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时间:2022-07-28 17:38:00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通用11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3、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

  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

  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 听音乐,写片段

  2、组织交流、评点 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

  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

  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 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 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出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游记散文,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无法入情入境。为了能在课堂上再现鼎湖山的旖旎风光,我先利用网络“游览”鼎湖山,摘录了近万字的介绍资料,对这座广东名山的特色、景点、文化作了全面了解;设计中突出了用简笔画描摹泉水姿态及用画面配音方式品味悦耳泉声,以保证学生既能进入情境,辨其形、闻其声,又能留有开阔的想象空间,不为情境所框束。

  2、意境:山水魅力,不限于飞瀑流泉,草丰林茂,更在于其底蕴深厚,意境幽深。故教学游记散文,仅停留情境再现,无论多华澹唯美,都是流于肤浅的。设计本课案,我以“把握鼎湖山及其泉水魅力”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间或描述,或譬喻,或引用,或延伸,为学生“超越情境,把握意境”作了层层铺垫。

  教学时间: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把握鼎湖山之灵秀,本课设计了约60分钟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山水二字的象形写法: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

  你们知道哪些名山,哪些胜水?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明山水的特点。如黄山四绝、庐山云雾等)

  小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着自己最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我们就称为——魅力。(板书)

  [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其一是激发兴趣,营造轻松教学氛围,其二是为引导学生品悟山水魅力设下伏笔。]

  一、导入设计:

  1、上节课,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走进了鼎湖山的怀抱,还学习了一首歌咏这片魅力山水的小诗:

  薄雾笼罩鼎湖山, 一路浓阴一路泉。

  夜听清溪奏妙曲, 蕴育生机润心田。

  谁来吟诵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 凝练的诗歌,凝结了山水的精华,也凝聚了文章的精华。以吟诵本诗导入,意味犹同云破日出。]

  2、鼎湖山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鼎湖山听泉》那优美的文字世界,用轻声的朗读去寻找、去捕捉一种叫魅力的东西。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师:放下课本,我想,我们的眼前已经隐隐约约有了鼎湖山的影子。说说看,你准备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广东名山呢?

  [ 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并补充讲解 ]

  (1)总体:生机蓬勃。

  (2)事物:草丰林茂。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2600多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高大的乔木和丰饶的草丛,的确称得上是草丰林茂。

  泉水众多。鼎湖山原名顶湖山,你从名称中能知道什么?(山顶有湖)。山顶有水,沿着沟壑流泻而下,于是山中也到处是水,飞瀑流泉成了鼎湖山最动人的风景。

  (3)颜色:绿。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一带,几乎都是茫茫的沙漠,可鼎湖山却绿树成阴,遮天蔽日,难怪被称作“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4)声音:静。这里远离城市,树林中只有淙淙的泉声和婉转的鸟鸣,给人一种特别幽静的感觉。

  泉声动听。你抓住了鼎湖山的灵魂,也抓住了作者内心最细微,最深刻的感动。正是因为这优美的泉声打动了他的心灵,所以才有了这样富有诗意的课题——鼎湖山听泉。(感情朗读)

  (5)文化:老师想加一个词语来形容鼎湖山——文化悠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的古刹、古树、古茶花回答。)

  [ 对于问域宽泛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把握

  ①整体性——通盘考虑,高屋建瓴,避免支离破碎;

  ②层次性——由浅入深,步步诱导,切忌蜻蜓点水;

  ③开放性——超越课本,联系课外,防止画地为牢。]

  三、精读感悟:

  过渡延伸:仅仅几个词语是说不完鼎湖山的全部魅力的,我们还可以打比方。想想看,你心目中的鼎湖山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作家谢大光笔下的鼎湖山又像什么?

  1、第一节:雾中少女。

  (1)指名读第一节。学生谈感受,如像仙女等。

  小雨、薄雾、加上因为小雨水量陡增的清泉,这多么像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意境(齐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尽管这时并没有明月,这儿也并非终南山,但我们仍然能想象到:空旷的山野里,被雨水刚洗过的空气该是怎样的诱人,被雨水刚洗过的.山林绿叶该是怎样的耀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不会对鼎湖山心驰神往呢?

