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25 06:59:3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语文《穷人》的教学设计 推荐度:
  • 《草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设计15篇(经典)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设计15篇(经典)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要求学生正确拼读音节,体会前后鼻韵母的区别,积累词语。

  2.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学习按笔顺写“皮、米、元、舟”四个字,掌新笔画:。

  3.通过选字填空,让学生复习巩固“一、上、大、小”四个字,读句子,了解句意,对学生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欣赏短文,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5.语文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应走出课堂,在生活中自主地认字。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交流的兴趣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规范地书写,进行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难点

  指导写好“皮”字;组织学生围绕识字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和拼音卡片。学生将自己课外认识的生字做成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乐园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地方?(这是语文乐园)你们喜欢到乐园去玩吗?今天我们到语文乐园里,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

  (二)词语超市

  1.过渡:一进语文乐园的大门,我们就看到一座小房子(出示),这是哪儿啊?读一读上面的标牌——“词语超市”,我们到超市里带些好词语回家吧!

  2.出示拼音相近的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字的读音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指名读,评价是否读准。

  3.跟同桌的.同学读一读,互相评价,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4.比一比谁是最富有的小朋友,能把所有的词语带回家。指名认读词语。试着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三)写字板

  1.过渡:刚才逛了词语超市,你们都累了吧,来,我们来歇歇脚,这里有块写字板,我们坐端正练一练吧。

  2.出示要写的四个字“皮、米、元、舟”,指名认读。

  3.仔细观察怎样把这四个字写好。演示在田字格里书写这四个字。

  4.指名说“皮”字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学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随机提示书写姿势。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三个字,特别注意“舟”字的笔顺。

  5.学生在书上的写字板里描红然后将每个字书写两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6.评一评:将学生写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字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评价。

  (四)选字填空

  1.过渡:语文乐园里有四个调皮的字娃娃从家里跑了出来,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一 上 大 小”四个字。你们能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吗?

  2.出示句子。指名读一读,想想四个字娃娃分别送到哪个括号里。

  3.学生自己填好后交流,齐读句子。

  4.出示国旗图,引导学生认识国旗,教育他们热爱国旗。

  第二课时

  (一)看图引入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你能说一说这是哪儿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图上有高大的椰树、金黄的沙滩、蓝蓝的大海、白色的帆,一个小朋友在沙滩上奔跑)

  2.引入:你喜欢这里吗?这是安安美丽的家乡。你听,他在骄傲地向你们介绍呢!

  (二)阅读欣赏

  1.听范读短文的录音。

  2.学生根据拼音自由朗读短文,不会拼读的音节求助同学或老师。

  3.听老师读短文,把自己不会认读的字和词听清楚。

  4.指名朗读,重点纠正“蓝”“绿”“帆”的读音。

  5.齐读短文,进一步熟悉短文。

  6.你最喜欢哪一句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朗读,体会“蓝蓝的”“点点白帆”“一棵棵”“一把把”等词语的美感。

  7.比赛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海边的美丽景色。

  8.配乐创设情境,师生一起诵读。

  9.拓展延伸:你的家乡有什么美丽的景色?组内交流,指名回答。

  (三)语文生活

  1.过渡:你们刚才学习了一篇很美的短文,又学会了很多的汉字,高兴吗?安安和你们一样是个爱学习的小朋友,他除了在语文课上交了很多生字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留心识字,你们和他一样吗?

  2.启发说一说:你除了在语文课上识字,还从哪儿认识了汉字?

  3.指名发言。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表扬课外识字的小朋友。

  4.学“聪”字:你们都是聪明的小朋友,爱学习,会识字。老师送给小朋友一个字。出示“聪”字,指名认读。这个字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算是个聪明的孩子: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嘴巴会说,心会思考。你认识它了吗?

  随机提出说和听的基本要求:声音响亮、说话完整、清楚;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有礼貌地提出问题。

  5.小组内进行口语交际。提出交际的内容:

  (1)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从哪里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向同学请教怎样认识更多的生字。

  6.指名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及时有礼貌地提出问题。

  7.小结评价。

  小朋友们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学习生字,还可以在看电视时、逛街时、玩耍时、走路时、看课外书时认识许多生字朋友,你们想和更多的生字宝宝交朋友吗?赶快行动起来,随时注意识字吧。下一次我们就来比一比谁交的生字朋友多!

