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时间:2022-10-05 10:47:18 专题 投诉 投稿
  •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一):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

  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

  生:戴望舒。(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

  二、预习展示

  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屏)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

  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

  (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

  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

  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古人云:“诗言志。”白居易说:“诗,根情。”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透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预习任务四)

  生:对日寇极端的痛恨,对国土沦陷,沦为殖民地的忧愤。——痛楚忧愤。

  生:对祖国(中国)真挚炽热的爱,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热烈盼望祖国和平统一。

  师:相机板书忧愤挚爱(或其它相近的词语)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必须要读出这种感情。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配乐《大漠敦煌》伴奏)

  生自由朗读诗歌。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课文。(可推荐一名同学来读,配乐朗读)。

  生评价朗读状况。

  四、悟诗意

  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思考:

  (结合预习任务三)

  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

  生答:这一角那一角

  (1)这一片湖——我的家乡(2)长白山的雪峰(3)黄河(4)江南(5)岭南(6)南海

  (7)那辽远的一角

  2.师:透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的土地由北向南的顺序来写的。

  师:你明白“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吗?

  生: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区或者指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地区,即解放区。

  师:那么,前面所写到的这些“这一角,那一角”指什么?

  生:沦陷区。(生记下来)

  师:请大家快速把本诗划分为两部分。

  生:一类写沦陷区,另一类写解放区。

  3.师: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透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生:

  师:诗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抽象心绪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诗人就是透过在一连串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的。

  五、品诗情

  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抓住诗歌的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师:刚才我们明确了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两种情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下面请大家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

  生找出。

  生说:(预设)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人民惨遭蹂躏,遭受深重苦难的写照。那里是总写,重点与生商量这句话该如何读出忧愤之情,教师能够做个示范,让生反复读)

  (2)“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商量怎样读,要读出义愤,同时要读出内心对新中国无限地期望与向往、憧憬之情)

  找两位同学反复朗读,力求读出情感、读出情味。

  那么作者的这种忧愤之情是怎样表现出的?

  生:透过两个恰切的比喻句。“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师:我们不难想到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生:“牲口一样,蝼蚁一样”,人如动物一样,生命没有尊严,任人践踏,地位低贱,被奴役,被驱使。

  师:所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慨,对没有奴役与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3)、还有哪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生:“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如果换成“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该”字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这个破败的样貌,要读出“吃惊,失望和对敌人的愤慨”之情来。

  找几名同学反复试着读,力求读出情感。

  (4)、师:那么,日寇没有入侵时,我的家乡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师:这几句诗写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

  生:透过写家乡的繁花似锦,折断的柳枝发出的芬芳,运用视觉、嗅觉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也正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得温柔,突出一种美感,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西湖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宋的苏轼以前这样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段描述十分细腻,就像是细节描述一样,颇能打动我们的心扉,作者必须闻过家乡的“折断的嫩柳枝的芬芳”,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能写出如此的神来之笔。

  老师读到这句诗时联想到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一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所写的事物有所不同,情感不同,但是诗歌在写法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同样那里也用两个形象化的事物,即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5)、后面还有一处“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你觉得这句诗好吗?

  生:好。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遭受蹂躏、侵略的国土岭南的苦难与不幸,人们在这种状况下当然无心来赏花,花儿只能寂寞地憔悴。

  师:“寂寞”与“憔悴”都是运用的拟人手法,那里透过花儿的憔悴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写出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荒凉与衰败,。读到此处,内心会顿然生起一丝痛楚。要把这种痛楚表现出来。

  找生试着读一读。(如有时间能够反复来读)

  (6)、看后一部分资料。请你找出表达内心充满期望,对祖国挚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只有那辽远的一角------那里,永恒的中国!”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那里面的用词例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春------”有什么特点?

  生:是用心的、暖色调的,有很多是褒义词。

  师:那么在前一部分中写沦陷区时的那些用词有什么特点?

  生: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爱与恨。

  六、知诗人(屏)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岁的戴望舒创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洋溢着革命气息的留学生涯。1935年春天,30岁的戴望舒在法国留学。他用心创作,力求思想的进步,为国人翻译了《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戴望舒用心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无私无畏坚持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们的诗人应对敌人的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笔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在狱中戴望舒还写过一首《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那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就应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让我们向一个高贵不屈而浪漫的灵魂致敬!

  七、系统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向大家总结一下。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更多的倾向于中考,我班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更多的是需要潜力上的发展。个别学生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是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涨,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方法来提升自己,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带教。

  3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用好奇心引领求知欲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估算一下你的手能够覆盖多大面积、能够触摸哪些领域、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那一只“残损的手掌”能触摸多么广阔的领域呢?