  齐读第一节。

  (2)推荐阅读古人的论山名句: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 援引诗歌名句,为营造意境创设条件。]

  2、第二节:大海、老人和孩子。

  我们再来吟读第二节,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来说说白天的鼎湖山最让你心动的是什么?

  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引导:

  (1)这一节出现了一个非常雅致的景点名称,谁来读一读?(寒翠桥)

  师解释:这座桥的名称和过桥以后的景色可有着密切的关联!

  A“翠”:到处都是绿色。

  指名读相关部分。“愈往上走……山顶。”

  如果说绿叶是起伏的波浪,那满山的绿树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满眼葱绿,满眼生机,谁能读好写浓荫的这两句话。再次指名读。

  B“寒”:不是寒冷,而是让人感觉凉爽惬意。

  怎么会有这种凉意的?

  树叶密:不但密,而且湿度大,叶子上常常会分泌出大量的水滴,所以作者在绿叶的前面加上了一个词。(湿漉漉)

  泉水多:仅仅一个多字是空洞的,能从课文中找出句子,用朗读表现出这种“多”吗?

  “进山一看……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涌流、到处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不绝于耳。”——一路上

  “有时几股泉水……前进。”——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师:这里不仅仅是绿色的大海,更是充满丝丝凉意,充满清新空气的大海!难怪诗人戴明光会写下这样的赞美之词:(小黑板)

  四处丛林擎翠盖,半空飞瀑溅明珠。

  齐读。

  [ 鼎湖山间景,以“寒”“翠”二字概括足矣。]

  (2)有了视觉和感觉上的享受,还有听觉。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声音的美?

  指名读,点拨归纳。

  A泉声: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听泉之旅开始了!

  “泉声不绝于耳。”——泉声简直就是游客们忠实的向导!

  “泉水隐到了……清纯悦耳。”——水是清澈的,声音也是清澈的!

  B钟声:

  “忽然,云中传来……悠悠扬扬。”——“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它们的韵味讲不出来,但却可以读出来!再次指名读。

  C交汇:

  “安详厚重的钟声……美妙的音响。”——一个安详厚重,一个轻快活泼,这两种声音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慈祥的老人,调皮的小孩。)

  在苍茫宁静的暮色中静静地谛听,我们仿佛能听到两代人之间朴实的对话,感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有机的融合。这是多么美妙的声响!

  齐读。

  [ 第二节内容较为芜杂,为求思路明晰,本处以“视觉”—“感觉”—“听觉”(又细分为泉声—钟声—交汇)为脉络组织内容,确保了整体入手,又不乏细节赏析。]

  3、第四、五节:音乐盛会

  庆云寺留住了作者的脚步,当白天的喧嚣全部沉寂下来的时候,一场以泉声为主题的音乐盛会徐徐拉开了帷幕。

  教师范读。

  [ 教师的范读比任何一台高级音响都更能让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真不忍心打破这宁静的气氛,因为同学们和作者一样,也沉浸在泉声的世界里了。想想看,要欣赏这么优美的泉声,仅仅用耳朵够吗?

  (还需要用心去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

  (1)聆听

  聆听,就是怎样地听?(仔细的、用心的、专注的、认真的……)

  作者聆听到了怎样的声音?从课文中找词语。

  (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别忘了还有变化着的声音:忽高忽低……忽扬忽抑)

  既然是音乐的盛会,又怎能少了乐器的身影呢!

  我们一起来听!起初,轻轻柔柔的,那是精致的西洋乐器(小提琴),接着加入了清脆的声音,那是我国的民族乐器(琵琶),然后,声音变得低沉、厚重,而且不断地回响,那是(大提琴),最后是乐曲的高潮,气势一下子变得雄浑磅礴,那是(铜管齐鸣)。整个天地之间,仿佛在演奏一曲欢快和谐的交响乐!