语文教学设计2

  一、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2、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诗题

  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文

  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1)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

  (2)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

  4.悟诗情

  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师:学生填写表格

  (3)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学生说话)

  (三)阅读概览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小组合作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先把这四首诗读一读,再完成表格)

  2、汇报交流。

  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起来交流时,先把古诗读一读)

  《赠汪伦》:以歌相送;踏歌声,桃花潭水。

  《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淮上与友人别》:以柳相送;扬子江、杨柳,杨花,笛子

  3、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可以看表格)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4、我们就把诗人送别友人时这一份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来。(课件出示诗歌)

  男生读第一、三两首,女生读第二、四首,全班齐读《送孟浩然之广陵》

  5、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2、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唱一唱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语文教学设计3

  1、 语言的品味

  (1) 叠词的运用及作用

  (2) 体会文中词语如“点缀、袅娜、羞涩、泻、浮、洗、笼、”等在文中的表意作用。

  2、 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与荷塘月色的“淡雅、朦胧、幽美”是怎样形成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课,应充分运用媒体手段,将画面、文字、以及音乐有机地结合。《荷塘月色》全文笼上了朦胧、淡雅的韵味。因而,采用琵琶乐《春江花月夜》将使画面更显得诗情画意,仿佛伴着音乐漫步在荷塘边。在激活课堂气氛上,可采取组间竞争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1))

  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们想起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白天的荷塘如此优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

  (出示幻灯片(2))

  说来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里,会反映出不同的形象。马致远曾叹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如此萧索、凄绝的笔触来描写秋。而刘禹锡却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无独有偶,陆游曾很狠地道“恶竹当须斩万竿”,而郑板桥却用一生一世的热情以诗以画来歌颂竹。这正是因为艺术家笔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欣赏荷塘美景,去追问作者的情怀。

  二、 点明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

  上课之前,咱们有必要先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 介绍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写作背景

  说起朱自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请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朱自清。

  (学生讲述作者生平)(出示幻灯片(4))

  我们知道,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有必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学生讲述时代背景)

  四、 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线

  写作背景往往支配着作者的情感,在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一直徘徊在投身革命与为了家人而暂且超然的矛盾之中。因而,文章的开篇就点明了“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打下了情感的基调。(出示幻灯片(5))

  让学生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路线。

  点拨:试想,当你遭遇不佳的成绩,当你受到朋友的误会,当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你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于是,你自然要出去散心,你暂且地陶醉于荷塘月色,但最终你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于是,喜悦淡淡,哀愁淡淡。

  在明确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去品味那荷塘那月色。

  (学生找出描写“月色中的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相应的段落。)

  五、 重点分析第(4)(5)节

  1、(出示幻灯片(6)(7))

  请同学来配乐朗诵

  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去想象,让咱们的思维跟着音乐跟着朗诵声去欣赏美景。

  2、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请学生来描述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

  4、根据课文,回答思考题。(采取组间竞争法)

  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8))、(插入幻灯片(9))

  (运用黑板给每小组打分)

  5、语言的品味

  (1)叠词的运用及作用

  (让学生去掉叠词朗读)比较语感效果

  如: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叠词有两大作用

  A、 有实观效应,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形象

  B、 富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

  (2)关键词的品味(组间竞争,教师总结)

  点缀:与“零星”相照应,写出花与叶子的和谐美。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白”

  袅娜: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实指荷花的盛开状。赋予人的美感。

  羞涩:指含苞欲放的荷花,使我们想起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泻:与喻体“流水”相呼应,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进而还有一种对浓浓的奶白色的月光的质感。

  浮:反映了水气与月色的交织,雾的轻柔,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征。

  洗:月光下的荷花、荷叶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晴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可用蛋清,荔枝的绡来比较引导想象联想)

  6、鉴赏

  (出示幻灯片(10))

  让学生来讲述画面的特征。

  归纳:

  (1) 音律美(叠词)

  (2) 措辞美

  (3) 修辞美(比喻、拟人、对比、通感)

  (4) 画面美(淡雅、朦胧、幽美)

  (出示幻灯片(11))

  六、 忆江南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陶醉其间。但陶醉是暂时的,他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于是,作者追忆起江南的采莲来了。(出示幻灯片(12))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 学生朗读该诗

  2、 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摆脱黑暗现实和置身宁静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其实,文章的结构就像一个圆圆的荷塘。从家里出去,又回到家里。与其说这是一篇美文,还毋宁说是朱先生的一次美丽的梦游。梦里的荷塘再美也必然要回到现实之中。

  月色是淡淡的。荷塘的美景是淡淡的。哀愁是淡淡的。喜悦也是淡淡的。淡雅、朦胧、幽美的荷塘,正是作者的情感的投影,这样,景与情就形成了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咱们今天的游程就到此结束。

  七、 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一篇美文往往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准确、形象、生动。我们在理解上,必须做到与语境相结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充分运用以前学过的置换法、比较法、删除法、添加法。

  在古代,人们更注重用字,称之为炼字。卢延让在《苦吟》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在,咱们也来试着去吟安几个字吧!

