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观后感

时间:2022-04-15 15:19:02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非你莫属》观后感(精选13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你莫属》观后,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你莫属》观后感(精选13篇)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1

  对我这种20余年来日渐不适应电视的中国病人而言,如果不是因为在微博上经常看到有网友在传播《非你莫属》的节目视频,这档由天津卫视筹划和组织,在每周日21时15分开播的天津卫视求职节目,无异于火星人办的一档节目。

  最近,因为《非你莫属》节目进行中,发生一来自法国的海龟被文颐下三滥的法语整晕厥,主持人张绍刚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反以落井下石的心态,当场讥讽这位名叫郭杰的求职者"是在表演",而遭致拥有1371万粉丝的新浪微博达人李开复,在网络上公开号召抵制这档既变态又恶俗无比的节目。

  相信所有看过这档节目的人,如果你敢说自己是拥有起码平等意识的现代人,估计很难不对这档节目产生恶感:12位高调出镜招人的老板,端坐在一把把犹如权力象征的大椅子上,放任一个靠插科打诨制造笑料的.主持人,以极度自恋的语调,几乎无时无刻都在用语含讥讽之意,来给求职者制造一个又一个难堪的话题。尽管那12个前来招人的老板中,不乏潘石屹这种在招聘那位清华博士时说话极有分寸感的温文尔雅之士,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那些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土财主们,大都却像浅薄无知的文颐那样,个个在节目中的表现,只能用"胸中蕴蓄如草芥,口中谈吐如市井"来加以描述。

  坦率地说,如果说天津卫视确实要办一档展示国人丑陋大全的节目,我们对《非你莫属》确实无可厚非。因为这档节目把国人中普遍存在,诸如小人得志忘乎所以,有钱的王八大三辈,撑眼说瞎话不脸红等劣根,已经展示得近乎淋漓尽致了。

  例如,眼下在李开复的微博上,就有一组贴图,在确证那位诠释小人得志忘乎所以神形兼备的张绍刚,是如何瞎说一套,又怎样瞎做一套。

  这组图片说的是,在一期节目中,张绍刚这样谆谆教诲求职者:当有人摔倒了,"你应该先把他扶起来。你要记住,你不是个主持人。你是个人!OK"

  可是,也就在张绍刚那次主持节目的进程中,当这位法国海龟郭杰被招人的土财主文颐,用那些只有她自己能听得懂的半吊子法语整晕时,这位瞎说一气非常在行的张绍刚,竟然以幸灾乐祸的心态,极为轻佻地讥讽这位海龟:"你不是在表演吧?"并放任这位求职者瘫倒在地。

  当年,我的文盲老娘曾谆谆教诲过我这样的道理:当你病的没路可走时,千万不要去求助那些从骨子里看不起你的人,而宁可去向陌生人家讨饭,也强似饱受遭人白眼的滋味。你穷,一定要穷的自在,你饿,也要饿的有点骨气。

  可是,如今我们看看这档《非你莫属》的求职节目,N多求职者如过江之鲫,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天津,不仅毫无人格尊严遭受那些如文颐一样的土财主居高临下的鄙视,而且,还得接受小人得志忘乎所以的主持人张绍刚,以变态的言行加以当众羞辱。这是不是从某种意义上,凸显了当下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施虐与受虐的常态?其恶俗与不堪,亦足证国人精神境界的新低?

  幸好,我们还拥有一位李开复,敢公开号召抵制这种恶俗不堪的节目,这也从某种意义上,确证我们这个族群还不是十分令人绝望。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2

  我今天收看了大型互动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中国传媒大学专场。

  有一位应聘者叫梁硕,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实验专业。她长得胖乎乎的,很可爱,脸上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她语言幽默,表达能力好,看的出她来应聘的目的很明确。她有爱心,心地善良,很关心奶奶的身体健康,感觉学医很神圣,所以选择医学专业。

  她的课外生活很丰富。她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娱乐活动斗地主比赛,荣获第一名,她还参加过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等。她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打工,参加了业余班培训。丰富了她的职场销售经验。

  她总结了自己的`三个优点:首先天天开心,身体健康是工作的前提。然后对自己选择的职业非常感兴趣。最后以非常诚恳的态度来面试。

  梁硕非常有亲和力,很聪明,而且还有很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被老板团称为“校园奇葩”。

  质朴的梁硕不是貌美如仙,却赢得全场老板的青睐。梁硕并不是以北大的招牌来面试,却应聘成功了总裁助理的职位。她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诚恳的态度。

