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集的教案1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并集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并集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乐”。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朴素精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连唐太宗都赞赏不绝。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2、字音辨识
放录音,听录音,纠正字音。
3、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了解内容
明确:此两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集会的?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2、作者参加集会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快乐。“信可乐也。”
3、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明确:五乐——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美的?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作者这些写景状物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精炼优美、朴素清新
3、另外,文章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体现出语言的什么特点?
明确:言简意赅
(五)拓展延伸
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六)课堂小结
有感情的齐读本段,体会作者“乐”之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并集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内容)
四、作者介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投影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欣赏配乐朗读,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请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学们摘录其中写景句 ,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确:写景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作者心境:信可乐也
3、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4、有一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
明确:有“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补充提示: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这一观点?
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6、请一同学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齐声回答)
明确: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结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9、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三遍,一遍读顺,二遍读熟,三遍读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点
明确:骈散并行,以散为主。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阅读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并集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
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xx年是庚辰年;20xx年是辛巳年;……20xx年是庚寅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交待与会者
第三句:写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写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整段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段中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整段译文: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情感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二、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整段译文: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情感思路: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三、解析文体特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四、探究性学习:
晋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世所称道的序文名篇,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段的末尾作者说“信可乐也”,而第二段的末尾却说“岂不悲哉”一乐一悲,情感反差如此之大,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开篇,叙述雅集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以及环境,着色轻淡,用词浅切。一切如清风流水,发诸自然。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昂盎,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常恐春去又惜春”,人的感情总是复杂的。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作者不由联想到人生短促,美景难再。其情感由欢乐而转低沉,就显得很自然了。
如果兰亭集会仅限于文人的欢宴,则它断然不会成为千古美谈;如果王羲之之笔仅触及宴会表面的奕奕情畅,也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于是文章的第二段发生转折,喟叹人生几何,“俯仰一世”,或畅叙寄情,或玩物寄托,岂不知“老之将至”,深感韶华春短,壮志难酬,乐极而生悲。可以说,文章由美景之乐到人生之哀的转化,是主题的深化。舍此,文章有何可取之处?
深究感慨之因,与汉帝国崩溃后,儒家思想统治瓦解,政治社会陷入混乱不无关系。大局的不平稳加深了人们对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慌,而晋代名士尤甚。他们感到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生,乐莫大焉;死,哀莫深焉。于是,即使沉醉诗酒、潇洒淡然,及时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同时,作者仕途的坎坷,知音的难觅也加深了对这种体验的深切体会。
接下去的.第三段,作者又站在时间之轴的现时基点上,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诗人情感也由悲而壮,由悲而怒。人事倏忽天道绵绵,这是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学家的所谓“一死生”、“齐彭殇”不过是无稽之谈。
统观全文,作者在从自足无外求的自然里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积淀,造就了起伏的情感变化,最终于深郁中揭示对生命深厚的指著与眷恋。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一般的认识就是“情景交融”——情感与景物取同一色调。“黄昏古道”、“寒秋霜林”常常用以寄托孤寂、悲哀等消极情感;“阳春白雪”、“鲜花明月”等往往被融进欢快、喜悦等积极情感。事实上并不尽然,文学作品中常有以美景写悲情者,除本文外,还有“黛玉葬花”的故事。这是本文从写法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附其它备课资料:《名作欣赏》1997.4陈友康文——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摘自1997.4《名作欣赏》
并集的教案 篇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xx年是庚辰年;20xx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⑵、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兰亭集序》重点难点精解
1、理清思路,弄清本文抒情为什么先乐后悲?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周围的环境、宴会的`活动内容、当天天气等,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宴集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这种先乐后悲的写法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两方面的原因。就其历史原因来说,这种描述聚会后转悲的作品并非始自《兰亭集序》。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途中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东汉《古诗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写宴游之欢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可见历史上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奇了。就其现实原因说,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2、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3、如此高雅的盛会为什么没有音乐?
