数他是第几人。
老师先做一次示范,再让学生起来说。
师:出示一张和教室座位一样的图片,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图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请几位同学找出自己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
数学书P12第4题。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一共学习了几个位置。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戏活动。学生始终在老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我对《左右》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转化为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二、游戏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中,我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增强成功感,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些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设计:
一、自学、认识
游戏导入:
上课时,老师对同学们有一个规定:“要发言,先举手”。活动一:
想一想:你喜欢举哪只手?你写字、画画用哪只手?我们现在来玩一个小游戏(举手游戏)老师说举哪只手,你们就举哪只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同学分不清左和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
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生1:左眼和右眼
生2:左耳和右耳
生3:左脚和右脚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说出这么多。
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有慢到快,又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左眼、右眼。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同学们做的真好,老师相信接下来同学们的表现会更精彩。
二、参与实践
探究学习物体的左右位置与顺序。
师过渡:小朋友,你们都爱吃水果吗?老师这里有一些大家爱吃的水果,请小朋友呀,仔细观察这些水果,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件出示:“水果图片”(香蕉、桔子、西瓜、苹果、梨)
让学生独立思考:
1、图中有哪些水果?
生1:略
2、从左起,西瓜是第几个?
生:从左起,西瓜是第3个。
师:你回答的太好了,把你们的掌声送给他。
3、从右起,苹果是第几个?
生:从右起,苹果是第2个。
4、桔子的左边有什么水果?右边有什么水果?
生:桔子的左边是香蕉,桔子的右边是西瓜。
师:你说的真棒,你们真聪明,那么老师说你们能摆一摆吗?
三、再认识,体验
动手摆
师:下面呀,把你们的卡片拿出来,根据老师的要求
摆一摆,小组讨论交流
要求:
1、先摆○
2、在○的左边摆△
3、在○的右边摆□
4、在□的`右边摆☆
5、在△的左边摆◇◇△○□☆
让生根据要求在下面摆,师巡视,然后找生到展台摆。
同桌交流:在你们摆的图形中,从左起,第二个是什么?从右起,第三个是什么?
小组讨论:
生:从左起,第二个是△,第三个是○。
看一看,说一说
⑴同桌互相说一说:坐在你左边的是谁“坐在你的右边的是谁?
⑵指名说感悟左右的相对性
师:现在教师和学生都举起右手。
师问: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下面请大家观察一下,如果老师和你们一样面积大屏幕,那你们看老师和你们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说明:由于老师刚才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也就是说,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板书),现在大家对左右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让我们在歌曲中在感悟下左右吧?(放音乐:健康歌,全体站立,让生唱并表演)
练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巩固14个生字,会写“牙、尺”两个字。
2、体会自选商场为人们带来的方便。
3、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把字词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商品名词卡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出示本课不注音的9个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
2、认读词语中的生字
(课件将生字变为红色)。
齐读生字
将词语中的熟字去掉,指名认读生字
将生字打乱顺序认读。
3、找朋友。(拼合体字:场、奶、笔、作)
4、课件出示:小兔走迷宫(在迷宫里认读生字)。
5、出示“面包、牛奶”等9种商品图,学生贴商品词卡。
(贴对了带领全班齐读,错了同学纠正齐读。)
6、商品分类:哪些东西摆在同一个货架上?指名摆词卡,读词。
7、小结 商品分类摆放了,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
(二)学习课文
1、师:小明逛了自选商场,他是怎样夸自选商场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反馈(东西多,买东西方便)
4、出示句子朗读指导。
自选取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在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
5、说话练习,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9个词,并边说边出示商品词卡。
出示: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呀!有XXXXXX,有XXXXXXXX,还有XXXXXX。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牙、尺”两个生字。
2、你会书空“牙”吗?(“牙”的第二笔“竖折”要一笔写成。)
指名书空。
3、学生齐书空,教师范写。
4、教师范写“尺”,提醒“尺”的撇、捺要舒展。
5、学生各描红、临写1个。
6、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四)、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学生将课前收集的商标拿出来,指名认读自己收集来的'商标上的汉字。
2、逛“自选商场”。
(1)四人小组将商标分分类。
(2)全班“购物”: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再想办法(请教同学)记住它们的名字。看谁记得最多,最能干。
(3)反馈:我在自选商场买了XXXXXX、XXXXXX、XXXXXXXX。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购的“物品”。)
(4)评选“识字大王”。
(五)总结。
