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六年级科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必备】科学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2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 1 ~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 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 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 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 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
7. 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 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 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 交流汇报。
4. 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 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 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 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
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二、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四、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科学教案 篇5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吃过水果糖,今天我们来做个吃水果糖比赛游戏。把同样大小的两颗水果糖分发给甲、乙两位学生。设定条件是:
甲同学放在口里含着不许动,让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学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许舌头动,牙齿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结果是:甲同学吃糖果度较慢,乙同学吃糖果速度较快。
师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吃糖果慢,一个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板书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探究新知:
1、实验一:是否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的维生素B2片〈黄色,最好是带有颜色易溶于水的药片,便于观察〉放入盛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设定条件是:同时放入药片,水温一样,水量一样;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强调设定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对比公平与公正,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是:经搅拌的那杯药片溶解的快,未搅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实验二:水的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将温度不同的同样多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设定条件是:药片一样,水量一样,都不搅拌或都同时搅拌〈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水温不一样。
实验结果是:冷水中的药片溶解的慢一些,热水中的药片溶解的快一些。
3、实验三:是否粉碎溶解物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取两片同样规格的维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时放入盛同样多水的杯中。
注意实验设定条件是:①药片同样;②水同样多;③水温一样;④都不搅拌或同时搅拌。不同条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实验结果是:粉碎了的药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药片溶解的.慢些。
三、师生共同总结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1:我知道了溶解时搅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搅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2:热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学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颗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师启发:谁能全面总结一下,溶解的快慢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4:我来总结: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溶解物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有关系。
学生5:我今后在溶解时,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体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热水中再快速搅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搅拌就可减慢溶解的速度。
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兴趣真高,不但能积极参与实验,而且能积极思考问题,认真总结所学知识,还能与现实生活联系,科学学习就需要这种学习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的是及时肯定评价,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巩固教学效果,首尾呼应
老师:现在你对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6:我知道了。牙齿咬就是粉碎糖块,舌头动相当与搅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当于热水。所以溶解快的几个因素:粉碎颗粒变小、搅拌、热水,都具备了,这样一来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许动就缺少了粉碎、搅拌的作用,则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师: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对书本知识学的好,还与实际生活小事联系,理由谈的很充分。
五、课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盐溶解替换成维生素B2片来溶解,因为是黄色药片,观察效果更明显,增强了直观感。
2、把课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内容调整到开始进行吃糖果比赛游戏,使授课导入顺畅,又节省教学时间。从学生最熟悉又喜欢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设疑吃水果糖快与慢的因素有哪些,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兴趣,为学生实验的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笔。
3、反复强调实验的设定条件,就是要保证实验两种对比的公平与公正,确保实验结论的准确性。科学实验结论不能出现误导和偏差,一定要事实求是,这是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科学教案 篇6
学习要点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学习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2)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 考察计划展示会
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学习目标
(1)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怎样进行
(1)考察计划展示会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2)评选最佳考察计划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籍及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2.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潜望镜的文字、图片资料。
2.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条形纸盒、粘纸或双面胶、美工刀、镜子或镜片等。
教师准备:
1.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文字资料。
2.自制简易潜望镜。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玩镜子玩出了好多有趣的科学道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
生(齐):记得!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用两面镜子看到了窗外用眼睛直接看不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做到了。
师:上来说说你们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边演示)我们是这样做的:两个镜片,一个斜对着窗外要观察的景物,不断调整另一个镜片的角度,最后就看到了窗外的景物。现在看到了,大家过来看看吧!(教师指派几个同学观看)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从刚才这个小组的做法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我们做的“传光游戏”,当时我们用了4面镜子。
生2:我想到了潜艇上用的潜望镜。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潜望镜就是利用两个平面镜做成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竖起大拇指)他说得很有道理,潜望镜就是利用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反光)原理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潜望镜的秘密。
2.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潜望镜的资料,结合自己对潜望镜的认识,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资料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通过交流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知道潜望镜开始只是用在潜水艇上,后来又发展到陆地上,主要在军事上用的多,这是我们小组找到的一张潜望镜的图片。
(学生到实物展台上展示图片——一张潜望镜实物照片)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我读给大家听:
潜水艇通过调节浮力达到潜浮的目的。1897年,莱克建造了一艘采用双壳设计的潜艇。当时所有的潜艇潜水后只能盲目地行驶,只有当潜艇升到接近水面时,才能够通过舷窗看到水面的情况。莱克设想制造出一种既不易让敌人发现,又可以在水下看到水上情况的仪器安在潜艇上。他买来一大堆各式镜子,试着制造。1902年某一天,他偶然地找到了正确的组合。他希望看到的街道和海港清晰地展现在他眼前。后来,他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找一位光学教授合作,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组装方法。他把它装在他制造的潜艇上,这就是后来固定的和可旋转的潜望镜的前身。至此,潜艇才第一次有了眼睛,再也不用在水下的黑暗中盲目游动了。
师:通过听这个小组找的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原来潜水艇上没有潜望镜,后来是一个叫莱克的人发明了潜望镜。
生3:我还知道莱克从1897年制造了潜水艇后就研究潜望镜,直到1902年才制造成功,用了五年时间,说明他很有毅力。
师:你体会得很深刻,很多科学研究和成果需要科学家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毅力和精神。
生4:我从中知道了潜望镜是用很多镜子做成的,而且必须正确的组装才行。
体的呢?它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每组桌面上的简易潜望镜(牙膏盒自制型)揭开它的'秘密吧!