古代,像王羲之他们这样有权有势的文人的大型聚会照常是必须有音乐的,甚至有歌舞相伴,然而这次兰亭盛会真的“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似乎与他们这些相聚者的身份不相称。依当时王羲之的身份、地位,无论配备多么豪华的乐队都是可以办到的,那为什么没有“丝竹管弦”呢?原因是这里美妙的情景不需要音乐。这里的山不但高峻,而且有“茂林修竹”赋予它盎然生气,这里的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足以显示出这些流水的神彩飞动。可以想象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清波之上,一只只盛满美酒的羽觞漂来,人们胸中一阵阵畅叙怀抱的话语飘出,与大自然中各种动听的声音相合,不是一首绝美的音乐吗?作者与众人都被这大自然的美陶醉了,此情此景人为的管弦之声不是显得太多余了吗?
4、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为什么不放在对聚会地的环境介绍之时,而偏要放在参加人员、活动内容介绍之后?
第1自然段先写了宴集的时令、地点、缘由、与会人员、兰亭地理环境及景物,接下来写宴集的活动内容、天气情况,最后写宴集的感受、看上去这似乎不合一般的写作习惯,通常情况应把“天气情况”放在地理环境及景物的描述过程中,可本文却放在了宴集的活动内容介绍和宴集感受之间,作者之所以如此处理,其目的是要借用天气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上文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果是处在阴云密布的天气中便会失去靓丽的风彩,而人们“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如果不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也很难使心情如此欣快,这是承上。就其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5、从第1自然段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
第1自然段里用词,无论是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程度,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作者之笔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可以说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体现。
6、第2自然段分几层?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第2自然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对,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及其所之既倦“就”“情随事迁”,既而就“感慨系之矣”。
第二层是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而发表的感慨议论:人们对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之间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7、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中作者的几句议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这是作者由第1自然段的“乐”到第2自然段转悲的根本缘由。朋友知己相聚本是人生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这样令人高兴的事却难以持久,人们很快就会东走西散,“俯仰之间”刚才的一切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作者不由得想到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自然的安排,而最后也不免要归结于寂灭,这怎么不令人伤感呢?所以这几句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8、第3自然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第一步紧接前一自然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和死是大事。
第二步,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还要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开解。
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之人也必像古今人一样,临前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叹。
第四步,作者点出此书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我心中的感触。
9、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首先从庄子这一观点本身看,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虚诞”,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只是相对的。他也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妄作”胡说。
其次从第3自然段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分、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的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说还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兰亭集序》的主旨值得探究
一位老师教《兰亭集序》,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编著的《教案》和《教师用书》内容分析和翻译给学生讲课,学生感到很难懂。问几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和正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他们说,我们大学里的老师也是像参考书说的那样给我们讲的,学了后,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是稀里糊涂的,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情况令人注意,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反反复复读这篇文章,并查阅有关的辞书和史料,竟得出了与教学参考书大不相同的看法:第一,《兰亭集序》没有“借题发挥”“宕开一笔”抒发自己对死生的感慨,是紧扣书序的要求和目的写的一篇标准的书序。第二,其主旨不是“谈自己的生死观,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于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兰亭集序》原文第二、三这两段文字进行了不同于参考用书的翻译。今抄下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进退浮沉一世,有人会在室内与人家高谈理想,有人会随自己的喜好放纵无羁。尽管爱好千差万别,性情不同,但当他接触到令人喜欢的事物,或遭际得意时,就一定快乐满意,竟不知老之将至;等到对接触的事物厌烦时候,感情就会随着变化,产生感叹;在先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顷刻间完全消失时,更不会不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更何况在人的寿命随着自然,最后临近消亡时,(读到)古人说的“死生亦大矣”(这些话),难道会不痛悔(虚度一生)吗?
