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1 13:44:0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混合运算》 推荐度:
  •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巩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弄清各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熟练掌握面积公式。 3、灵活运用割补法、拼全法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4、在知识的运用与迁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闯关式练习

  教学准备:

  各种平面图形和组合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生互问候并提出本课时教学期望及要求——智勇闯三关。

  二、热身活动

  1、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请同学说说用字母表示的面积公式。

  2、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渗透各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切割法和移补法运用的数学思想)

  三、第一关

  1、出示图形

  A B

  2、解析题目

  A图: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圆。(长方形面积加上圆的面积)

  B图;切割成一个正方形和半个圆。(正方形的面积加上半个圆的面积) 3、出示数据,学生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4、做好的自行上台演板,再全班交流、评析。

  5、小结闯关情况,体验闯关成功的喜悦,激发闯关斗志。

  四、第二关

  1、出示图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A B

  2、解析题目

  A图:割补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梯形面积减去三角形面积) B图:移补成一个长方形。(长和宽都要减去空白处的宽度)

  3、出示数据(A图梯形上底20㎝,下底40㎝),学生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4、做好的自行上台演板,再全班交流、评析。

  5、小结闯关情况及闯关成功诀窍,体验闯关成功的喜悦同时充分准备应对下一关的挑战。

  五、第三关

  1、出示图形,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刚才两关都是利用割补法把组合图形切割、移补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再进行面积计算,那这两颗星形图又是从怎样的图形中割取下来的呢? A B

  2、解析题目,并出示下图。

  A图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半个圆的面积。 B图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圆的面积。

  3、出示数据(A图三角形的底是20㎝,高是17㎝;B图正方形的边长是40dm),学生任选一题进行计算。

  4、指名叫刚才想象出的同学上台演板,再全班交流、评析。

  5、小结闯关情况,体验闯关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六、全课总结

  全班归纳闯关心得,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及优化学生的数学思想。

  反思:

  因为我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闯关形式开展本节练习课,故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情,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经历一个推进、巩固、深化的过程。而且都是全班先交流解题思路,再任选一题进行计算,如此时间上也易掌控,又照顾到了那些学困生。整堂课下来,统计后发现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学闯过了三关。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纳税。课本第98页的内容和第99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明确:www.daodoc.com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5: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

  4、5题。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师:我也喜欢2张2张的烙,同样的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省劲些。师:烙7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你看5张饼是15分钟,6张饼是18分钟,那7张饼就是21分钟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学生写出流程图,再写出计算过程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师:先想一想,再和挨着的同学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你的理由呢?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 ,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的百分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复习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在列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巧用图示,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把知识要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间互化的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轻松掌握三者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可逆关系。

  3.重视迁移,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根据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关系,百分数问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与分数基本相同这一特点,联系分数知识复习、理解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问题。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出示课件)一件绒衣的'成分如下:

  羊绒:14.8%

  超细羊毛:73.5%

  天丝:11.7%

  读出这件绒衣成分的相关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为高效复习作铺垫。

  ⊙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1)什么叫百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板书:百分数)

  (像14.8%、73.5%、11.7%…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列表对比)


百分数




分数




意义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区别




百分数通常只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




联系




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00的特殊分数。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②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25= 0.2= 0.6= 3=

  ②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 =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42%= 108%= 5.4%= 200%=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1)复习常见的百分率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6页12题)

  取小麦500 g,烘干后,还有428 g。计算出这种小麦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决问题,然后复习其他常见的百分率)

  (2)复习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3题第(3)、(4)、(5)小题]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③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长裤: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结。

  解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解题思路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单位“1”已知,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系统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复习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利用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14页5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都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应用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对于本课的设计,本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体验到货币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

  银行储蓄凭证。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银行存款单、计算器、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前自学

  1、预习课本P99~100

  2、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3、向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写存款凭条等。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帮助学生确实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

  师:我们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在调查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利息。

  师:近年来,我们沂南县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很多人家里都有了暂时不用的钱,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的吗?

  生:存入银行......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那储蓄有什么好处呢?

