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06 07:25:3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混合运算》 推荐度:
  •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共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共14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用具

  统计图、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一)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热闹路二小的校园,它有宽敞、美丽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整洁的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你们看,他们都在干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舞蹈组、电脑组、篮球队等在活动。

  师:(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郁金香。)我最喜欢学校的这一处小花坛,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你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二)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齐答)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粉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一)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花,你能不能在喜欢的花下面打“√”告诉老师?

  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二)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老师手里拿着同学们的题卡,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生1: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

  生2: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4:喜欢粉色的人有多少?

  生5: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

  生6: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吧!

  教师较快地读数据,学生记录不下来。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前后的同学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

  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1: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2: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大部分学生不用“正”,有的写成“┃”,有的写成“┣”)。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喜欢红色的有11人,喜欢黄色的有10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粉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10人,喜欢黄色的有12人,喜欢蓝色的有9人,喜欢粉色的有8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三)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说数据,老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红色11人黄色10人蓝色9人粉色8人

  学生们说数据,教师把它们填在统计表里。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学生们的回答,教师从统计图中抽拉出11个单位格的红条,10个单位格的黄条,9个单位格的蓝条,8个单位格的粉条。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不能。

  师:(抽拉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

  (四)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知道哪些问题?

  生1:一个比一个少1。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2:一个比一个多l。

  生3:最前面的最高,最后面的最低(教师订正:喜欢红色的人最多,喜欢粉色的人最少)。

  生4:喜欢红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多1,喜欢蓝色的人比喜欢黄色的人少1。 生5:黄色比红色少1(教师订正:喜欢黄色的人比喜欢红色的人少1)。

  师:喜欢红色的比喜欢蓝色的怎么样?

  生1:少2(教师纠正:多2)。

  (五)小结

  师: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种数据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表)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一)野生动物园

  师:(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中各种动物数量的统计表)沈阳的野生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老师整理出一张统计表。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老虎骆驼长颈鹿狮子大象斑马12只8只4只7只5头26匹

  老虎____只,斑马____匹,____最少。

  生1:老虎有12只。

  生2:斑马有26匹。

  生3:长颈鹿最少,有4只。

  (二)生日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各月份出生的人数为2、5、7、4、3、4、1、1、6、2、3、2)说一说你看出了什么?

  生1:先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再下。

  师:能看出数据的变化吗?

  生1:7、8月份出生的都是1个人。

  生2:3月份人最多,2月份比3月份少2个人,1月份比2月份少3个人,4月份比3月份少3个人,5月份比4月份少1个人,9月份比8月份多4人(教师订正:多5人)。

  师:还能知道什么?

  生1:班里有多少人?

  师:怎么算的?

  生2:1月有2人,2月有5人……(学生心算,没算出来)

  师:大家帮他算一算。

  生:(齐答)连加。

  生1:25。

  生2:40。

  师:对了。

  (三)统计课外活动小组人数

  师:(出示课件:热闹路第二小学的校园生活,钢琴小组1人、舞蹈小组6人、计算机小组3人、田径队5人、篮球队8人在活动。)你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吗?请帮老师算一下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完成各自题卡中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只需完成一项就可以了)。

  师:你填的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

  生1:统计表。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老师只让完成其中一个。

  师:在统计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选用统计的方法。

  (四)游戏

  师:老师被难住了。春节到了,要开联欢会,可

  是班费有限,只能给同学买两样水果,买哪两样呢?怎么办?

  生1:买喜欢吃的人最多的两种。

  师:我怎么知道呢?

  生1:问一问他们。

  师:(出示: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你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学生在下面一起说。

  师:这样非打起来不可,怎么解决呢?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决。

  生1:看一看喜欢哪两种水果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西瓜、橙子、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上分别有6、6、21、1、4颗小星星。 师:我们应该买哪两种水果呢?

  生1:应买草莓和橙子。

  生2:应买西瓜和橙子,西瓜和橙子一样多。

  师:让我们来数一数。

  生齐数。

  师:这两种水果我们都少买一些好吗?