(我)看过去人产生感慨的的缘由,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不面对文章(有的)惊叹(有的)伤感,(但我)心中不能明白的是:本来明白把死生一样看待,把彭祖似长寿的人和夭折的殇子等同起来是虚妄的胡说,(但是,有的人却为什么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的人,也像我们现在的人看过去的人(不明白其中缘由),这是可悲的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与会者的人,抄录下他们所咏的诗。(让后人明白)虽然社会不同,情势有差别,(但)每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由,(是与)他个人的情趣一致的。后代看(这本诗集)的人,也必将在(我的)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
我与中语室编的《教案》译文不同之处有:把遗漏的“所以兴怀”一句补译了上去。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都看作状语,与前面的“当其所欣暂得于己”“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一样译成“在……、、时”,把“古人云”前的句号改成了逗号。把“不能喻之于怀”后的句号改成了冒号,把“固”译作“本来”,顺着思路在“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后,补充上一句省略的话“但是有的人为什么却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翻译?我的理由是:
⑴我翻了好几种辞书,“固”没有“才”这种词义,只有“本来、一定、必、姑且”等意义。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只能解作“必、一定、当然、本来”等。
⑵说王羲之能“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欠妥当。首先,谢安生于320年,王羲之生于321年,两人同是出身于东晋最负盛名的士族家庭(有后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为证)。《晋书》说:“(谢安)善行书,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盛名。”而王羲之则“司徒(王)导之从子也。……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其次,两人是好友、“同志”,青年时期就同样“以文义冠世”受朝廷青睐,却热衷于游山玩水而不肯做官。《晋书》就这样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亦居焉。孙绰李允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书》说:谢安“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作文,无处世意。”王羲之也“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但是,谢王两人的思想却因为遭际不同而稍有差异:因为谢安“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峻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王羲之因为未曾由于推辞不就而遭禁锢终生,所以,谢安“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谓之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安曰:秦用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所致患也?”这些叙述所反映的不同思想和不同处世态度在《兰亭集》的诗歌中都得到了极形象生动的体现。从这些史料看,王谢两人思想情趣变化的时间有不同,谢安仍然执迷伯夷“无处世意”,不想为国效力,超然世外时,而王羲之却已因看到“四郊多垒”的形势想劝说谢安及时为国效力,但“批判”之类说法就有点儿不合情理,因为两人究竟是同样出身于士族阶层的好友,且一度时间有过相同的爱好、性情,也有过相同的辞召行为,只不过这时王羲之已不再沉溺于游山玩水和清谈之中,主张一个人应该及早建功立业罢了。这大概也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吧!
⑶大家公认,《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序言应该写些什么?人人皆知,特地为《兰亭集》作序的王羲之岂不应该更清楚?既然是书序,理应按照书序的要求和目的来构思全文的内容。第一段是按序言要求写,那么第二、三两段自然也不应随意“宕开”“借题发挥”,离开写序的意图和目的。如果照我的译文理解,那么全文恰好是一篇标准的序言。因为第一段交代了诗集形成的背景,第二、三段则交代了自己“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因和目的,王羲之清楚地说“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情势有差别,但每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由,是与他的思想情趣一致的。他要说这个道理的原因则是:“后之视今亦由之视昔”意思是说,自己这样的今人以前读古人的诗文(例如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时不明白,所以后人也不明白我们这些今人(面对同样景物会有不同感慨)。因此王羲之写序目的首先是为了便于后人读《兰亭集》时,理解王玄之王徽之为什么会“萧散肆情志”、“萧然忘羁”,谢安为什么慨叹“万物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而自己却为什么高歌“适我无非新”。简单的说,即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情趣。
⑷ 本文是永和九年王、谢两人在三十多岁时写的,《王羲之传》说:“羲之自为之序而申其志。”就是说:王羲之亲自为《兰亭集》作序来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应该为朝廷出力)的思想:劝告青年人不要沉溺在游山玩水之中忘记一切事业,劝告同龄好友们不要一味地伤感慨叹,如果现在年纪尚轻就不想建功立业,将来年老时读到古人的“死生亦大矣”岂不要痛悔虚度一生了?这不是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王羲之写本文的意图了吗?
这样,目的交代了,意图也清楚了,主旨不是这些又该是什么呢?
