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 初中数学教案 推荐度:
- 中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 高中数学教案 推荐度:
- 学前班数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的教案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3、3、5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数学的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上册第四单元第34页的内容。一个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容易50=5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安排了本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如何处理0的具体方法,为以后学习复杂的多位数乘法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编排意图,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掌握一个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重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关键:
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盘子里放5个桃子,4个桃子,、一直到0个桃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乘法意义,自主研究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用已有知识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一个因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合作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评价体验。
教学过程:
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在谈话中使学生受到启发,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认识、归纳。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得到收获,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在练习中使知识得以巩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儿童喜欢吃的水果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课件盘子里放5个桃子,依次减少到0个桃子,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每次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
设计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二是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进而推理算式07、08、70、表示什么意义?通过观察发现规律: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从而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明理获知
首先我把乘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练习题编成两道应用题,借助蚕吐丝和老寿星锻炼身体的场景图,教师引导学生先去分析题意,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后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学会了一个因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随机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述两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零,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零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零占位。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在看因数中有几个零就在末尾填写几个零。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四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因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乘法在计算中灵活运用。第二题是数学门诊是让学生观察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原因,目的是让学生避免在计算中出现类似的错误。第三题是算一算,5069= 20xx= 8033= 这几道题是检验学生对是否需要进位的辨别能力。 这三组是巩固性练习,加强各种情况的混合对比练习,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第四题是思维拓展题:小蜜蜂被一道题难住了,谁来帮帮它? 605乘一位数,积没有0,这个一位数是几?这道题是开放性练习,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设计了这几道练习题,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满足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评价体验
帮助学生整理,解决疑惑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数学的教案3
一、教学内容:P89~92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作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或作出预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课时划分:
4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16周
读统计图表
教学内容:P89~9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开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统计——讨论
一、教学内容:P91~92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以讨论的方式继续深入认识统计图表。
(二)探索新知
课件显示如下统计表和讨论4个小问题
身高和年龄有什么关系?
什么年龄长得最快?什么年龄长得最慢?
预测到8岁时,小军可能有多高?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读懂统计表
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上(1)、(2)、(3)、(4)四个小问题。
全班交流
小军的身高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通过计算,知道:1~2岁高12cm、2~3岁高8cm……1~2岁长得最快,6~7岁长得最慢
预计8岁时高5cm,有117+8=122cm
(三)、巩固练习
书P92“练一练”练习题
指导学生读懂统计图
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哪天卖得多,哪天卖得少?
一周内大约卖了多少台?
预测接下来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卖多少台?
3、全班交流
(四)、统计实践活动
制成统计表
制成统计图
展示学生填写的统计图表
讨论、交流
质疑、解惑
(五)、全课总结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很重要的途径,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无数次的科学实验中获得的,所以我们从小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按实验要求认真进行实验的全过程,如定时观察、定时记录有关数据等。
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不要泄气,能虚心请教他人。
能灵活统计表示实验中的相关数据
……
(六)作业
选用随堂练习作业
数学的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背醪蕉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迸嘌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上一堂数学课,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探究新知
(一)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苯淌Γ何颐蔷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提?
2毖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二)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背鍪局魈馔肌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2毙∽樘致郏焊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毙∽榛惚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毖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背鍪尽白鲆蛔觥钡牟逋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笨渭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3笨渭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条件:有15只小鹿。
提问: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4弊邢腹鄄欤看着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苯淌Υ友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6苯淌η敫霰鹧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三、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1惫鄄煅生的奖品“智慧鸟”,提问:“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呢?”
2惫鄄炱渲幸桓鲎榈娜耸。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四、总结
1彼狄凰担航裉煺饨诳文阌惺裁词栈?