  记得有一篇写鼎湖山的散文这样写到:“行走在鼎湖山上,泉水像一些透明的藤蔓,不是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就是从头顶的悬崖上落下。它像是鼎湖山拥有的一种音乐语言,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此时此刻,我们也能很深刻地感觉到:泉声,就是鼎湖山最动听的音乐。

  板书: 泉声 音乐

  [ 任何花哨的课件,都无法复制出描述性语言的优雅、精当和这些语言背后丰富的内涵。]

  (2)辨识

  A辨识类型

  能奏出鼎湖山音乐的泉水是千姿百态的,同学们来辨识一下,有哪些类型?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汇聚于空谷的细流;跌入深潭的飞瀑急流;(教师即兴作画)

  [ 寥寥数笔,不求逼真,但求神似。]

  不止这些,还有绕过树根的泉水;(生接续)拍打卵石的泉水;穿越草丛的泉水;流连花间的泉水。

  还有,太多太多,都浓缩在后面的(省略号)中了。

  B练习朗读

  师: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四幅图,如果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句子给它们配音,你会吗?小组内练习配音。

  指名选择最喜欢的画面进行配音,教师根据四个特点作指导。

  指四位同学跟随音乐连起来读。(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朗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觉得人们把鼎湖山称作“会唱歌的山”,真是名副其实!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奏响这首《夜泉》!(齐读)

  [ 学生在充分理解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课堂中最美妙的“泉声”!]

  (3)品味

  想想看,枕着这样的泉声,想着这样的画面,作者会品味、领悟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重点指导“作用”)

  A 滋润万物,孕育蓬勃生机

  引导从相关小节中找依据。

  第二节:草丰林茂、愈往上走……

  第三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B 在鼎湖山飞龙潭的一块岩石上,刻着两个字——“洗心”,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清澈的泉水不但能洗掉表面的污垢,还能洗掉我们心灵上的污垢,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结:滋润万物、孕育生机、陶冶性情,套用谢大光原版散文的结尾来说,那就是,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板书:泉水 灵魂

  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节。

  齐读。

  [ “洗心”二字,写出了泉水的至清,至纯;“蓬勃”二字,道出了泉水的至情、至义。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山与水的关联,抓住了鼎湖山让人感动的真正原因。]

  四、师生诵读,总结全文:

  山有山的魅力,水有水的风采。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生1)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是幸运的,它有秀媚的烟云,有华茂的草木,有清亮的泉水,所以,她是一座活着的山。

  诗人戴明光有这样一句对联:(生2)四处丛林擎翠盖,半空飞瀑溅明珠。

  鼎湖山是优美的,它有层峦叠嶂,有古树参天,有飞瀑急流,所以,她是一幅活着的画。

  我们的脑海里有这样一首诗:(生齐)薄雾笼罩鼎湖山, 一路浓阴一路泉。夜听清溪奏妙曲, 蕴育生机润心田。

  鼎湖山是高雅的,泉声是它的音乐,泉水是它的灵魂,所以,她是一首活着的诗。

  [ 用师生共同朗诵的方式,串联起课堂中渗透的名诗佳句,也给学生对山水魅力留下一份蒙胧的认知,一份真正的心的感动。]

  板书:

  魅力山水鼎湖山听泉

  聆听、辨识、品味

  泉声:音乐 泉水:灵魂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透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潜力。

  3.帮忙学生领会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述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述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应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

  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完美。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述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6

  任务分析

  学习本文,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能赏析精彩的句子,并通过吟哦讽诵来进一步品味作品的妙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理解作者取材的精心,可写的景物很多,作者却把笔力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教学目标

  1、 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欣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与常规的写景角度进行比较,从而看出本文写景角度的独特,并由“望”导入“听”,显得自然贴切。)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 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想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二、品味精彩段落 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三、花样朗诵:

  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来朗读第8节,朗读时可以来点花样,就叫“花样朗诵”吧,花样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花样设计最新颖。

  组织教学:朗读准备:四人小小组自行设计,方式:花样朗诵

  请二到三个小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花样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全班齐读