我觉得,说“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有给人不符合客观实际,过分拔高王羲之之感。说主旨是“谈自己的生死观”,就只能牵强附会,用“借题发挥”“宕开一笔”之类的话勉强地自圆其说,造成“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却越糊涂”结果。
因为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教学参考用书是根据《名作重读》里等名家的说法编写的,指导着全国范围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兰亭集序》的主旨重新作一番认真的探究。
并集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读《伊索寓言集》了解作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培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集》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集》。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伊索寓言集》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集》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集》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选读读《伊索寓言集》中的几则寓言故事。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翻开《伊索寓言集》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2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5、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制定读书习惯,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集》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并集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学习《职业》《十二点钟》《责备》,理解难词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2、指导同学将“四步预习法”的.收获运用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激发同学对《新月集》的阅读兴趣,鼓励同学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学习《职业》《十二点钟》《责备》,理解难词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同学准备:用“四步预习法”预习课文。局部同学填“四步预习记录表”。
观课议课主题:深度预习如何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师生交流:你最想从事什么职业?
2、 导入。
二、 检查预习,学习《职业》:
1、 检查预习:指名说说预习中的字词收获。
2、 交流文章的大意。(分层说或总说都可以)
3、 默读课文,找出“我”想当小贩、园丁和更夫的原因之句,标上记号。
4、 交流句子,体会这些职业的自由自在。
5、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 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向往自由?
(同学结合课文和课外查到的资料谈理解。)
三、 自主交流,学习《十二点钟》《责备》:
1、 师生总结学习一篇课文的方法。
2、 引导同学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十二点钟》。
(教师重点引导同学学习运用方法,引导同学理解难句)
3、 同学自主交流《责备》。
4、 带着感情读文。
四、 总结,优秀书目:
1、 指名交流学文后的感受。
2、 优秀:《新月集》《飞鸟集》。
并集的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1、听:《真善美的小世界》
2、唱:《小朋友的家》
3、动:卡通歌曲大家唱
4、拓展:了解迪士尼乐园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教材分析
《小朋友的家》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歌曲,是卡通片《欢乐谷》的主题歌,一段体结构,旋律欢快跳跃,是一首充满情趣、带有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说唱结合,不但充满着童趣,还复习了以往学过的节奏。紧凑风趣的曲调再加上活泼轻松的念白,生动地描绘了欢乐谷中的趣事,表达了小朋友对卡通的喜爱。
1、能熟练演唱《小朋友的家》,学会用轻快、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养成专心聆听的习惯,能大胆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2、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自由表现,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根据单元要求拓宽与动画相关的知识,积累和丰富课外学习成果。
3、培养学生关注、喜欢动画音乐的习惯,使之能与大家分享可爱的卡通人物和好听的卡通片歌曲。
教学重点:
用欢快自然声音的演唱《小朋友的家》。
教学难点:
清晰吐字,清晰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学生在《小朋友的家》的音乐中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
2、师生问好:(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好,老师您好)
(二)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城吗?你们知道动画城的片头曲是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听歌曲《快点告诉你》)
师:动画城里有很多好看的动画片,你们对动画片了解的多吗?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猜谜语)
2.师:这几部动画片都包含了里面重要的卡通形象,你们还知道哪些卡通形象?(生答)
师:除了你们说的卡通形象,还有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这些都是迪士尼公司出产的卡通人物,让我们通过图片来了解迪士尼公司的卡通形象。
3.观看迪士尼公司卡通形象。
4.师:在迪士尼公司旗下还有一座著名的游乐园叫迪士尼乐园,你们对迪士尼乐园有了解吗?迪士尼乐园简介。
5.师:你们想去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香港迪士尼乐园。
6.师:我觉得它真是一个快乐、美丽而梦幻的地方。也因为如此,有人专门为它创作了一首歌曲,让我们一起听听吧!想一想:歌曲是怎样描写迪士尼乐园的?听《真善美的小世界》。(生答)
总结:快乐美丽、甜美幸福、真善美
(三)新歌教学
1.导入新歌。师:动画城有很多好看的动画片,迪士尼乐园里也有很多经典的动画,但不管是动画城还是迪士尼乐园,都是我们小朋友的家。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卡通片《欢乐谷》的主题歌《小朋友的家》
2.初听歌曲,回答问题:歌曲中唱到哪些卡通形象?
3.再听歌曲,回答问题:从歌曲中你发现了欢乐谷里的哪些趣事?