  生:(齐答)好。

  四、总结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一定复习和整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算式整理及多种形式的练习,找到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算理及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积累一定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复习整理方法,初步感受复习对知识与能力提升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所学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相关计算进行整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发现,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四、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算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整理20以内加法

  (课件出示)

  (1)找规律填表

  仔细观察表格中算式,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2)借规律填表

  游戏:对号入座。

  (3)用规律找规律

  进一步观察表格,说说还有哪些发现。

  预设1:学生会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

  预设2:得数小于10的算式和得数大于10的算式。

  预设3:得数是10的算式,得数相同的算式,调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算式。

  ……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中所给算式,激活学生原有认知,回顾整理已学所有加法算式,并通过进一步观察、交流,发现表中算式排列规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2.整理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算式)

  (1)口算练习。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3-2 17-3 19-5

  (2)小组合作:完成十几减几算式的整理排列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12-2 13-2 14-2 15-2 16-2 17-2 18-2 19-2

  13-3 14-3 15-3 16-3 17-3 18-3 19-3

  ……

  (3)交流反馈:算式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发现?

  预设1:横向排列

  预设2:纵向排列(略)

  【设计意图】因在10以内数的认识时已对减法表进行过整理,故此环节只重点回顾整理十几减几算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到一定的整理和复习方法。

  (二)拓展提升

  1.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两人游戏,任意抽取一道算式,快速说出结果。

  任意抽取结果(数字卡片),快速说出相应算式。

  2.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在○里填上“﹥”“﹤”或“=”)

  8+7○16 2+8○7+3 17-2○18-3

  9○18-10 5+9○9+6 4+6○6+4

  3.看谁想得又对又快

  9+( )= 8+( )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习题的设计,进一步练习巩固2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提升学生利用知识间联系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给学生有序思考、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三)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厘米=5分米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分米=4米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设计思路:本节课为“找规律”第一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活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对教材“主题图”进行灵活、恰当的处理。鉴于此,本课以“六一联欢会”为主题展开教学,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设计思路:对教材的领悟与处理,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本环节找主题图中四组图的规律难度并不大,学生易于掌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地改编教材。如例1的四组图都是两种事物交替出现的,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组找三个事物交替出现的排列规律,拓宽学生的思路。]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设计思路:从找具体事物小旗、灯笼、花、小朋友、水果的排列规律过渡到几何图形正方体、圆柱、三角形、圆、正方形的排列规律。使学生亲历从具体事物到数学图形再到抽象数学符号的找规律过程,为下节课学习理解更复杂事物的规律打好坚实基础。]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设计思路: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更好的铺垫。]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涂”、“摆”、“设计有规律的图案”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明晰活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等。]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同学们帮助小猴解决了分东西的难题,小猴谢谢大家!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从中学到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桃子

  1和7 2和6 3和5 4和4

  同样多一样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7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8

  为了总结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实验的经验,交流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决定举办“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教学设计应围绕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有效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文稿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忌空话套话。“教学过程”是文稿的主体。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字数一般在500之内。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设计内容不仅包括新授课,而且包括练习课、复习课。将分别确定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的一、二、三等奖的不同比例名额,进行评选,颁发证书并择优发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9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吴正宪,张齐华,杨皎,许卫兵,朱国荣,陈亚明,沈洋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1. 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皎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卫兵《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

  教学目标:

  1、理比例尺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我先学

  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并完成表格。

  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长宽

  二、课中学习:

  1、小组汇报。

  (1)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2、集体交流。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

  (2)什么是比例尺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一般应化简成“1”.

  (4)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4、教学第48页中的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1CM:5000000CM=1:5000000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4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10厘米,宽画了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2、课本P55练一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P10P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

  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1、本科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入,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引导观察,体会乘法的意义,巩固对乘法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

  学情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兴趣浓。

  2.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出新知。学生学习欲望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大部分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3.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个别学生反应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乘法的意义。

  (2)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探究完成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难点: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感悟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列加法算式哪些可以改成乘法算式

  2+2+2 3+3+3+3 7+3+4+7 6+6+3+3

  2.看图列式

  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加数,是( )个(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是:

  3.引入新课

  我们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写法。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三

  2、 小组讨论:有几种不同的列法?

  a.4+4+4+4+4+4+4+4+4=36

  b.4×9=36

  3.引导观察、比较哪种计算方法简便?

