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穷人》的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草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从童年走来,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鲁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鲁迅及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
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à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i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策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
什:shí什物shén什么
模:mó劳模mù模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⑵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四、布置作业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那么还有哪些行为是人的天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有关天性的名言。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接下俩我们将要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区别形近字,会写四字词语,积累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语言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区别形近字
1.出示“但、担、峰、蜂、锋”
2.指名读
3.交流讨论这两组字中三个字的不同之处。
4.分别给它们组词。
二、走进“我能写”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词语。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讨论学习。
3.从这些带点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你的发现。
4.写一写这样的四字词语。
三、走进“我能填”
1.出示这些词语,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2.在小组内互相学习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徘徊盘问
溜达疾步
3.把词语按要求分类,完成填空。
4.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四、积累词语
把你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古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完成春联的活动策划。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完成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春联的奇妙。
教学重点:
端正态度,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各种活动
教学难点:
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解题,作者介绍。
解题:惠崇,宋朝著名画家,是个和尚。
《春江晚景》,这是惠崇创作的.一幅画,这首诗就题写在这幅画上。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3.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的意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甜辞方法?
4.小结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春联活动策划
1.出示春联,指名把这副春联读出来。
2.介绍春联的有关知识。
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3.活动策划
收集你感兴趣的春联,策划一次活动。
收集春联,朗诵春联,书写春联,张贴春联。
4.布置任务:课余时按策划完成活动。
5.检查活动完成情况。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法与学法:1、师:质疑引导。
2、生:合作探究、读议结合法、体验法。
教具准备:小鸟、青蛙图、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出示图片),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吗?
2、可是,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准,我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不认识了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3、认读字词:
(1)沿信际沿着相信边际
(2)读一读:井沿回答口渴喝水别说
弄错无边无际坐井观天
4、指导书写“信、沿、际”3字。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出示有关图片)
3、师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了,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呢?
4、小鸟的观点呢?它眼中的天又是怎样的?(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并练习说话)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的对?(四人小组讨论)
6、哪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说给大家听?
7、小结: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8、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是什么?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啊!
四、指导朗读
1、课文中小鸟和青蛙总共对话几次?
2、你认为小鸟是什么语气?青蛙呢?(小组讨论并练习对话)
3、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自评。
五、拓展延伸,提示寓意
1、请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看问题、认识事物要向小鸟那样站得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看清笔顺、写好铅笔字、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的课程实际,说说共有几门课。再借助拼音读准词语,然后练习描红。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课程表。第三项练习,加标点,再分角色读一读。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先练读,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分别填上问号和句号,再分角色练读。最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精心制作的课程表有什么作用。这样既进行了字词句的实际练习,又启发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成语积累”这种练习形式,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成语读正确,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或多媒体,再现中国申奥成功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庆贺的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开心、激动的心情,从而理解成语的意思,并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这是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在教学时,先让一起来欣赏一部有趣的动画片《小白兔找家》,讨论:为什么小白兔找不到家了?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明确了要求,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家。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来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家,并请其他学生做评委,说说谁把他的家介绍得最清楚。练说时,要注意说好开场白,说话时要有礼貌,并把事情说清楚,做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响亮。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2、写铅笔字,认识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练习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3、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识字,加强对所学偏旁部首的印象,掌握生字的笔顺。