  梁硕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3

  无意中的网上闲逛,碰到了江苏卫视的《非你莫属》节目,一看就搂不住了,一口气连看几期,对应聘者颇有感触。

  首先,自我认知不够。

  中国已然为市场经济国家,从《非你莫属》节目就是提供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双方的中介服务。资方通过企业的核心价值来吸引劳方的选择,而劳方通过个人价值来吸引资方的选择。那么,到底劳资双方知晓否各自的价值呢,资方可以,而劳方却不然。这就是《非你莫属》存在的价值。提供一个劳资双方展示各自价值而双向选择的平台。劳方在这个平台的表现,令人担忧,尤其是80、90后,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知,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不过,类似《非你莫属》的应聘,是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的非常好的途径与方法。但一次两次远远不够。

  其次,职业规划缺失。

  每个人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而满足个体的需求。而两者又是成正比的。所以应不断提高个体的社会价值,来不断提高个体社会服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个体需求。那么,这个不断的量变,若达到我们期待的质变,这就需要我们有清晰可行的职业规划。而当下社会大部分人,无意识的随波逐流。如果是随大波,方向性是对了,利于发展。如果是随小波,情况就不妙了。职业规划就是个体社会服务顺应社会发展而推波助澜,方可实现个体价值。

  最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这三观决定着不同个体和群体。非常非常重要。科学教育固然重要,但对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道德伦理教育更重要。并且与生命同在。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4

  《非你莫属》节目我只看了两期,只能简单谈谈我对这档节目的感受。

  虽然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在“粥多人少”、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求职者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更多的时候是用人单位选求职者,只有具有优秀特质的求职者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那么什么才可以视作具有优秀特质的求职者呢?在这个节目中,根据求职者的表现和老板的点评,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求职者要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这个“表达”不仅仅表现在求职者表达观点的时候语言的流畅度、仪态的得体度,更体现在他的观点的思想上。如果他表达观点时有内容有重点,总能吸引到用人单位的注意,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可以较轻松地获得用人单位的欣赏。用人单位特别不喜欢讲话毫无逻辑、毫无重点的求职者,因为用人单位连你最起码的求职意图也了解不了;第二,求职者要有较丰富的经验,这个经验不管是实习经验也好还是社团经验也好,统统可以算作的他的一个经历,这是谈资的基础,我刚才说的第一点就是建立在这一点上的。有了这些经验,求职者至少可以证明你的某些能力得到过锻炼,同时也说明你是一个敢于尝试不断挑战的人,是个行动派。这些经验中至少有两三件是成功的,如果都是失败的,恐怕用人单位也没兴趣继续听下去;第三,求职者身上其他某一点或几点较好的潜质,比如说求职者表现得很有亲和力,就算他的其他能力不算突出,但亲和力这一点也为他增了分,说明他未来能在公司的团队里与员工相处得很融洽,又或者说求职者是一个思维清晰但节奏很快的人,用人单位很可能将你挖来,作为“以快打快”销售的新尝试。

  当然,对用人单位而言,这些优秀特质只能作为招聘求职者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用人单位还需要继续考察求职者的态度,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求职者是否是个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办事的人,用人单位拒绝那些总是空谈大道理却不能具体到公司实务的人,在我看到的节目的其中一期中,有一个工人出身却来招聘企业总顾问的人,张口上来就谈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之类的理论,虽然很同情他因为知识有限而造成的眼界狭隘,但不得不说这样的人是无法胜任企业总顾问的,更别谈都没这样的'一个职位,还不如从工人岗位一点点踏实干起慢慢往上升,收获更多;第二,用人单位总是喜欢听话的、忠诚的员工。对求职者来讲,就需要他向用人单位表现出他应聘岗位的真诚。同时,对求职者来讲,表现他真实的性格及真正的能力更有利于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以上的“三个特质,两个态度”只是我在看节目时对未来求职的一些思考罢了,根据各人求职的实际情况,还有其他的一些能力和素质值得注意。并且如果你雄心勃勃,想要自己创业,大可不必遵循这些条条框框,承受风险却不必迎合用人单位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不管我们的未来想做什么,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蓄积力量,待到时机成熟奋力一击。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5

  最近,《非你莫属》炒得很热,对于节目主持人和boss团是不是尊重求职者,有没有真正考虑到求职者在面对他们的非难时的心情,我不想做什么评价。让我深受感触的则是,不管是谁,既然站到了那个舞台上,自己有没有准备好迎接台上的一切,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反客为主。