2苯淌,幔航裉煳颐茄Щ崃艘桓鲂卤玖欤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用数学)
五、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在让学生熟悉“用数学的题型结构的基础上,从给出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过渡到给两个条件可提多个问题,接着是只有一个条件提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最后是看图自己选择条件提问题。根据教材编写层层递进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1碧寤崾学问题的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叫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再以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并由学生做评价。
2毙驴谓萄А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入例题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一环节的教学又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据教材主题图,不规定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二是根据教材“做一做”的插图先给定两个条件提出问题,最后是只给一个条件提问题。
第一层次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当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题:“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再口答。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范围上要窄,难度上要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的第二、第三层次。首先是“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知识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数感,并能说出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其次是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这一层次的学习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设计时采用了计算机形象生动的演示,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乐趣,还化难为易,使全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突破了难点。最后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书面列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的环节是知识应用。“用数学”这个课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用”字,如何才能用好数学?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让“用”字发挥到实处。要说明的是,对本节课课题“用数学”的出现,原本是一开始就出示的,但经过反复试教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弱,课题出现得早了,学生根本不明白用数学的含义,就把它搁在一边,不去想它,最后课题与教学内容还是无法统一起来,至于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还是一知半解。现在的设计是在学生反复体验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才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用数学”,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用数学的含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再抽象成书本数学知识,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的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口算除法
60÷6 240÷8 320÷4 450÷9 630÷7
360÷6 120÷3 160÷4 280÷4 250÷7
方法小结:想乘法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
求近似值
148≈ 193≈ 87≈ 93≈
≈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李叔叔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这个问题和以前提出的有什么不同?关键字是什么?
生:大约当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或是不方便很快的计算出结果的时候,可以估算。估算的结果用≈表示
列式:124÷3≈
2、尝试估算方
124÷3≈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巩固练习
书p16做一做
独立完成思考准确答案的范围是什么?为什么?
独立估算,说说你怎样想的'?
4、小结: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拓展提高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180 180÷3=60 200÷3≈60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个答案合适?200元能估成210元吗?为什么?
(3)组织学生交流:只有200元,估算时不能将200估大,只能估小。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最少需要50间。
数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过程:
一、初次接触三种线,进行两次分类。
1、师:同学们,这里有8条线,你能把它们分成2类吗?
2、同学们很会观察,左边这类线有什么特点?右边呢?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左边这一类直直的线。
4、这6条直直的线,你能把它们再进行分类吗?
5、这三类线,分别叫做线段、直线、射线,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
6、哪种线可以测量?师板书。
7、揭示课题,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二、认识射线,直线、射线。
1、合作:用手中的工具剪出整厘米数的线段。生展示。
3、你会画线段吗?课件演示方法。
师:请你把这条剪出来的线段的长度画在学习单上。
4、生活中还有很多线段、直线和射线,你能找出来吗?生举例。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图片。
5、我们认识了三种线,现在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它们的特点完成以下判断。
三、再认识。
1、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这里有五条路,哪条路最短呢?
2、讨论: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3、画线:经过A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4、练习: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5、猜谜语。
数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方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等量关系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方法及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和应用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索,小组交流、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然后说明天平用途和原理。
(二)观察现象,抽象概括
1.平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有2个25克的果冻,把它们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再放一个质量为50克的砝码,天平怎么样了?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你看到的现象吗?(生:25+25=50或25×2=50。)
师:用这个简单的式子就能表示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那么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表示的又是什么?
2.不平衡到平衡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大果冻,不知道是多少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我们把这个重X克的果冻放在天平的左边,右边放一个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平衡吗?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师: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天平平衡呢?(生:往左边盘中加砝码)我们往果冻
这边加150克砝码,观察天平平衡了吗?
师:左边盘中物体质量的可以怎样表示?(生:X+150)
师: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况?(生:X+150>)
师:刚才往左边盘中加的物体多了,现在我们拿掉50克,现在天平的左边怎样表示呢?