  (出示幻灯片(13))

  小试锋芒:

  溪涨清风面,月繁星满天。

  数只船浦口,声笛起山前。

  提示:该诗描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季夜景。

  提醒学生运用情景设想,运用诗词对仗。

  (采取小组竞争法)

语文教学设计4

  一、相关基础知识

  (一)关于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长篇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学法指导

  课文情节单纯,是一篇富于诗意的小说。虽是长篇小说节选,但作者经删改,行文更为洗炼,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篇独立的作品。鉴于此,学习本课,除了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之外,更要潜心品味语言,带着想象进行诵读,走进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语言积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一落千丈、哭腔、置之不理、嬉闹、觅食、打消、撩逗、驱除、青森森、肥硕、歇斯底里、没头没脑、稠密。

  二、内容理解

  本课为自读课文,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重点扣紧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来深入理解课文。

  可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故事中的时间变化,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理情故事情节。或编写课文提纲,或简要复述故事。

  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思考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从两个方面来写“孤独”:

  一是以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来写“孤独”。在放鸭的生活中,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行文中对此有细腻的描写: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二是以环境来凸显“孤独”。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具体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①失去交流环境。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②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③恐惧自然环境。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④恐惧未来环境。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三、形式把握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所起的作用。

  (一)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迸,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二)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三)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语言揣摩

  要引导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找出并点评自己认为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以下示例可供参考: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

  ①学生各自读

  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

  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划找课文的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知道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3、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划出文章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划出文章的中心句,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理解书后第4题的词语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初知大意,理清各自然段意思。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从班级中数学尖子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问题导入揭题。

  2、自学课文。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划出问题。

  3、初知大意,试划中心句。

  初步青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学生试划有可能不统一,出现好多句,可安排延时反馈。)

  复习回顾:

  什么叫中心句?为什么要找中心句?

  怎样找中心句?第一单元三课的中心句各有什么特点?

  (1)出现在开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2)出现在文章中间,如《一夜的工作》。

  (3)出现在文章结尾,如《养花》。

  (4)中心句反复出现,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4、自读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

  5、作业练习。

  (1)做书后第4题

  (2)摘录书上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2、会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2、细读讨论。

  (1)灯片出示课后第3题句子。

  这句讲什么?什么叫“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怎样认识才算充分认识了?如果不充分认识有什么害处?

  (2)第2、3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证明没有“充分认识”学习语文和数学关系的害处?苏老是数学家,为什么却讲“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关系的?苏老在第4自然段是怎么讲这个关系的?

  (3)哪些证明苏老是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的?

  (4)苏老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从没学好语文的反面例子讲,讲来讲去目的是什么?

  3、重划中心句。

  再划中心句,讨论第1课时试划时的.分歧,说清为什么应将“我希望大家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也要把语文学好,这对青年人的成长一定有好处的。”划出中心句。

  在说理中加深对中心句特征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师生总结。

  这课的中心句和哪一课的相类似?在划中心句的两次变化中,有什么新的收获?

  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可用一句,也可用两句连用)说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5、延时作业。

  任选一题作业(写200字左右的片断)。

  (1)我吃过语文水平不高的苦头。

  (2)苏爷爷,您放心吧!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意图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企鹅寄冰》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通过了解南极企鹅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的趣事,感受阅读的乐趣。通过“书写提示”养成写前先观察、保持正确坐姿和执笔姿势的习惯。在“快乐读书吧”中通过“书目推荐”和“提示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读童话,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并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重点是正确认读与户外有关的8个词语,可以联系生活认读词语,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

  2、字词句运用

  (1)体会每组加点词的不同意思,选一组演一演。

  重点是理解动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演一演的游戏法进行理解,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2)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

  重点是用加点的词语说句子,可以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表达,对于说句子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结合情境提示,练习说话。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表达能力。

  3、书写提示

  重点是写好左右结构的字,发现宽窄规律,可以先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字格中的字,发现字的结构,再仔细观察,发现占格位置的不同之处,总结规律,最后进行练习书写。

  4、日积月累

  重点是背诵积累古诗《梅花》,可以先通过多种方式正确朗读古诗,再结合插图大致了解古诗意思,最后熟读成诵,背诵积累。

  5、我爱阅读

  重点是阅读科学童话《企鹅寄冰》,了解非洲、南极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感受阅读的乐趣。可以先通过多种方式自主阅读,再提出问题和大家交流探讨,最后明白科学常识。

  6、快乐读书吧(机动)

  重点是能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可以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再按照阅读书目分成阅读小组,制定阅读计划,最后分层进行阅读分享交流和评比。

  7、综合学习板块

  和家长一起设计一次户外活动,根据户外内容自己准备户外物品,并和同学相互分享交流。

  二、本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联系生活,认读词语

  1、 爸爸妈妈这周末要带小明去户外观察大自然,他们准备了好多户外装备,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出示书中词语)

  (通过自读、同桌互读、指名带读等多种形式,读准字音。)

  3、这些户外装备你们都认识吗?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带读自己熟悉事物的词语,并说一说它的作用)

  4、刚刚我们都了解了这些装备的作用,它们可都是户外活动的必需品。那请你再读读这两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么?