  以前,我是不看《非你莫属》的,因为看过《职来职往》,觉得他们都带有一定的表演色彩。不管你曾经干过什么,学历高低,或许,只要你人够好,就会求得职位。近来几天,闲来无事,看了几期《非你莫属》,印象最深的则是大学生专场一期,求职者大都是硕士、博士,当然,每个人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可以说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深受boss团欢迎,每个人都是争聘对象。记得有一名男生,叫李一舟,本科、硕士在湖南大学,博士在清华念得。自己一直带团队做设计类项目,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只是他本该完成的可以说是任务,不足以我们大惊小怪,但是,从上场到结束,他的侃侃而谈,是有针对性的与老板们的交谈,()却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当主持人问到,怎么练得什么都能谈呢?他说,是个人爱好,还有一点,是自己比较喜欢和比自己牛的人聊天。像这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能加入自己独特见解的一个人,再加上他的健谈,有哪个老板会将他拒之门外呢?李一舟申请的是实习岗位,他给老板们锚定的工资是,不低于6000,没有人认为这是贪心,反而会觉得是比较少的。相比于那些正式工作时只能拿到5000工资的硕士、博士们,这无疑是个好的结果。

  他是博士,我们还是本科,所以不对比。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的人都在干些什么?我觉得很悲哀,不要说我们是本科,如果是这个状态,就算我们上到了博士,又能怎样?关键是我们就没能力上到博士。

  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风气,我承认,我们学校的学习风气很不好,考试风气也是!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很后悔在高中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认真了解和区分大学之间的不同。既然选择了这儿,能做的也只是不断提醒自己,要记得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不管环境怎样,都不能放弃!

  看到有些人无忧无虑,我也很羡慕,但是又能怎样,我有我自己的路。如果没追求、没理想,那么怎么样也都无所谓了,可是现实条件不允许我这样做,否则,我会心怀愧疚一辈子!

  趁年轻,多多努力!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6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准确来说是初中的时候吧,就觉得自己懂得特别多,身边的好友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他们看来,我永远是那么的懂事,明事理,我看问题也是辩证的,多角度的。每当他们遇到不开心或是很迷惑的事情总喜欢找我交谈,谈完之后,他们都会有如释重负之感。那个时候我心里觉得特别的开心,总觉得我能给朋友带来帮助,随后一直开开心心,到出外工作。

  刚出来工作的时候,觉得特别的迷茫总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总是不安于现状,从一个产线普工到产线干部,到半工半读,学设计,到平面设计师,到现在的网页设计师,一路走来觉得自己虽然没有走出最好的一条路,但至少没有走错,所以有时候想想觉得挺自豪的。其实就算这样自己还是有些不满足,但此时的不满足非彼时的不满足耶,现在似乎已经没有去学习了,只想着更好的,但没有去想自己本身有没有这个能力,慢慢的发现自己好像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才华了,当看到一个好的人或好的事的时候,总想把他描述一翻,但发现总也说不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样子,这是我文思枯揭的表现,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丰富提高自己了,很少看书,很少反思自己。总以为自己的这些经历已经够了一样,正因为这样,自己变成了一个说得多做得少的人。

  不可否认我的确会说,但自己觉得自己好像一们语言的强者行动的弱者。我去面试的时候,十有九家公司都是对我很满意的,甚至在我找到工作了之后还有人电话来叫我去他们公司说他在面试了很多应聘者之后还是对我很满意,他说我提出的要求他们都答应,这些现象,说明至少我在面试的时候还是做到了让他们满意,让他们认为我是个不错的人。但是实际工作中呢?

  从总体上来看,我的确也完成的'工作,并做得还算让上司满意,可是当自己静下心来问自己的时候,其实我自己更本没有用全力,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没有这样,而且我还时候常的和其它同事一样,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虽然说的比较少,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我深知道如果这样事情是做不好的,虽然一般情况都还差强人意,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学到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昨天晚上看了一期“非你莫属”,这是一个职场真人秀节目,我非常喜欢,我觉得在里面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看求职者的同时,我学会了看人,学会了看自己,在听老板们点评的时候,我也相当于得到了指了,但是看这个节目很久了,几乎每期都没有错过,我只是觉得学到了东西,但是没有学以至用,直到昨天晚上看到了一个求职者,我觉得自己和他像极了,他是典型的嘴巴很历害,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他似乎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当在场上的老板们也看出来的。

  然后每一关他都受到了老板们的一些“指点”,我越看越沉默了,我看到了自己,当然最后这个应聘者也成功的去了他想去的一家公司。从中我想到自己真的和他好像,自己迷糊了好几年了,一直没有用全力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对待自己的工作,虽然也过的还可以,我深知道如果我对自己全求严一点,我会做得更好!