师: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现在天平的这种平衡状况?(生:X+100=)
3.不确定现象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
师:我这里还有两瓶矿泉水,红色的有380克,蓝色的有350克,如果将这两瓶矿泉水放到天平左右两边,天平会怎么样?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将这瓶矿泉水喝掉一些,谁来?(请一位同学喝)
师:这瓶矿泉水被喝掉了多少克?(生:不知道)
师:可用什么来表示喝了的克数?(生:用X来表示喝了的克数,即X克)
师:这瓶矿泉水剩下的质量可以怎样表示?[生:(380-X)克]
师:如果现在把这两瓶矿泉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天平会出现什么状况?(生:可能平衡,可能左轻右重,可能左重右轻,分别用380-X=350、380-X<350、380-X>350来表示)
(三)观察分类,抽象概念
1.观察分类。
师: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些数学式子,你能按照这些数学式子的不同特征分类吗?请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自主学习)
2.展示分类。
①交流分类情况,说明分类理由。
②揭示“等式”与“不等式”的概念
师:像这样的含有等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像这些含有不等号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课件出示相应的分法。)
3.抽象概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等式中的字母表示“未知数”,像这些“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之为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四)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创作方程。
3.问题质疑,揭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等也一定是方程?
(五),巩固练习。
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学习有关方程的什么内容。
师:我们一起来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吧!
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奥运会的情境中,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奥运的知识和祖国的发展,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学难点:了
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北京奥运会是在哪一年举办的?(2008年)
2、北京奥运会是第几届奥运会?(第29届)
3、我国在第几届奥运会第一次获得奖牌?(第23届)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奥运会的数据。(板书课题:奥运会)
二、探究新知。
1、读取信息,了解数据。
出示课件:第25-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情况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出示三种统计图,分析观察。
(1)它们分别是什么统计图?
(2)比较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4)指名回答。
3、提问:
(1)哪一种统计图能很清楚地反映我国第24—28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枚数的多少?
(2)哪一种统计图能看出我国获奖牌枚数的分布情况?
(3)哪一种统计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评价。
5、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板书)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具体的数量是多少。
(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一个事物的增减变化情况。
(3)扇形统计图能表示某一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检测练习。
1、第87页的“练一练”第1—3题。(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2、填表(数学实践园地第2、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完后指定学生汇报,全班共同评价。)
四、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展示五届奥运会主会场图片和主会场容纳观众数据统计表。
如果要用统计图表示主会场容纳的人数,应选择哪种统计图呢?为什么?
2、出示课件:第24届至28届奥运会参加的国家数统计表。
随着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参加的国家也越来越多,我们应选择哪种统计图来表示参加的国家呢?为什么?
3、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参加的国家数已达到205个国家。这些国家就像奥运五环一样分布在五大洲。
应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这些国家在五大洲的'分布情况?
五、总结。
1、同学们,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不仅对奥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还对统计图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请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3、奥运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同学们,愿大家带着对数学的热爱,在数学的天空里越飞越高!!
板书设计:
奥运会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具体的数量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一个事物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表示出某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数学的教案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使学生经历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角的大小,能正确读、写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运用量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每个角相应的度数。
课前准备:量角器、课件
课前活动:打炮游戏
介绍游戏规则,学生游戏。
思考:要准确击中目标,什么最重要?(角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课件出示一个角。看大屏幕,这是一个(角)。
(1)、仔细观察,角怎么样了?(从中变小,然后在变大。)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两边叉开的角度有关系)
引入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角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研究角,好吗?
