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属于他们是什么做的单元部分的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材料很难系统的认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些材料,了解它们的特点。在课上,可以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认识和研究材料的性质,从而引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其它几课的兴趣,近而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目标中的“关注与科学有关得不偿失社会问题”的相关条目。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寻找人造材料与其原料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明白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教学过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将学生的汇报适量板书。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探究新知: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个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7)、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8)、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认识空气流动就是风,从而体会到风的大小、冷热,认识到大自然的风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学情分析
科学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任务就必须对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与分析。其中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发展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借助媒体的实验方法,推断空气流动可以形成风。
(2) 通过对教室里的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知道教室里的空气也在流动。
(3)认识流动空气就是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得越快,风越大;空气流动得越慢,风越小。
(4)能说出大自然中不同的.风,并认识它们的好坏处。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过程,体验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究过程。
(2)能根据假想的答案,自行设计观察空气流动的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认识科学存在与周围世界,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精神。
(2)养成保持室内空气流动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空气流动与风之间的联系,即“空气流动就是风”的真正理解。
教学难点
借助观察受风影响的可见物运动情况来观察教室里风的运动情况。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4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
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
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三年级科学优秀教案6
课 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重 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难 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
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