  (课件:出示词语及小结)

  (预设:第一行4个词语是为户外活动准备的着装;第二行4个词语是为户外观察准备的用具。)

  5、小明听到你们这个新发现他特别开心,他想邀请你们一起参加户外活动,但是有个小要求,就是一定要把这些词语读准确,想参加的同学赶紧加油吧!

  (自己练读词语)

  6、老师拿词语卡片和生字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比比谁读的又快又准)

  7、你们把这些词语记得准确,小明特别愿意和你们一起去户外观察大自然。那请你们想想,还能准备哪些装备呢?按照“户外着装”和“户外用具”分别说一说。

  (预设“户外着装”:防晒服、冲锋衣......

  预设“户外用具”:太阳镜、绳子......)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相信有了你们的加入,这次户外活动一定会更开心!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

  演一演,理解动词

  1、(课件:出示书中词语)

  (自读、指名带读,读准字音)

  2、还记得“迎上去、追上去”这两个词语是我们在哪课学习的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1)(课件:出示句子及图片)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边看图边读读这句话,体会“迎”的意思,再和同桌相互演一演。)

  请一组同桌演一演,感受动词“迎”运用的准确恰当,其他同学来评一评,把动词的意思演的是否准确。

  (2)(课件:出示句子及图片)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边看图边读读这句话,体会“追”的意思,再和同桌相互演一演。)

  请一组同桌演一演,感受动词“追”运用的准确恰当,把动词的意思演的是否准确。

  3、现在还有4个词语,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演我猜”,看看谁演的最像,猜的最准确。

  (1)请一名学生面向大家站在教室前,老师站在教室后,分别出示词卡“穿衣裳、披红袍、甩甩头、摇摇头”,其他同学根据前面学生的表演猜词语。

  (2)教师及时点评小结,预设学生区分困难的词语为:“甩甩头、摇摇头”,讲解:“甩”是从前往后晃动,“摇”是左右晃动。

  小结:词语中一个动词不一样,词语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这些动词运用的是多么准确恰当啊,我们自己边读边做动作再记一记吧!

  用句式说句子

  1、(1)(课件:出示书中句子)

  我的脾(pí)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自己读一读句子,把句子读准确通顺。)

  (2)通过“有时候......有时候......”这样的句式我们知道了“我”的脾气可真怪!请你任选一个句式,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说话提示)

  ①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__。

  ②有时候___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_。

  (按照要求练习说话,师生相互评价,是否运用句式表达清楚。)

  2、

  (1)(课件:出示书中句子)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2)水在这么多地方做不同的事情,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__________在,在,在,在。

  通过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通过联系生活,用句式说句子,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迁移运用中发展表达能力。

  观察汉字,体会汉字书写规律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自读、指名带读生字,并组词语)

  2、请你再仔细观察观察这4个生字,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异同吗?

  (预设:相同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不同点:“作、法”左窄右宽;“都、别”左宽右窄。)

  (课件:在出示田字格的生字中显示色,突出字的结构特点)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写一写,请你再认真看看这四个生字,说一说在占格中哪笔是关键笔画?

  (预设:“作”右边的撇要穿过竖中线;“法”左低右高,第一笔横微微穿过竖中线,第二笔横从左下格起笔,稍微上扬,在横中线收笔;“都”左右等长,上下错位写,撇要舒展,包住下面的日;“别”横折和横折钩靠近竖中线书写。)

  4、教师板书范写,学生描、写,提示: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5、展示评价,是否能按照字的结构特点正确、端正、整洁书写。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左右结构字的宽窄规律,会写2个左宽右窄和2个左窄右宽的字,并能做到写字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落实课程标准中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姿势正确。

  结合图示,朗诵、背诵《梅花》

  1、(课件:出示古诗)

  (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古诗,再和同桌相互读一读,相互请教,如还有读不好的字,在书中圈出来做标记。)

  2、教师范读古诗。

  (重点听自己做标记的生字,再练习多读几遍,做到字音准确,句子通顺。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相互评价。)

  3、(课件:出示古诗及插图)

  (结合插图,边读边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再和同桌相互交流。全班分享,相互解答。)

  教师点评、总结。

  4、(课件:出示插图,播放配乐,并随学生背诵逐句出示古诗。)

  教师描述画面,学生逐句背诵。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结合插图,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运用多种方式正确朗读古诗《梅花》,并结合插图大致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落实课程标准中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企鹅寄冰》

  1、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特别有趣的故事——《企鹅寄冰》,我们快来读读吧!