4、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是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籍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5、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读读背背,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背背,做到正确、流利。
7、口语交际,鼓励学生能大胆地当众说话。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3、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月20日总第1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教学重难点:
1、能认识汉字的笔顺、笔画。
2、练习按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写字。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练习1》,板书课题:练习1激发兴趣,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教学“认清笔顺”
1、审题:
(1)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
(2)组织讨论,明确题目意思。
(3)教师小结:读准每一个字,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3、指导。
(1)指名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相机纠正。
(2)质疑: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生字(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3)强化记忆板书下来的生字的笔顺。
(4)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
(5)教师小结。
4、练习。
(1)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2)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5、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自轻读,书空笔顺。同桌交流说笔顺。学生认读生字,并书空笔顺,学生说难记笔顺的字。强化记忆难记笔顺的字。同桌互相抽查笔顺易错的字。学生按笔顺描红。认识笔画和笔顺,能说出笔画名称。能按这些字的笔顺写字。)
三、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指导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弄清笔顺,练习描红。
3、点拨笔顺规则,仿影体会。
(1)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2)学生仿影体会。
4、指导临写。
(1)出示“干”,提醒学生注意“干”的第二笔横较长。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干”。强调临写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写,写完后认真对照,看临写是否准确、到位。注意保持本面整洁。
(3)学生练习写一个“干”。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写“出”和“击”。
5、反馈。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指名说笔顺,教师同步示范描红。强调描红要求与写字姿势:每个笔画要一笔写成,不能描,不能有复笔,要使铅笔的笔锋在字的点画中间运行;要按照字的笔顺一笔一画地写。注意保持本面的.整洁。学生完成描红练习,师个别辅导。能写好铅笔字,注意撇和捺的书写。)
第二课时
2月20日总第13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读词语、认真描红。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分角色地朗读句子。
3、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制作简单的课程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学用字词句。
1、检查认读,相机正音。
2、哪些字的笔顺比较难写,请你来说一说,教师示范描红。
3、明确描红要求,强调写字姿势,。
4、反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练说本班的课程名称。指名说,其他人补充。学生自由读词。质疑生字的笔顺。学生自己提醒注意写字的姿势,练习描红。)
二、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空白课程表,教师示范填写纵横序数并讲解。
3、反馈。展示部分学生制的表格,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矫正训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印发的空白表上完成各序数的填写。利用自制课程表,相互询问,熟悉班级开设的课程。给这些课表提个建议。。)
三、教学第三大题中的第三小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完成学习单二
3、集体讨论,相机点拨。
4、分角色朗读。
5、指导点标点。
(1)出示第一句话并指导:你们明天上午有什么课
(2)依照第一句话完成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完成其余三句话的加标点和朗读练习。
6、教师小结:这四句话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他俩一个提问,另一个作出相应的回答。想一想,要想问得清楚该怎么读,要想答得明白,又该怎么读,然后与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7、反馈。
(1)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读。
(2)引导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有什么不足?
(3)教师小结。
8、多种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
9、这节课,我们先了解了所学课程名称,接着自己动手制作课程表,最后通过朗读对话弄清了课程表的作用。希望你们积极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要学的功课早知道,提前预习并做好学习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读题,说题目的要求。回忆学过的标点和使用方法。各自试加标点,练习朗读。评判对错,说出自己的理由,练习读出疑问的语气。)
第三课时
2月21日总第14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插图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理解成语及诗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有条理地进行介绍。
5、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
6、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家庭的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
一、教学第四题。
1、师谈话激趣: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诵读它,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提高,文化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学期我们就开始练习“读背成语”这种童子功。
2、借助图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
(1)看书上图,引导学生观察、体验。
(2)指导学生表达感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教师问:看了这图,你们好像听到了什么?
这些声响混在一起,真像一阵又一阵的响雷从头上滚过,就叫做“欢声雷动”。
人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叫“欣喜若狂”。
为了庆祝申奥的成功,人们纵情地欢呼,不停地挥动手中的彩旗,情不自禁地边唱歌边跳起舞,这就叫——载歌载舞。
这一天,北京城没有夜晚,所有的灯都亮着,绚丽的烟花在空中不停地绽放,这就叫——灯火辉煌。
3、学生练读练背成语。
4、反馈。
(1)指名背诵,说说记忆方法。
(2)多种形式背诵成语。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拼音试读4条成语。相机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再以多种形式练读。)
二、教学第五题。
读背古诗《村居》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一听吗?
