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
心动不如行动,外出学习回来的第一天,我首先决定从班级的座位开始改变。星期三上午第三节语文课,我来到教室和白老师表达完我的想法后,我们俩就开始行动起来,我按照“学习共同体”的分组要求,把班级的座位调整成“U”型,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调整座位的整个过程中,我都没有和学生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孩子们一边照做一边带着质疑的表情,有的还轻轻发出疑问的声音“老师这是要干嘛呀?”我只是轻轻的说:“现在大家需要做到的只有一个字‘静’”。大家或许被我的安静所感染,教室里也没有以往那么大的嘈杂声了。“学习共同体”第一步——座位调整完成。
大家坐好后,我才向他们表达缘由,我把外出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感先向他们做了简短的汇报,并向他们说明,我们的课堂也要慢慢的、静静地发生改变,这样的课堂叫做“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互求、互助、互学、互动、互赏、互暖”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解读了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有心的孩子悄悄的记下了这几个词。也许他们做起来还不会太好,但是我相信我们一起努力,就会有改变的。
今天的`语文课讲《蝙蝠和雷达》一课,学生围绕课后问题进行学习:科学家是怎样受到蝙蝠启示,发明雷达的?由于学生已经做过充分预习,所以我让他们用1号声音进行小组交流,孩子们基本已经能做到小脑袋凑到一起,放低声音四个人一起交流,并且交流的还很投入,这时我突然想起,我忘记了约年组老师来我的课堂做观察员,观察孩子们的交流,看看他们的学习是否发生了,这一点下次要弥补。在交流汇报的环节,一个小组逐一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有其他小组产生了疑问,认为前一小组丢掉了一个自然段,同时7、8自然段又不该作为问题的答案,这时候我就站出来进行了讲解,讲完之后我第一时间意识到:我错了,我没有遵循“学习共同体”的“忍住、再忍住”原则,我该让孩子们再次回归文本,再去读书,再去交流哪一段内容是对的,7、8自然段该不该算做正确答案,我该让学生不断的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这是今天这节语文课我最大的反思。
在反思中学,在反思中改,我的教改还在路上。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2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3
“公开课”经常被教师认为是“作秀课”,而俺却不这么认为:“公开课”给了俺们很多启示。公开课是教师专业化生长的必由之路,随同着俺们年轻教师生长,为俺们提供了一个践行思想的大舞台,也是磨练个性的绝佳途径。
开学初,俺在校“开放日”活动时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看到那么多家长和教师,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兴奋。开始板书就出了过失。俺把“蝙蝠和雷达”写成了“蝙蝠与雷达”,这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是坚决不容许的。刚写好就被小朋友们提出来了,课还没有开始,就卡壳了。俺还真的有点手足无措,课堂缄默了几秒钟,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敏和智慧,俺很快地冷静下来,在“与”下面写了“和”,让小朋友们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和”与“与”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请了有三个同学读题目,有一个小朋友说,俺觉得用“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而用“与”显得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俺惊叹于小朋友的发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尴尬的局面很快过去了,并成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俺接下去质疑:那么蝙蝠和雷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败笔”却成了课堂的.“彩笔”。
课后,听课老师在评课时问俺是不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更多的老师是为这样设计赞不绝口。不只有效地训练了语言基础知识,让小朋友深刻地体会到“和”与“与”的区别,还很好地导入到课文内容,激发起同学的读书欲、考虑欲。俺却没有点明个中原由,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出丑”,也为自身当时的机敏而窃喜。
这次公开课就让俺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只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机智和严谨的作风。课堂是不时变化与生成的,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中,教师要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智慧去一一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自身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师,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是实践思想的载体,公开课是践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无论是胜利,亦或是失败。公开课都会给俺们以启示,修正俺们教学方法,深刻俺们的教学理念,教正俺们的教学行为,让俺们在公开课中不时地生长起来,渐渐地幼稚起来,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4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同时介绍了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1.教学效果(思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然后对学生提出质疑:蝙蝠和雷达,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把它们连接起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设计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同桌合作理一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学生得到了主动、全面的发展。
2.教学收获(思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简单的教学环节贯穿起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式。课堂上,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然后表达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也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这篇文章虽然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用词准确。我引导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炼,如:抓住“无论……即使……也……”体会蝙蝠夜间飞行的灵巧;紧扣“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感受蝙蝠飞行时的敏锐;抓住“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们做研究,有所发明、创造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引导学生从咬文嚼字、品词品句中体会出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思失)
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既令我欣慰,又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课文中的代表性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另外,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5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出示课件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难点。
三、拓一拓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彼此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再出示:
例子: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用于(飞机安全飞行)。仿:科学家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用于()。
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此时,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余味未尽,再让同学们继续汇报,我又觉得难免枯燥,因此,我灵机一动,干脆来个小组报告会。这时,我让学生把他们刚才的资料,在小组内由书写工整的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说,合作汇集成一篇小报告的文章,当然我指导他们写报告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竞赛,到台上边投影作品边汇报。整个汇报过程可谓是精彩纷呈,各个小组都情绪高涨,展示的不但是内容丰富,而且各组的代表为了进入优胜组,各自展示了他们的独特风采。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独创性。最后这一环节是我在预设教案中没有设计的,却是我最满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说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光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效应机智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教学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才是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6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 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绘制,让该生当小小科学家,为大家介绍蝙蝠是怎样依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7
《蝙蝠和雷达》是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
以往我布置预习,一般是读文、标段、注音。这一课,我改变了以往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在课前解决难点。我在原来预习要求上,要学生填一张表格,如下:
实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每三次
为了学生能多了解仿生学,我还要求学生找一些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本以为学生会对这么多的预习要求提出抗议,没想到他们对这别开生面的作业,感到兴趣盎然。全班同学都完成了,而且几乎都能正确填写,除李佳烨外。