  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3【活动】寻找诗歌的钥匙

  1、自读扫除生字词: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3、听范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语调和情感把握。

  活动4【活动】小组同行,分享快乐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能够适当补充。

  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分析意象)

  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

  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情绪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明朗用心。

  3、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能够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

  3、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期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这首诗前后比较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活动5【活动】串联珍珠,总结提升

  诗歌鉴赏方法:

  1、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透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资料。

  2、从诗词描述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6【练习】新知怎样用?

  阅读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活动7【作业】业余时间也充实

  练习册同步习题

  2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我用残损的手掌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用好奇心引领求知欲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估算一下你的手能够覆盖多大面积、能够触摸哪些领域、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那一只“残损的手掌”能触摸多么广阔的领域呢?

  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3【活动】寻找诗歌的钥匙

  1、自读扫除生字词: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3、听范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语调和情感把握。

  活动4【活动】小组同行,分享快乐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能够适当补充。

  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分析意象)

  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

  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情绪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明朗用心。

  3、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能够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

  3、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期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这首诗前后比较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活动5【活动】串联珍珠,总结提升

  诗歌鉴赏方法:

  1、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透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资料。

  2、从诗词描述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6【练习】新知怎样用?

  阅读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活动7【作业】业余时间也充实

  练习册同步习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三):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róulìn),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cháo)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shī)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1分钟)

  二、整体感知;吟诵课文

  1、大声朗读,处理字词。

  先分散朗读,后出示字词并找人读、齐读。(4分钟)

  锦jǐn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蓬péng蒿hāo

  蝼lóu蚁yǐ憔qiáo悴蘸zhàn着灰烬jìn

  2、要求大家把诗读的准确流畅,给每句诗标上序号后齐读。师赞语:大家读得很流畅。(3分钟)

  3、大家看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完整吗?(不完整)下面结合这首诗的资料,谁能把它补充完整,我用我残损的手掌做什么?(摸索广大的土地)板书:摸索广大土地(0.5分钟)

  4、问:他触摸到哪些土地?请大家在诗中标注一下。

  生标: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岭南、南海。(1分钟)

  5、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血和泥、手掌沾满了阴暗。板书:血灰(0.5分钟)

  6、师:还触到什么地方?“辽远的一角”。板书:辽远的一角。再问:这辽远的一角这么样呢?依然完整。板书:完整(0.5分钟)

  7、老师指着板书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来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当他摸到沾满血和灰的土地时的情绪如何的?当他摸到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时候,他的情绪又是如何?下面请大家边读边揣摩作者的情绪,老师走动询问。(2分钟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8、生回答,、、、、、、师总结。当他摸到广大的土地的时候情绪痛苦、悲愤、凄凉。板书:悲愤;当他摸到辽远的一角时候对祖国充满了期望。板书:期望(1.5分钟)

  9、师总结:大家看,这首诗前后正好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请大家在诗行中做一下标记,两种感情的分界线在哪里?

  明确:是第16行,就是说从开头到第16行是悲痛的;第16行以下则是昂扬向上的,是充满期望的。(1.5分钟)

  10、再读诗歌,在读的时候尽量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这两种不同的感情。约2分钟后,多媒体出示1-8行,先找一人读,不得要领,问大家原因,没有读出悲愤之情。(2.5分钟)

  怎样才能读出悲愤之情呢,大家先讨论一下,要注意哪些语速、语调。、、、、、、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有括号啊,答是回忆中的景色,想一想回忆中的景色该怎样读,个别学生问,老师指导。(约2分钟)

  找一女生读,读得好(掌声)采访:你觉得你是怎样处理的?你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我用的悲痛的语调来读,怎样才难做到悲痛呢?我想象当时日本侵略我国,屠杀我们中国人民,声调就应是低沉的,语速就应是缓慢的。(约1分钟)

  11,再找一个男生评价女生读得怎样样,读的还不够悲伤,哪一个地方,“该是我的家乡”这句没有读出来,问你能读出来吗?男生读之。重读了’该是”,读得很好。(约1分钟)

  12、老师采访一下,你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答“这一角、、、、、、只是血和灰”,因为我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我好像感受到祖国的领土已沦丧,我们的人民被屠杀,感到无限的悲痛。问你读括号内的资料时,为何好像声音高了一些?“因为这是回忆中的完美景象,读得高一点,更能突出现实的残酷。(括号内与括号外“我触到、、、、、、凉”构成比较)(约0.5分钟)

  13、好的,回答的十分好,就像这位同学一样,大家再读,读出你的悲痛,不齐读。(约1分钟)

  18、问:“这一片胡在哪里啊”

  生答:“西湖”。

  师问:“你怎样明白是西湖?”

