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解读心得 推荐度:
- 体育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推荐度:
-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 推荐度:
- 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 推荐度:
- 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新课标解读心得(经典)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解读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1
推荐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6 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常读书和常思考,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当然读书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坚决的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7 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5)
解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情境,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三、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8 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四、注重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综上所述,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2
一、了解新课程理念,增加学科核心素养意识
新课程对学科的理念进行了新的调整,注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注意运用活动课程,调动学生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在培训过程中,专家和一线老师,通过精神打算和深化挖掘新课程标准,结合新教材对课程李暖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相识到要想教好新教材必需仔细体会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仔细揣摩和探讨新课程标准,精确把握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进行仔细细心备课,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加意识培育,通过教学。立足大中小学按部就班,螺旋式整体规划,精确定位。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加学生社会理解和参加实力的提高。
二、仔细研读教材,吃透教程内容
思想政治教学必需依据课程标准,同时要精确把握教材,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化探讨教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仔细分析了中学新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化浅出的分析,既有理论高度,有结合详细教学实例进行展示,有助于我们熟识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编写思路,系统把握教材内容,从宏观层面去理解了把握教材,从而有助于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老师,应当熟知教学内容,把握教材学问脉络,系统把握教材,知道教材学问内在联系,形成教材学问网络。只有娴熟把握教程内容,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果。
三、驾驭教学方法,敏捷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线老师,不能墨守成规,应当结合新要求不断探讨新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本轮新课程培训,我也学习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我更好的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注意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要求,留意坚持课程内容或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在平常教学中,变更传统教学弊端,引入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通过采纳敏捷教学设计,仔细探讨教学方法,形成合理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3
在初步研读了新课标后,我有幸参加了xx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暑期专题培训,通过两天半的在线培训,此次活动由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与一线优秀讲师,带领大家深入解读与研究20xx年版的新课标,围绕“新课标”针对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进行研讨,让我扎扎实实地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通过线上学习,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要如何改进实施?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xx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xx年出版到20xx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xx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课标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养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的,知识点的学习只能作为阶段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提前预设,提升学生哪方面的素养,从真实情境问题出发,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的特点,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结构化整合,注重学习能力的迁移,举一反三,减负提效。
同时,新课标中还倡导要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很多孩子都觉得学了数学只能用在教室内,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绝不是孤立的。比如:数学的建系和地理、美术、建筑等学科可以融合,数学的数据统计和信息技术可以融合等。我们要勇于“跨”,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二、注重实践数学,提高数学素养
xxx教授在《聚焦核心素养强调综合、突出实践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讲座上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答案是“核心素养为宗旨,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课程内容要强调学科实践、强调综合,彰显课程理念的变化。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诚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在突出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即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让我领略到了诸位名师大家的无限探索热情、无穷教学创意和无止境的教学追求;这次培训,更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时代已经正式来临,我们不能只在一成不变的教学老路上埋头苦干,还要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前方和远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我们需要随时随地去拥抱变化,革新自己,勇于尝试。心中有课标,教学有尺度,让学生完整经历探究的过程,明晰知识的产生由来,这是高于知识层面的数学本质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注重体验与经验积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与能力素养。
用新课标指导课堂教学,创建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堂,联系教学实际积极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实好标准的要求。用笃行和奋斗去谱写新课程理念的新篇章!不负时代,不负学生,一起向未来!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4
《艺术课程标准》的提出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步入核心素养的时代。
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突出课程综合性,强调学科融合与跨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是这次新课标的关键,其重点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着重于学科内设计的严谨和连贯、跨学科设计的可迁移性、超越学校设计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过程设计确保师生共同参与。考察核心素养通过学生的艺术积累与理解、艺术实践创造能力以及多维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的四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
其中,审美感知是基础,使学生能够感知体验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
艺术表现是必备能力,能够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创意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理解是正确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了解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现代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发展所需的创新性促使学生需具备全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势在必行。
那么该如何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便指向以下几点:
学习跨学科迁移中的关键概念或“大概念”;
学习理解跨学科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主题学习联系不同学科;
通过合并学科或创建新学科来组织与促进;
以项目式学习为基础,促进跨学科的研究。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5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组老师仔细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能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新课改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同学身心健康的进展,培育同学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力量,注意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沟通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最让我有所感悟的是新教学理念提倡“人文教学”,尤其敬重同学作为学习的'个体和学习过程,使真正的教学过程变成学习主体---同学和教育主体---老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同学主动参加的、敬重同学共性的、参加教学环境的教学。若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老师必需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养的需要,才能把握新学问体系和同学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