4.师: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读一下歌词,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口齿清楚,吐字清晰。
按节奏朗读歌词,重点练习“念白”部分。(要求口齿清楚,吐字清晰)
5.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就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轻声唱。(先试一下)采用轻声学唱法教学歌曲。
6.教唱:a:跟琴用”lu”唱;b:跟琴逐句学唱;c:完整唱一遍(速度较慢)
7.讨论:你们觉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这首歌?(生答)用学生说的情绪演绎歌曲。
师生合作:教师完成歌唱部分,学生完成念白部分。
生生合作。
8.学生跟伴奏完整的演唱。
9.师:大家觉得什么地方比较难唱的需要老师帮下忙的。
歌曲易唱错的地方教师重点训练。
10.分组演唱
11.活动:载歌载舞(找会跳舞的学生跳舞,其他人唱《小朋友的家》伴奏。
12.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歌曲)
(四)分享:卡通歌曲大家唱
师:今天同学们那么快就学会这首好听的卡通歌曲,真的非常棒。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几首好听的卡通歌曲,你们想听吗,让我们一起唱一唱。
(五)总结
动画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而卡通歌曲给人带来的更多是心灵的触动,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更多的关注卡通歌曲,热爱卡通歌曲。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小朋友的家》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欢乐谷》中的一课。动画因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奇妙的想象与幻想成为少年儿童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动画片中的主题歌、插曲、背景音乐也成为广泛的'音乐佳作。本课旨在通过好看的动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卡通音乐的兴趣,了解相关的卡通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新颖的开头,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视听结合,突破歌曲难关。在学唱环节之前,我根据歌词设计了两个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歌词的记忆,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专心聆听的好习惯。学唱环节中,我采用轻声学唱法,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音准。另外我通过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让反复演唱的过程充满了趣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如乐理知识贯穿的较少;反复练唱的过程有些单调等。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学习了一些自我改进的方法,我相信在以后的不断实践学习中,我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并集的教案 篇8
功能:
1、发展直线跑的能力;2、满足运动、审美、娱乐和模仿需要,发展审美和模仿能力,愉悦情绪;3、巩固和丰富对燕子的认识,增强爱燕情感;4、培养友谊感;5、发展行为目的性和注意能力。
玩法:
画两条相距15-20米平行线,一边为家,放一排健身圈当燕巢;另一边为草场,放几盆盆花。幼儿蹲在“燕窝”内当小燕,一人一个窝。游戏开始时,录音机播放乐曲,同时妈妈(由教师当)说:“天亮了!小燕快起来跟妈妈去练飞、学捉虫!”幼儿一齐跑出跟着跑向草场先跟燕妈妈学小燕舞,然后自由玩耍。听到鸡妈妈大声叫:“下雨了!快回家!”小燕快速跑回燕窝。游戏可设置小花猫角色,小燕外出时小花猫偷走一些燕窝。小燕跑回先找到窝的可邀请没找到窝的小燕到自己窝来。
规则:
1、燕妈妈说完“学捉虫”和“快回家”时才能跑出和跑回。
2、别人不邀请不准进到人家的窝里去。
指导建议:
1、此游戏由搭窝、外出、学习、返窝、助友五个活动构成,外出和返窝是主体活动。这五个活动都是由操作活动、动机和目的、对象、自控和环境与结果等要素构成。六个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六个要素都有各自的发展功能。它们也都是可以变化的。要深入研究和发挥它们的功能,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可变性创编新玩法,在创编游戏中发挥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潜能。
2、此游戏的动作包括跑、取放健身圈、舞蹈和一些模仿活动。跑的`动作是实现游戏目的主要动作。跑的动作可以是自然跑,也可用模仿跑、舞蹈步;可以分散跑,也可2人结对跑、排队跑;可统一跑的动作,也可由幼儿自由选择。跑法是根据教育目的来选择的。舞蹈动作可由教师教,也可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或创编。其内容可以是反映小燕活动的,也可由各种跑的动作组合而成的。
3、幼儿返窝时有的是边跑边找窝,直接向所找的窝跑去,有的是随大家跑回,到家后再找窝,这反映幼儿的行动目的性的差异。教师应引导幼儿听到返回信号后就找窝,使跑有目标,提高行动的目的性。
4、有些幼儿见身前的窝已有人时不能马上往别处找空窝,这反映幼儿缺乏活动经验和思维灵活性差。教师可提示“附近窝里都有人怎样办?”让幼儿思考或讨论,也可以在活动中及时提示幼儿快往别处找窝。
5、可鼓励幼儿自己找好窝后,要帮助没找到窝的同伴找窝,或请他到自己的窝里来,以培养互相关心、乐于助人的好品德。
6、“家”与“草场”的距离不宜少于10米,并应逐步加大距离。
并集的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幼儿画出好朋友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力。