  (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把自己读不准的字圈一圈,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

  2、师范读故事。

  (重点听自己读不准的生字,听完后自己再练读几遍,做到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3、请你自己再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预设读懂的内容:南极的企鹅给住在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

  预设有问题的地方:为什么非洲的狮子大王要住在南极的企鹅给它寄冰?为什么企鹅寄的是冰可狮子大王收到的却是水?而退回来又变成了冰?)

  4、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解答,教师点评指导。

  随着学生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小结

多有趣小故事呀,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两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小动物,还使我们了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呢!

  通过阅读《企鹅寄冰》感受阅读的乐趣,了解非洲、南极的气候特点,以及冰遇热变水、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落实课程标准中阅读浅近的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这番心机。

语文教学设计9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语文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日常会话,报纸杂志,通知告示,竞聘演讲等方方面面都与语文息息相关,因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清新自然、色彩斑斓的窗子。

  以前,我们总习惯于将学习语文的视野封闭于狭小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逐渐远离自然和社会生活,习惯于用程式化的词句去诠释生活,久而久之,便讨厌语文,憎恶将生活贴上标签的课本。

  在二期课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为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我试图实行开放式教学,把学生引导到社会的大课堂,鼓励他们走进生活的阅览室,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去学语文,用语文。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根据不同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收集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的言语资料,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并从中发现语文在生活中丰富多采的表现形式,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动力和信心,也增强认真学语文,规范用语文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其次强调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共处,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整个活动过程即是一个组内合作,组外协同的过程;再次重视研究性学习,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有独特感受与体验,对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有不同程度理解与体会,使其探索精神与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最后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感受到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处处有语文。

  由于这是一个单元主题学习,所以学习时间安排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阶段,而不是一堂独立的课。它是关于一个专题研究性学习,所以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课内课外结合方法,而课堂集中学习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交流讨论、评论等问题。

  教学总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二、认知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操作技能:

  1.上网游览、查询、筛选资料

  2.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

  3.应用BBS发帖子

  教学总过程

  学习环节一收集言语材料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材料收集,培养学生听、读能力

  2.操作技能:1)应用BBS发帖子2)上网游览、查询、资料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出示题目:《漫游语文世界》

  2.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入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入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提出学习要求:

  1.分组: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分成八个小组,并指定(或由学生推选)小组长.

  广告集锦;校园风(校园流行语);口语荟萃(主要方言)

  街头巷尾(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

  网络语言;网上妙语(短消息)

  对联;歇后语

  2.收集:学生利用放假、双休日时间,走向社会,在读书看报,上网与人聊天,访谈,看电视,逛商场时收集材料。(各组学生以收集本组材料为主,兼顾其他)

  (三)、大量收集,收发帖子:

  1.学生可及时在"习客"讨论区中提出自己在收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求得别人帮助.

  2.将收集材料以发帖子的形式互相交流

  3.教师引导、小结

  学习环节二筛选整理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精神

  2)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认知目标:1)通过大量查阅,提高学生选择相关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制作电子读书卡片的能力

  3.操作技能:1)进一步提高上网游览、查阅、筛选资料能力

  2)进一步学习应用Word制作读书卡片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1.将收集的材料筛选整理

  2.制成电子读书卡

  (二).筛选整理,制成卡片

  1.学生分组自行筛选、整理所收集的材料

  2.按本组专题将筛选后的材料制成电子读书卡

  3.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读书卡,评评议议

  1.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卡

  2.同学评评议议

  (四).查阅资料

  通过网络、图书馆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为分析研究所收集的材料作准备(也可从资料中选用一些有关的作为本组材料的补充)

  学习环节三分析研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精神

  2)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认知目标:1)提高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合适信息能力

  2)能结合研究专题,用不同方式阐明自己观点

  3.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上网游览、查询资料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二).分析研究

  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

  a.广告集锦:信心型、功用型、对比易记型、超常搭配型等

  b.校园风:精选校园流行语对此现象的观点

  c.口语荟萃: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d.街头巷尾: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

  e. 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成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

  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f.网上妙语:(短消息)按语句含义、语法修辞、句式结构等方式细分

  g.歇后语:来历种类(谐音式、摹状式、拟人式、讽喻式)

  h.对联:起源种类(正对反对串对)修辞(比喻法双关法叠字法等)书写时注意事项尝试创作

  (三).各组学生根据讨论意见,形成书面材料,并推荐发言代表

  学习环节四协作作业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精神

  2)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认知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合适信息能力

