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推荐度: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第71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
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晰生动的情境图中出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463保留整数、把1.463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463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的指导者。本节的教学我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而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实现高效率学习。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人问题情境
教师板书:
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
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
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学习新课
1.例1 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4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4米=4毫米)
(2)师移动0.004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0.04米=40毫米,原数扩大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板书:0.4米=4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4米=4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板书:……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出规律来吗?
在同学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looo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反馈:初步应用规律具体说明小数大小是怎样随着小数点向右(左)移动而变化的。
完成105页“做一做”及106页上面的“做一做”。
下面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多少倍?
3.72(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72(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37.2(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缩小100倍) 0.506(缩小1000倍) 50.6(缩小10倍) 0.0506(缩小10000倍)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ooo倍……
4.引导初步解决问题。
应用上面的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位置就可以了。
(1)试把0.65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启发学生得出:把0.654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6.54;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65.4;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得654。
(2)同理把43.9缩小10倍,l00倍各得多少?
43.9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4.39;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0.439。
5.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数点移动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填空。(投影)
(1)把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倍,得( )。
(2)把8.7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这个数就比原来( )倍。
(3)把142.5缩小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2.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各扩大多少倍?
0.8 1.25 4.036 8.73
3.下面各数,如果把小数点都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7.3 5.94 0.248 125.6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l一3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谈话:刚刚开学,同学们都制订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请大家打开书第6页,我们一起看一看,小明他们几个人制订了什么样的读书计划?在制订计划中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 探索算法
1. 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插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女孩说:这本书共192页。小明说:我每天看32页。问题:小明几天可以看完?)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是怎么看书的,提问: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计划呢?让学生自己计划每天看的页数,为后面学习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提供数据。
提问:怎样列式解答上面的'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9232)
如果有学生提出小强每天看页这一条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小强要几天能够看完这一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其中最好包含需要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的。
2.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算理。
(1) 探索四舍法试商。
提问:怎样计算19232的商呢?先列出竖式。(板书竖式)
提问:19232与前面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启发: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呢?(可以)应该把32看作多少?(可以看作30)
提问:为什么可以把32看作30来试商?(32比较接近30,所以,可以把32看作30)
教师在除数32上面用红粉笔板书:30。
再问:想一想19230应该商几?(商6)
讲解:这个6是19230的商,是不是192 32的商呢,还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说这是试商。现在用6和除数32相乘。请大家接着往下算,把计算过程写在书上。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大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谈话:通过计算我们知道,试商得出的6就是19232的商,说明试商正确。计算完成后,为了保证计算正确,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下面请大家独立验算。
指名完成验算,并安排学生把例题中横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谈话: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把除数32看作3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41,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3,可以把它看作几十来试商?如果除数是64呢?
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几十几就看作几十,老师可暂时不纠正。
(2) 探索五入法试商。
利用学生提出的小强每天看39页这一条件,或教师自己提出这样的条件,让学生计算小强看这本书,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谈话:大家独立计算,有问题可以与同桌商量。
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帮助学困生。
反馈:你是怎样试商的?
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把39看作30来试商;把39看作40来试商。
讨论:为什么要把39看作40来试商?
提问:刚才我们把除数39看作40来试商,如果除数是57,看作几十来试商?68呢?76呢?
师生共同填写表格(表略)。
比较:通过计算19239,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和19232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不同点:把32看作比它小的整十数来试商,把39看作比它大的整十数来试商。)
3. 归纳试商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板书: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一)]
同桌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把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 巩固运用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谈话:书上把这几题的将除数所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用的,以后我们解题时可以把它记在心里,不要写出来。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 完成练习二第2题。
指名读题后,提问:每天从17:00播到17:32表示什么?
4. 拓展题。
出示:2565□
(1) 要使商是4,□内可以是什么数字?(2)要使商是5,□内可以是什么数字?(3) 能不能使商等于6?
四、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3页的例3及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教具准备:小数加减法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4.5十2.60.49—0.27 3.6一1.8 0.9十1.5
2—1.6 4.5十0.70.34—0.07 4.6十0.3
2.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8十3.207=6.80—4.179=18.327十27.573=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进行检验;让计算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最后指名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并提问:“谁能说一说整数三个数连加怎样列竖式?”
使学生明确整数连加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值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讨论例3怎样列连加竖式。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板书。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前两个加数怎样写,教师先板书:
6.08
12.3
这时提问:“第三个加数9.72怎么写?”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学生结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整数连加列竖式的经验,说出小数连加列竖式也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进行计算。教师把板书写完整,并告诉学生运算符号与整数连加竖式的写法一样,也要写在最下面一个加数的左边。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订正时,再把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遍.