(小组合作,有的先用简易潜望镜观察物体;有的在仔细观察简易潜望镜的外部形状;有的小组在小心的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并在纸上绘制简图;有的小组正在结合搜集到的潜望镜结构图讨论潜望镜的构造……)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和收获?
生1:我们小组发现潜望镜里有两块玻璃镜片,这两块镜片是这样放置的(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简图)。
师:也就是说这两块镜片成什么角度?
生2:我知道,是平行的。
生3:反光的面是相对的。
生4:资料上说镜片与水平线成45度角。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我们还发现潜望镜的长短不会影响观看的效果。
师:你是说哪一部分?
生5:竖着的部分。横着的部分不能太长,长了影响观看的范围。
3.动手制作,应用实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潜望镜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生(齐):想!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给大家提点建议。
生1:用牙膏盒做潜望镜的身子,在上下相对的侧面分别挖一个正方形的口,然后将镜片放到里面。
生2:我反对,镜片不能放进去,要在盒子边上开槽,将玻璃镜片插进去。
生3:最好用胶带粘好。
师:镜片怎么放呀?
生4:成45度角。
师:还应注意什么?
生5:用小刀时要小心,别割伤手。
生6:插玻璃片时也要注意,最好用砂纸打磨一下,或边缘粘上胶布。
生7:做完后将外壳美化一下,最好涂成“迷彩色”,写上自己的名字,免得丢了。
师:同学们刚才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老师这也有一个制作潜望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实物投影展示)。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了,好,下面同桌合作制做一个潜望镜,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潜望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潜望镜的秘密!
师:这个秘密揭开了吗?
生(齐):解开了!
师:谈谈你的收获吧!
生1:我知道了潜望镜是根据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制成的。
生2: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还自己制作了一个潜望镜。
生3:我制作的潜望镜非常漂亮,而且效果很好。
生4:我的潜望镜是在同桌的帮助下做成的,要不我恐怕做不成,我很感谢他。
生5:我知道了潜望镜的发明过程。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由于时间关系,课后可以继续玩一玩你们制作的潜望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改进。另外,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
(1)、调查了解,真正的潜望镜是什么样的?
(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识记相关知识点。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录音机(二胡、笛子、军号等交响乐合奏)、橡皮筋、自制乐器。
教学方法:启发式的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班级:602班
教学课时:45×1
教学流程:
一、揭示主题。
先让学生读相关课文,讲述声音的产生,识记相关内容。
1、识记后播放三种乐器的录音,意在利用录音机再现优美的合奏声音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把自己喜欢的乐器说出来,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学生的自制乐器。(展示:音乐罐、吉他、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做柳笛挖孔等等。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四、制订计划
1.画小组路线图: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 例如:“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怎样行动。
2.绘制乐器结构图:
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3.识记:管弦乐器的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4.作业处理:p20 第一、二两大题
五、板书设计:
1.黑板中间上面板书课题。
2.左边板书管弦乐器的分类。
3.右边板书识记的内容。
4.空隙间为副板。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必备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模板03-27
小班的科学教案01-08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学教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