  每次都有什么感时候,我总想把他写下来,觉得写下来了会很深刻,然后自己就会身体力行,但是每次都没有,是因为自己太懒了,但是这次我做到了,我知道文章写的不好,但至少我走出了第一步,我以后会坚持这样,也希望朋友得会支持我,希望我的事能给你们一些启发,请大家监督我,最后给大家说一句,“非你莫属”这个节目真的很不错,建议大家去看看!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7

  看过了几期《非你莫属》这个节目,怎么说呢,我挺喜欢这个节目的。每期都会有4位求职者,他们要面对的是商场上的强者——那12位来自不同集团的BOSS,这些BOSS那咄咄逼人的问题,会使有些初出茅庐的求职者乱了阵脚,也有些曾经身经百战。

  太多类型的人,有的成功应聘,有的自行放弃,有的很遭拒绝,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与他们的人品,他们的学历,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表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重要的其实是人品,没有那个BOSS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个人品极差的人,而且没有哪个BOSS会重用人品差的人,除非那个BOSS的脑袋被秀逗了。

  学历尤为重要,高学历就是通往好工作的通行证,他可以为一个人将来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求职者中有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有打工仔,有曾经薪水很高的人,往往每个BOSS都很重视求职者之前的工作生涯,只有到社会上实践过得,经过历练的员工,才有更多的阅历,才能更好的完成一项工作。

  一个人性格好坏,现场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的是BOSS们对其印象分的高低,如果BOSS们对求职者的印象分高,那他就很有可能多一条出路。

  总之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的确,人只能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不断的升华自己,超越自己,最后才能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

  大家一定都羡慕那些BOSS,可是谁也说不清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付出,付出了不一定就有大的回报,但不付出连小的回报都没有。

  人的能力其实是无限的,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更美好!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8

  今天看了《非你莫属》这个求职节目。这个节目显然很火,点击率一直很高,我也很喜欢看众 Boss掐架 .但是今天这一场( 9.19期)我感觉有一些Boss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某种情况下会对求职者产生严重心理障碍。

  今天有一位特殊的求职者,他的特殊在于他是一位【北大生物学系】的肄业学生,本来可以硕博连读,但大三就肄业了。为何选择了肄业站在了这个舞台?据求职者自己说是为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同时又为了了解社会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最后毅然放弃了多数人羡慕的很好的学习机会辗转职场挣扎。

  他的故事有些离奇,公开表露的信息又很难令人用通常的思维去理解,因为在中国多数人眼里,北大还是有极大光环的。尽管北大已经不是当年的北大,但硕博连读又不用交学费,而且未来【正常】情况下还会有很好的高薪的工作可以谋得。在一个"公考"都吃香无比的社会,这是颠覆性的决定。

  为此,职场的Boss们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指责其行为草率,更有人要他回学校上课,还有一位嘉宾更狠,说他这么做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中国自古以来不缺好为人师者,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居高临下用通用的价值观来评判人的言行,用道德的说教美化自己的价值观,这有没有问题?

  中国的学生为何缺少创意,缺少创新精神,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所致。中国目前市场经济的掌控者其实是40岁左右学历为大专的一群人,在各个行业里都差不多。本科和硕士这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人,博士现在多了,但是在70年代那批人里面极少。今天的很多博士都是在工作之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文凭,其中不乏类似唐骏这样的机会主义者。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文凭买卖交易市场就很兴盛了。

  中国社会究竟还是一个注重学历而轻视能力的国家,大学的宽进严出状态并没有使大学生脱离最初价值观的束缚变得视野更宽广,所以要求求职者与Boss有相同的价值观并认为那样的求职者才是可用之才,这是一种苛求的状态。我记得网上有一篇报道说清华有不少高材生去了寺庙修行,被痛批浪费了人才。我又同时在思考美国人的思维逻辑。因为今天的微软创办人当年本科也没有毕业,但是他创造的社会财富要比很多人多得多,比尔盖茨的经历和故事是否适合这个社会,还是它本来就是个案?

