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反思:《西湖》(精选17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西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反思:《西湖》 篇1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但语句非常难读,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及较长的句子,学生第一次阅读都很难将文章读下来。为此,我让学生先回家预习了本课。第一课时,我又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词句所描绘的西湖的美。我首先出示了课文插图,介绍图中景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西湖怎么样?学生都说西湖很美。于是,我出示了文中总写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描写的顺序。先总写西湖是杭州的明珠;接着远眺西湖,写出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然后作者又近赏西湖;最后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后,让学生精读感悟,体会西湖的美丽。方法是通过文字,结合文中插图,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感悟体会。其中重点抓比喻句欣赏,学习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比喻词说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并试背。第四个环节,朗读感悟全文,积累内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为了降低背诵的难度,我采用简笔画画出了景点的方位。
遗憾的是,没有让孩子们看看西湖的视频,只是跟孩子们一起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西湖的美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但西湖的美丽容颜在孩子的脑中没有真正形成画面感。
教学反思:《西湖》 篇2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语言虽然很美,但难懂的词语、难读的长句子较多,因此,在教学时,应先领导着学生读词语,读课文。文中一类生字十个,二类生字十一个,所以学生在读通课文时会遇到了小的障碍。虽然课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内容,但忽视了学生才刚刚进入三年级还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预习。为此,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了分散难点,第一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此文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秀丽的景色,景色美,语言更美。教学过程中,应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我想,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除了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等(方法),练是必需的。让他们在拿到句子以后先要分析,找出各种成分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够准确的,正确的写出或找出比喻句。第二,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光看文字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西湖的美,因此,上课前呈现西湖照片,一些风景图,这样,借助直观的图来看文章就能够更好也更容易的进入文中。
在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对各环节的把握就更到位了。因为这时学生的心中有这篇文章的谱了,对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不仅是其他环节的教学,还有背诵课文相对来说也容易多了。
教学反思:《西湖》 篇3
《西湖》一文在我看来并不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太美,学生受了美的熏陶不假,但很难理解到位,而这种理解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失去了味道。
所以,我以朗读为重点,结合个别关键词句理解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结合欣赏课文的插图,通过对课文中“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重点品味湖堤的美和小岛在明净的湖水中晃动的美。让学生在讨论中说说此处描写的西湖的主要景点。然后,抓文中“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如“绸带”,品悟比喻的贴切、优美,感受湖水的荡漾使湖堤如在漂动一般,更增西湖的秀丽;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和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等打比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打比方之生动。
希望学生在理解中、朗读中能慢慢学会这种方法,使自己的语言也形象、生动起来。
教学反思:《西湖》 篇4
一、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互助中学会合作。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西湖简介”与“西湖传说”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板块来自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寻找答案。
在学习“西湖诗词”与“西湖景点”时,我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古诗,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来朗读,来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探究意识得到了发展。
二、学会合作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与交往。实际上合作交流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在合作交流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长。交流是认识升华的阶段,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思路,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合作能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西湖景点”时,我让学生同桌一起学习一个景点,两人一起读,一起学习用导游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一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这样,既可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发展合作、交往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能力,从而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词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处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导入时,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来进行说话训练,并进行背熟练习,注重积累。“西湖简介”这一板块,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读懂的基础上来填空。“西湖传说”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西湖诗词”时,培养的是学生的朗读能力。而“西湖景点”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能力培养,学生既要读懂文章,又要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综合能力。整堂课的学习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感想记录在留言板上,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学习,让课堂又延伸到课外了
教学反思:《西湖》 篇5