3.引导幼儿体会为好朋友画像的愉快心情。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已学会做《好朋友》的游戏2.油画棒、纸人手一份,范画一张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拍手做找朋友的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边唱:"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在这里"边找朋友。幼儿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每两人结伴面对面坐好。
二、说一说。引导幼儿会用完整的语句谈论好朋友的特征。
师: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那你来说说你的好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发型是什么样的?五官张相怎么样?喜欢穿什么衣服?请小朋友说给别人听一听。(幼儿观察自由交流,请2~3为幼儿来交流自己的朋友长相)师:刚才,小朋友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好朋友的样子,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好朋友长什么样子呢?我呀给我的好朋友画了一张像(边说边将图片给展示出来,放置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朋友的样貌,重点讲述发型、五官以及服饰的特点。)我给好朋友画了张漂亮的像,那你想不想也给自己的好朋友来画一张像呢?
三、幼儿操作1.教师示范,并及时讲解要求。
2.要求:
(1)画的时候先画基本部分(头、身体、四肢),再画主要特征(五官),即先画大,再画小,最后给朋友穿上漂亮的衣服。
(2)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
(3)画画的时候要抬头挺胸,眼睛不要离画纸太近,保护好眼睛。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四、展示讲评。
教师将画的有特色的幼儿作品展示在黑板上,互相欣赏,并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画作。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能说出好朋友的外形特点,如大大的眼睛,有条小辫子等。在绘画前,我要求幼儿先确定眼睛的位置,然后再画上嘴巴、鼻子、耳朵,女孩子的话还可以画睫毛等等。所以绘画时,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要求来画,所以效果不错。个别幼儿还需区域游戏时重点指导。
并集的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认识并喜欢自己的新班级。
乐意接受新朋友,并能在集体面前表达。
活动重点
知道自己有了新班级、新朋友
活动难点
介 绍 自 己
活动准备
小鱼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师: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我们是什么班啊?(出示小鱼的图片)以后啊,这里就是我们在幼儿园的家。
二、参观班级
小朋友分组参观班级(午睡室、厕所、教室)
三、自我介绍
师:我们看过了我们“溜溜鱼班”的新教室,小朋友们觉得漂亮吗?我们认识了新我们的新教室,现在来看看你身边的小朋友,以后啊,你们就是好朋友了。首先呢,我们来介绍一下自己,让小朋友们认识你,愿意和你做朋友。(介绍学号;姓名;年龄;最喜欢什么,比如动物、玩具、卡通形象、颜色;特长,如:喜欢跳舞,喜欢唱歌等)
四、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教师组织幼儿玩游戏、交谈。
教学反思
因为是入园第一天,幼儿情绪尚未稳定,在认识新教室新班级时,我大致向幼儿介绍各个环境的作用,在认识新朋友的环节中,因对大家不熟悉,幼儿表现胆怯,不愿意在这么多人面前介绍自己,我在课上临时改变方式,以每个幼儿的全家福入手,将幼儿全家福展示给所有幼儿欣赏,我慢慢引导幼儿介绍照片中的`内容,问幼儿,这是谁的照片呀?里面有谁?幼儿反应积极,很愿意告诉大家并分享内容:这是我自己,这是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很多幼儿很积极表现自己,能够大胆的借助照片完整介绍自己。在课后,我还将幼儿的全家福装饰好并写上幼儿的名字,(如:29号朱梦圆小朋友的一家)并将照片挂在教师醒目的位置,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看到很多孩子聚在照片下面,争先恐后的找自己的照片,并跟大家在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及自己,孩子们脸上都洋溢幸福、自豪的笑容。
并集的教案 篇11
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
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竹、天、风而已,可以说,真是洗尽铅华。写竹,只言其“修”而舍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尽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心旷神怡,物我同化。
3、乐事: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之饮
(提问:对于王羲之等人来说可乐的事仅仅在于“修禊事”吗?要求: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就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亦足以把内心深处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4、赏心:游目骋怀
提问: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那么,他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提问“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置于: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呢?