  我同时又听到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在玩物丧失的故事,大学成为泡妞和玩乐的天地,学业倒成为副业,因为即使从名校出来的学生也很难看出任何不一样的闪光点,专业技术能力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和现实存在很多错误的理解,更有很多大学生哀叹,大学四年根本没学到有用的东西。()一进入社会立刻茫然。

  如果一味的指责学生恐怕是容易的,因为总可以找到经过学习后成才的例子,然后告诫他是因为你努力不够。但是同时可能这种指责也必然忽视了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功利性教育的普遍存在。因为即使学可能也糟粕太多。

  接受正规的教育当然是好的,在一个学费高昂很多人还上不起大学和没机会上大学的现实里,谁也不能说读大学受教育没有价值,关键在于怎么样教育!也不能说学习没有意义,关键是如何学习和明确学什么?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善于学习总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更大的角度讲,一个人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一直到老都需要学习。

  按照通常的理解,这位北大生物学学生选择肄业是错的,同理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的北大高材生柳志宇的选择是错的',哈尔滨医科大的正阳的选择也是错的,进入【北京龙泉寺】的诸多天之骄子都是错的;北大毕业生选择回家养猪更是错的;选择应聘做清洁工的大学生也是错的,连韩寒也应该是错的,因为韩寒高中都没毕业就离校了。因为他们都是在毕业后离开普通人的价值理解范畴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区别只是比尔盖世和韩寒成功了。而他们还在路上。

  那么读大学——毕业——找到一份理想职业——成功,这之间的逻辑一定成立?【职业没有高低贵贱,读了大学不一定成功,也不是当了官发了财就是成功】【读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成功人士对这几句总是认同的,但是对于与众不同的职业之路的选择为何就不能认同?这是价值观的矛盾。

  在另一个求职节目里我看到这样的现场,一个当过保安家境贫寒只有初中学历的男人求一份创意策划的工作,所有的达人嘉宾都说他没有教育背景是不可能做策划工作的。更有人认为他来错了地方。难道他应聘做保安才是正道?其实今天中国做策划做得最好的那批人没几个是专业出身。一如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当年的马云其实对网络还一无所知,而且学的也不是计算机。

  总有一些人对人生的理解与众不同,但是生在中国,年轻人面临的中国式说教是最多的。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欧洲北美教育发达的国家,这几乎又不存在问题。因为几乎不会有人觉得选择不一样就是错的,不会有人认为读大学就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知道在美国有很多大学生选择休学几年先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修完学分拿学位。】在成功只看结果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会说你在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值得欣赏的,这个过程完全可以不一样。

  但是这名学生站在中国特色的《非你莫属》里得到的肯定太少。而打击却相当明显。职场老板们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误区。

  有一位女Boss问他,"你有目标吗?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的理想就是10年后我的公司可以上市".有这样理想的年轻人应该得到什么养的评价呢?那位女Boss的回答是:"这从来不叫理想,这叫做梦!"

  我不知道做梦和理想之间有多大的区隔,不做梦的人成功的比率是多少?梦想即使离现实很远,这样的梦难道就不该有就该遭到批判?只有脚踏实地才是值得鼓励的?

  【脚踏实地】常被人用来当做教训年轻人的常用词。脚踏实地确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处事方式和原则,但是把它当标签贴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显然是错的,因为这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和不同的特质以及环境和机遇的影响,也曲解了脚踏实地的概念。脚踏实地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但并不是按照别人的价值观在相同的路上走。把脚踏实地狭义的理解为循规蹈矩是按部就班是错误的。

  我们今天的中年人基本上就是当年背着手坐在课桌后面听话的一群人,得到的灌输远比自己的想象的要多得多,这是危险的。大多数听话的脚踏实地者早已经陷入了平庸而无法自拔。联系到今天中小学负担重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孩子在接受【死的知识】方面远多于国外的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少的可怜,单一和雷同。因为已经习惯了灌输的大脑,难以跳出常规思维的怪圈。

  怎么样才算是脚踏实地呢?老老实实念完书,然后找一份工作,不要见异思迁认真干上10年20年算不算脚踏实地?按此逻辑,那么工作一两年或者几个月就【跳槽】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好高骛远的不脚踏实地的,这和欧美国家职业者一生平均的跳槽换7到8份工作的经历相比,中国平均更换4份职业的数据可以说明,中国年轻人其实都是脚踏实地的,不脚踏实地的很少。但是相对【脚踏实地的中国人】并没有在科技文化创新方面比西方年轻人有所超越,相反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停滞和倒退。倒是近20年出国的一部分【海龟】因中国的开放和机会多选择回来后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非中国化的价值思维和令人欣慰的价值取向,这些东西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网络的巨大发展使没出去的国人也大开眼界,这使得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越趋激烈。

  任何人有梦想都是应该肯定的,带着梦想求职的学生决不能简单定义为是不脚踏实地的人。每一个人的背景都有差异,成长的道路或有不同,产生的价值观也因人而异。一个努力找工作的学生凭什么就认为是不脚踏实地呢?一个肄业的学生就一定是脑子有问题吗?肄业的学生难道就一定没机会成功?这样的认识显然过高推崇了大学教育的价值。稍有水准的人都会认为,大学只是一个平台,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和选择人生。