  生答:“因为戴望舒生于杭州”。

  师: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呢?更何况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我们此刻该如何呢?请看大屏幕齐读,(学生读)(约2分钟)

  师: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我们此刻该如何呢?(指导学生读)(约1.5分钟)

  19、残暴的侵略者侵犯了我们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的人,你愤(fèn)怒了!你激动了!你义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下面请大家继续读大屏幕上的诗行。(约1分钟)

  20、诗人从北摸到南,大好的河山都已沦丧,作者悲愤到达了极点,作者的情绪冷(lěng)到彻骨,忽然,他摸到了“辽远的一角”,这时他充满了信(xìn)心和力量,为什么会充满了信(xìn)心和力量呢?这“辽远的一角”指什么地方?指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解放区在西北,所以是辽远的一角。下面听老师范读这些诗行。(约2分钟)读后指导重音和拖音,重点是最后一句

  22、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激情来读这些诗行,读出信心和力量。指导,再读(约3分钟)

  三、品读诗句

  23、学生读后讲解,这些诗行写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到南都被侵略,在读的时候我们觉诗人写得抑郁顿挫,很有感情。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诗句改成这样的诗行:

  东北三省沦陷,

  华北平原遭摧残,江南、岭(lǐng)南被侵占,

  就连南海也有了敌人的战船。

  这些诗句就是为了表达这些意思,请大家评(píng)价一下,老师改的怎样样,(有人说不好,不好在哪些地方,我觉得挺押韵的,不好,要说出不好的理由,)请大家讨论。(3分钟)

  明确:我发现我问了一圈大家都不同意,请大家来说(shuì)服我,女生答:不好,没有原诗有感情色彩,比如,第九行不仅仅写出了长白山的自然秀美,而且还写出了人们失去东北时的那种凄凉悲痛的情绪。师:老师改的“东北三省沦陷”能看出这种情绪吗?不能,好,老师被你说服了,谁还能谈谈(约1分钟)

  男生:江南的水田是江南的代表,此刻只有蓬蒿,形象的写出了日寇暴行(xíng)的恶果,还可引导学生谈“寂寞的的憔悴”和“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两句。(约4分钟)

  没有任何渔船,说明中国南方沿海的人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苦水说明不仅仅是南海,整个中国都生活在残酷的环境里。(南海就应是什么样的?太阳一照,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海上大小的渔船很多,渔民们唱着欢乐的渔歌,浪花百大着海岸,一幅祥和安静的美丽景色。)谁讲完谁朗读。也可品读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比喻用的恰如其分,

  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初的感受。

  师总结:东北选取的是“长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的禾草、岭南的荔枝花、没有渔船的苦水”,那就是说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事物来抒写,比我说的要生动形象,是吗?我此刻真正被说(shuì)服了。诗歌的语言和我们的叙述性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讲究是生动形象,要含蓄有韵味,我所改的虽然明白如话,容易理解,但太直白浅露了,就不是诗歌了。我们品味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中的物象,也就是抓住具体事物,透过物象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结合时代背景,来仔细体会“物象”背后所蕴含的感情。(约1.5分钟)

  24、这首诗写于1942年,大家明白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shī)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下面请大家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情绪,激情吟咏,来感受这深切的亡国之恨和深沉的祖国之爱,向这颗高贵的不屈的灵魂致敬。齐读全诗。(约3分钟)

  五、总结:屈辱我们能够宽容,但绝不可忘却,如果头脑发热的日本还想拿我国的领土“钓鱼岛”来制造事端,挑起战争,那我们该怎样做呢?(迎头痛击)对!我们绝不会让屈辱的历史重演!(出示图片)请大家举起拳头跟着我郑重宣誓: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约1分钟)

  六、作业:

  1、背诵全诗。(机动环节,视时间而定。)

  2.做课后练习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四):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齐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修改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能够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期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最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述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能够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持续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透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仅能够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能够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

  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灰烬jìn荇藻xìngzǎo蝼蚁láuyǐ锦幢zhuàng

  ②词语积累

  略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应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用心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

  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

  3.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证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那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构成强烈比较。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最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那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用心。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期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期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期望。

  ②这首诗描述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资料,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向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述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用心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构成明显的比较。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那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比较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比较,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期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比较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完美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比较,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个性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比较.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五):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潜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透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假设我们生活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总结后导入: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状况?。(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期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此刻/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资料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最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期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用心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构成明显比较,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群众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述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用心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资料,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向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

  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述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述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应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完美的期望自美国回到,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回到祖国的急切情绪。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资料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明白这原因的情绪。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完美的期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资料。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职责。“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这天怎样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六):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述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资料,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透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潜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

  潜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透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