详细来说新课标有以下特点,应运用到教学中,使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一、明确目标
新教学目标的首位不再是“把握语言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而是“激发和培育同学学习英语的爱好,使同学树立自信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进展自主学习力量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培育同学“口语交际”力量,达到增加口语交际和实际应用力量。这正彰显了语言的习得贵在实际运用,同时也体现了为同学终身进展奠定基础的人文教学理念。
二、教法转变
只有让同学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感知并运用语言,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同学,老师要合理安排课程资源和时间,同时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同学的主动性和爱好,让同学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习语言---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实现培育同学良好学习习惯和力量的目的,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以同学的进展为基本动身点,力求体现素养教育的思想。《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对全体中、学校生,注意素养教育。课程特殊强调要关注每个同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关心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进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肯定的综合语言运用力量。
2、提倡体验、实践、参加、沟通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同学能用英语做事情。《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同学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进展语言力量、思维力量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力量。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供应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同学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加和沟通,形成语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看、发觉和归纳等方式,把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沟通与合作进展沟通与合作的力量。
三、教学思维的变化
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力量的培育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力量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建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纳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同学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乐观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同学通过实践、思索、调查、争论、沟通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学在进展语言力量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爱好,形成学习策略,培育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的变化。
注意评价对同学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关心同学熟悉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同学进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同学在已有水平上的进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意体现同学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
五、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特殊注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进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制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熟悉到作为一名老师,要细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同学,使它成为同学学习学问展现自我的平台。平常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多学习新课改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仔细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乐观参与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力量,多听同任老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的英语课堂。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6
20xx年8月1021日,我有幸参与了为期10天的保定市骨干老师培训会。培训期间,仔细倾听老师的讲课,感觉受益匪浅,使我更新了观念,变更了相识,使我对将来的教学工作更加充溢信念。此次骨干培训内容丰富,好用性强,培训中鲜活的案例、丰富的学问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们剧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做引路人
新课程改革后,老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供应指导。在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单纯是学问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必需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究,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学生主动参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主动参加为前提,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加,就不行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参加深度与广度,干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尽量做到立体式进行:将学习任务安排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才智,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索与沟通;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呈现,有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支配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简洁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事实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喧闹闹,学生能精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事实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特别值得留意的一个问题。
三、同等对待学生
作为老师,应当做到对全体学生的敬重:不仅喜爱并敬重那些聪慧、听活、学习成果好的学生,而且也要敬重如智力相对差的学生;敬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敬重有过错的学生;敬重有严峻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敬重和自己看法不一样的学生;甚至敬重不敬重自己的学生。这种敬重,能使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得到确立、巩固,并逐步在学生中树立威望,使学生从中也学到了要敬重别人、会敬重别人的良好品质,并能使一些有严峻缺点、对学校和老师有对抗行为的学生逐步改正缺点,削减与学校、老师的对抗。平常还应给学生供应同等的机会,在各种选拔时同等;在上课时同等;在评价学生时同等;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冲突冲突时同等;在老师自己心情开心和不开心时对学生都要同等。同等对待实质上也就是敬重,是对学生人格、人权的敬重。假如我们在平常的品德教育工作中能坚持同等对待的原则,就简单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情愿与我们进行思想沟通,情愿听从我们的引导,仔细对待学习。还要敬重学生的特性差异,因人而异地对待他们。
总之,参与这次培训,受益颇多,接受了更多的理论指导,感受到了教育教学最新发展,也为自己今后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7
通过本次新课标网络培训,我对于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
通过模型搭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师数学教育的“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对未来数学课程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新课标对各个内容领域都进了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代数推理”,增强了“几何直观”。如何基于两个代数基本事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代数推理?如何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图形的直觉?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集体备课,同学段老师备课,同级老师备课,是每一位老师理解每一个内容在整个初中数学中的地位,知道前后知识的联系,能够更好的把握。
关注学生,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要关注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
总之,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8
4月27日,我有幸聆四位专家对新鲜出炉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的解读直播。二个多小时的解读,专家的解读让我收获颇深。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解读让我明确了信息科技的定位和学科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是国家课程,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价值第一次有了充分的信心。信息科技学科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时代特征,具备中国特色,更要有世界水准,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定位,让我看到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前景。信息科技学科是必修课程,中国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这样的定位会让每一位从事信息科技的教师心潮澎湃!
