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
假期中,我对更新后的美术课程标准又进行了重新翻阅,观念上有了一定转变。对美术课程的要求越高,美术教师就更要跟上当前教育形势。
总体感觉,小学美术新旧版课程标准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知识点差不多,但新版主要注重了智力开发,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评价旧版课标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所以不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从新课标的制定及网友的评价中,我感觉到编者对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观念又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课标的修改使我感受到以往美术课程的丰富性,教师们操作起来越发得心应手了,但随着标准的提高,对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为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营养。另外,通过新旧版课程标准比较,我发现了在美术课程评价建议部分有了很大的改变。
总之,无论怎样改变,我们对专业认真求实的态度不会改变,针对新课程,我们要全新解读,用我们的执着与热情去不断描绘美术天地的新图画。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
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倾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小学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太阳”是对自然的体验;“家乡的果树”是对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漂亮的胸饰”是对纸张的可塑性性能的体验;“交通工具”是对粘土、橡皮泥的性能体验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宽阔的体验学习空间,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我的感受、分析如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会变形的玩具”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变形金刚”作为教具,但要注意所采用的'“变形金刚”变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叫学生上台表演,对“变形金刚”进行变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变形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有机地结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如:“神气的大公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关公鸡的故事吸引学生,创设听故事的情节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在故事中体会公鸡的神态,再让学生去模仿和感受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进行作画,于是产生了动手绘画公鸡的体验,最后利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画的是什么形态与神情的公鸡等等。在这样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绘画出“神气的大公鸡”成功的喜悦,身心愉悦,神情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体验。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相互联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3
最近,我深入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标,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美术创作中来。我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户外写生、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和文化素养。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让他们在欣赏中提升审美水平,在创作中体现文化内涵。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的重要性。这使我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我可以尝试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相结合,通过创作故事画、历史场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
最后,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我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学习小学美术新课标,我深刻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4
学校组织我们系统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把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2、课程标准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
5、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
6、课程标准摆脱了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写实性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大胆创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然而在目前美术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观察力不强,想象力被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束缚,缺乏创作素材。
(2)学生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画的东西“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3)师生缺少交流,老师难以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从而也影响对作品的评价,甚至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对没按要求画画的学生大加斥责,长此以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4)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如绘画课、欣赏课、手工制作课单独上,而且是教师指定),学生感觉自主选择的空间小,是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从而产生枯燥感,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在课堂教学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鼓励创造、倾听交流、自主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美术课堂上去欣赏、体验、创造美,感受绘画创作的成功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美术素质。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工作,争取把美术教学搞得更好。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5
11月15日到11月30日,我参加了阳江市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网络培训,这次培训,我系统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把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同时标准中增加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作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课标中明确提出。愉悦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内容。这些不仅凸显美术学科的价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二、美术课程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所谓重学习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画画得怎么样,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而让学生去模仿教材中的范画,或按照教师主观意志去作画。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美感经验,还要学生在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根本的任务,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宽容的教学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主要区别则是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但是,综合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转变学习方式,探索美术教学改革
美术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探索美术教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树立新的理念”并非一句空头口号,它必须付诸行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这种学习方式所学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延用了多年,肯定有其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但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容易造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现代学习方式称为发现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理论,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习方式并不是学习方法或教学法,学习方式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前后两者类似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还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习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
学习方式本身也包含有“教与学”的关系,虽然这里谈到的多偏重在学生方面,但也涉及到教师的得法引导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战术,即教法则比较灵活,教师运用的空间是很广的。
美术新课程实施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对于对新课程的理解,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对新课程都有自已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而新课程本身就是有质疑、有争论、也就不可避免的有分歧。我认为,美术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不是孤立的。各门学科之间有横向的、纵深的联系!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应该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才能培养全面的、完整而又独特的个体!新的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胜任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6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了科学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了时代性,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增强了整体性,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配合;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课程实施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作为老师,研读新课标,对比新老直接的变化,要认真学习与研读。
一线教师作为课标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领跑者,往往表现出极度冷静,有时就像惰性气体,是因为课标的精神需要理解,更需要运用,如何应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课程标准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集体的智慧,是对这个时代的育人目标的路径选择。课程标准就像铁轨,教科书就像列车,教师就是驾驶列车在铁轨上运行的人,学生就是跟着教师学习驾驶技术的,教师的驾驶技术是关键一环。
本次新课标优化了艺术教育在整体育人中的比重,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4-6岁的'儿童通常都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运用感官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而且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一直到15岁都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综合思维能力开发的黄金时期。正因为如此,少儿美术教育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少儿美术教育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形状和结构材料。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所以,实践证明,少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
而从小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大有益处,而那种认为儿童学画画会耽误其它学习的观点,无疑违背了儿童的意愿和发展规律,是极端错误的,必须给予纠正。
我们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全面发展,强调热爱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对于儿童来讲,无论是绘画还是美工制作,都离不开激发他们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的实施少儿美术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并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少儿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美术活动能增强儿童对生活的`热情,特别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中,过程还是结果对他来讲都是亲切的和有趣的,会使他们兴奋和向往。美术活动还可以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勇于和善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
所以美术活动是对他们实施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最佳手段。可见,美术教育在于通过儿童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我们作为老师,更要谨记,美术教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孩子形成完整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7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8
通过小学美术新课标,我深刻认识到《全日制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开始新一轮改革,至今已经十年了。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版)》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研室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
