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1
第一课时;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
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
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二百、()百、()百、()百、()百。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五百、()。
(3)三百三百地数。三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4)四百四百地数。四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5)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75869010051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
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①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②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
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480521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
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2、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6○20xx○62100○8975○57
二、新课教学活动出示教学例3:小鸟叼卡图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
①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
①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③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459○456730○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做一做。
①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②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
②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
(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四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375309420200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二、讲授新课师:
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右起第四位,万位在右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右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个(一)、十、百、千、万......
数位:万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位
2356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这个数是由(2)个千,(3)个百,(5)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3分=()秒4时=()分120分=()时60秒=()分1分30秒=()秒2时40分=()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形成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策略。经历探索减法验算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资源:
投影、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切课继续来学习怎样更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请学生们看图后,完整地口述题意。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请说一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像刚才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思考。但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只有相互联系的条件才能求出问题。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1)理解题意:女孩比左边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可以分别给3个人取上名字。
(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说说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5、小结。
解答像这些题目时,要先理解题意之后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顾“练习五”第1题。
注意了解全班的速度和准确率,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
2、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几百。
602 398 799 101 209
3、把下面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 797+296 498+307
(1)学生们进行估计,老师相应板书。
提问:为什么用约等号?
(2)将3题的加号,改为减号,请学生们估计老师依次板书结果。
(3)提问: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它的结果?
(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注意“≈”的书写格式。
5、完成“练习五”第3、6、7、8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彩纸剪好的衣裤若干。
学具准备:每生1-6 数字卡片各一张、5角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践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场乒乓球赛,同时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乒乓球比赛活动中有关的几个数学问题。请大家准备好5角钱,准备买票入场。(学生操作──在桌上摆5角钱。)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拿的是几张几角的?(学生回答各种拿法。)
师:噢,你们想到的5角钱的拿法可真多,真是棒极了!那我们就一起买票进场吧。
二、动手操作、体验新知
出示课件:(乒乓球赛场)
1.感知排列。
师:比赛前,运动员想请你们为他们编号,愿意吗?
要求:①请从1、2、3三张数字卡片中每次选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的号码,不许重复;
②三人一组,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人摆数字卡片,看哪组编的号码最多。(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回答所编的号码。)
2.讨论排列方法。
师:怎么有的组编的号码多,而有的组却编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学生自主探索后教师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①:先摆3个数,再把它们换位,一共有6 种方法。方法②:先把1摆在十位,再把2 和3 分别摆在个位,即摆成12.13;再把2摆在十位,把1 和3 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21、23;最后把3摆在十位,把1 和2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31和32,一共也有6 种方法。方法③……
3.评议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摆法。
4.感知组合
师:好了,我们把排好的号码发给这些运动员吧。(演示课件:发号码情景。)
师:运动员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你们替他们选取运动服,你们乐意吗?
(课件出示:运动服:红上衣、蓝上衣、黄裤子、绿裤子。)
师:你觉得可以怎样搭配衣裤呢?
(小组讨论,动手摆一摆,然后指名在黑板上集中呈现搭配好的衣裤组合模型。)
师:同学们想出了4 种搭配方法。第一场比赛有三个运动员上场比赛,下面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欢迎运动员上场比赛。(鼓掌)
(课件演示:三位运动员穿好学生设计的服装在乐声中闪亮登场,互相握手问好。)
师:瞧,他们还在互相握手问好呢!同学们想一想,有三位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得握几次手?小组合作试一试,体验后再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如果每两位运动员打一场球,三位运动员要打几场呢?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观看比赛吧。
(出示课件,师生观看乒乓球比赛录像。)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师:比赛结束了,该向运动员发奖品了。
(出示课件:奖品──奖杯)
师:奖品都准备好了,如果再给它们配上颜色,那就更漂亮了。谁能给奖品图案涂上颜色?如果给你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在奖杯的乒乓球、支架、底座这三个部分,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奖杯?