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明确:游,骋,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我们游目骋怀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这个时候,已经是见山不只是山,见水不只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6、美读课文,感悟情怀
在这样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王羲之等人游目骋怀,尽享耳听和眼观的乐趣,最后作者把心情归结为一个“乐”,如果让你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你会怎样来读呢?
明确:舒缓—稍快—舒展曼婉,语调要清新。
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7、小结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尘埃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回复平静,使原本堆积的烦恼渐渐融化。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许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这些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8、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三、四段,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兰亭集序》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10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系之矣系:附着,随着B。虽趣舍万殊趣:同“取”
C、终期于尽期:注定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盛大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答案:
1、D盛:热闹
2、C
3、(1)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2分,“极”和“信”各1分)
(2)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2分,“一”和“齐”各1分)
《兰亭集序》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察品类之盛盛:热闹
B、列坐其次次:序次
C、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D、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此,这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第二段先叙事,说的是“人之相与”之“乐”,本段即由此生发议论,从“欣于所遇”说到“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为“死生亦大矣”。
C、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D、作者感慨时光易逝,往昔不再,人的生命的长短都由造化的安排,最后都会消失。所以作者才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
答案:
1、B
2、A“唱和的赠言”错,是诗集的序。
并集的教案 篇12
大班科学教案:小油滴不见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洗衣粉、洗洁精、去污粉等洗涤用品恩能够使小油滴与水溶合,并进行实验记录。
2.初步了解水油溶合的方法,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及想法,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乐意并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洗衣粉、洗洁精、去污粉等洗涤用品能使小油滴与水溶合。
活动难点:初步了解水油溶合的方法,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及想法。
活动准备:透明塑料杯若干、洗涤用品、搅拌棒、记录表、水、油。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出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在活动开始之前,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怎么样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滴?(幼儿交流讨论)
我们想一想,为什么用水洗不掉呢?(因为油和水不溶合)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
师:你们想一想,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请你们看徐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实验材料。(幼儿观察实验材料,并说出其名称)(杯子、搅拌棒、水、洗洁精、洗衣粉、油、醋、酒等)
3、试一试,引导幼儿发现油和水混合互相不溶的现象。请幼儿操作。
a.油和水谁先倒入瓶内由幼儿自己决定。
b.油和水取多少由幼儿自己决定,师提示幼儿操作时所倒油和水的总量,不能超过瓶上的红线。
c.有筷子搅拌,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4、组织幼儿讨论,引导幼儿用适当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师:油和水倒一起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用筷子搅拌后,油和水有什么变化?
5、幼儿探索实验,感知洗涤用品能让小油滴与水溶合。
a.分别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己说出材料的名称。
b.启发幼儿猜想,分别将这些东西放进装有油和水的瓶中,用筷子搅拌后,小油滴会有什么变化?
c.请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分别取酒、醋、洗衣粉、洗洁精、去污粉等放入瓶中,加以搅拌,观察小油滴的变化,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三、结束部分
讨论总结,提问:
师:你们刚才发现了哪些东西能使小油滴不见了?哪些东西不能使小油滴不见了?启发幼儿观察其他洗涤用品,并说出其用途,并请幼儿回家尝试添加其他不同的洗涤用品材料,与父母一起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观察 : 第四阶段】镜子分身术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镜子的特征以及会反射的道理。
2.观察理解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
趣味练习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 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镜子里有几个小朋友呢?)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多媒体资料【镜子分身术】,推测两个镜子对照可以看见很多个物体的原因。
- 照镜子的时候你看到过好多个自己吗?