  生:放在银行比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

  师: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板书:利息)

  小结:人们把钱存入到银行,国家可以把这部分暂时不用的钱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现代建议中去,这样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国家有利,也使的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储蓄利国利民。

  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处理人民存入银行的钱,还有银行付给储户利息会不会亏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

  2、存款的方式。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也在变化。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出示存款凭证条,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客户填写”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

  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给我们一个什么凭证,证明你把钱存入了银行呢?

  这些存单不仅能证明了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还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这是老师的一张存款单(课件出示存款单,钱数:1000元、时间:一年、方式:定期),你能从这张存单上得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学生一般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储蓄,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存单,所以这里老师把自己的存单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观察讨论。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存的款。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银行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

  生:我还知道老师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吗?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师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币。

  师:银行还办理外币储蓄。

  (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认识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计算方法。

  通过课前的自学,你知道这一千元就叫……?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生:我还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点二五。

  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吗?

  利息/本金=利率(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利率,你们还知道什么?

  ………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到期后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呢?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还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计算利息了,大家就来帮助老师计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师: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引起学生的知识需求,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三个算式:

  1)20xx×2.25%×22)20xx×2.70%×23)20xx×2.70%比较三个算式:

  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

  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应该再乘时间。

  师把公式填写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时间)

  小结:存款选择的时间不同,利率也不同。计算时一定要选择与存款时间相对应的利率。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4、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我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利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税,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税。

  师:那老师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税后利息呢?

  学生计算后小组交流,生列式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然后归纳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关于税后利息的计算最好还是建议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先求出税前利息,再求出应纳税额,最后再求税后利息,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而且还利于学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时在遇到求应纳税额时,学生才不会混淆。

  小结:在计算时,要看清求的是利息还是税后利息,再灵活计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含义、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关系,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非常深刻。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教学中还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1)、例题:王奶奶要存1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2)、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下面是张叔叔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

  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1)、王大爷在20xx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xx年8月1日,急需用钱,你帮王大爷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教学重难点: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请来了一位动画片里的好朋友喜羊羊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不过灰太狼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性的题目,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认一认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片学生认识(夸奖学生)

  其实在生活还有很多地方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

  活动二:猜一猜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这是哪里?

  首都北京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生猜的各不相同)

  师:对!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也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活动三:数一数

  (一)、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师:俗话说积少成多,其实大的数也都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的,咱们看看它们是怎样组成的(电脑演示。)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2、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师: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3、课件出示很多小正方体,(出现1000块的凌乱方块)估一估,现在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学生随意估计,到底有多少个?怎样数得速度快、数得准?

  师:看看现在灰太狼把它变成了什么形状?(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让学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如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千) 师:为什么千位前面用省略号?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观察板书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师引领生从188数到204。(课件演示) 师小结: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想给大家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在组内练一练。

  活动四:练一练 小组学习任务: 你来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七。(课件演示)同桌用计数器一个拨数一个说(集体一边看课件演示一边说)

  1、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针对难点,进行计数器演示。

  2、请出数朋友师:让咱们再一起请出数朋友来吧(课件)

  3、摘苹果

  大家可能都觉得灰太狼坏,其实灰太狼也有可爱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地球爷爷有一双无形而强大的手,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可以吃得下很多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知道苹果成熟了往哪里掉啊?其实是地球爷爷那双无形的手给摘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地球爷爷已经吃了989个,往后每多吃一个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1,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从989数到1000。)

  师:你能不看地球爷爷吃苹果的图,自己从989数到1000吗?学生自由数,再集体数。拍手数数,使数数抽象化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森林运动会师: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样好,想带大家一起到喜羊羊课堂去。想参加吗?谁就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想去,那一定要认真听要求。

  2、按要求数数 师:哎呦,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嘛,喜羊羊很高兴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这不它又给出了一些题目,请看

  3、掀起红盖头(猜一猜,五角星后面藏着哪个数字?)