2、引导学生观察《村居》的背景图,弄清图意。
3、揭示古诗《村居》,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指名读,相机正音,教师示范读。
5、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引导学生弄懂诗的大概意思。
(1)诗歌主要写春天的什么景色?
(2)田野的风光美在哪儿?
(3)儿童是怎样放风筝的?
(①田野风光②儿童放风筝③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第一句。④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理解第二句诗。)
6、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7、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背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古诗。学生看图。借助拼音各自练读古诗。再练读,直到读准音,读通句子。)
三、口语交际。
A、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B、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说话要求。
1、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城花园2号楼305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布厂的工人。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听一听王小明是怎么介绍“我的家”的。
(2)学生回答问题。
(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学生借助拼音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4)借助板书,师提示说话要求。
3、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C、练习。
1、然后推荐同学向全班进行介绍。
2、指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3、请一个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介绍。
D、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连贯。对照要求评议。学生分小组练说。)
板书设计:
说说我的家
住在———————————————————————
家里有————————————————————
他们分别做—————————————
我喜欢自己的家。
教学反思
适时出示投影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帮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文字内容实在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奠实了基础。口语交际是我们一年级小学生第一次接受的训练,再引导学生口语交际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到讲台上前当众说话。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和可爱。
2、学习可是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3、用摘录法概括第一段段落大意。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课文
1导入:
很多同学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反馈:
第一自然段:通过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的理由,体会到猫的可爱,产生对猫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你为什么喜欢第2自然段?(学生边说理由,教师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喜欢这一自然段的人站起来读一遍
(二)感悟写作规律
摘录词语
1学生把描写猫性格的词语找出来,写在纸上。
2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实物投影)反馈
4齐读一遍词语
规律感悟
咱们来看看这些词语,它们之间好象有什么联系,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再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小组讨论)
(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内容)
1、学生回答,得出结论:描写性格的词语是一对对写的,前后表现的性格完全不同。
2、指名读(要求读出前后完全不同的感觉)
3、还有什么发现?(两种性格之间是用可是连接的)[课件中可是两字变红]
4、找出相同写法的自然段,也读出前后不同的感觉。(学生读一对性格,教师随机出现相应的'板书)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总结规律:
是呀,老舍爷爷就是把一对对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起来了。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学生接说:古怪)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摘录段落大意:
用摘录法来摘录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找到的学生站起来齐读一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三)仿写一段话
(展示课件:出示三组图片,每组图片表现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1看图,明图意
2要求: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写猫,愿意试试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出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
3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4(实物投影)评价
(评价时注意:①有没有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②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既找到了段落大意,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写作中去。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学写随感,合演课文剧,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幸福的含义,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课前准备】:
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幸福”这个词。
2、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读课题。
【设计图意: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幸福提出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初读,把握全文 。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2、请学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较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导读课上的初读和预习,孩子们已基本掌握了字词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孩子再读课文,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检查,既巩固了预习和初读的成果,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更是让孩子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把握全文。】
三、突破难点,理解幸福的含义。
1、幸福是什么?智慧姐姐怎呀说的?