- 在哪儿看到的?
- 同时用两个镜子照的话,为什么能看到那么多个物体呢?
【展开】
2.观看实验视频【镜子分身术】,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和备品。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利用镜子的特征,观察在镜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个物体。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把两面镜子的背面用胶带粘起来。
2)在镜子中间放一个球。
3)观察一下镜子折射出的球的数量。
【活动1: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远】
3. 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远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彩球。
- 镜子折射出来的球有几个?
- 镜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镜子里的球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活动2: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近】
4.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近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两面镜子之间距离拉近。
- 镜子里有几个球呢?
5. 说说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镜子之间变远和变近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球的数量会不同呢?
【结束】
6.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镜子分身术(球越来越多)写一写实验结果。
活动评价
- 对于镜子特征的理解以及观察的积极度进行评价。(jy46.com)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镜子有反射的特征。利用两面镜子看物体的时候,随着两面镜子之间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数就越多,所以就会看到更多的物体。利用同样的原理,用两面镜子制作一个潜望镜,看一看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综合活动: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
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并集的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歌唱歌谣《虫儿飞》
教学目标:
1、学生乐于学习歌谣,感受歌曲优美、轻柔的旋律。
2、学看图片理解歌词含义,尝试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
3、能唱准八分音符,并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唱歌。教学重点:
学看图片理解歌词含义,尝试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教学难点:
能唱准八分音符,并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唱歌。学情分析:
培(五)班是培智班唱游课学习程度较好的班级,共有学生10人,其中智障生7人,脑瘫学生3人。班上大部分学生唱歌发声及节奏掌握都较好。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学生已掌握4|4拍的节奏型。
2、材料准备:挂图《虫儿飞》、音乐视频、节奏卡。
教学过程:
一、预备起势
师生讨论,什么时候人会打哈欠?
保持打哈欠的.状态,练声曲《亲爱的回声》
学生起立,保持身体和头部的正直、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两肩放松,口型保持长圆形。
学习模仿虫儿飞练习发音。讨论:刚刚你们学习虫儿飞飞去了哪些地方?
二、赏析感受
1、播放音乐视频,学生欣赏。
提问:歌曲中虫儿飞去了那里,你还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
2、请学生表达感受,教师提炼4|4拍的节奏型优美、舒缓的节奏特点。
三、情境感应
1、出示节奏型卡xxxxx|x—x—|,引导学生做动作。
2、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黑黑的天空、亮亮的繁星、虫儿在飞的场景。
四、学唱歌曲
1、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一边学歌一边划指,规范歌词及节奏。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伸出食指划指,第一遍请学生看教师指划唱歌;第二遍学生与教师一起指划学唱歌曲。
2、教师节奏伴奏,学生分句学唱。
五、延伸变式
教师请学生讨论歌曲共有几部分?引导学生分男孩和女孩唱第一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合唱。
六、结束活动
1、请学生利用课余区角时间画一画歌曲中的情景并适当创编。
2、全班学生边唱歌边随音乐做小虫飞状结束活动。
并集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青、绿”。
2、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个字,学习写“青、绿”。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带用字格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课件。
2、板书课题,指导写“青”字。
3、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3、小组合作读课文。
三、识记生字词。
(一)认识词语
1、课件出示。
2、采取多种方式认读。
(二)感悟叠词的美
1、投影出示三组词。
2、读一读,比一比。
3、指导读。
4、拓展思维。
5、回文读完整的句子。
四、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一)读音
i、带拼音读。
2、去拼音读。
3、开火车做游戏。
(二)记形
i、小组合作。
1、反馈交流。
3、小结识字方法。
(三)写
1、指导书写“绿”
2、绿习书写
(四)猜字游戏,进行说词练习。
五、回文再读课文。
六、课后小结
【并集的教案】相关文章:
并集的教案12-30
并集的教案15篇12-30
并集的教案(15篇)12-30
兰亭集序教案02-08
实用的舞蹈教案范文锦集10-28
穷人教案锦集5篇12-22
写字教案锦集八篇12-22
剪纸教案锦集8篇12-22
项链教案锦集7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