课文词汇丰富,语句优美,把西湖的美丽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西湖之美。课文第一节中的“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课堂上我向学生提问:你见过的明珠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湖就是这样的“一颗明珠”,可见西湖是多么美丽啊!课文第二节,描写西湖周围的山峦,用了“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我在黑板上画连绵的群山高低起伏,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连绵起伏”与“连绵不断”的区别;然后,我在群山的背后又画上了高低错落的山峦,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叫“层层叠叠”。课文中值得思考品味的语言实在很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圈划出优美的词句。学生读书很仔细,圈划很认真,交流也很踊跃。课文中的优美词汇、生动的比喻句都被找出来了。在学习“月下美景”这一段时,我抓住文中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这一句重点请学生思考:月光下的西湖与白天有何不同?学生抓住“华灯”、“琴声”、“月色”等体会到月光下的西湖同白天相比真是别有情趣。当学生说到“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这一句时,我就追问:倒映在湖水中的灯光怎么会像银蛇一样“游动”呢?有学生说,湖面波光粼粼的,灯光的倒影就像在“游动”了。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一位调皮的男孩说,把石头扔进水中,灯光就会动的.……他的表达不是很清楚,其他学生对他的发言都不以为然,而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投石击水,水波荡漾,灯光的倒影也就随着水波“游动”起来了。当我说出他的想法时,那位男孩笑眯眯地朝着我直点头。这个时候,我把学生的目光又拉回到课文之上,上文已经说到:“轻风徐来,湖水荡漾”——这就是“银蛇游动”的原因啊。课文最后一句:“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这真是神来的点睛之笔。我尝试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天上人间怎么会溶化在月色里呢?我本以为,学生理解这一句会很困难,没想到的是,学生的解释振振有辞:月光洒落在西湖上,水天一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溶化在月色里了。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学生,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了。如此心灵相通的教学场景恰似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令人沉醉。
教学反思:《西湖》 篇6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可《西湖》一课上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
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
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
教学反思:《西湖》 篇7
《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
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
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生动,有一定意境美。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
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但多媒体图片却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所得。在说与听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由“扶”到“放”学习比喻句,进行语言的深化
在远眺西湖描写西湖湖面时,把湖面比作了一面硕大的银镜。教者便利用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比喻句:这句话中把湖面比作了什么?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接着向学生介绍这样的
句子叫比喻句,“犹如”是比喻词。《新课程标准》提出孩子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西湖》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来描写景色的秀丽。如:西湖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苏堤和白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明净的湖水中的绿岛和白云的倒影让西湖像仙境,华灯像无数的银蛇等。教者专门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其他比喻句,自己去读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答案。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反馈学生画出的比喻句。有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学生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实践、运用的过程了,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答案很精彩:阳光照在橡树身上,仿佛给橡树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比喻句由“扶”到“放”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
当然,由于本课是写景的文章,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技术,学生对文中的很多用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景色是难以理解的,也不能在课堂上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不会入情入境地欣赏西湖的夜景,也不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课文了。
本节课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板书要与课文进行紧密结合,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等。
教学反思:《西湖》 篇8
本文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秀丽的景色,景色美,语言更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我想,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除了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等(方法),练是必需的。让他们在拿到句子以后先要分析,找出各种成分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够准确的,正确的写出或找出比喻句。第二,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光看文字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西湖的美,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看了我带来的西湖照片,一些风景图。这样,让血循环借助直观的图开看文章就能够更好也更容易的进入文中。
整堂课下来,学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体会。
教学反思:《西湖》 篇9
一、 从整体出发
我们从整体出发,彻底摒弃传统的分析法,没有人为地把文章内容割裂开,把教学立足点确立在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注意两点:第一,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只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些重点训练项目,根据课文的特色安排少量的般基本功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本课课文篇幅不长,语言优美,将景物与传说和谐地融为一体,描写生动细致。我们就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如果像以前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岂不是糟蹋了这么美丽的文章。
正因为我们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整体感受西湖之美丽,传说之情趣,所以引导了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了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了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同学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产生了形象的感受,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二、 以读代讲
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描写景色的词句,有的语句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我就力求以读感悟,以读促悟,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朗读的要求。
第二小节文字特别细腻优美,通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读,指导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在读中去感悟词语、句子的意思。开始第一遍读是指名读,目的是了解内容,第二遍要求全体学生自由读,目的是读通课文,疏通字词,第三遍是师生合作读,目的是理清篇章的结构——由远及近描写西湖的景色,第四遍由教师范读文中的第一句话,读两遍,第二遍更强调读出远的感觉,让学生评析并学读,目的是读出感情和语气,第五遍是看着画面说,目的是练习背诵,第六遍是在音乐声中背诵,目的是将优美的语言文字内化。
