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记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黄山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
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
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
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
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
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
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
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
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
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
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
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
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
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
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
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
《黄山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
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见“教学目标”1、3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中岳嵩山 云雾
东岳泰山 山势雄伟
南岳衡山 高、秀
西岳华山 险要
北岳恒山 奇伟
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
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 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类赏山
四、赏析第一部分
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
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 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 ,如何理解?
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
1、黄山。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
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 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 二部分(即时发言)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 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 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 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三、四部分
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
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对比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似乎与徐迟的《黄山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
特点 手法 感情
蜀道 险 神话
高 夸张 畏途巉岩不可攀
想象 侧身西望长咨嗟
黄山 险 拟人 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
奇 比喻 歌;揭示:人类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我 诗文、神话,与自然完美融合。
对比
夸张
三、拓展问题:
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认识 。但我 们 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张家界建电梯。
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
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给个建议国家呢?
【《黄山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山记教学设计05-05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6-01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12-04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1-18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03-30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2-27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3-02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2-07
最新《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