2.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直角、钝角、锐角4个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这就是我们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请同学们独立仔细观察,看看一量角器上有什么?我们看谁观察的最仔细,观察完后,把你观察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2)、汇报交流。找1~2名同学介绍
(3)、了解量角器的构造,揭示名称。
课件出示:1度角的由来。
请看大屏幕,最初的量角器是由18个小角组成的半圆图形,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也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后来人们为了更精确的量出每个角的大小,又把半圆里的每一个小角平均分成了10份,变成了10小小角,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看上去怎么样啊?密密麻麻的,突出显示,这样的.一个小角就是1度,显示两个。在后来人们为了使它简洁和美观,又进行改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课件出示量角器图)。
(6)、加深认识。拿着量角器和你同桌说说吧,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二)、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师小结:在角的大小比较接近时,用量角器量一量才能精确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演示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2个角的测量方式,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测量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说明:测量时角的一边,如果和内圈0刻度重合,我们读刻度时就要从内圈数起,如果和外圈0刻度重合,我们就要从外圈0刻度数起。
3、总结方法
同学们真的会量角了吗?
课件出示: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看谁量的又准又快!
(1)、独立测量。
(2)、集体订正
2、坡度练习
课件出示:例1的两个角。
(1)、请你估计一下,这两个角一样吗?
(2)、量一量。请你量一下38页上面的两个角。
结论:角的大小和这两条边没有关系,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组成的,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设计意图:训练设计的量不在多,而在精。重复、机械的量角活动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安排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注意误差知识的介绍)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提高量角的技能,提升学习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角的什么知识?(补充课题:角的度量)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
课下延伸:这是一副三角板,请课后量出每块三角板的每个角的读数,然后加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的教案10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小故事:春天来了,树林的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小兔、小象、和小老虎聚到了一起。它们拿来了自己的三角形,但是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是最大。你一嘴,我一嘴,谁也不能说服对方。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今天你们就当一次小评委,帮助他们三个评比一下。你们说谁的三角形大?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回答1: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
2:或不知道。
师:为什么比较的是面积?
回答2:不知道或者知道。
师:那比如老师的这个本子和黑板哪个大?
师:那就是说明它占面积大,这图形就大。对不对?同学们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
同学:····
师: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解决他们三个人的矛盾,也来解决你们的困惑。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引出题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的学习当中我们接触过哪些平面图形,那么我们是否还记得如何求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了?
同学: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也可能回答不上。
正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底*高
师:孩子们,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与这些图形是否有关系吗?让我们也当一次科学家,大胆的猜想一下。
师:到底哪个同学猜想的对呢?
附4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回忆一下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了?(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
师: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看看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出来,来大家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纸板,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看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两个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下。然后告诉老师怎样剪成的。
再次强调:看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两个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对角线或者不知道
师:老师进行引导是沿着对角线
同学:两个三角形相等·····或者其他
师:对的孩子们,两个三角形是相等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用a和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同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 * b
师: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呢?
同学:······
师:三角形的面积=( a * b )/2(老师纠正一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同一个的) 师:那同学们理解除以2吗?
学:不知道或知道。
师:因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到两个三角形,所以除以2.
师:孩子们,我们提升难度怎么样?大家怕不怕?好,那我们开始了啊。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讨论 :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
(2)拼摆图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来拼。 由学生独立完成。
讨论: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好样的孩子们你们太棒了,这样有难度的题都难不倒你们,给你们自己掌声。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似乎很难达到这方面的效果,针对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的评价显得平淡无味,很难聊表心意。正如以上老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的评价一样,在孩子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后,老师通常会给予表扬,有时也会忽略了学生的回答,继续往下走,但是这样的课堂会激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吗?答案,貌似是不,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学生最爱听的,如果一个老师一直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搞“一刀切,齐步走”总有让学生失去对老师表扬失去兴趣,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老师的千篇一律的口头表扬已经彻底失去了兴趣了,为此我个人认为表扬学生时不要总是局限一些老生常谈的表扬话,有时候可以通过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至于对那些学困生老师的表扬更不能大众化,如果有学困生主动站起来积极回答问题,那老师可以
说:“今天你又有进步了”、“还需努力”、“再细心一点”、“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等,而不是一般般的评价,只有用激励性的语言,树起他们的自信心,才能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只要老师充分利用好对学生的评价,才能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教学,让学生爱上学习,
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巩固新学的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45+5471-3435+24
6l-4529+5629+41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2000年2816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200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数学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半圆形,知道2个半圆形合起来是1个圆形。
2、能不受图形的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准确地找出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规律
2.半圆形拼图,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藏宝图
1、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在我们的教室里藏着许多的宝贝,如果你们要想找到这些宝贝呢,必须先找到藏宝图,
你们想不想找一找藏宝图呢?