  3.操作技能:进一步学习应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二).小组协作,完成作品

  小组同学每人负责完成一个环节,根据本组筛选后的材料,分析研究成果相互协作制成演示文稿,有自己独立见解和表达方式

  (三).教师指导

  学习环节五展示成果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2.认识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关切体验。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二).展示作品

  课堂上,由各组代表作主要发言,其他同学作简要补充,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各组介绍本组成果(形式多样)

  (三).小组评议

  (四).教师总结

  1.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2.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3.布置随笔: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

  学习环节六活动延续

  课后发动各小组学生进一步充实收集研究的内容,并自行题字、插图、设计封面编辑成册,作为成果在班上展览,并以此次活动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一种笔画“撇折”。

  2、能独立认读音节,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3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问句及一问一答对读

  难点:读好问句

  三、课前准备:

  课件奖励品(笑脸)

  四、教学过程

  1、比赛开幕,激趣导入

  a.师:今天我们班真热闹,有一场精彩的比赛马上就要在我们班举行,哎!比什么呢?谁来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我请一位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指名请同学点击鼠标,出示:比尾巴[附拼音])

  b.师:赶快拼一拼

  bǐ wěi bɑ

  比尾巴

  c.读的时候你想告诉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指名读,学习生字“尾巴”,注重轻声读法指导。)

  2、比赛项目学习,学习简单问句

  a.师:是谁比尾巴,我们班的小朋友吗?(教师表情非常惊讶。)

  [生:动物]

  b.师:动物王国的`狮子王子有话要对我们小朋友说,小朋友们,你能给我们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做做小裁判吗?比赛结束时我们将评出六位表现最好的裁判员,他们可以得到1个“笑脸”(奖励品)。

  c.比赛之前让我们来看看都要比赛些什么呢?(课件出示比赛项目)

  chánɡ

  谁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

  bǎ 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d.师:到底谁的尾巴长?老师非常想知道,你能告诉我吗?请你猜一猜。(指名学生猜)

  (老师示范读问句,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答案,使学生领会问句的作用。)

  e.师:你最想知道哪一个问题的答案,请你同桌之间问一问

  (同桌之间互问,感受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读法。指名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指导、评比。)

  3、比赛开始,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a.师: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比赛了?

  (课件出示三张动物图片,生说动物名称及尾巴特点。)

  b.请学生比一比,

  c.师出示比赛结果告示“的尾巴长,的尾巴短,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d.学习“猴、松鼠、一把伞”两个生字用“一把”说短语

  e.师指导“三问三答”的朗读

  a)师范读b)指名学生与师配合c)同桌对读训练,师评价

  你能来说一说他们他们的尾巴都有什么用呀?

  五、自学第二部分

  a.师:多有趣的比赛,看公鸡鸭子和美丽的孔雀也想来比一场,你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请小朋友为他们设奖按照以下句式说:

  “谁的尾巴——?

  ——的尾巴——。”

  b.评选“裁判长”

  六、小结

  给动物王国的动物们做裁判,我们肯定学到了好多知识,你能来说一说吗?

  七、书写指导

  a.师:狮子王子走的时候留下了三个生字宝宝,它说不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会不会读、会不会写?

  b.书空“云、公、车”

  c.临写“云、公、车”。

语文教学设计11

  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本次测试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卷。共38人,及格人数32人,平均成绩,优秀人数14人。测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10分。试卷命题是我自己。为了出试卷,我在网络上查找了各种资料,翻阅历年的期末试卷,参考其题型,力求能够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并对学生近一阶段的学习作一个有效的检测。但看来,并不是非常乐观。

  本次考试试卷难度适中,试题设置合理,从考试来看,注重基础,兼顾灵活性,提倡学生有合理而创意地表达。

  试卷第一大题考查基础知识,读拼音写汉字、区别字组词、多音字组词、近反义词、成语积累、语法知识及对课文的理解进行的判断题,问题比较严重的是对病句的改正。对病句中语句的准确性不能很好地判断,总的.说来语言敏感性不够,概因平时说话训练过少,不注重语言的准确精炼。综合性学习表现出来的问题是缺少创意,缺少生活积累,表达上的问题是不能紧紧扣住题面要求来答,有答非所问的现象。

  阅读题考查了一篇课内文言文,一篇课外阅读。因为文章都不难,阅读题总体不是很差。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理解文章不难,难的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平时训练解题技巧,形成良好的答题规范,提高阅读得分。

  课内阅读考察的是寓言《买椟还珠》,此题早前也练习过,但是得满分十五分的还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的分数集中在十分至十四分。课外阅读《南海明珠》得分不高,这在以后的考试中处于不利位