2、谁能把“诧异”换个词。(要求学生整句读,并且读出诧异的语气)
【设计意图:理解“诧异”,并通过换词丰富孩子的词汇。】
3、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说——第三个孩子说——(引读)
4、(板书:靠劳动、尽义务,做有益的事)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围绕着中心句去理解课文。】
5、默读课文,看看三位青年是怎样理解的。划出有关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生汇报。
【设计意图:智慧姐姐对幸福的诠释中,“义务”一词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的。突破了这个难点,孩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在这里把难点让孩子提出来,并交给他们解决的方法,有利于下面的阅读。】
6、小结,理解“义务”。(生说自己的理解,出示: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
7、医生,你有不同的经历吗?(请其他孩子说)说完读句子。
8、你们是怎样弄明白幸福是什么的?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青年,想象一下他做了什么,编一个故事,从而明白幸福的含义的。同桌互说。汇报。
9、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说)
【设计意图: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他们的脑海里,“义务”“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10、(出示图画)从那些句子感受到他们的幸福?有感情读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难点。三个孩子疏通泉眼,砌井加盖这部分内容显浅易懂,孩子一读就懂,让他们简单来讲讲就可以了。并且有了前面对幸福的理解,孩子们更能感受三位青年重回树林后幸福的感觉。】
11、小结:
四、拓展训练,抒写幸福的感受。
1、学生讲让别人得到帮助的幸福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发现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2、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有不同的答案,(投影小诗)来,一起读。
对于老师来说,幸福是(投影出示有关老师的幸福的小诗,读诗)
你觉得幸福是 (投影出示)
【设计意图:深入拓展对幸福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给予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给予自己的事情写成幸福小诗,让学生明白幸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诠释。我们应该珍惜幸福,更要付出和给予,让别人获得幸福自己会更幸福。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幸福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到了诗歌的写法,仿写诗歌。】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把课文改编为课文剧,找几个伙伴合作表演。
【设计意图:这个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是多元的,有很多种含义,通过这节课,相信孩子能写出有关幸福的感言。合演课文剧是课后也是本单元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们喜欢做的实践作业,让他们自由选择,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作业成为孩子们爱做、乐做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幸福靠 尽义务
做有益的事
语文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在哪儿望月?(注:文中的“我”可能是作者本人,也有可能不是。这里的“我”指的是作者赵丽宏本人,课文是在1985年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里都写了哪些内容?
3、指名答 (板书:江景 背诗 幻想)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三幅图画中,走进这美景中。
三、学习“江中月”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景图?
2、指名读 (注:其他学生要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画面。)
3、出示第二自然段 问:哪里给你印象最深?
4、①理解“闪烁的光斑” 引读“有——千点万点闪烁的光斑”
②理解“安详” (拟人的手法 感觉柔美、描写生动)
③理解“黑色剪影” 提问:给你怎样的感觉?(神秘)
5、自由练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6、推荐一名同学,师生配合朗读。
7、给这幅画面命名。
师:这幅画中既有江又有月,可以取什么名字呢?(板书:江中月)
过渡:看到这幅安详、颇具神秘感的江中月,引发了小外甥背诗的兴致。
四、学习“诗中月”
1、出示诗句 自由练读。
2、指名读 ① 一人读 ② 请两个人应该怎么读?(分角色读)
3、自由背诗
师:虽然刚才三个同学读的都很好,但是课文中的`人物应该是——背诗。
4、指名分角色背诵 (配乐)
5、分组分角色背诵
师:背诗时的场景与文中不太相同,我们应该抬头仰望明月。
6、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提问:我和小外甥背诵的诗句就只有这些吗?(不是)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省略号)
文中连续用了两个省略号,说明什么呢?(描写月亮的诗太多了)
7、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指名答)
8、出示其它描写月亮的诗句 ①自由读 ②师生分角色朗读(配乐)
9、提问:背诵这些诗的同时,你有怎样的感觉?(思乡、宁静、优美)
10、那么,我和小外甥有什么感觉呢?到文中去找答案。(——气氛中)
11、齐读这句话
12、给这幅画面命名 (板书:诗中月)
过渡:诗中的明月又让小外甥张开了幻想的翅膀。
五、学习“心中月”
1、用笔画出小外甥所有的幻想。
2、指名朗读
3、提问:你觉得小外甥的幻想怎样?(好)
好在哪里?理解“每一次闭上”、“偷偷睁开”、“圆圆地睁大一次” (想象力丰富、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4、练笔:在你们的心目中,月亮像什么?想一想、写一写。
5、交流。
6、给这幅画面命名。(板书:心中月)
六、总结,齐读全文
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在作家赵丽宏优美文字的引领下,领略了“江中月”的迷人,“诗中月”的醉人,“心中月”的美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你们是否和他一样,也爱上了这轮明月呢?(是)让我们一起怀着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朗读全文。
七、板书设计
24 望月
“我” 小外甥
江景 背诗 幻想
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
语文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1、围绕本组的专题,安排了“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始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迁移,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2、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综合性学习来写,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3、“我的发现”列举了存在不同差异的两组句子。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4、“读读认认”安排的是一组反义词语,既可以让学生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生字,又可以借助反义词学习新的生字,同时积累反义词语。