课文三、四、五小节作为一个整体,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苏堤和白堤的来历,感受西湖不仅有秀丽的山水,而且有美丽的传说。针对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能用文中的语言介绍相关的传说;三读,把文中写景的句子读美;四读,配乐把整部分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虽然我们现在还在使用s版教材,但是经过本次公开课的实践,我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不同阶段的朗读要求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流程,如果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能使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三、 重视语言的实践
新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个性。本课的特点是语言文字特别的优美,蕴含的'内容丰富,是那种文质兼美的文章,给人一种自然美、艺术美的享受。因此,抓住文中的特点,我们通过了大量的朗读,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录象、音乐等),背诵重点句子,让学生在陶冶美的情操中,自然地产生了去发现、探索、创新的愿望。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求知欲望,又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捷,为此,我们又精心寻找了五幅西湖美景的图片,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有了之前的熟读、精背、激情,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文中写景的词语、句子进行补充、加工,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课堂上,孩子们大声地介绍着,将这五幅图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出来,精彩地表述让在座的听众也忍不住叫好。
感悟不仅要注重朗读读,还要注重实践,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我们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使他们通过思考运用,将语言内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这种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的方法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缺憾。一是教学的目标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本文是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因此教学中并没有生字教学的部分,但在教学目标中却列了出来,这种疏忽是不应该的。其二是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处理得还不够到位,如“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和“掠”的理解要求不同,如果在目标中具体列出教学上要达到的要求以及如何落实的方法措施,在教学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外的遗憾是我自己范读的时候,朗读还不够放开,感情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失去了一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的机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希望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
教学反思:《西湖》 篇10
我对西湖向往以久,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西子湖畔,虽然觉得她没有想象的那么妩媚,但还是挺秀气的。心里依然对她怀有十分的好感。当读到《西湖》这篇课文时,我仿佛又与她见面了,这一次,她可是“浓妆艳抹”,美丽动人了。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环节:一是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我做相应总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西湖的好奇心。二是我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课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湖中,四是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我想,教学效果应该蛮好的吧。
没想到这一课的初读关就不好过,不仅好多生字词,而且句子较长,着重指导对几句长句子的读法,就已经花去不少时间。课文里一些词,如“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精练、抽象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再加上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但难又是难极了。
教学反思:《西湖》 篇11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间天堂——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语言清新、生动,是培养中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习表达的好素材。
针对课文语言文质兼美的特点,对照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我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初读课文之后,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三年级学生词汇的贫乏,他们除了说“西湖很美。”再也没有其他的表达了。我很失望。课后,我想:当时,我可以引导学生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印象。这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多:如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又如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等等富有个性化的表达。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品读课文2.3.4节,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丽。第二节,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观察了山峦、湖面、白鸥等景物,抓住“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读出山峦的多,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读出山峦的美丽;抓住“硕大的银镜”读出湖面的宽阔和明净。
第三节课文比较长,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他们美在哪里?让学生自主读书、圈画,充分的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后,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内化文本优美的语言,我采取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节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西湖。我采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情境中去,读完之后,我问学生:“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明亮的月亮正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美妙的琴声,我仿佛感受到了轻柔的风吹过我的脸庞.......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了。
可能在这三节的教学上,我平均使用力气,耽误了较多的时间,所以下课了,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如当堂背诵精彩课文,体会课文比喻表达方法的好处,并学习运用等等。另外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讲在重点处、必要处,使学生一课一得,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使课堂师生对话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教学反思:《西湖》 篇12
《西湖》以它优美的文笔、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词汇描绘了人间天堂的美景,如画的风景令人深深陶醉,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同样让人沉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这么美的文章该如何教呢?