  中国人非常需要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洗礼,仅仅靠上政治课和书本学习是不够的,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并予以合理的认同。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根本不能让学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依靠学历分数衡量学生的成功概率是不对的(学生只有统一的答案)。相反有可能扼杀了很多值得培育的好的Idea和苗子。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潜质值得发掘,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产生不了伟大的科学家,也产生不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这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更令人担忧的是产生不了人格完善的健全的人。

  职场也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但是用固有僵化的价值观去教育年轻人如何看待成长成功和人生之路可以休矣!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9

  《非你莫属》做的很成功,因为他有足够的要素来吸引观众,把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就业找工作这个题目非常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就是抓住了公众最想了解的东西。从栏目本身来说,非常值得肯定,因为他给参与的求职者一个机会,相对来讲机会很大,因为有十几家公司同时面试,比我们平时只面试一家成功率要高很多,对求职者来说非常好。而且对于看节目的求职者也是个非常好的参考。

  首先是对主持人言行的担忧,他叫张绍刚,原来是一个央视法律节目主持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的'一个主持人,转行到了一个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娱乐节目做主持,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当然他也具备那样的能力。但是从看节目中发现,张绍刚一些言行很不妥。

  还有对企业老板的看法。不可否认,这些老板都是社会的精英,成功人士,他们是某个领域的权威。我从节目中发现一个想象,这些老板通常都会对求职者问他们认为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果求职者的回答跟老板们认为的答案稍有出入,就一顿打击,其实这恰恰映射出我们的教育本质,那就是老师教的都是对的,学生只要死记硬背那些定理就好了,不必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不对的,对老师也是不敬的,他们的权威不能有任何挑战,而我们这些老师和老板们也非常乐于如此。

  还有就是,看这个节目,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做网络、投资、培训、时尚、视频等等新兴产业,有很多都已经是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了。几乎没有制造业的企业,或者说做实业的企业很少。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10

  非你莫属这个节目真是越来越偏离主题,这些来当嘉宾老板都不是真的要来招聘,第一给自己品牌打广告,然后就是坐在评委席对来的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评头论足,找出各种能找出来的缺点全面否定,中间穿杂这主持的插科打诨、有意暗讽。真正来求职的人其实根本说不上几句话,一个来求职的小姑娘在诉说的时候被老板和主持插话你一言我一言的否定,结束以后说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全部没有表达出来。我认为这不是要传达的职场思维和企业文化,也没有给想面试入职的人群一个正面的影响和例子。它表达的思想最突出的':你只要站在比别人高的职位,就站在了比别人更权威的地位,就有了否定别人各个方面包括性格思想人际这些于专业无关的地方。它将人生分割成一个个奖项、业绩、作品、经历,一个人剥开了一斤一斤分析入哪个锅做哪道菜,再将这些切割揉捏成一千一千计较增减的职位。老板将自己的反应与思维看做是求职的正确宝典,这些依旧是当今社会的阶级地位的映射。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11

  今天看了最新2集的奇葩说,嘉宾是张绍刚,想起以前曾经的一档求职节目《非你莫属》,就因为张绍刚的主持而放弃了,没有再看过。

  张绍刚是一名主持人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硕士生导师。关注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的人知道,对于求职嘉宾的评价和选择本应该是属于在座企业高管的工作,主持人则应该是属于中立的、中间调和的角色。而令观众诧异的是,张绍刚作为主持人利用自己在舞台上的话语权优势不断对求职嘉宾发起质疑和挑战,不断先于并引导各位企业高管对嘉宾做出评判。这无疑已经超出了一位主持人工作的本分。当然,这也是后来一系列雷人事件的根源。《非你莫属》是求职者的舞台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讲台,求职嘉宾是个性鲜明、各有千秋的成年人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学生。张绍刚总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评判别人,这可能犯了主持的忌讳。

  对于嘉宾在台上晕倒扶还是不扶,该怎么扶这件事,张绍刚在舞台上的言论和行动完全相悖。他批评求职嘉宾,作为一名主持人,如果有求职嘉宾在台上晕倒,应该什么都不要说先去扶起嘉宾。然而,当真正的求职嘉宾在他面前晕倒的时候,他却说了一句全民共愤的"你是在表演吗"。在言语上以道德、礼仪等绑架求职嘉宾是张绍刚的拿手好戏。而对于自己不懂得或者是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张绍刚似乎总有一种莫名的怨恨,因此他会去百般嘲讽。网上曾有人分析这是他高度自卑所造成的自大。多段视频显示嘉宾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总能激发张绍刚的无名怒火,接下来就是一番看似符合逻辑却毫无根据的说辞和打击。道貌岸然,利用主持人话语泄私愤