5、“读读背背”安排了古诗佳句,目的是积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6、“展示台”安排学生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就其所获得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展示。
【学生分析】
1、有前面综合性学习作为基础,学生在口语交际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踊跃地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
2、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句子的差异后,要运用这些规律,试着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4、学生要积累几组反义词及优美的诗句。
5、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全班学生可以共同商讨成果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分组讨论确定。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增样才能把句子写具体。
4、积累反义词,会认7个生字。
5、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领悟力。
6、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我能结合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与同学就家乡的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内交流
1、交流了解到的情况。
2、把了解到的情况根据内容整理成几个方面,推举代表,准备在班上汇报。
三、各小组参加班级交流
1、各小组代表发言。
2、随时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发言:与其他组重复的,要一带而过;比其他组详细的要进行补充。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从几个方面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
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能作写什么呢?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我能写出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或者几年后家乡情况的变化,或者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同学们,大家围绕“环境保护”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一定对保护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吗?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学生自主习作之前,可以让他们说说想写些什么,提示学生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者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
三、自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四、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修改
1、选择不同习作内容,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⑴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句子,我会有所发现。
2、我能认识生字。
3、我能读背诗句。
一、我的发现
1、出示两组句子,自读,思考:
⑴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还发现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发现:
⑴说一说读两组句子的发现。
⑵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①找一找、画一画学过的课文中的这类句子。
②说一说,在课外读物中发现的这类句子。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齐读。
3、同桌或小组比赛:离开了拼音,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出示生字卡片,说说还在哪里见过它们。
三、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熟读诗句。
2、指名读,注意指导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边读边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学生体会到:诗句都是写景色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再读,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5、背诵诗句:
⑴引导背诵:
抓住诗句的对子特点,会背诵的更快。
⑵练习背诵。
⑶男女生合作背。
6、拓展:
有兴趣的可以搜集与诗句有关的诗读一读。
四、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⑴小组里进行展示。
⑵在全班展示:
开扩思路:不仅可以展示关于环境的有关资料,如照片、手抄报、建议书、广告、调查报告等,还可以展示自己在做的事和新鲜的想法。
⑶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沿、际”两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青蛙、小鸟图片。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前板画)师: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一只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天,这就叫——坐井观天(师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谁来给同学们读读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指生读)
师:青蛙坐在井里,小鸟在哪里?(生答)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生字卡片“沿”,带拼音读。
你知道“井沿”是哪里吗?(生答)就请你来,让小鸟落到井沿上吧!(生到黑板放小鸟)
师:井沿就是井的边,那你知道床的边应该叫什么呢?碗呢?桌子呢?(出示图片)
2、师:我们知道了“沿”的读音和用法,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出示田字格),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生说,师范写、生写四个)
3、同学们字写的很棒,相信课文读的更好,我们打开书,继续走到青蛙和小鸟身边吧!谁来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指生读。
4、师:一百多里,那就是飞了很远很远的.距离啊,这个时候,小鸟会感到很累,很渴,谁再来读小鸟的话?(师读青蛙的话,指生读小鸟的话,两名同学读后全班读小鸟,突出“一百多里”体会小鸟的累、渴)
5、同学们读的多好啊,就这样,体会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语气,自己读一读他们的另外两次对话。
指生读,师: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你知道它们是为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争吵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天有多大?)
青蛙是怎么认为的呢?(指读)师:什么是大话?
师:青蛙认为小鸟在吹牛,那它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板书)
师:那小鸟呢?(指读)(出示卡片无边无际)
师:这个词啊,就是形容非常非常大,都看不到边际。(出示沙漠、大海的图片)学生练习说话。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无边无际来形容?
