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摩擦力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或具有运动的趋势时会与周围的物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学生身边:汽车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航行的船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还有许许多多的摩擦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到而已。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了解什么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发生的条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教科书有两幅图,一幅是孩子高兴地从滑梯上滑下来,另一幅是参加汽车拉力赛的赛车在运动中,通过图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现象,摩擦现象发生时与哪些现象联系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来发现:当物体静止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孤立时、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不孤立、与其他物体有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从而发现摩擦发生的条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科书安排的内容是:在一块较平滑的木板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体,包括质量大小的不同,材料品种的不同。将木板缓缓地加大倾斜角度,使上面的物体逐个地滑下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要求学生对影响物体下滑的因素,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看法或假设,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假设。
第三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典型事例——想办法增大或减少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的摩擦力,来启发学生设计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到有关力的形式、力的表示、力的种类的知识并
已认识到几种常见的力,如重力和弹力,这些将成为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和铺垫。
三、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课本第50~52页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知道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实验;
4、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情感目标: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五、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几支圆杆铅笔。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屏幕出示拉人画面(一个小朋友端在地上伸出双手,另一个小朋友站着拉着他的双手在地面上滑行。)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场面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这种拉人的游戏我看见很多同学都曾经玩过。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经历,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
生:光滑的地面。
师:穿什么鞋容易滑?
生1:平底鞋。
……
师: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轻的同学比较容易拉,重的同学很难拉。
2、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都与我们今天准备研究的摩擦力有关系。好,今天老师就想和你们一起做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那同学们想通过我们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生2:我想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生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
……
3、师:看来同学们的好奇心可真强呀,想知道这么多的东西。好,我们这节课就围绕着同学都想知道的东西来探究。(屏幕出示探究目标)
(二)探究过程
1、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师:刚才的拉人游戏是一种摩擦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摩,两只手互接触,相互运动也叫做摩擦,你还看过哪些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呢?
(生说出磨刀、擦黑板写字等现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能发现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的摩擦现象,现在请同学再开动脑筋想一想,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请你们发挥小组的力量,围绕着你们刚才说的例子去分析一下。
(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磨刀时,只有刀在磨刀石上来回运动时才会有摩擦现象,如果把刀拿起来,或只把刀放在磨刀石上不来回运动没有摩擦现象。
生2:我们组分析了擦黑板的现象,也发现只有在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和运动时才有摩擦现象的发生。
……
师:同学真聪明,通过和小伙伴的合作,分析出了摩擦存在的条件:接触和运动。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首先请同学们把你们找来的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平滑的木板上,逐渐倾斜木板,(如课本50面图所示)比较它们下滑时的摩擦现象。
(学生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通过这个活动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下滑的快慢不同。
生2:我们也有这个发现了这点,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那这些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认为的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提出。
生1:摩擦力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生2: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表面情况有关。
……
师:刚才同学们都大胆地提出自己想法,但这只是我们的预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各小组经过讨论选择一种可能的因素,作为你们小组的假设,选择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的工具(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与给与适当的指导。)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能选择好工具设计了有趣的实验,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设计的实验与结论与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摩擦表面
的情况有关,所以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把带挂钩的木块放在我们平滑的桌面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又在桌面上铺上干布,固定好,再放上木块,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最后又把干布换成干毛巾,读出这时的拉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生2: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所以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把木块放在桌面上,放上一个法码,用测力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在木块上分别放两个、三个法码,读出这时的拉力。我们发现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
生3:我们设计的实验和他们差不多,得到的结果也是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也就是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的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
师:同学们真有科学头脑,设计了这么多有趣的实验证明了摩擦力与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还与被拉物体轻重有关。
3、学以致用
(1)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现象。
①鞋底和轮胎为什么都有凹凸的条纹?增大摩擦力对鞋底和轮胎有没有不利的方面?
②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
③为什么要经常在自行车转动轴的地方加润滑油?你还看到哪些东西需要加润滑油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例子来解释,其余学生帮他评价。)
(2)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出示装了半瓶水的瓶子)
师:看来摩擦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真的挺广泛,而我们学知识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它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现在你能运用这节课获得的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想办法增大或减少这个装一半水的玻璃瓶的摩擦力吗?