  (单元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开展“吟哦讽诵”,要有具体的步骤,其实从整体感知时的自由朗读,到研读精彩片段时的大声朗读,到品味时的品读,吟哦讽诵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基础上再来个“花样朗诵”,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四、拓展:赏泉水 听泉声 留对联

  1、明确任务: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创作一副对联来赞赞鼎湖山的泉。

  2、指导:老师先举一例,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3、组织学生写,后小小组交流推荐,被推荐到的同学把下联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评价,评选出优秀对联若干副。

  (写对联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写对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锤炼字词的能力。)

  五、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教学反思:

  在聆听了鼎湖山的美妙泉声后,我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面对着刚刚升入初三的莘莘学子,开始上新学期第一节的语文课:整体感知(找游踪,理思路)——深入研究(理解作者在泉声中悟出的道理)——品味赏析(感知语句的优美)。

  然而,教学开始不久,就出了问题:“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并不如我设想时那般顺手,用四字短语概括极费时间,思考归纳交流的过程也较枯燥。不仅学生没有兴趣,就连我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怎么办?开学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没劲,今后的语文课还如何上得下去?在让学生再读课文时,我不禁眼睛一亮:作者写作既从“听”字入手,为何我教学时不也从“听”字入手呢?文中四次听泉,感受各不相同,特别是第四次深夜听泉,不仅听出了层次,还听出了人生哲理。想到这儿,我耳边仿佛传来了鼎湖山泠泠淙淙的泉水声。好,就以这四次听泉为抓手,然后让学生重点吟哦讽诵第8节,吟哦讽诵时,要来点花样,就叫“花样朗诵”吧。

  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教学时,第一个环节我就改成:“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 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与第一节课相比,交流的过程明显轻松多了,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在重点品味赏析了第8节后,我就说:“下面进入‘花样朗诵’环节,以小小组为单位,由各组自己设计朗诵的花样,5分钟后开始比赛,看哪一组表演得最精彩。”于是,全班兴奋起来,小小组组长负责安排,5分钟后:

  师:哪一小小组先来表演?

  (有好几小组的组长都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你们想请哪一小组先来表演?

  生齐:俞星妍小组。(俞星妍是他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大家都想先听为快。)

  师:人心所向,我们就掌声有请俞星妍小组。不过,在花样朗诵之前,我们要先请俞星妍谈谈他们组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开头到“分出许多层次”女声齐读,因为这是总写;接下来男生一句,女生一句,每一句最后两个字画外音延长,因为要读出层次感,读出余音袅袅的感觉;听出感悟男生读,因为悟出的道理比较深邃。

  (接下来俞星妍小组就开始朗诵表演,但朗诵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轮到其他同学读时,他们忘了该谁读,俞星妍只好自己接下去,且齐读时参差不齐,效果不佳。)

  师:他们组读得如何呢?我们暂不作评价,下面我们再请一组。

  (杨奕小组开始表演,明显他们组的设计比前一小组更为精巧,层次感更强,读完后,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同学们的掌声表示杨奕小组的表演已经得到了你们肯定,那么他们小组的表演好在哪呢?

  生1:他们组利用了男女生声音的特点,如殷宇航的声音清脆如黄莺出谷,所以安排她读清脆一句,高越的声音较柔和,就让她读柔曼句,杨奕的声音浑厚,就读后两句,交响曲一句齐读,读出了一种气势。

  师:高,他能从音色音质的角度来评价。还有要说的吗?

  (俞星妍举起了手)

  师:我们听听俞星妍怎么说?