因为教过,深知这一课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般的难,因此,三天前开始让学生回家每天读5遍,家长签名,第一次读后逐个检查了学生注音、划词的情况,一一落实。短信中告诉家长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督促孩子认真读书。北大荒一课的背诵告诉我落实得还是不错,个别同学没按时背出全文,其余的`还算令人满意。三五十五遍读下来,再加上早读的朗读,《西湖》在孩子们眼中已不陌生,读熟了,也就可以开讲了。
昨天的第一课时,本拟在初读课文知大意后,学习生字词,再弄清描述了哪些景物,学习第一自然段。结果,字词关还是用了大部分时间,三十个左右的词语,小黑板出示,用各种方式读后,开火车游戏时,还是有同学打疙瘩,擦去拼音后,两位同学读错音,因为不太放心的缘故,又花了时间读词、理解、学生字、组词,课文也就读了两遍:自读、指名分节朗读学生点评。
时间过得飞快,一节课大半用来读词了,课前预设没完成,这也在预料之中。这是本册最难的课文了,学生由二年级上来一下接触此类美文,也是有点懵的吧。
教学反思:《西湖》 篇13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我很喜欢本文,但是我也很担心,文章是否比较难,学生能否理解,并体会到其中的美丽。那教师怎样把难文上的简易,让学生理解。我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多媒体
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关于西湖景色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三潭印月、柳丝轻拂、银镜一样的湖面、绿树镶边、白堤苏堤、夜晚西湖……学生非常喜欢看,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景点,我直接可以让学生回忆课上看到的,学生有了印象,对课文的描写能够欣欣然点头。
二、类比
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瘦西湖与西湖比起来,一点也不差。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内化,我提到了瘦西湖。比如柳丝轻拂,我让学生说说以前秋游时候看到的,学生立刻能够说出那随风飘荡的绿叶。又如月光下的西湖,我亲眼看过月光的瘦西湖,有同样的美丽。我也试图让学生回忆。不过学生大都没有看过。后来我想,其实风光带也有同样的效果,而学生应该都是看过的,以后可以用此来引导。
教学反思:《西湖》 篇14
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来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西湖,或者对西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知识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对于文本中的湖光山色较之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湖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本文的语言比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要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美的情趣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篇写景文,因此在课前我进行了课件的制作,希望通过图片来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西湖美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来将文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化。接着,通过看课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见到西湖胜景。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的秀丽景色,景美、语言美。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我看来,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本文的比喻句,比喻的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训练也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学会发现句子中的成分才能在以后准确的.找出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句。
课程一开始,我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分别是远景西湖、近观西湖、西湖夜景,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者观察角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并且对应到文章中去。之后围绕观美景、学描绘、悟情感进行教学。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在很多地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寻不到恰当的词汇,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以后的教学,特别是美文的教学中,我还得要更多的去感受学生的体悟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西湖》 篇15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肯定很陌生,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所以我设计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先从从视觉上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好去学习课文,这样活动的设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达到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品读。
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过“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绿色镶边”、“葱绿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边读边看着课件想象,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就如同亲临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课文中进行文本训练。
本课中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让他们品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本体等(方法),弄清用来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指导他们用“犹如”、“像”、“仿佛”、“宛如”进行口头造句。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分析。朗读,没有落在实处。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教学反思:《西湖》 篇16
《西湖》一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3)。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教学反思:《西湖》 篇17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诗,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 但“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 因此这篇课文虽美, 但又是难极了。
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练习读,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
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
【教学反思:《西湖》】相关文章:
《西湖》教学反思04-12
《西湖的绿》的教学反思02-19
《西湖》的教后反思04-06
关于《西湖》的教后反思04-09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学反思04-01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4-09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新12-27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