一、结合教学经验,谈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认识。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价值观上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在互相交融中寻求理性与情感的'协调,让她们能够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对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打开我们的视野,把对教科书的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真正有效的作用,从原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人。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体现科学和开放的精神,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多样化二不是单一化的管理和决策。
二、在课程培训中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指令性”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大纲过多强调学科的本位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们要从人未来发展的骄傲度来看代教育的意义,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以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但是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适当地降低其要求和难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分进行描述时,中间的过程与方法是最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才能得以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美术学科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仅是一名美术人,还应该是一名文化人。美术教师应立于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
以上这些就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和高考班的专业美术培训,我们广大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上,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9
在本学期中,我系统的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标。小学美术新课标中很多新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课程性质,做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四个特性的表述:“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这些都明确的表述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也更突出了学科的特点。
二、把握课程基本理念
美术新课程提出以下几种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新课程理念给我们美术教师指出了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指导学生、培育学生。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学
生的整体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方面均衡发展,为祖国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全新、适应新时代潮流的有用人才。
三、把握学习领域,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中美术学习领域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我们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中,以四种学习领域为框架,向45分钟要效益。整体提升,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方式,那么,美术老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新的课程改革活动中,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健全的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以上是我在美术新课标课堂中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更深的心得体会,我会遵照新课标提出的理念、理论来指导我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把握美术课堂!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0
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下面就我对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理解说说我的体会。
从新课程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和情感,新课程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让学生在“玩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造型游戏指融合造型和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活动中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表现,仔细看一下课本,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 能力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体现设计的创造意识,又具有特定的功能性特点,这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多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参与那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联系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美术课不等于画课,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孩子们的早期生活时,教会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设计,学会自己布置房间,合理的布局构成美感,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让从小学会动手做,十分重要。让学生接触材料,接触工具,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来,对生活物品进行配置,为生活创造方便与舒适。对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欣赏与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代艺术的发展,它呈现出与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态势,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儿童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而在我们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正是针对我国美术教育中一些薄弱的环节做了全新的改革。其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加强美学修养,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是对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从跨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弥补各科课程的不足,加大了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并有效地运用各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树立新的美术教育观和人文为本的学生观,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及时总结反思,设计出富有新意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综合探索课。
我觉得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具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结构。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总而言之,美术课堂要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把美术课上“新”上“活”。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1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文化和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五、注重创新精神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2
今天我们学习了《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美术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标准,为我上好美术课指明了方向,现把这次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2、课程标准强调注重选择,多元发展。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一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美术需求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打开了空间,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注重体验感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美术学习要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以前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头脑被书本或老师框死,只会模仿,不会思考,现在必需向指导学生自学为主转变,树立“学生学会学习”的学习观,让学生人人学习。如:《有小鸟的'树》一课,可以采用直观、启发教学,让学生通过录像,去观察了解各种树形,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你喜欢什么树?树形怎么画?然后交流。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老师只引导学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探究、学生也就不觉得难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美术学科学习创新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和强化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工作,争取把美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3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4
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课?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融入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当百思不得其解时,新课程改革无疑给我拨开了迷雾。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的美术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自由的课堂
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才会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同时,他们的个性化创意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每件作品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理想和创造性。这需要老师在尊重、关心、爱护、欣赏学生的前提下,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你追我赶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重点,如何利用好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营造积极合作,勇于创新的合作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重难点,“小组合作”,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结合作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三、畅所欲言的评价
新课标的评价方式,比较开放,自由。通过欣赏评述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相互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可取之处,相互取长补短。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构图和辨别、调色能力,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新课程标准弹性大,求实效,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者可根据地区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去设计教案、制作课件,教材里的单元可自由调整(教材只是个框架)。新课标,真是一盏明灯,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5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美术新课程标准2022版出台后,网上也陆续看到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育局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科本位是基础。
课程性质是对整体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宏观把握,是理解美术课程标淮的关键所在。刚刚开始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反思,提出以往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美术课程变革。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我觉得除了对原有内容的梳理和肯定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美术课标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提高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明确了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但是,人文性质的宏观提法也导致了美术课程自身特征的模糊。美术课标对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人文性的认识更加清晰和丰满。美术课标修改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把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落到了实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美术课程的工具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所在。
二、人文性质是出发点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三、素质教育是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醒、激发、鼓励”。两版新课标都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成功的美术教学除了对美术学科的教学价值外,还对学生的品格、素质、能力、习惯、思维、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润物无声给人是骨子里的东西,将伴随人的终身。
四、课程目标是导向。
课程目标决定了课程面貌,而课程面貌的具体呈现当然是课程内容。美术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变动较大,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充实和调整了总目标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随后调整了目标表述的文本结构,总目标下面分述了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在每个学习领域中对三维目标进行分解,内容也依据三个维度来设立,条理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全面。分目标由原来的表格式调整为文本表述,既避免了原目标中各个学段在同一学习领域中的目标重复,又使分目标的表述语言更精练。