验算之前,教师可以提问:“整数连加怎样验算?”再向学生说明,小数连加与整数连加的验算方法一样,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然后让学生验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验算时,列的竖式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
2.做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先做第1小题,检查学生列的竖式是否正确。算完之后,指名说一说是怎佯算的。重点纠正出错的地方。
做第2小题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分步列式计算。可以让学生先试着列式,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7题。
1.做第3题,做题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提问:“怎样理解‘装订图书比修理桌椅少节约了3.7元’这句话?”然后再让学生分步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做第4题,向学生说明除了第l小题,其它小题都要分步列式计算。教师对个别问题可直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问题要在集体订正时重点说一说。
3.做第5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把每步计算的得数填在方框内:
4.做第6题,让学生把得数直接填在书上,先不要求速度。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学生以后在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再出下面一些题目,要求在3分内完成。
4.6十2.7=6.9—2.5= 0.38十0.45=
2—1.4=3.5十0.6=0.6—0.7=
0.48—0.29=7.4十2=0.05十0.39=
5.做第7题,做题之前,教师要说明题意,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再计算。找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教师行间巡视,检查学生复名数改写成小数是否正确。订正时,让计算有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提醒学生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习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页。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学完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乘法的基本技能,以及对中间或因素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也有所掌握,所不同的是,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活动,自主发现并总结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尝试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不同计算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数的特点,采用简便的算法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创设实践的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创造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素相乘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开心吗?(开心)上节课,我们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好不好?(齐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
2、听歌曲《谁唱歌》, “谁唱歌儿喔喔喔?”(公鸡)谁唱歌儿“咯达咯达咯哒”?(母鸡)什么时候母鸡会“咯哒咯哒咯哒”地唱歌呢?(生鸡蛋的时候)同学们想一想,关于0的运算,我们学过哪些呢?(复习有关0的运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在乘法运算中有关0的特性,(板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呢?
3、(热身)口算:35x2= ? ? ? 19x5= ? ? ? 250x5= ? ? ?140x6= ? ? 160x30= ? (让学生观察160与30有什么特点?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发现:这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根据这个特点进行口算,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以及依据。
2、怎样进行笔算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在本子上试一试列竖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能力)。
3、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列竖式,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再让其他学生说一说,黑板上的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4、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这种简便的方法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让学生来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
(1)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3、再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5、考考你:哪一种算法更简便?(让学生巩固:列竖式时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6、让学生观察106和30这两个因素的特点,106的中间有0,30的末尾有0。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探究:列竖式时有简便方法吗?怎样列竖式更简便?让学生上黑板做,并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7、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究:106中间的0是否能省略不乘、不写吗?学生发现: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如果因数中间的0不相乘、不写的话,积就会少了一位数,积就会比原来小。得出结论: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和另一个因素相乘。
三、知识运用与拓展
1、火眼金睛,比智慧:先让同桌互相讨论,找出题中的错处, 改正。再请学生上讲台指出错处,并改正。(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拓展:(看视频)计算故宫的占地面积:每个足球场的长110米,宽70米,故宫的占地相当于90个足球场那么大,故宫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领略祖国的博大与壮观,开阔视野,情感熏陶,激发探究热情)
四、谈收获,质疑
1、请学生谈收获: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1、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3、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因数中间的0一定要和另一个因数相乘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
3、唱《“0”的儿歌》:先听《如果开心的话,你就拍拍手》,再唱《“0”的儿歌》(知识点与音乐整合,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五、布置作业
1、寻找生活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问题。
2、完成书本第49页练习八的第4 、 5 题。
板书设计:
课后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复习导入生动、有趣,而且为新课作针对性的铺垫,整一节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这个过程,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探究新课以及进行练习巩固几个环节,让学生上黑板演算、分析计算过程,学生不但得到了锻炼,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其中,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看视频,了解故宫的博大与壮观,进行情感熏陶,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知识,把学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素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方法)灵活地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在谈课堂收获之后,打着节拍齐唱《0的儿歌》,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的深度小结,以儿歌的形式,灵活有趣,增强记忆。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例1、第97页例2,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理解并掌握数位顺序表
2. 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 教学小数的数位的顺序表
(1)复习整数的数位表
指名学生讲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什么叫做小数的数位?