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还用自己的办法认识了好多商标上的字,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认识更多的字。教学反馈:
板书设计:
dōng xi
东 西多
自 选 商 场
买东西 方便
一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学生交流。)
(评析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20+30=50 50-10=40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评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小猫钓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三、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四、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五、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及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10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有效手段。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学时让学生用苹果卡片,自己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共同整理出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教学条件比较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课件制作室;教室里配有电视机、vcd、实物投影仪等。
学校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划片招生,这样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县直机关、街道、个体经商者的孩子以及借读生等,学生的学前教育及环境影响各不相同。今年的学生年龄偏小,一般在 5.5~6.5岁,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是直观地用手指算出10以内的加减法或死记硬背几个10以内的算式。我是第一次使用实验教材,前两单元的教学,有点不习惯,学生也有点不适应。但是学到第三单元开始入门,越琢磨教材越有味,越教越顺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吃苹果吗?(生:喜欢)苹果营养丰富,吃苹果可以增强体质,我建议同学们每天都吃一个大苹果。
老师没有带苹果,咱们就用苹果卡片来代替行不行?(生:行)出示苹果图:
看到这堆苹果,你们想到了什么?(生:想到了数字10)板书:10
现在要把这10个苹果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次都要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这个问题,把机灵的小猴都难住了。看:小猴正在发愁呢?(把发愁的小猴图片放在苹果边上)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分一分吗?(生:愿意)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1)同桌合作:一人分苹果,另一人根据分法写算式,看哪个同桌合作得好,分法多。
(2)小组交流:你们的分法有规律吗?互相说一说。
(3)展示交流结果,并让个别小组汇报操作过程。随学生汇报板书:
你们帮助小猴解决了问题,小猴高兴极了。看,小猴在夸你们呢?(用小猴大笑的图片盖住小猴发愁的图片。)
动物大王雄狮看见了,也想让你们帮助解决问题。
2.独立思考,填写算式。
出示雄狮带的题目,可以根据上面的表格进行填写。
□+□=10
10-□=□
随学生回答,板书:
1+9=10
9+1=10
10-1=9
10-9=1
2+8=10
3+7=10
4+6=10
5+5=10
0+10=10相应的'减法口述即可
小朋友真厉害,连动物大王也没有难倒你们。
(三)应用拓展,寓学于嬉(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
1.玩中学。
(1)伸手游戏。
师:我出3。
生:我出7,3+7=10,……
(师生、生生活动)
(2)拍手游戏(师生、生生合起来是10)。
(有个学生做出要拍手的架势,但没有拍响,还说:这表示没拍,是0下。)
2.配钥匙。
你们会给锁配钥匙吗?(学生皱眉头)别发愁,只要开动脑筋,一定能配出合适的钥匙把锁打开,出示锁图:
师:锁上的数和钥匙上的数合起来是10,就能打开。
教师巡视,发现5号锁没有配上钥匙,让学生动手画出5号钥匙,然后展示连线的结果。
3.爬台阶。
出示课本第41页第3题:
(1)让学生给这幅图起名字。
生:爬山、上楼梯、爬台阶、小狗抢骨头等。
(2)说图意(略)。
(3)交流:把你所想到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畅所欲言)。
(4)列算式,并解释算式的含义。
(最后有个学生说:小狗爬到顶吃到骨头了,就是10-10=0)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4.出示教科书第41页第4题图:
让学生看图意,填算式。
学生很快完成书上的要求,并能讲解算式的意义。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其结果出乎意料:从小鱼的颜色、游的方向、翘尾巴的方向、吹泡泡、张嘴巴、鱼身上画虚线等等方面列出了好多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学生的表现精彩极了。)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借助小猴为“分苹果”发愁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当学生未发现减法时,教师及时点拨,然后小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3.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例如,生生拍手游戏,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的拍法!”,结果是两手做出要拍手的架势,但没有拍响,其他学生发愣、等待,这个学生接着说:“我给同学们解释一下,我两手没碰一块,就是没拍,是0下。”0+10=10,10-0=10,10-10=0。多么开阔的思维啊!通过师生、生生的伸手、拍手游戏,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4.通过“爬台阶”看图说话,列算式,讲算式含义,鼓励学生想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个学生说:“10层台阶,小狗全爬上去了,吃到骨头了,并且吃得特别香,就是10-10=0。”听课的教师欣慰地笑了,这样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5.教材的设计不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例如:第41页第4题“说一说,填一填”,完成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远远不够,学生抢着说:我和他们想得不一样。结果学生从鱼的颜色、游的方向、翘尾巴的方向、吹泡泡、张开嘴巴和身上画虚线等不同的观察角度,列出好多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6.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在本节课上,师生一起玩拍手游戏,让学生帮老师给锁配钥匙并谢谢学生,出现了师生同乐的愉悦场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案例点评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案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借助动物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所体现的重要思想,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共同整理出有关10的加减法算式,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题、“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4、5的组成。