课程内容的`说明更简洁,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有两个学习领域的变动比较大,一个是重新组织了“设计·应用”的内容。第二是增强了“欣赏·评述”的内容。除此之外,新课标将原来的“评价建议”调整为“评价要点”,内容不再以“是否”开头,这说明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肯定或否定的,而是更加全面。对于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表述更加明确,教师把握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对照,既考虑到教学对象不同年龄发展需求选择三维目标的侧重点,又不以偏概全脱离美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课程总目标的细化和丰富,是美术课程目标完整体系的一部分,从整体入手,然后分解阐述说明,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回到整体把握。帮助美术教师深入地把握美术教学追求。
五、面向全体学生是核心。
新课明确指出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理念,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通过美术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孩子们自身的潜能,培养孩子们敢于追求美、勇于创造美的精神。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联系客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能力。因势利导、全面有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不仅要求传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把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气质出发。进行灵活而具体的双边教学,才能因材施教,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探索中得以健康发展。成为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六、培养创新能力是重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的目标。
七、体验性学习是手段。
从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两版课程标体验性学习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是2022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的体验,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八、科学评价是保证。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在美术活动表现评价时,则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又是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精辟的阐述。
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新课标的学习为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美术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指导,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其真正的精华在于教师要以丰厚的教学技能,出奇制胜的教学设想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叩开教育之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推动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6
最近,我参加了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这次学习让我对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美术教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它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是将美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这使我意识到,美术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创作,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尝试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这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比单纯的技能传授更加重要。在教学中,我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的重要性。它提倡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我可以尝试将美术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相融合,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总之,这次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对美术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将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7
通过这本《美术新课程标准》书,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要随时为成为学生们需要的美术教师而努力。如今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训练为主,以提高绘画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早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只能称作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
新课标在前言中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人文性的确立,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对美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学目标的反思,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美术教育明确了方向。
为了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新课标将为学科知识溶于人文主题之中,在每个学习领域中都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作品的选择,文字的阐述以及思考题的设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点点滴滴都渗透浓郁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动之一,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决不能以统一的审美标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规律去扼杀学生探究的愿望,应努力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呈现个人的情感倾向,开发学生的视觉创造潜能。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中,学生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同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美术是人类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美术课被作为图画课,过于狭隘,限制了学生对美术多样性的认识和感受,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面对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课标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划分课业的形式,而从学习方式入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融美术的各个学习领域为一体,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设计出一系列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体验空间。
“综合、探索”领域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确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力求在丰富多彩的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开发创造潜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开发性、自主性和自我实践性,它的课程内容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为主,由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探索新知识的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增强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新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从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转变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对知识的探究,即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在仅仅为了要甄别与选拔,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评定的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种全新评价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课程标准从以往评价学生学到什么,而转变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与情感等几个方面。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赋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消除了胆怯,人人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8
什么样的课才能吸引学生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本好书,要吸引住读者,观众,精彩的开头是必不可少的,上课也同样如此,所以关于美术新课标学习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作为美术老师应该作好以下内容:
一、首先,巧妙安排课堂教学形式
轻松教与学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强加压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束缚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在课中做些有益提高审美、创造美的活动,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思维创造力,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性格。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所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安排对一节的课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
二、其次,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教室
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强烈的,能调动人的情绪。
2、与文学相结合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绘画的背景、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看好书,多请学生表达心中所想的东西,时间长了,学生敢说、敢想了,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了。
3、与身边发生的事相结合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美术课不仅是教学生教
材本身的内容,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这种观点已经为大多数美术教师所认可。可以根据本地方、本校的一些特殊或重要的事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举行大型的“书画比赛”活动时,让学生为学校设计等,给学生产生一种参与的'感觉,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三、再次,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
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单向地传递学生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为了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实习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画纸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鼓励、表扬他们,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之,要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领悟美术教学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魅力。我希望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来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教师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艺术涵养,高素质的人才!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19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的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多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改教师自身素质
学习兴趣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新课改之后,美术教师地位提高,给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当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因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去为美术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培训,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以下是我参加培训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训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创作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新课标对美术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培训中,我了解到新课标将美术课程划分为多个学习领域,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这样的划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培训中,我学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如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将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享受创作的乐趣。
最后,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我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总之,这次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应用到我的教学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12-12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的心得(精选9篇)09-03
学习美术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9-29
学习美术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6-09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4-24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8-23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4篇05-22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篇01-18
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9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