2、教师引导幼儿找出半圆形的藏宝图。
教师:小朋友找到的藏宝图能看出藏宝的地方吗?为什么?
(原来圆形的图从中间撕开变成了2个半圆形。)
二、思考想出探宝办法
教师:请小朋友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藏宝图变成完整的图呢?
引导幼儿想出办法:两个半圆形合起来变成一个圆形。
三、感知半圆形
给每位幼儿一张圆纸,让幼儿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用手摸摸半圆形是怎样的,
然后轻轻地告诉旁边小朋友。
四、利用游戏加深幼儿对半圆形的认识。
1、趣味练习
请幼儿从中找出半圆形。
2、依次出示图形卡,分别请2位幼儿比赛看谁最快找到半圆形。
五、拼图活动。
1、出示用半圆形拼成的图片,引导幼儿利用大小、颜色各不同的'半圆形拼出好看的东西。
2、拼完后告诉旁边的小朋友:我用几个半圆形变出什么来。
8.中班主题半圆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表演,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半圆形(圆形二等分之后所形成的图形就是半圆形)。
2、知道2个半圆形合起来是1个圆形。
3、让幼儿能不受图形的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准确地找出半圆形。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故事头饰。
2、大量半圆形、图形机器人1张、半圆形拼图1张、图片卡3张。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表演。
1、表演活动。
2、故事后:老师:“哎,狐狸,狐——狸。”(狐狸不回头并走出门口)师问:“狐狸干什么呢?(拿不到奖品)为什么狐狸拿不到奖品呢?它的奖券哪里来?……(引导幼儿说出故事的内容)
小结:原来圆形的奖券给狐狸从中间撕开变成了2个半圆形。
二、幼儿进行故事表演。
请2位幼儿分别扮演狐狸和小松鼠,老师当山羊进行表演。
故事表演到最后,山羊对狐狸说:“狐狸,你别急着走,想拿到奖品去跟小松鼠商量一下吧,想想办法?
小结:两个半圆形合起来变成一个圆形。
三、发给每位幼儿一个纸圆,让幼儿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用手摸摸半圆形是怎样的,然后轻轻地告诉旁边小朋友。
四、利用游戏加深幼儿对半圆形的认识。
1、示图片卡,请幼儿从中找出半圆形。
A、先出示一张图形卡,全班幼儿一起找出半圆形;
B、依次出示2、3张图形卡,分别请2位幼儿比赛看谁最快找到半圆形。
五、寻找图形游戏。
1、出示机器人图形,让幼儿看看哪些是半圆形并数数一共有多少个半圆形。
2、拼图活动。
出示用半圆形拼成的图片,引导幼儿利用大小、颜色各不同的半圆形拼出好看的东西。拼完后告诉旁边的小朋友“我用几个半圆形变出什么来”。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数学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生2:(个)。师:比较一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数学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体验感知10以内数量不同组合的可能性、变通性。
2、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大、中、小不同的圈若干。
活动过程:
1、做游戏前有一件事情要做,打招呼。
今天我们玩这个游戏是有规则的,每一个圈里只能站一只小羊,如果小羊站到圈里,老狼就吃不天小羊了。
教师放圈的同时让幼儿数几个圈?6个
2、第一次游戏:在幼儿争抢进圈时,教师说:有时候让一让大家的安全都得到保障了。(突发事件,养成教育。)
师自言自语我怎么一只羊也没抓到?幼儿把上说:你拿走一个圈就能吃到羊了。教师马上和他握握手:谢谢你,帮我想了一个好办法。(突发事件处理)。
板示:6,6代表6只羊,-代表什么?