  自大之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主管臆断,并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而如果这一特点在一个主持人身上出现就会被加倍放大。因为主持人和来访嘉宾之间拥有着完全不对等的话语权。更何况在《非你莫属》的节目中来访嘉宾都是求职者。或许,在张绍刚的观念中:我认为不对的其他人也会认为是错误,我不喜欢的在座观众和企业高管也不会喜欢,因此,我要代表所有的人发声,对求职嘉宾进行批判或者中断他的发言。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还特么还不起玩笑。

  言辞犀利、刻薄的主持人并非张绍刚一人,但像他一样饱受诟病的人却不多。对于媒体人而言,语言是一门艺术,深刻的批判不一定需要粗暴的语言。张绍刚似乎总在以自己是耿直boy的理由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然而,崔永元、白岩松、汪涵等主持人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表现观众有目共睹,有没有简单粗暴呢。张绍刚甚至连自己在愤怒时的表情都无法控制。所以,他退出主持人的`圈子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作为一名主持人,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始终透露着三个字:"不适合"

  其实,不只是张绍刚,包括许多求职类节目或者选秀节目的所谓导师,都在披着教育和压力测试的外衣向嘉宾泄私愤。似乎,选手来参加面试或者竞选就应该接受指责和不公,就要忍耐。这完全是一种评委和选手不平等的价值观念在作祟。导致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承受能力不够。难道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都不懂?合理的质疑和有根据的批评当然是应该接受的。但是,面对无端的指责和庸俗的评判,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难道,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就能让别人对自己的人格为所欲为?(以上评论大部分来自网络)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12

  翻看综艺节目《非你莫属》,一个24岁男生求职者瞬间吸引了我,表误会,就像推荐人说的,这男生“外表长得敦厚又有点着急,但内里藏着一颗狂野的心。”单单他“说话有趣”这一点,上台不久,就让现场12位BOSS和观众笑了不下10次。

  一般情况下,求职者上台,先自我介绍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然后,主持人加入,你问我答的过程,也是求职者展现自身能力、建立第一印象的时机。很多求职者,在这一环节往往是老实地问啥答啥,或者就平铺直叙地讲讲自己的故事,趣味性差,很难让大家对他提起兴趣,更别说去抢人了。

  试想,一个完美的面试,一个成功的求职者,一个有趣的员工,不就是要让老板们去争先恐后地抢,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嘛!!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个其貌不扬的24岁小伙子,到底是如何成功把自己卖出去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把自己的故事有趣地讲给别人,在别人大笑连连、身心放松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将别人吸引过来。

  1、讲故事,看场合选词;公众场合,少用随意的口头词,客观中性方显高大上;

  比如,小伙子在陈述“被公安局抓过”时,不直接说“抓”,而说被公安局“处理过”;就这么一个词儿,角度和境界立马不一样了,“抓”是站在个人犯错误的角度,而“处理”则是站在公安局或更高机构等官方、宏观的角度,既体现了小伙已经与过去的`错误划清界限,超脱出来,且人生经验丰富,又把自己拉到与在场的人和气氛平等协调的地位。

  类似的栗子,还有,当陈昊挑战小伙子开的是“山寨”培训班时,问的是“这个行业比较容易赚钱,对吧?”小伙子回答的则是“这个行业……利润率比较高一些。”言语得体,符合现场情形。

  2、 借第三方观点,来表现自己:

  小伙子被公安局抓过的故事,本来已经讲完,末尾却用第三方公安局的话来了个总结:“你是我们这个火车站拉客里面,学历最高的人,本科。”用第三方的原话,既不脱离事实,又幽默风趣。

  这中间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引用第三方观点的时候,底气要足、话语掷地有声,千万不要唯唯诺诺、没有自信的样子,假如你自己都表现的没有自信,别人更不会认可你转述的第三方观点。

  换了别人,这环节估计是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完,虽然解答了“为什么被抓两次”的原委,但听的人也得不到什么更有趣的信息了。

  3、如果故事平淡,就“挖掘”出不平淡

  小伙子在讲述“倒卖自行车”这段经历时,强调了这样两个细节“从买旧自行车的地方,一辆一辆骑回学校去”、“如果是山地车就不一样了,要因人而异,如果对方喜欢山地车,就高价卖给他……”