  4、我说你猜

  5、寻找幸运儿

  6、激流勇进

  师:同学们真的表现得很棒!喜羊羊就向大家发来了祝贺(课件)看来喜羊羊是难不倒大家了,但是喜羊羊并没有放弃,它还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要不咱们不看了吧。

  ___ ___ 800 ___ ___(答案不唯一) 师: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哦,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师:通过数数这个题我们发现,数的方法不同,数的顺序不同,数数找的规律不同,得到的结果呢?(也不一样),只要我们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看二师兄给你们的评价——你真棒,你们都是非常棒的。看来喜羊羊真的难不倒大家,它乖乖地认输了。同学们获得了胜利,你们高兴吗?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今天的学习愉快吗?

  2、有什么收获?

  3、想到了什么问题?

  4、画珠子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片段一

  师:同学们20xx年我们北京要迎来一件大喜事,是什么呀?申办奥运会是我们国家多年的梦想,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xx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北京申奥成功了!当萨马兰奇主席缓缓走向主席台,当听到“20xx年举办城市是北京”时后,全国人民都欢呼起来,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呀?(幻灯出示申奥成功的标题画面)生:想!(课件播放申奥成功视频)

  师:谁还记得这是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什么时间?

  生:10时xx分。

  师:(幻灯出示申奥成功时刻的钟面)希望同学们能永远记住它。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个时刻——10时xx分。以前我们曾经学习了认识整时、半时和几时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伴随着申奥的时刻继续来学习关于时和分的知识。片段二: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谁还记得这两根指针的名字?(幻灯出示钟面)生:时针和分针。

  师:除了指针,在钟面上还有什么?生:有很多格。

  师:整个钟面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小组一起观察讨论。

  生: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师:师生一起数大格。(出示大格可以闪动的幻灯)

  师:在数小格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5个5个的数。可以用5的口诀算出来。师生一起数小格。

  片段三:认识分

  师:谁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分针走1小格)

  生:1分钟。

  师: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呢?(幻灯显示分针走1大格)生:5分钟。

  师:分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少分钟?(幻灯显示)生:(根据走了几个大格说出是多少分钟)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

  生:60分钟。

  片段四:时分的关系

  师:时、分都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钟面。

  (动画显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一圈的画面)师:小组讨论: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生: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个大格。1时=60分师:1小时有多长呢?1节课加两个课间。

  师:1分钟有多长呢?(看1分钟动画片)生:太短了,还没看够呢

  二、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师: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机的'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教学的内容没有语文、思品、美术等学科那么有趣。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帮手。

  这节课我首先把孩子们带入了申奥成功的那一刻,通过视频播放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10时xx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奥运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记住了这一难忘的时刻。接着学生就在申奥成功时刻的带领下开始了有关时间知识的学习。在练习中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很多特别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上第一节课、做眼操、下第四节课等时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认钟表的练习。体现出时间就在我们生活中,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不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

  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这节课讲的是认识时间的知识,通过观察钟面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单纯利用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演示,一边拨一边讲就会很耽误时间,而且钟面比较小,在数格子和观察时针和分针变化的时候,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钟面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了。学生通过课件中的钟面能够很清晰的看到钟面的指针位置,从而准确的辨认出时间。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运用课件真的很难说清楚。本节课就通过运用课件使学生见证了分针走一圈时针确实只走了一大格,由此推导出1时=60分,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取得了一点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它使我感受到:在现代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比较枯燥无味,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探索,不仅能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直观形象的特点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教,学生爱学乐学。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二、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 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归纳意义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四、自测反馈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五、思维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六、现场调查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七、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利率的含义,体会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应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灵活解答有关“利息”的问题。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概念,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利率概念,学会解决有关利率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

  1.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2.利息如何计算?明确:

  1.在银行存款的方式有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题:老奶奶存1000元,两年后可以去会多少钱?(学生板书演示)老师提醒:存期两年,利率是4.68%,还要扣去5%的利息税。1.1000×4.68%×2=93.6(元)

  93.6×5%=4.68(元)

  1000+93.6-4.68=1088.92(元)2.1000×4.68%×2=93.6(元)

  1000+93.6×(1-5%)=1088.92(元)

  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老师归纳:

  第一种方法先算利息,再求利息税,最后用本金+利息-利息税;第二种方法也是先算利息,再用本金+税后利息。都正确。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6、7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6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5-20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06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7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

小学数学《左右》教学设计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