6、师:现在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呢,同意小鸟说的请举手,那你们读小鸟的话一定很棒。同意青蛙说的请举手。青蛙也是这个故事当中很重要的角色,缺了它,故事就不完整。谁认为自己能读好青蛙说的话,你也勇敢地举起手来。
7、师: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认真的进行练习,一会儿我们还要评出最佳青蛙和最佳小鸟,开始练习吧!(指生对读、男女声对读)
8、师:看来我们一致同意小鸟的看法,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大?(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卷好的纸筒,也请同学们用井底之蛙的眼光来看看这个世界吧!(指生看纸筒,说感受)
师: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就少,见识也少。想想我们还学过哪些词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生汇报词,齐读)
出示古诗《登鹳雀楼》,齐读。
师:可是青蛙不懂得这个道理啊,它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第6、7段。(生齐读)(师出示“信”生拼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生答)
师:单人旁加个语言的言,中国人崇尚信义,意思是做人应该言而有信,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做到。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成为言而有信的人。谁能用信来扩词?
9、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跳出井口来吗?
师:看哪位同学的本领大,能把小青蛙劝出来。
师:老师相信这只井底的小青蛙听了同学们的劝告,一定会急着跳出来,看看这无边无际的天空,这景色优美的大自然。
三、课后扩展:
1、读儿歌。
2、太阳、月亮、地球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二、教学难点
感受雪景的美丽和下雪带给我们的好处,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写好6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1、雪景图片、录像。
2、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
2、播放下雪的录像带。
导语:同学们你们看,洁白的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它们飘呀飘呀,落到树上、房上、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装,看着这漂亮的雪花,你想说些什么?
3、有一个小作者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雪花,快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把生字圈出来,再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生字,如果读不准,请你帮助你的小伙伴。
3、反馈生字的读音。请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认读生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指读,小组长带读等。
如:纷纷扬扬———扬
小仙女———仙
裁剪———剪
4、把生字词语放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要把语句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雪?作者喜欢这场雪吗?你能从哪儿体会出来?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汇报中防止学生不按顺序汇报,教师可根据某一个学生发言,让其它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补充。重点指导如下语句。
(1)纷纷扬扬的雪花,像柳絮在空中飞舞,像鹅毛飘落人间。你觉得这场雪下得怎么样?
(2)想不想看看大雪纷飞的景像?(播放大雪纷飞录像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受。
(3)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教师可进行示范性朗读,请学生评一评哪里读得好,然后再请学生练习。
我伸出小手接了一片雪花。瞧,它多漂亮啊!那六角形的花瓣不知是哪位仙女特意裁剪的。
你们知道雪花什么样吗?想不想看一看?
3、出示不同形状的雪花照片。请学生说说看到的雪花什么样,并完成填空练习。
()的`雪花
4、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1)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快活地蹦啊,跳哇,笑哇,唱啊!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还有的在滑雪。我们玩得多开心哪!
你在下雪的时候喜欢干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5、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1)大地铺上了洁白的地毯。树上挂满了盛开的“梨花”。
想一想“洁白的地毯”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梨花是什么颜色的?树上挂的是“梨花”吗?说明什么?
再读一读,读出雪下得大,雪花洁白。
(2)“在厚厚的雪被下,麦苗儿甜甜地睡着,小嘴还不停地吮吸着甘美的乳汁。”
出示句子:在雪被下,麦苗儿睡着,小嘴还吮吸着乳汁。读一读这句话,说说和课文原句比,有什么不一样?
说说哪句好,好在哪儿。你能读出来吗?