  倒卖自行车,本是一个简单的进货卖货的故事,小伙子突出了进货的细节“一辆一辆骑回去”,体现了能吃苦能赚钱;还突出了特殊的山地车是怎么卖的,交易最好的一次是什么情况,这些故事,给人提供了更多信息,让大家觉得这小伙子身上还有很多更有意思的可挖掘的地方,对他产生了兴趣。

  4、当话题走向不利己,要善于转移话题到更有趣的故事上,毕竟,人们还是爱听故事

  小伙子讲到“帮同学找关系当官”,主持人当场问“这是什么行为呢?”,他主动承认“这是不好的行为”,讲述完过程之后,又紧忙加了一句“这是不对的”,让想教育人的主持人都一时没法插言。此时,对于小伙子,可以说正是危机伺起的千钧一发之刻。

  接下来,聪明的小伙子却立马把话题转到“原因是这样的,说说也不算跑题”上来,连主持人都被带着走了,然后就讲小时候看南方人下棋,跟他们学说话做事的经历故事,最后落脚到他“想了解人,想了解这个世界”上来,又拐着弯表现了自己好奇、开拓的勇气和精神,自此,话题成功转向利己。

  典型的“心机男”啊!不过,“用故事抓人”,无论是在讲原因、现象,还是自身经历时,总归是有用的。

  以上,从技术层面剖析了怎么讲故事,然而,所有这些,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心态要好。自信心要足啊,脸皮能多厚就多厚,玻璃心是不要的。

  关于心态,这里提一下我喜欢的一位诗人苏东坡,进退自如、超然人生,不管是官居朝堂高位还是被贬谪至穷乡僻壤,都能让自己跳脱出来,看得很淡,还能用诙谐的诗句总结自己,“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们虽不能像名人那么伟大,但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要学着“超然”起来。

  回首往事,面对犯过的错误,就当是荒唐可笑的恶作剧,不用过分藏着掖着;告诉别人自己的过往荣誉,可当作是在讲别人的进步,过分骄傲或过分谦卑,都有失分寸。

  《非你莫属》观后感 篇13

  从事电商,了解到一些信息如下:

  1. 以前觉得知名公司一定是高学历+高工资。其实不是。BAT的工资肯定比较高,技术两三年,三十万。其它例如58的销售,底薪有些只有2000.运营三四千。聚美优品司机2500。

  2. 知名学校不一定工资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盈科律师的待遇只有4000..当然工资的'增长速度一定比较快。

  3.互联网尤其是产品方向待遇会比较好:大专,三本应届毕业生,在微博营销或者产品方面有一定了解:六千。(都是应届生,待遇和清北差不多)面试会问得比较具体,例如:一万预算,要求一万个转发一万个赞之类的。如何增粉,尤其中小公司的老板,其实对这些有一定概念。所以是要有一定经验积累的。差不多的学校也有一些毕业五年薪水才3000,虽然是事业单位。也有应届生五六七的。。。

  4. 谈钱不伤感情:首先要对自己的价值有一定的判断力,最起码跟同学,或者同行多多了解。不要做出错误的判断。举例,一个高中毕业的销售。自己说自己很多销售方法(但是其实也没有多么高明)要求的薪水是2万,被boss们质疑了很久之后,仍然得到8000底薪。但这位销售域名的销售,顶多四五千。再举例,两位法学硕士,一位是政法大学,并且已经通过司考,待遇只有四千多,而另外一位是留学生,法学硕士,只有三千。我觉得要求八千也不过分。

  5. 清北本科,硕士,对外经贸大学应届毕业生5000+,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多。其它专业的一般比较不好找,如果互联网方向有一点实习经验比较加分。

  关于专业:

  1. 人大历史系硕士也只有4000,而且有很多专业限制。

  2. 很多重点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其实是不对口。但是优秀的人一般学习优秀,工作中也同样能学到很多。

  3. 很多人毕业几年之后,从事很多各种不同专业(相比之下我已经还好了)

  4. 什么专业 的人都可以做运营专员,产品经理。

  5. 知道自己要什么:比如有一个柏林大学硕士,不做技术,一定要做产品。百度说三十五年薪也不心动,所以职场有时候是兴趣为主导。

  性格也很重要。

  1. 反面例子:毕业工作5年,待遇才三千。自己想要什么说不清楚。

【《非你莫属》观后感】相关文章:

《非你莫属》观后感(通用15篇)10-21

夺冠观后感08-01

《战马》观后感05-26

姜子牙观后感08-02

后天观后感08-31

暖情观后感09-02

《八佰》观后感08-23

八佰观后感08-30

消防观后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