②小数的计数单位哪最大,它和整数个位间进率是多少,那么表示十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第几位,这个数位叫做十分位。
③表示百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几位,这个数位叫什么,它所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④表示千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几位,这个数位叫做什么,它所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⑤再往下还可以有万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数较多的不常用,我们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
小结:实际用时小数和整数常写在一起,这样的数也叫做小数,小数点左边的部分就称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就称小数部分。
2. 教学小数的读法
(1)教学例1
①总结读的方法
②强调读小数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括号内的分数读法不需要掌握,只要认识小数表示的含义。
(2)完成课本第97页做一做题目第1题。
读出下面的小数
2. 5 0. 4 7. 26 0. 085 340. 09
着重指出小数部分的读法
3. 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2:写出下面小数
教学中强调
①写小数时,小数部分完全按照小数的读法写出每个数字,不能有遗漏。
②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
③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修订本)第26页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
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9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习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习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习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我执教的一节市级分片公开课,本次公开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转变学习方式,加强有效学习。而转变学习方式主要是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方面转变。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2
设计说明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都紧紧围绕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究烙饼最省时间的方案的过程,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本节教学设计采取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烙的饼吗?谁亲自烙过饼或看过家长烙饼?能给大家说说烙饼的过程吗?怎样烙饼最省时间呢?(指名回答)
师:为了节省烙饼的时间,人们想出了很多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烙饼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105页例2)小女孩的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准备晚餐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如何实际收集数据,如何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请同学们分享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整理出活动清单: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外出旅行。
2.了解大家最喜欢的活动,我们需要进行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讨论如何进行统计。可以采用举手数、划正字等方法。
4.请小组推选出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通过数一数举手的人数,统计员得出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做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收集数据时需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5.各组汇总出每种情况的人数,并进行分类整理。让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各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做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6.将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请同学们给这张统计表命名:“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填好每种情况的人数,并填好合计人数。制表时间也需要注明。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7.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8.我们通过统计了一个班的情况,得到了相关的信息。我们是否已经得到足够的准确信息呢?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我们需要继续进行其他班级的情况的统计。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分析与探究:如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
一、引言
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学生在周末最喜欢做什么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到统计存在于他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本文将会探究如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
二、统计双休日活动情况
今天有许多听课老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考虑到了一个问题:老师们在周末最喜欢做什么活动?我们要如何进行统计呢?
以下是我们的统计流程:
1.请每个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了解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2.请每个小组合作,商讨如何进行统计。
3.学生们汇报说他们将会如何询问老师关于这个话题,着重要求学生有礼貌。
4.学生们调查记录老师们的喜好,收集数据。
5.填写统计表并汇报统计结果,我们得出了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周末活动情况的两张统计表合并在一起,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学生们将会把他们所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之中,实践中学习、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会投入到活动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统计方法,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最后的数据对比分析中,学生们预测得到了准确的结果,并且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推理,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种统计方法
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南京地铁造地铁时,颜色选择调查统计表,我们发现选择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蓝色;在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上,我们发现中国、韩国、日本和伊朗获得了最多的金牌。
通过展示这些统计表,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应用统计方法的场景和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方法,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统计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且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知识。
四、结论
通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统计,我们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方法。在学生参与的统计过程中,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判断力,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第三部分:选取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分析
1.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分析
2.南京旅游人数情况统计表分析
【评析:这些例子与学生实际情况切合,使学生更有兴趣去分析,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民主精神。】
第四部分: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的区别是什么?
ii.教材上的三个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每种球类活动的喜欢人数分别有多少。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哪个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iii.制作统计表需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讨论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这种用教材教学的方式很生动活泼,让学材有生命力,尤其是对原始数据表和数据统计表区别的讨论,增强了学生们对统计过程的认知。同时也通过比较,强调了每种方法的优越性,并提示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选用最适合的方法。】
第五部分: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情况,请统计一下。(学生统计失败)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了)
ii.要计算车辆通过情况,需要怎么做?
1.需要分类。(确定要统计的车辆种类)
2.如何收集数据?
3.如何整理数据?
4.如何制作统计表?
5.对结果进行分析。
iii.讨论如何快速统计。(如何分工)
iv.汇报分工情况,对活动有什么感想?
v.从统计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例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空气污染等)
【评析:本节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通过生活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过程,最终通过应用解决问题,达到了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适度介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4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的产生。
(2)认识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会用小数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具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让两名学生测量黑板长度。(用米作单位)
2、交流测量结果,展开讨论。
3、引导小结:
在测量时,得到的结果往往不能用整数表示,就需要一种新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
③谁来说说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1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分米呢?
板书:3分米米0.3米
5分米米0.5米
②说说0.3米和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两位小数。(出示米尺)
(1)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1厘米,是米,也可以写成0.01米。)
板书:1厘米米0.01米
(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厘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厘米呢?
板书:3厘米米0.03米
5厘米米0.05米
②说说0.03米和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3、认识三位小数。(出示学生尺)
(2)在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
③④谁来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板书:1毫米米0.001米
(3)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毫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5毫米呢?
板书:3毫米米0.003米
5毫米米0.005米
②说说0.003米和0.005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象刚才小圆点后面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两位的小数叫两位小数……
三、抽象概括:
1、概括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1)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
(2)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几分之几?举例说说。
2、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启发讨论)
(1)米里有几个米?米里有几个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2)因为整数和分数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都是10,所以这些分数也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个位的右面,用一个小圆点(小数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
四、巩固应用
1、学习例1:
(1)思考并讨论:
1角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8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元。
(2)交流汇报。
2、P86 “做一做”
用分数、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填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4、练习二十(2)(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11-09
数学小学教案12-15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1-05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数对教案01-18
小学数学乘法教案04-18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02-14
小学数学方程教案02-14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减法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