6、练习朗读。
不仅小作者喜欢这场雪,农民伯伯也特别喜欢这场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读读书上的句子。
你知道什么是瑞雪兆丰年吗?再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四)练习背诵,深入体会。
1、导语:这么美的景色,用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下来,多值得我们积累下来呀!下面就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学生选择背诵的段落练习背诵。
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段,然后再背诵。
(五)语言训练,回归整体。
欣赏了这么美的雪景,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检查背诵。
1、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老师用引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课文。
如:雪花是什么样子的?下雪了,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下雪了,农民伯伯为什么喜上眉梢?
3、请学生背诵你喜欢的段落,先让背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背诵这一段.让听的同学评一评,是否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复习生字,自主识记。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读准“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的读音。
2、同桌同学互相指读,互相帮助。
3、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让学生能够自主记忆,学生可用多种的方法,如以旧字代新字,组词语记忆,编儿歌,顺口溜记忆等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 个范字,说一说,这几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认真观察汉字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个别字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
3、请学生提出较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1)请学生书写。
(2)反馈纠正、评议。
(3)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4)再选择其他汉字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雪花
美丽 快乐 丰收 忙年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能做到按标点正确停顿,重点指导朗读文中描写鸟多的段落。
4.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鸟岛鸟多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感受鸟岛的名气之大,体会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它吗?在青海湖的西部有一座小岛,岛上到处都是鸟儿,想去看看吗?好,现在咱们就去。伸出小手,咱们一起写。
(板书:鸟岛)一起读课题。
2.什么是岛?请大家查查字典,找找“岛”字的解释。(出示“岛”的解释条和相应的图片。)
岛:指海洋中、湖中、江河中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
3.读了课题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怎样的岛会是鸟岛呢?(鸟岛上鸟儿一定很多,是鸟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去鸟岛旅游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点击,出示第一组词(一类生字词)
西部 养育 玉白色 筑巢 人类 拾鸟蛋 密密麻麻
1.这些词,能读准吗?自己试试(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再指名读。
3.指名读(领读:筑巢)
4.开火车读,齐读。
5.点击,(出示不带拼音的词)没有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好吗?
6、指名读(真棒!),再指名读。
7.这里的两个育呀是同音字,你还能用它们再组一个词吗?
8.再指名读。
9.一二大组、三四大组齐读。
(2)点击,出示第二组词。
一群一群 各种各样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一个挨着一个
1.这儿还有两组词呢,每组的3个词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着的,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组,再指名读,男生齐读。
3.指名读第二组,再指名读,女生齐读。
4.读好这两组词呀,可以让小朋友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样的道理,读懂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这两组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想一想我们刚才所读的课文,你能选取一组词来说说鸟岛吗?
(相机选择)没有把握的话,可以再去读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课文里是怎么用这两组词的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2.第一组词,谁来说?指名说。
(点击,出示第二自然段)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1)指名读,(字音读得真准)还有谁想读?
(2)指名读,点红(一群一群,筑巢安家,养育后代)(你读懂了,春天的时候,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在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3)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好像看到,成群的鸟儿都飞到岛上安家落户了。
(4)齐读第二自然段
3.点击,第二次出示第二组词。第二组词,课文里又是怎么用的?请你说。
(点击,出示第三自然段)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1)这段话读好了呀,我们读好全文就更有把握了。不过,这段话挺长的,自己先练练吧!
(2)指名读,(这么长的一段话,你能读得这么流利,不简单!)
(3)指名读,点红(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岛上,所以才有了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4)指名一组读,(读得好,老师奖励大家看一幅照片!这就是岛上那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鸟窝)
(5)想像刚才的画面,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知道了鸟岛上,不光鸟儿多,鸟窝多,连鸟蛋也很多呢!)
(6)齐读第三自然段
4.点击,第三次出示第二组词。
这些词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白了吗?再看到这些词,我们就知道,春天,一群一群的鸟儿们喜欢在鸟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鸟岛的六月,各种各样的鸟儿聚集在这里,密密麻麻的鸟窝和鸟蛋一个挨着一个。
四、默读课文
1.这学期呀,我们小朋友开始学习默读的方法,用心读不出声,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边读边想。通过初读课文,鸟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板书:(鸟岛)
2.学生默读课文
谁先说?(真爱动脑筋!你会读书!你学会了边读边想!)