教学时,我分四步进行:
一、解决问题“为什么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二、分组协作:
1、2组解决问题“蝙蝠飞行灵巧,表现在哪?”文中找出。从而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3、4组解决问题“蝙蝠夜间靠什么飞行?”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展示学生课前预习的表格,根据表格,进一步学习蝙蝠是怎么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四、拓展,学生表述自己收集的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这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个个参与,学习兴趣浓厚。
从这节课中,我觉得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并且预习要多样性,有针对。这样学生有疑问,会探究,有自信,上起课来,有兴趣会事半功倍。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8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文章主要讲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三次试验的表格,指导学生完成第一次试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分小组讨论填写。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明白:蝙蝠夜间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二、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长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简单的图示,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理清蝙蝠的工作原理,同时让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画雷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自己展示示意图并复述。最后,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三、拓展延伸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水草和锯”、“蜻蜓和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9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短文。这节课的重点是弄清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本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精读提出问题——师生图画讲解解决问题——课下作业图画记忆的教学过程落实教学任务,并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画示意图是我本节课的教学亮点。课前,我认真备课,对于蝙蝠的画法进行了反复练习,所以课上画示意图相对轻松。形象的图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理解课文的兴趣,积极举手讲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很好的掌握了课文内容,对重点词语超声波、障碍物,重点句子,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加强了理解和记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图画式阅读教学很好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业,图画展示重点问题“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学生对于障碍物的画法各式各样有房子有大树,可见学生思维活跃,对词语理解较好。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图画作业是本课设计的亮点,也是突显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但是时间关系,当堂不能完成,只能下节课再点评。阅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课文,找到合适的方法,才是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发展,学习是愉悦的,在快乐的环境中轻松的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运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达到的最好境界。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0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动,没有让学生摆好后,回归文本,参照黑板摆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这是一个败笔。按照黑板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
说的极好时间,我却错过了。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难点部分,我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突破文章的难点。
二、比一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黑板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拓一拓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节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教学任务很快就完成了。由此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2
学习贵在有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兴趣,为解读文本铺路。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自由读,做到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二读难读句子,同桌互读;三读即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这样,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围绕重点,大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看课后提示,由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教学蝙蝠飞行本领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画出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并在旁边写上自已的感受。在教学蝙蝠怎样探路,雷达怎样工作时,我先让学生同桌合作画出示意图,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摆放卡片并解说有原理,最后看动画作配音解说。这样学生通过读、思、画、说紧扣文章的`重点,做到了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也把抽象的原理讲述用媒体手段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做到了突破难点。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不处,时间匆促,有的学生感情朗读还不是很到位,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还不够深。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学习课程新理念,教好书,育好人,学会更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通过蝙蝠飞行的方式,制造出雷达,进而解决了飞机夜航的问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了解蝙蝠与雷达的关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精神。
我所讲的是第二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概括文章大意,复习生字词。接下来,导入新课,我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引入“仿生学”一词,进而过渡到本课的学习。但其实,资料袋中的内容可以放在学完课文后,这样在扩充学生的知识量的`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欲望。而可以利用马航失踪一事导入新课,既能引入新课,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我首先抓住了第3段,通过体会蝙蝠飞行技巧的高超,来感知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这里我出现了一个讲解上的错误,就是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句应该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而不该定义为反问句。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知识的严密性。
对于三四段的讲解,在写法上,我强调要详略得当,但并没有让学生确实感知到其性略得当的好处。教师可以将段落进行重新改编和整合,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自己发现写作时要省略相似的内容,从而理解详略得当的含义。
板书设计上过于死板,不够灵活,可以对版面重新做一下设计,以障碍物为核心,用箭头表示无线电波传播方向,可以先将蝙蝠的一侧填上,再让学生根据第五段填另一侧的雷达工作原理。这样的板书会更加简洁明了。
此外,小组合作应努力落实到实处,争取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任务可以完成,充分发挥小组的学习时效性;可以学习一下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让多媒体电子教学更好地应用在教学中;对于上课时的时间把握,还是不够充分,经常会出现前紧后松的情况,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该着重注意。
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4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5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04-15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2-26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精选5篇)11-18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精选4篇)04-04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11-27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通用3篇)03-26
《蝙蝠和雷达》课后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06-30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2-04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