  置,下一阶段要抓紧对重点课文的复习与加强,争取文言文阅读少失分不失分。复习重点课课下注解,重点句子翻译,课文的思想与内容整理为主。

  作文为命题作文,写出一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审题没有设置障碍,学生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但是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自己之前读过的童话故事和寓言,结构混乱,表达平淡,缺少点睛之笔,缺少亮点,高分学生少。作文复习还未展开,应做好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选材、结构的层次性、表达的个性化方面进行训练,争取在作文上找回自信与分数。

  个别语文分数低,原因有基础差,缺少灵活性等,但最根本的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不愿再学,不想下功夫。如果这样下去放任自流,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⑸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⑹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法、品读法、联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

  ⑴理解诗句中的“妖娆”、“风骚”、“红妆素裹”、“一代天骄”等字词的意义;

  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

  ⑶注重诗句朗读节奏的把握;

  ⑷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表意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⑴学习诵读、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⑵品味词中所蕴含的诗人对大好河山热情赞美之情,体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胸怀。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美读诗词,感悟诗意

  (一)教师示范朗读,思考问题:(老师朗读词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2、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三)听读完后,老师提问: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 豪迈,气热磅礴,充满激情,力量……

  (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 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三、品读上阕,体会画意

  1、齐读词的上阕,思考词的上阕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北方雪景(概括)

  北国风光(具体)

  雪后风光(想象)

  2、品析诗词的语言。

  师引导,点拨,示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的特点。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读(范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饱含深情。

  过渡引导:老师是如何来赏析语言的呢?

  品读的方法指导:⑴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⑵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⑶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⑷带着感情朗读所品析的诗句。

  3、请同学们用这种品读方法来品析下面的诗句:(1~3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前四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4~6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后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6~10列同学品析作者想象的北国风光)

  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几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站在白雪覆盖的塬上,长城内外的黄河、山脉、高原尽收眼底,大雪覆盖了一切,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也失去了曾经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可以这样来读,重读“望”、“惟余”、“顿失”,语速稍快,读出雄壮的气势,饱含激情和力量。

  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舞” 、“驰” 化静为动、动静相衬。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披雪的群山比作“银蛇”飞舞,将白雪覆盖的丘陵比作巨象奔驰。 “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是想要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词人自己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的伟大气概。

  诗句描述的是,词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连绵起伏,与天相接,似乎想要与天公一比高下。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朗读的时候情绪高昂,充满激情和斗志。

  ⑶“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画出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形容雪后晴日当空,江山娇艳动人的妩媚图画,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词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要等到雪后初晴,便会看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江山美景如少女的衣装,在晴朗中显得娇艳,多么妩媚的大好河山啊!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可以这样来读……语调中洋溢一种喜爱、惊喜、愉悦之情。

  ,沁园春雪教案1

  小结: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次齐读上阕)

  四、赏读下阕,领悟诗情

  1、齐读,思考全词哪两句是由描写雪景过渡到直接地抒情、议论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前半句饱含深情,总结上阕写景,“娇”表现景美;后半句饱含力量,“竞”字重读,表现了一代代英雄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争相倾倒之情。

  (过渡:那么在这首词作中,这无数英雄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2、作者是用哪一个字来评价历代英雄的?

  惜

  1、“惜”是什么意思?

  惋惜、遗憾

  作者的这种惋惜、遗憾之中也包含对这些杰出人物的什么情感?

  他们是历代英雄的杰出代表,因此,这种惋惜、遗憾中首先有对他们的肯定。

  3、那么,他们又有哪些方面让作者感到惋惜、遗憾呢?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短于“文治”; “只识弯弓射大雕”——长于“武功”

  4、毛泽东同志认为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存在不足,那么他自己是怎样的一位革命领袖呢?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带领长征部队克服千难万险到达陕北,马上就要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挽救民族危亡。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这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里,指挥作战基本上从未失败过,还带领出一大批同样出类拔萃的军事战将,缔造出一个与历史上所有军队都不同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并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那么,他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如何呢?我们曾经学过他在这一时期什么文学作品呢?《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卓越的文学才华。

  3、(由此可知)作者在惋惜历代英雄的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

  4、作者如此评论这些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呢?

  论今,引出人们对今朝风流人物的赞颂。

  6、由此作者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道出?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引导思考:诗人自况;诗人所代表的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都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还有历史真正的主宰——人民群众。他们一定能为社会的建设、历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在我们的新中国、新时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自己贡献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可以称得上风流人物。那么,在座的在学校里勤奋学习,苦练建设祖国本领的同学们,将来同样可以成长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因此,我们在这里读出了词人坚定的自信,也受到了这种伟大气概的激励!

  总结下阕:因此下阕通过评论历史人物,抒发豪情壮志,表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8、学习完下阕,哪位同学愿意带着感情将下阕朗读一遍?