3.哦,鸟岛在你们心中这么美呀!你从哪句话感受到的,自己好好读读那一句,等一会儿跟大家一起分享!指名读
4.下节课,我们还要细细地品读课文,到时候,我们对鸟岛会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更加精彩。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部 筑 育 密 玉 拾 类
指名读,齐读
2.范写:密
注意它的笔顺哦,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个密字的下面是山字部,而蜜蜂的“蜜”面却是虫字部。每个字的部首都跟这个字的意思是密切相关的。
3.写习字册。
板书设计: 鸟 多
18鸟岛 鸟窝多
鸟蛋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就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在它的西部有一个小岛,原名就叫,它的面积只有0.8平方公里(出示青海湖鸟岛的图片),别看岛小,名气却很大,它就是。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目的地是鸟岛。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鸟岛在哪儿?请哪位小导游来告诉我们?指读第一段。
2.各位游客,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3.“海西皮”这个小岛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不仅中国人知道,连外国人也知道)说的真好!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景象吧。(播放鸟岛课件)。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看了鸟岛的情况,你有什么感想?(鸟岛的鸟真多啊!鸟岛上的鸟蛋真多啊!鸟岛真热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吧。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什么时候鸟岛才有这样热闹的景象?(板书:六月)
2.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出示投影片,进行说话练习。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的确,这里成了鸟的世界。说明了鸟儿——真多呀!(板书:鸟儿多)
4.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出再请人补充。
5.鸟儿多了叽叽喳喳,怪不得六月的鸟岛最热闹了,那是什么时候都比不上的,“最”字就能说明。
你能用“最”来说一句话吗?
6.这儿仅仅是鸟儿多吗?指名读2—3句,其他同学看图,鸟岛上还有什么?(板书:鸟窝多鸟蛋多)
7.出示句子,比较:
(1)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鸟窝很多,鸟蛋很多。
(2)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你愿意把第二句话来给大家读一读吗?
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是什么?哪个词儿告诉我们蛋很多?
8.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9.一眼望去,这么多鸟窝,这么多鸟蛋,真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可真热闹啊!齐读这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考:鸟儿们从什么时候到鸟岛来的呢?
2.春天来了,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都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
(出示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3.你从哪个词儿看出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画出:陆续)“陆续”是什么意思呢?(有先有后,一个连着一个)
对啊,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
早晨,同学们陆续走进学校。
谁来读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来干什么呢?
5.出示词语: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指名读,齐读。什么是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春天,鸟儿们从四面八方飞来,在这儿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7.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风光吧。重放鸟岛录像,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鸟岛的景象,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1.游人对鸟儿怎样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板书:爱鸟)
2.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
3.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你真棒)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4.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5.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板书:人人有责)
总结: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六、引读填空
这位作者呀真了不起!他没有用一个多字就把鸟岛“鸟多”“鸟窝多”“鸟蛋多”的特点写出来了。我来检查一下,小朋友记住了没有。
出示:(教师要提示学生——先读课文,再根据提示读读、想想、说说)
(1)每年春天________,的鸟儿就________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六月,“海西皮”岛成了________,鸟窝_______、鸟蛋________。
(3)来岛上游玩的人,______就能______幼鸟,______都能_______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______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读:鸟岛真是一个,那儿鸟,鸟窝,鸟蛋,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去游玩,的确是 。
现在练习背诵这篇课文,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书后练习三)。
2.用“陆续”、“最”各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19、鸟岛
鸟儿 多爱鸟
六月 鸟窝 多护鸟
鸟蛋多 人人有责
语文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玉宇(yǔ)朱阁(gé)
绮户(q)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01-08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09-05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05-06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2
语文教学设计12-20
语文识字教学设计08-22
【精选】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下册《短文》教学设计02-18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2-15
语文《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