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说课稿 推荐度:
- 师说说课稿 推荐度:
- 师说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选】师说说课稿(通用5篇)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相继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朋友圈发布说说,用以分享生活日常和自己的感悟。还在苦苦寻找个性、独特的说说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说课稿 篇1
《出行的学问》一课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中的第三课。这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对学校和家庭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认路和寻路,让儿童们在生活中具备乘车坐船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并有相应的安全意识。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低年段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喜欢自己独立思考,探求发现,并尝试脱离父母自己出行。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交通图选择简单的出行路线,学会看站牌、路牌,以及寻路、问路的一般方法。
2、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周边的交通线路和起始站、部分途经地、终点站的名称。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3、知道乘车时要注意的安全和礼貌。
4、知道问路的基本礼貌和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在对学校和家庭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认路和寻路。让学生在生活中具备乘车坐船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并有相应的安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不想去旅游,想去哪旅游,找不到地方,怎么办,顺其自然的引出新课,通过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其次,让同学们通过手中的路线图确定自己小组应该走的路线,并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去体验出行时如何确定路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新知。
再次,我通过表演形式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出行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横道;骑自行车,不互相打闹,不并行攀谈;乘车时要注意文明乘车,主动买票等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同时,学生进行表演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表演技能,锻炼学生观察、说话和思维能力。
我还利用课件设计了 “欣赏”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稍稍放松一下,让他们畅游于绿色的海洋,花的世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更引发他们出行的兴趣,此时,创设小孩迷路的情景,并请同学表演该怎么办,同时注意强调问路时的礼貌和安全问题,衔接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教育知识、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最后的小结,我用笑脸、哭脸的方式测试同学的满意度,方式新颖,更清楚展示他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板书时我指出了出行的几个重点问题:路线、乘车、问路。直接明了地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利用课件、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兴致高昂地投身于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成功的创设了让学生全员参与的教育情境,在愉快中学习出行的相关知识。
师说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理发师》。
2、能主动地参与到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从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并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教学重点:
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适当的表演
教学难点:
感受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内容:
表演并演唱歌曲《理发师》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谜语:手
二、聆听
1、初听,老爷爷在做什么?出示课题
2、教师范唱,剪发时都发出了哪些声音?都是什么发出的?用动作模仿出来。
3、再次聆听,教师表演
4、学生动作模仿:当音乐中出现这些声音时用动作模仿出来。
5、读歌词,感受歌曲节奏及音的强弱。
三、学唱歌曲
1、随音乐模唱歌曲旋律
2、解决歌曲中的字音及”哎”字的情绪。
3、完整演唱歌曲
4再次完整演唱注意声音的控制
5、表演唱,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老爷爷此时的心情
四、音乐实践活动
1、个人表演
2、师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4、小结
五、总结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与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这个活动将语言与绘画整合。诗歌富有童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各种颜色变出的物体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此我选择这个教材,尝试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使幼儿多通道的参与。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幼儿喜欢朗诵儿歌。2、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大胆想象用画笔表现并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仿编诗歌。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学会朗诵。难点是用画笔表现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并进行自己画的内容仿编诗歌。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 为此次活动设计了课件、制作了魔术箱。
2、为幼儿提供了蜡笔、纸张等。
三、说教学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
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游戏法: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学习诗歌时我以看颜色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蜡笔画画时,我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的色彩。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彻。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课件。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说是魔术师?哪几种颜色在变魔术?等。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活动中集体讲、个别讲等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
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3、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观察户外事物让幼儿切身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
2、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动手变魔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尝试着用不同的色彩作画,大大激发幼儿的思维,为接下来的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五、说活动程序:
(一)自由探索色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颜色,萌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知道一种颜色可以变出多种物体,为下面学习诗歌埋下伏笔。
(二)学习诗歌。
此部分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游戏“颜色变魔术”,教师依次用各种颜色的蜡笔变魔术,让幼儿再次感受周围生活色彩的丰富。第二环节是幼儿完整欣赏诗歌。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欣赏诗歌,欣赏后启发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是利用课件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直观形象的课件充分刺激了幼儿的感观,引导幼儿更细致的观察,更深刻理解诗歌内容。第四环节是幼儿学习朗诵诗歌。首先让幼儿跟着课件朗诵,接着组织幼儿集体朗诵,最后请个别幼儿朗诵,这样注意到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第五环节是拓展幼儿思维,让幼儿想想诗歌中的颜色还可以变什么,为以后的仿编诗歌埋下伏笔。
(三)游戏“变魔术”。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五种以上的色彩作画,让幼儿带着已学过的诗歌到绘画中体验、感觉。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学习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加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对色彩的感觉。两者相辅相承。
(四)仿编诗歌
出示自己画的图片让幼儿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利用这些图片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什么颜色变出什么?”“有几种颜色变魔术?”通过这样的仿编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
(五)结束。
在此环节教师让幼儿一起收拾活动材料与诗歌结尾“回到盒子里,亲亲热热在一起”相呼应,旨在教育幼儿用完的物品要归位。最后为了巩固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设计了延伸活动,把材料投放在区角中让幼儿继续作画仿编诗歌。
师说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课标、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一、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
“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
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论证型立论文
(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
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
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
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1-03
师说说课稿11-26
【热门】师说说课稿11-23
【荐】师说说课稿11-22
师说说课稿【热门】11-20
精品师说说课稿11-19
【精】师说说课稿11-20
【实用】师说说课稿11-25
师说说课稿【精】11-21
师说说课稿【热】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