教学难点:
在每一组分发中得出相应的数的组成,并联想出另一种分发。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每小组4张桃子图片、4张盘子图片、5张星星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课件,同学们,豌豆博士又来考我们了。他说:“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做客,想请小朋友们把每个小组准备的4个桃子放在两个盘子里来招待老师们,小朋友们想想可以怎样把四个桃分放在两个盘里呢?”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一)4的分与合
1、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出示课件)
4个桃分成1和3;4个桃分成2和2;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师边说边点出相应的内容)
(课件内容:4 4 4
/ / /
3 1 2 □ □ □)
3、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第30页,把我们刚才4的分法填在书上。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这回茄子老师可高兴了,她想请小朋友们再回答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à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余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5的分与合。(试一试)
1、白菜先生看到你们这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分与合学会了。高兴极了,每人奖励了5颗星星,请你们把5颗星星分成两堆,自己学习5的分与合。
2、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星星图片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再把书上第30页的方格填写好,听清了吗?开始!
3、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对个别辅导,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汇报,得出多种分法。
4、学生反馈,老师出示相关课件内容
(出示:5 5 5 5
/ / / /
4 1 1 4 2 3 3 2)
5、小组派代表汇报: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师板书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
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摆一摆,填一填。
(2)用几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几说说2和3的分与合。
(3)完成书上练习。
2、游戏:出手指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我们一起来做出手指的.游戏好吗?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如:师: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小组内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继续玩玩说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自制教具卡车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3)小组派代表汇报填写情况。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找到规律。
(4)找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发现的规律。
4、完成第四题。
(1)照样子画一画,谁能说说它有什么规律?OOOoOOOo
(2)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二题,边做边想想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接着画下去。交流订正。
5、完成第五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揭示课题
今天,同学们学的很开心吧!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活动,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谁能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分小组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练习十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板书课题:练习十(2))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十5。
A、出示第5题图,数一数搭这样一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6)
B、搭5个这样的.长方体,是几个几?求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怎样算?
C、学生列式计算,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6。
A、出示第6题,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C、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3)练习十7。
A、出示第7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一辆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
B、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是几个几人,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用什么方法算?