生1:倒掉一些水可以减轻瓶子的重量就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生2:这样的话,要增大它的摩擦力,可以往瓶子里多装一些水。
生3:在瓶底涂抹润滑剂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三)课堂小结
那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自由说)
(四)课堂延伸
师:这节课时间差不多了,但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研究活动结束,这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留待同学们回去思考(屏幕出示)“如果没有摩擦力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手段,继续研究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引入我采用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场面“拉人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我看过很多学生在课间有玩过,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说说“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穿什么鞋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回答出这些问题,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未能解释,我便顺势引出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然后让学生提出想通过这节课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确定了自己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我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风到的一些摩擦现象,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摩擦存在的条件。其实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是有些不足的地方,毕竟指名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直观,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能会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平滑的木板下滑时的摩擦现象,由此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然后再让学生各抒已见,提出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的兴趣。
至于在设计增大或减少装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时,我光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方法说出来,虽然已对他们说出的有效方法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准备好学具让学生真正实践一下,这点我觉得还是有点不足的。如果可以将这个活动设计成竞赛,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竞赛规则与要求,自己拟定记分方法,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应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以改进本课的不足之处。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六、教学过程
①用弹簧秤水平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滑动摩擦力
引入:
a、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通过上述实验得出:
1、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静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B、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
2、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A、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B、与接触面平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拉木块,从零开始不断增大弹簧秤的拉力
要求学生观察拉力的变化(保持木块的静止)。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
知识可以得到:小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也是从零开始不断增大。
继续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到:物体刚开始运
动时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结论:0<F≤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尺子夹在书中合上课本,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然后在合上的课本用另外一只手对课本施加一个压力,再一次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
实验结论:通过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只改变压力,得到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数,没有
单位,叫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跟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
3、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4 、课堂小结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已初步认识了摩擦力的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但这些认识是定性的,较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计算。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又十分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丰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认识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教学中必须纠正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从具体形象的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尤其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初中到高中这一步跨的比较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减缓学习的坡度,顺利越过这道力学学习的门槛。这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难点:
(1)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含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图
实验器材准备
木板小车及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地毯、玻璃板、长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类——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序,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用手竖直拿起一本书,将黑板擦压在黑板上。
问题: 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实验2:在一个小塑料杯子里倒一杯米,插一根筷子跟米里面,提问:筷子能把米提起来吗?有什么办法用一根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放一些水进米里面,压一压米,增大筷子和米之间的摩擦,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了。
实验3:把两本互相交替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第一次,叠的页数较少,比较容易分开;第二次,叠的页数相对多一点,分开的难度增大。 思考: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我们学习的摩擦力的有关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滑动和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先观察下面四幅图,从图中我们找找看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归纳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
3.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各类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实例判断。
(二)、探究静摩擦力
1.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根据上述实例引导学生归纳
(1)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
(2)两个接触面粗糙;
(3)相互挤压(有形变);
(4)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问题:你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归纳判断静摩擦力的两种方法
(1)假设法(又称解除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
(2)状态分析法:根据运动状态,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判断。
3.实验探究: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用右图实验进行研究:缓慢的拉动弹簧测力计,设计表格记录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静摩擦力不会无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物体将由静止变为运动。即由相对运动的趋势变为相对运动,此时所受摩擦力将变为滑动摩擦力。即静摩擦力有最大值,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水平拉力的大小。
可见: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 0<F≤Fmax
4.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
回顾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
利用提供的器材,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操作中改进实验,得出结论。
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演示可能的几种方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找出教师演示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设计合适的方案
(1)与物体的所受压力(正压力)有关。
(2)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静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曲面则与接触面相切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此处“相对运动趋势”是指该物体“相对”于与它接触的物体(另一物体)而言的。即互以相互接触的对方为参考系。
6.静摩擦力的应用
阅读书本P58 “说一说”,了解静摩擦力的应用。并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练习: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处于静止状态,判断下列传送带上物体有无静摩擦力以及其方向。
做一做体验最大静摩擦的大小。将手压在桌面上,改变压力,拉动手。
谈谈有什么感觉。
三、新课巩固
1. 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三要素,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节课的学到的知识内容,还应该体会本课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完成问题与练习。
3.补充练习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习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习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习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 5、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同学回答的有:)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 ·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 (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 (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平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 (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 (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 收集证据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 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 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 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 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 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 【小结】 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练习】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7、 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8、 教学设计后记 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第4.3节 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 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四、教具准备 木板、弹簧秤、物块、毛巾、泡沫板 五、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实验器材准备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毛刷、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长木板(带滑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摩擦力》教学设计06-30 《摩擦力》教学设计06-12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03-18 《摩擦力》教学设计15篇06-12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06-08 滑动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07-02 《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7篇06-08 摩擦力教学反思04-06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04-22 《摩擦力》物理教学反思(精选11篇)03-03摩擦力的教学设计5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