3、师问:拿掉一个圈,为什么能抓到羊?
有没有办法,让一个圈里躲几只羊。拿出大圈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说的清楚拍手
用二字表示:大小
4、新规则有了,大圈里躲二只羊
要想6只羊都有地方躲,要几个大圈,几个小圈?
幼:6只羊,5只圈,试试看
教师要求,要会玩还要会说。
5、再试一试,4个圈能放6只羊吗?玩一玩
说道理,他们是怎么躲的?6只羊最少用几个圈?用什么样的圈?
10只羊呢,考考你们,最少用几个圈?(5个)还能少吗?(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伴说时要听好,有时候听也是学习)
幼:减少羊的数量(师说不行);用再大点的圈;
6、看看有没有大圈,大中小一个大圈里站3只羊,试一试,玩一玩,只玩了一种没玩够,有什么办法,再想一想,你有其它办法吗?如果14羊,今天14个孩子一起玩,最少要几个?回去玩一玩。
活动反思:
1、感知不同组合的可能性,拓宽他们的思维,组合不仅是二个数组成一个数,在孩子不断解决问题中来思考的,对发展孩子思维是有帮助的,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
2、在这个活动中,关注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例:不但知道还要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说出自己想的对孩子发展有一个助推作用,抽象的符号,从形象到抽象转变的方法,表象符号,绘画,动作的方式,展现数学思维,能把内心思维通过外在的表达出来,今天活动的形式是游戏化的,老师在集体活动中是有预设目标的`,老师在关键的部分进行小结。
活动建议:
1、数学最难设计,敢于突破,颠覆了以往数学活动的设计,当10个圈出来时,数学活动不主张太难。去让孩子去个别尝试怎样?太难,快乐就会降低,让每个孩子操作一下,尝试的过程,数学是自主建构着,可能性的支持,不要求一节课有一个结果,而且推广会难些,个别、集体有机的结合,感性的积累,放给孩子,各种尝试,就知道各种物品的关系,低结构高结构手拉手。
2、跑上来讲规则,再说一遍,第一第二,听清楚了吗?心里要放着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有一个等待,一个重复,4个圈能放6只羊吗?这是一个坎,可以先来3个,再来4个,从易到难,尊重孩子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的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平移在学生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在介绍平移时要注意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现象并体会他们的特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直观的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三、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感知平移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
1、怎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
2、平移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生活中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平移)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师: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根据你们昨天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看看画面上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平移现象有观光梯、缆车、话题、小汽车。
师: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用手势来演示给大家看?
师: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课件出示)
同学们认真观看。
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那现在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先向右平移两步,,再向左平移两步。(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呢!你能用你桌子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学生自己用桌子上的物体做运动,然后集体交流汇报。
通过刚才大家的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平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平移的定义。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它的(形状)、(大小)、(自身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平移现象。
(三)巩固提高(出示房子图)
师:这里有几座房子,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移移看!
学生交流汇报。
小房子师朝哪个方向移动的?怎样运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
师:说的真好!瞧!(出示平移的特征)
七、知识应用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两只蝴蝶,两只小乌龟为什么不连?(方向不同)
其实,再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处处有平移,比如:我们在学习美术时,也能用到平移。
八、走进生活,欣赏图形的运动。
九、小结
平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后大家可以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画一画,剪一剪,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课后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而且还必须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以及活动集体探究出平移的特点。再次,通过小房子的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学生举例说明小鸟的飞行也是平移现象吗?我没能够给与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只是让他再好好思考。我感觉在突发事情上,还是教学机智不够。
2、激励性语言还是不够丰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案01-14
数学小学教案12-15
数学公开教案02-03
初中数学 教案02-24
数学排序教案10-17
数学定理的教案11-18
数学口诀教案12-14
数学教案12-30
数学加法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