  俞星妍:我觉得他们还赢在了团结合作上,我们组虽然分好了工,但没有协调好,不能及时接下去,而他们组的成员合作意识强,每个人都发挥得很好。

  师:俞星妍从小组成员合作的角度作了评价,并进行了自我批评,指出了她们组的问题所在,所以我们设计时,既要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又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特长,还要注意组员间合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还有好几个小组要求表演,但铃声已响,这一节课在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中结束。

  同样的教学内容,一节枯燥沉闷,一节生动活泼,说明什么问题?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教学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有着独立个性、处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的人,“要摆正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要尊重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课堂教学就将发挥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见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在第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即这是开学第一节语文课,学生还未调整好,注意力还没能从假期的休息中完全回到课堂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进行教学的第一环节即整体感知,找游踪,理思路,用四字短语概括自然就显得过于老套,难以吸引学生了,尽管设想上是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高度的概括能力,意图是好的,但忘了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通过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见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既然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就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如“花样朗诵”环节,与其一切由老师统筹安排,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小组组长是设计师,在听取组员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花样,并进行合理的分工,这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一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学生四人小小组自然就能“四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了,一旦束缚被解,灵感就汩汩涌出,思维的火花就在合作中碰撞出来,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学生的自主中展现。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

  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

  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重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问: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三、小结:

  这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练习四

  3、预习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课时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8节。

  欣赏第8节: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二、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三、小结

  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四、讨论课文后的练习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

  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有关语段(练习四)

  2、词语解释,完成练习册作业

  3、课后练习题

  板书

  未进山

  一听:泉之清吟泉水泠泠淙淙雀跃泉影不现

  如见姿影 身不由己

  进山 泉声动听

  泉脉处处 心旷神怡

  二听:泉之浑鸣泉影隐闪(拟人、联想) 泉是灵魂

  泉声处处(比喻、拟人) 蕴育生机

  夜宿 滋润万物

  层次清晰陶醉净化心灵

  三听:泉之交响音色多样

  节奏多变(比喻、联想、排比)

  授后小记:

  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范读,配画解说,感情描述等)激起学生诵读全文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领略文章感情的发展变化,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状况:

  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

  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雾著名古刹(ha))。

  (2)第二组注意透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述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

  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透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

  (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透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

  (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

  (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明白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

  .透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

  (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

  (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

  (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

  ()读:同座合作、全班分主角读好这四句话。

  .透过自读鉴赏第四句文字:

  (1)默默品味这段文字,在书上这段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练读。

  四、总结,唤醒耳朵

  1.请学生说说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2.仿照例句完成写话。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泉声的美。

  3、理解文中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出泉声的美。

  2、理解文中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赏鼎湖山风光片,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找出文中交代作者行踪的'词语。

  (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黄昏——晚饭后——入夜)

  2、理清全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对补山亭和庆云寺的描写是否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为什么?

  3、贯串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写鼎湖山的泉声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5、作者由鼎湖山的泉声引发了哪些感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6、作者笔下的鼎湖山的泉声为何如此美丽?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交流

  学习了本文后,对于文章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探究

  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为鼎湖山拟几则环保宣传标语。

  六、课后作业

  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2、整理古人写景的名句3至5句。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

  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

  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二、预习检查(2分钟)

  1、生字词注音

  古刹 磅礴 雄浑 万籁俱寂 一泓 楹联 怅惘

  2、解释词义

  拾级:逐步登阶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3、 文章体裁:游记

  三、课文朗读(15分钟)

  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

  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

  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

  四、课文讨论(10分钟)

  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

  寒翠桥:泉声如童稚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

  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越发悦耳;

  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

  2、讨论课后练习三(1-3)

  ⑴“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净,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般。

  ⑵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则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佛家坐禅讲究瞑思,正是此理。

  ⑶“高贵之处”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五、课堂作业(另印)(10分钟)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精读精讲第八段

  2、完成课堂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三、课文理解

  1、完成课堂训练

  2、评讲课堂训练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训练

  2、预习《林中小溪》

  3、课后补充阅读《夜航船》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篇11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我们还领略过洞庭湖的波息波惊……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拿起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师:知道鼎湖山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注: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读地时候突出重点,加强语感训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碰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还可以问我。(生自由读课文)

  三、选读文段,质疑解难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鼎湖山听泉》教案01-23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02-13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06-05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04-04

《鼎湖山听泉》教案汇总5篇04-28

关于《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04-23

《鼎湖山听泉》教案范文7篇04-26

有关《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04-25

《鼎湖山听泉》教案汇编9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