C、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练习十8。
A、出示第8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不计算你怎么知道小军和小红、小明谁用的钱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军用的钱是小明的3倍,是3个5元;小红用的钱是小明的2倍,是2个5元;小明是1个5元;3个5元最多,所以小军用的钱最多。)
C、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练习十9。
A、出示第9题,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三、作业:
1、不计算,在○填上>、<、或=。
2、应用题。
(1)做一套校服用2米步,做2套校服,一共用布多少米?
(2)做一套校服用2米布,做另一套校服用了3米布,一共用布多少米?
(3)小明做了3颗五角星,小新做的是小明的6倍,小刚做的是小明的4倍,他们谁做得多些?小新和小刚各做了多少颗?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36页—37页
教材分析:
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1、努力给学生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过程: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
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探索新知
1、师:今天,咱们班来了新朋友,大家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
“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
……
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3、它们长什么样呢?
“长方形是长长的;
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圆没有角圆圆的。”师奖励学生图形,
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
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
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
“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
“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
……
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
“没相机,怎么拍呀?”
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6、其实,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师就有很多。你们能给你们剪下来的图形找到自己的新家吗?
“找到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的那些物体的面上。”
墙壁上、门窗上、开关上、钟面上、流动红旗上,水桶上、地面上……点缀了一层。
7、全课小节,并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五、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滑滑的平平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平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平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
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
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平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平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平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书平,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平平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
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平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平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平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七、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摆、画,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摸一摸”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教学用具——积木的兴趣极大,在后续的教学时间中很多学生管不住自己,经常会去摆弄积木,因而导致后续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以后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新鲜的教学工具,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事先进行摸索,避免在课堂中因为过于新奇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2、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计不足。这直接导致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时,学生无法对,平面图形的特征从边、角等方面进行描述。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3、课堂的表扬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反映,但是表扬的语言过于匮乏,对学生的表扬没有真真让学生从心里深深的感觉欣喜。以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表扬机制。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第二课时(P94-95)。
二、教学准备
光盘、统计图、卡片、挂图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基础及具有初步的统计知识,故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喜欢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策略选择】
这节统计活动课主要是通过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做好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融为一体。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创设熟悉的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个星期四我们都要上“活动课”,喜欢上吗?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我们向大家介绍“活动课”的一些情况。(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活动课”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统计了什么吗: 在“红、黄、蓝、粉”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请拿出卡片,把你喜欢的颜色写下来。(此时,光盘播放音乐)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组长收集一下。看来,大家喜欢的各不相同,那小精灵想知道我们喜欢颜色的人数是多少,该怎么办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看同学怎么说的?(播放光盘中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是的`画面)
师:新同学建议你们明白吗?我们准备开始记录了。请拿好纸和笔。(在教师报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来不及记录的情况,教师要捉住这一契机,问:你们为什么来不及,你是怎么记得呢?有没有同学们记下来的?)
师:现在,我们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播放光盘:新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的画面,此时,小结:两方面同时进行:打钩,画○的方法都能又对又快地记录,)
师:为什么“正”字法,同学们认为是更好的方法呢?(播放光盘中教师重点介绍的“正”字法)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你们和同桌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比较适合你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连续在光盘和真实的课堂中来回切换,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相对竞赛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问题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且光盘的回答也能最大限度上补充学生相对不足的答案)
师:现在,你们都选好了自已喜欢的统计方法吗?我们重新开始,来进行记录了。
(此时,学生经过了对比,自已亲身操作,都有了一定的统计知识的认知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投影出示:学生的统计结果)
师:如果,我们现在有“涂方格”的方式开表现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请打开书本第95页,看小精灵是怎样涂方格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贴出挂图)谁来说说: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该怎样表示呢?(放手让学生讲述),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统计,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收获,看来,统计的作用可真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统计。比如说,要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多少个同学过生日,就要用到它。(设计意图:通过数、看、比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从中真切体验统计的的操作过程与统计魅力,也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练习巩固,深化新知(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由课内的应用拓展到课外的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02-24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14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02-2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1-23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2-2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0
一年级数学教案14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