2、解读让明确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
教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偏重于技术操作,而技术导向撑不起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建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的主题具有引领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有趣性的同时具有挑战性;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评价的方案和标准很重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并改进。
3、解读让我明确了课程的实施改革的方向
信息科技学科要从重操作转向重科学,从重知识转向重素质,从重精英转向重全体,从重城市学生转向重全体学生。这样的转变,必将促进信息科技学科在一线教学中的飞速发展。主题式教学、综合化教学、去知识中心化,面向整体发展目标,众多新的理念拓展着我的眼界,改变着我对于学科固有的一些认识,让我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改革充满了信心。
总之,这次的学习受益匪浅,期待在实践教学中一步步践行起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加需要不断的学习、培训和钻研的态度,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并改进,以实现学科的发展和教书育人的初衷,展现信息科技学科的魅力!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9
在本次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听了王尚志教授以及其他各位老师的辛苦讲解,使得自己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怎样作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兴趣,我认为,在新课改条件下,要上好高中数学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
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篇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10
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通过仔细认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其中,有的是坚守、重申,有的是调整、改进,有的是补充、增加。比如: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课标在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也做出了诸多调整,比如强调习作的低门槛,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等等。这些基本思想和精神聚焦在几个核心概念上,这几个核心概念形成了新课标的核心范畴。就是:语文特质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所以,对新课标的领悟和践行,不妨从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几个核心概念入手。
一、语文特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无定论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经过讨论修订,新的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进而突显了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此同时,课标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我觉得称其为核心目标一点不夸张。也揭示了语文的特质。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现今,新课标的颁发,我们更应当坚定不移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足功夫,让语文真正归位。
二、语文素养:
语文的核心任务大家都会清楚地记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规定和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修订稿保留了这一表述。这是一种坚守。也道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特质,而围绕这一特质展开的任务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所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各有各的理解,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是这样说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温儒敏教授把语文素养界定在三个重要方面: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文章的学识修养、人格修养。而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应当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
三、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课标的第一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是第二核心概念,而综合性、实践性则是第三核心概念。实践性与综合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践的东西往往具有综合性,所以我认为实践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
说到语文实践,自然想到惯常使用的训练。提到训练记得钱梦龙先生有过这样的提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位主线。净不是针对语文来讲的,但相当一段时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说课、评课都好引用。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如果语文教学以训练为核心,或曰以训练为主线是不行的,训练只是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语文实践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大大超过了语文训练,语文实践的形式、方式更丰富、更开放。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实践方式,使知识活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学生是可以带得走的。根据以上认识,语文训练现在虽然仍在语文新课程中,但训练一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11
作为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公布,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并践行的课题。
01/在素养落实中发挥育人功能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在“上好学”的教育需求上,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和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与发展,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运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学中思,在思中行。只有充分研读理解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新课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学段现已由三个学段更新细分为四个学段,从教以来,我始终耕耘于第四学段,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如在讲授《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时,注重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可通过出示学校电动闸门、教师办公室菱形地板、年画福字等图片,引导学生在温故(八年级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中探索新知,进而掌握菱形的定义,探索其性质定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绽放无限魅力。
02/在技术融合中形象教学内容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无止境,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且疫情反复让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这都给教育教学的纵深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新课标强调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将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融合后能发生形、声、色、动、静等综合变化,让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趣味横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真实感和表现力。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进行多方综合处理,丰富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灵活高效、便捷有趣的教学情境下,愉悦并主动地获取知识,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相关知识,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课程适宜性,体现课程时代性。
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传统几何教学是三角板+圆规+黑板+粉笔,受现实条件限制,常存在知识讲解不透、学生理解不清的问题。几何画板的应用架起了教学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桥梁,它不仅作图精准规范,功能多样,而且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使用起来直观、动态、形象,可操作性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借几何画板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如在“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一节中,如何向学生说明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文字语言说明。通过几何画板只需用鼠标上下移动点a、h、k,y=ax2、y=ax2+k、y=a(x-h)2、y=a(x-h)2+k等函数图像便可一目了然,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也在a、h、k的变化过程中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
03/在自我学习中聚焦全面发展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指出:“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有人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和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新课标是一线教师的指挥棒,需要细细揣摩、用心感悟、反复实践。知识在于积累,多学习才能多进步。教师要明确自身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承认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志趣与基础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坚持个别辅导与分层设计作业,丰富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维度多元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素养生成,实现全面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数学人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初登讲台不久的一线教师,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躬耕于三尺讲台,以新课标为导向,坚守育人初心,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温度和深度。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12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黑龙江省20xx年xx月xx至xx日举办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暨省级教科版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前来主持讲座的老师有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教授。还有以《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为讲座的冯景泉老教师。他们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同时又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理念的专家。他们丰富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钻研的,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冯景泉老师讲的《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这篇讲座。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让我更加明白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言方式的运用。这是因为:
第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即对语言的学习,对语言的运用。而不能是试卷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典型的考试教学,也就是应试考试教学,这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习。我们只有明确了让学生掌握对语言能力的'学习,对语言方式的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去学习语文的习惯。
第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握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不能脱离根本,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反,就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第三,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每一个年级段的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落实,不能随心所欲。把每一块砖都给它垒好了,这样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各段目标,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四,从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也体会到:要做好语文教学,真得去下功夫。一是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还不够,教师必须要有永远不断的知识源泉;二是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做好小学语文的教学。三是要钻研、读懂文本,才能做好教学的设计,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同时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知识、教学技能,才能推陈出新,不断提升。
第五,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也是很重要的。教学态度决定了一位教师是不是认真搞教学。教学语言能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否接受、理解,从而让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体验语文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感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最终达到语文学习目的。
第六,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要做好为主角服务的配角,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实例充分展示了这一点:老师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文本与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结合起来,教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进行心灵的碰撞,完成了本次学习目标。
最后,这次培训学习真正解决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真是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定将此次培训所得到的体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去,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升华。
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中规定:小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描述是:“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重要领域。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和其他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下面,我通过学习新课标结合自己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思考。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他解读新课标的讲座中提到:在小学课程内容中,综合与实践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老师不教或者不会教,考的时候不考也没法考,导致这一部分的教学根本就没有落实到实处。这句话确实戳中了痛处,实际上,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确实是直接被忽略的,认为耗时太长,学生能力有限,不考就无需浪费太多时间。在初步学习完新课标之后,对于今后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认识到强调综合与实践学习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性。
一、进一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以主题活动为主,区别与常规教学,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进行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用到哪些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学生的参与感也会更强。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三)》时,我绘制了一幅学校的大致的平面图作为教学背景,创设“寻宝”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中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学校平面图的作用仅限于激发学生学习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知识点,别无它用。结合新课标中的教学实例,可以融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知识,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绝佳契机。
二、强化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以绘制学校平面图这个主题活动为例,在测量学校实际面积之前,学生可以合理估计学校的相关数据,这是对测量知识的回顾,也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量感”的积累。根据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确定学校的布局,综合比例尺的知识,选取合适的比例尺,最终将学校平面图绘制在纸上,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不在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融入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三、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中指出“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在现实生活中,所有学科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知识的横向联结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跨学科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探索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力。
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三)》时,利用图形的旋转,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可以绘制美丽的图案。数学和美术的有机融合,巧妙地运用艺术元素,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视觉图像相结合,实现数学问题与图形的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结合书上提供的上海十年间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折线统计图,在对比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二孩”和人口老龄化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思考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
四、关注全体学生,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的常规教学整体性比较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有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会因为对新知教学消化能力不强而失去继续探究的热情。但是综合与实践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又依托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形成,加上任务难易程度能覆盖所有层次的学生,这样就能保证每名学生在实践中有事可做,极大地增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参与感。教师在学生进行综合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到全体学生,尤其是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重视过程性的评价,重视差异化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生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不确定的,充满变数的,“综合与实践”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真实情境下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机会,建立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强化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创造力,增强求知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进行合理完整的设计,强化小组合作的作用,注重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解读心得】相关文章:
新课标解读心得08-13
科学新课标解读心得02-04
美术新课标解读的心得12-08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7-30
新课标解读培训总结12-26
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1-10
地理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10-08
小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1-28
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范文07-05
新课标解读培训的心得体会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