  4.巩固练习:47页做一做

  5.小结:怎样直接写出乘法算式

  a. 学生发言

  b.教师总结(先观察每一份的数是不是同样多,再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左后写出乘法算式.)

  三.积累运用

  1.看图写算式,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 ⊿⊿⊿⊿⊿⊿ ⊿⊿⊿⊿⊿⊿

  ( )×( )= ( ) ( )×( )=( )

  2.自由做练习九第9、11题,集体纠错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阅读后的几点心得:

  一、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论多么好,长期使用学生都会产生单调厌倦之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在课堂设计上就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是让教师以灌输式的方式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做了课堂的主人。

  二、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三、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也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读了《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让我知道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书中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照顾了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了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问、敢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学习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放在了首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然后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最后在作业设计时再加以巩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一定会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收获的是累累硕果,我相信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借鉴的。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更新与文化素养的培养,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数学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去哪儿旅游过?

  学生可能说道:去北京??

  师:同学们去的地方还真不少。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事情,提出谁的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远,为什么?

  师:我们一起看看聪聪一家干什么去了?同学们打开书翻到82页,观察情境图。 生:他们一家骑自行车到野外郊游去了。

  师:没错,一家三口都特别高兴!再观察一下,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道:三个人骑的自行车型号不同。三个人的自行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那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说到:

  生:爸爸的车走得远,因为它的车轮最大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所以走的最远

  师:你认为哪儿是车轮的周长呢?

  生:车轮一周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那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又是什么呢?

  生: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对,你真聪明,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谁的车轮周长最长,谁的车轮周长最短?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聪聪的车轮周长最短。

  4、讨论:车轮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由车轮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即车轮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进而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的结论。

  师:那车轮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说到:

  与车轮的大小有关,车轮越大,周长越长

  与车轮辐条有关,辐条越长,周长越长

  与车轮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周长越长

  与车轮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有道理,车轮的半径越长,也就是直径越长,那车轮的周长就会越长 师: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师:你反应真快,你们认为呢?

  生:同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周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看看圆的周长和直径还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

  (一)测量硬币

  1、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师: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测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和直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

  给学生充分动手测量的时间和空间,获得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活动经验。

  2、交流测量结果和方法,注意测量的过程要交流清楚。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学生边说边演示:(1)緾绕法生(2)滚动法

  师: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都非常好。

  师:看看硬币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7.8cm

  3、计算并观察测量的数据,推测硬币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就用这个数据和直径2.5厘米来估一估或者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看看硬币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出现:

  我估的硬币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我估的是3倍多一些。

  (二)测量圆片

  1、提出做一做的要求,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并计算。

  师:看来硬币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倍的多一些,那是不是任何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发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并填在表中。

  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参与。

  2、交流各组测量和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师:完成测量了吗?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学生汇报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到:

  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把从下面搜集到的统计表展现出来)我们看其它组也是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

  师:你们底下也是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

  (三)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教师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启发,进行思想教育。

  师:看来,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其实这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由于我们在测量时有误差,所以得不到一个固定值。

  师:圆周率可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并在桌子上试着写一写。

  师:我们今天课上研究的圆周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古人就开始研究了。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4页的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学)

  师:在众多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当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祖冲之。

  师:你们觉得祖冲之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老师也觉得祖冲之太了不起了,做为中国人感到太自豪了。

  师:现在人们发现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利用计算器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面上亿位,你们读一读。π=3.1415926535897??(生读。)

  师:由于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书:π 3.14

  2、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直径=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师: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如何求圆的周长呢?

  生: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

  师: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d”表示,谁来总结求圆周长的公式? 生:c=πd 师:板书

  师:那如果把直径d换成半径r呢?

  生:c=2πr 师板书

  师:再求圆的周长,你还用测量的方法吗?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径或半径。

  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和用字母表示的过程。

  三、简单应用

  让学生试着用公式求圆的周长

  师:那我们利用公式试着求一下圆的周长。 (课本84页练一练的第一题的1、3小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06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7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06-13

【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