  一位学生朗读下阕,点评后全班同学齐读下阕。

  五、拓展延伸,创新诗意

  思考: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联想到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创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业绩?

  预设准备: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领导中国人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

  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嫦娥一号飞船的成功载人遨游太空……

  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显我国力,扬我国威!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齐声朗诵全词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二、三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一、教学目标

  1、能表达清楚、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地介绍乡村生活或景物

  2、能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文,内容表达清楚,能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3、学会写拟人句,体会拟人句的特点

  4、能背诵6句和乡村景物、生活有关的诗句

  5、充分准备展示资料,大胆展示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三、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习作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

  3、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汇报,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

  4、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5、我们听了同学的汇报,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6、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我的发现

  1、自己轻声读一读句子,仔细看看句子中带点的部分,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

  3、全班齐读,再次感受

  4、你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日积月累

  1、自读,想一想,这组诗句和什么有关?(都是和乡村田园生活有关的)

  2、师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

  3、有感情地朗读

  4、试着背一背

  5、比一比谁在短时间内记得又多又好

  展示台

  可结合口语交际,展示小组合作和单独完成的成果。如:“农村风光”图片展、讲一个农村儿童生活的故事、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等。

语文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近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小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闯关游戏导入。

  让我们先来比一比,看看谁的脑子最灵活。老师说一个词,请同学们把它倒着说出来。如:“好人——人好”, 故事——事故”等。书中也有几组类似的词语,大家来看。(出示词语)

  2、自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正音(请一组开双轨火车读一读,纠正错音)。

  4、读读泡泡里的话,你能把学习伙伴没说完的话说完整吗?快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小伙伴吧!(学生自由补充)

  5、我的发现:

  每组两个词语的`字都相同,可是字的前后位置一交换,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6、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类似词语。

  如:算盘——盘算 到达——达到 喜报——报喜 子女——女子

  喜欢——欢喜 到达——达到 女儿——儿女 菜花——花菜

  楼上——上楼 领带——带领 展开——开展 彩色——色彩

  爱心——心爱 故事——事故 心中——中心

  7、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读)

  过渡:智多星说话:你们已经顺利闯过了第一关,快进入第二关日积月累吧!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⑴ 课件出示两个熟悉的字,开火车读:

  月 夫 比 十

  月 旦 父 斤

  女 生 加 马

  厂 则 敬 言

  ⑵ 你们读的可真棒!诶,老师想问:你们爱看刘谦的魔术表演吗?孔老师

  也会变,你们想看吗?可看好了啊!(教师演示两字合并组成新字。)

  ⑶ 你们发现我是怎么变的吗?(请学生谈自己的发现)

  ⑷ 说实话,你认识我变得这几个生字吗?没关系,我来帮你。(出示拼音)

  ① 同桌互读。

  ② 当“小老师”领读。

  ③ 请一组开火车读。

  ⑸ 这些注拼音的字都是熟字加熟字组成的新字,再看看它们的拼音,你发现它们都是什么字? (形声字)

  ⑹ 隐去拼音读,并试着组个新词。

  ⑺ 出示词语齐读:

  皮肤 胆量 姓名 厕所 毕业 斧头 驾驶 警察

  ⑻ 从八个字中选字进行扩词练习。

  ⑼ 选出其中的词语进行说句子练习。

  ⑽ 你还能举出几个从课外学到的类似的字,介绍给大家吗?

  2、我会填:

  ⑴ 出示两组意思相近的词:

  发明──发现 优美──美丽。

  说说每组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⑵ 读后给这四个词找朋友:

  发明 发现 优美 美丽

  (创造) (发觉) (美好) (好看)

  ⑶ 出示句子,学生选词填空:

  发明 发现

  小林( )的充气雨衣受到大家的称赞。

  伊琳娜( )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会漫出来。

  优美 美丽

  孔雀的尾巴真( )!

  随着( )的乐曲,小演员们旋转起来。

  ⑷ 再把句子读一读。

  ⑸ 补充练习:

  温暖 温和

  这位服务员( )地接待每一名顾客。

  老师对我的关心,让我感到很( )。

  3、我会读:

  (1)先自读《鲁迅造伞》的故事内容,请大家推荐一学生读。

  (2)讨论交流:鲁班是怎样造伞的?用“~”划出有关句子。你从 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我们要多动脑筋,做生活的有心人。)

  (3)指导朗读。(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朗读,特别是师范读)。

  (4)鲁班还发明了什么? 师简介鲁班

  (5)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01-08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09-05

语文教学设计12-20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2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05-06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08-05

【精选】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下册《短文》教学设计02-18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12-25

语文快乐宫教学设计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