(先让学生尝试,再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反馈的'情况,课件演示6种涂色方法。)
四、总结全课、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教师在课堂上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乒乓球比赛”主题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
上课伊始,教师就组织学生摆一摆,加强外部操作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为运动员编号、自主探索不漏号、不重复的编号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索的成功或失败。
3.转变角色,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就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变不平等的“家长式”师生关系为“学友式”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真是棒极了!”、“你们乐意吗?”、“选择你喜欢的摆法”等教学语言都体现了教师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在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中探讨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一年半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乘法口诀九九表背的很熟。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2、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性。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要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学结论。
2、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注重问题的探索性,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进度:详见教学进度表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习,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师:老师的身高,用到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米和厘米)谁还记得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厘米呢?你们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习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师:(出示吸管)小朋友们都有一根吸管,拿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估计一下。吸管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估计的准确吗?用尺子认真的量一量。
学生量一量,说说结果。
(吸管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它们是统一长度单位10厘米。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设计的第一次“让学生估测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够现实,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这样便于课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有效的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课程改革实验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创造者,把教材看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2、认识“分米”
师:老师告诉你们:吸管的长度是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在你们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长的一段,用手比一比。学生用手比一比。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你比得准确吗?可以把吸管放上去比比看,仔细看看并记住1分米有多长。闭上眼睛能想象出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想出来了再睁开眼睛用手势比给同桌看一看,互相用尺子量一量,看谁比得更准确。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请小朋友用眼睛仔细地找一找吧!看看自己的身体上、学习用品,也可以想想一些教室里的物品和家里的'物品。
(由于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在认识“1分米大约有多长”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探究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那么多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那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吗?找一找,米尺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2分米从哪儿到哪儿?5分米呢?
指名指一指。
师:想一想,分米和米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在一起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
在找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0—10是1分米,从30—40厘米是1分米,从15到25厘米也是1分米,不仅是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方式)
4、认识毫米
师:刚才,大家吸管测量得非常认真,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根较短的铅笔,用尺子量量铅笔有多长?
学生量一量,汇报。
师:刚才大家量的铅笔的长度有的是整厘米数,有的是几厘米多几小格,有的是几厘米少几小格,请你们看一看尺子,仔细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学生数数,说说。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老师把一厘米放大了,我们一块儿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共同数出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师:1厘米中有10小格,谁知道每小格的长是多少?对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可以写成1mm,谁能说说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现在,谁能再准确的说出你刚才测量的铅笔有多长?
学生说说。
师:1毫米大约有多长呢?拿出1分硬币,先看一看硬币的哪一部分长度大约是1毫米?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看得对吗?对,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你能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一分硬币,(平放)把硬币小心地取出来,看一看,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铅笔的长度是不同的,在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一定是整一数时,在内心能产生一种思索,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于是就自然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另外,学生有了“1分米”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使课堂节奏有松有驰。课改后,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设计要有弹性,根据课堂进程,及时变化。由于可能有部分学生课前就知道一些毫米的知识,在介绍毫米时,要根据当时孩子们的状况及时调整,学生可以自己认识的事物教师不要越俎代雹。)
5、小游戏:“神奇的手指”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好)请把学具轻轻向前推!游戏的名字是:神奇的手指。注意听清要求:仔细看老师的手指,先闭合,然后慢慢张开。如果你认为手指之间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就及时喊停,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估计得最准确。
教师手指闭合,学生估测,教师注意用工具检测学生估计得是否准确。
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玩游戏,注意用工具及时检验你估计的长度是否准确。
(当学生情绪渐落到低潮时,教师要注意设置一个或多个情景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来形成一个新的学X。在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后,由于学具较多,学生又有爱动爱摸的天性,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浮躁的情绪。让学生收拾好学具,用动感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巧妙地调控课堂,更是对所学的长度单位的系统整理。)
三、回顾整理,交流收获。
师:大家游戏玩得真开心,下课以后,大家还可以继续玩!现在,注意看黑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四、实践应用,巩固反馈
1、判断。
师: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判断,这些话说得对吗?
数学书厚约5毫米。一拃长约10分米。小红身高138厘米。课桌高约7厘米。1棵大树高5分米。跳绳长2毫米。
2、估一估,量一量。
除了判断别人的话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及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全班交流。
(数学来自生活,自然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而且也让孩子们对数学更加有兴趣。)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漫游魔术王国》09-22
二年级数学教案01-14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数学教案02-2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7-2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2
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03-25
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