  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期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此刻/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资料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最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期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用心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构成明显比较,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群众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述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用心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资料,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向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述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述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应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完美的期望自美国回到,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回到祖国的急切情绪。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资料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明白这原因的情绪。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完美的期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资料。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职责。“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

  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者的哀痛,对解放区的热情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有情感、节奏正确的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2、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日军侵华的序幕,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的半壁江山沦入日军之手。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强掳,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民族危亡时刻,诗人戴望舒也用心投身于抗日运动中去,1942年,戴望舒因用心编发抗战的诗歌,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着自己的遍体鳞伤,联想到祖国的河山又何尝不是如此,饱蘸感慨,诗人写下了这如泣如诉的诗歌,这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在狱中献给祖国母亲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听读,品意象

  1、播放配乐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体会,在文章的前后,诗人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自由吟诵两遍,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学生告诉我: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做了哪些事?能够找到相关句子来朗读,重点读出关键的动词

  预设:他用手掌去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触到、掠过,沾了,轻抚、运力量、贴在上面,寄爱和期望)

  三、想象,知情感

  1、诗歌围绕题目出现了两次“用残损的手掌”,可两次的动词不同,一处是摸索,一处是轻抚,你觉得两处能够调换吗?

  明确:摸索中的摸通常是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是很急切的,

  沉痛的,很想冲破这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而轻抚则是轻轻的抚摸,是诗人在抚摸探索无限的江山之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他对这块土地个性的热爱,于是他会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这块土地上面。

  透过这两个词语的比较明白诗人对这“辽远的依然完整的一角”是炽爱、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2、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半部分诗歌,说说这“辽远的一角”为什么会吸引诗人的心?

  明确: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教师板书关键词)

  3、再问:诗人手掌先后抚摸到的地方是迥然不同的,你们能否帮以上的关键词找到相反的词语,说说先前摸索到的土地是怎样的土地?

  明确:温暖—冷、凉;明朗—阴暗、蓬勃—憔悴、坚固---化为灰烬、血和泥

  4、想象,描述画面

  诗人描述“摸索”时手掌的感受,细腻而又真切,在想像中他描绘了冷冷的色调与灰灰的死寂,感受着沦陷区人民生活的苦难,倾吐着对祖国母亲的赤诚。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前半部分,选取最能引起你联想到沦陷区的现状的句子,然后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与感受。(学生自由选取其中的一个地方的景物透过想象加以描述)

  例: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一句我联想到了: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

  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5、齐读,品精神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下的沦陷区人民像牲口一样的活,像蝼蚁一样的死,诗人透过强烈的比较慷慨激昂的告诉我们,他想要怎样做?

  明确: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不像牲口一样的活,蝼蚁一样的死……期望,有永恒的中国!

  你从这些诗句中你看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形象?

  预设: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对完美的未来充满这无限的憧憬

  6、引入资料:

  啊!在这血染的岛上,我是否要等到老(《断篇》)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偶成》)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解放的好日就快到……(《口号》)是的,他不想自己如蝼蚁苟且偷生所以他在酷刑残害下也不供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在《狱中题壁》:如果我死在那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在时代潮流的感召下,诗人戴望舒最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7、拓展,知时代

  配乐齐读,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务必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此刻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

  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田间在《给战斗者》歌唱道:

  我们要活着———在中国/我们要活着/———永远不朽!

  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因为我们明白/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我们必须要/高举双手/迎接———自由!

  8、作业布置:推荐读戴望舒的《雨巷》和《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八):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学会朗读诗歌,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学习本单元,重在进行欣赏。要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

  中招考试不考现代诗歌赏析阅读,写作中也明确要求“诗歌除外”,但“赏析词句”几乎每年必考。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述、写作手法,赏析有必须难度,赋4分的居多。学习现代诗歌能够在这一点上做句子训练。

  4.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时重在进行点拨训练,提升欣赏潜力,把赏析词句作为重点目标。

  二、学习目标

  1、透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透过品味诗歌优美语言,学会理解诗歌运用的比较手法,并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透过听读、自由朗读,把握感情线索,学会激情诵读诗歌。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透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明白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这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8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这天的生活。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

  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以前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齐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其《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和代表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锦幛荇藻蓬蒿......

  蝼蚁憔悴蘸着.....

  灰烬堤上蹂躏....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在诗中,作者应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1、戴望舒,诗人。因创作了一首诗歌《》被称为“”。

  2、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品味诗中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相关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1-2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07-23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7-21

手掌画中班教案06-26

我和那“红红的手掌”作文10-07

你用手掌温暖了我作文10-07

镌刻在手掌上的约定作文10-07

我用我的眼睛作文10-07

小班社会教案我用小手撕撕撕04-13

我用独处把我的灵感开垦美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