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推荐度:
-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角形教学设计必备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角形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习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第一个练习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这些题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顾及到智力水平发展较慢和中等的同学,第3个练习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在小组内完成。由一个同学出题,其它三个同学回答。先给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说出另外一个内角。有唯一的答案。训练多次后,只给出三角形一个内角,说出其它两个内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无数个答案。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疲倦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兼顾到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同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一)认识三角形内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1: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二)研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师: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
生:把它们剪下来放在一起。
1、用拼合的方法验证。
师:很好,请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
师:小组内完成,仍然先分工怎样才能很快完成任务,开始吧。
2、汇报验证结果。
师:先验证锐角三角形,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生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来验证一下,是不是跟你们得到的结果一样?(播放课件)
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
师: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1:量的不准。
生2:有的量角器有误差。
师:对,这就是测量的误差。
三角形教学设计2
《三角形边关系》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有一些浅显的生活经验,但并不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经历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探究发现活动,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教学构想:
1、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历“操作体验——观察猜想——实践验证——发现规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2、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0—31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小棒,统计表,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指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索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能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能灵活实际运用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主题图。
1、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引导学生观察汇报。
2、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上学、放学走哪条路最近?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然后汇报: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这条路最近。
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呢?今天我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期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1)教师: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回答)让我们动手实验吧!
(2)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a、从5根小棒中任选三根围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
b、记录每一根的长度。
c、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围成一个三角形。
d、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组织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小棒长度(厘米)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记录。
3、讨论: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可能会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换个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看看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你会发现什么呢?如果把一条边叫做а,一条边叫做ь,一条边叫做с,能用算式说说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很快发现:а+ь>с,а+ с>ь,ь+ с>а 5、归纳总结: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们的发现说出来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前呼后应,快乐生成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例3中小明去学校为什么走中间的路最近。
四、巩固应用、联系实际
1、完成教材P86第四题。
学生判断时,教师注意方法引导: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结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3米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b +c >a a +c> b a + b> c
三角形教学设计3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
(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
定理
三。教学难点 :
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三角形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大家知道,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说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这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整节课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以下是我的而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按照8个环节进推进:
第一环节:矛盾冲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变魔术,用长度分别是15厘米,13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在学生认为我的魔术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时,我让一个学生也上来变一个(给表演的学生提供长度是15厘米,9厘米,2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了三角形。我说,他没能围出一个三角形,你能吗?(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学生估计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根小棒上,认为第三根小棒太长了,如果是这样,我就把第三根小棒换成5厘米的,还是围不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就围不起来的呢?看来,看来,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有关,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在教师能变魔术,而学生却变不成的矛盾冲突中,可能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这节课的数学思考了。此处"魔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在于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思考之中。
第二环节:初建模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摆一摆、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大胆表达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5根小棒,不同颜色长度不同,红色(2根)3厘米,绿色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并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
(1)从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一个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音乐响起开始,音乐停止时活动结束。
看哪一组完成最多最好。
这一环节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反馈(1)3 3 5(2)3 3 7
(3)3 3 8(4)3 5 7
(5)3 5 8(6)3 7 8
(7)5 7 8(ppt出示表格)
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城三角形呢?
最后引导归纳: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板书)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
第三个环节,完善模型。
回到变魔术的环节,验证学生没有围成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9+15<26再一次引起冲突,但是9+15>5怎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完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验证老师变出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0+13>15 10+15>13 15+13>10
第四环节:验证模型。
验证: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再算一算,三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过程,让学生猜想,发现,归纳,验证,寻找反例等数学活动中思考、辨析、释疑、概括、推理,有效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第五环节:应用模型。
判断下面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2厘米3厘米8厘米()
(2)4厘米7厘米8厘米()
(3)6厘米5厘米8厘米()
(4)5厘米14厘米9厘米()
(5)5厘米9厘米13厘米()
第六环节:优化模型、并体会极限思想。
——优化
有的学生很快做出判断,他们有什么诀窍?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打破刚才建构的数学模型,抓住问题本质属性,留下两条短边与长边比较,形成最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极限思想
让学生重点观察(4)中的数据
提问:5厘米和9厘米能与多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第三边不比4厘米短,不能超过14厘米(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是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当两边的长度是5厘米和9厘米时,第三边的长度在4与14厘米之间,感受当第三边变成4厘米或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存在,将成为一条直线,感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理性的思考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甚至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七个环节、走进生活
老师要去小雨家家访,走哪条路近?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
《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
走小路近(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教师讲述:古希腊有一位聪明国人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不远千里来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地视察军营(出示图),怎么走路线最短?(出示路线图)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吗?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三角形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
教学关键: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和观察PPT课件,从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并从中探索出解决这种问题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材、PPT演示文稿、小棒
教法: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分析归纳教学法;学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课后,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放幻灯片2-3
放幻灯片4导学案反馈。
老师:讲出现的问题及强调得到的结论。放幻灯片5、6知识应用。
三、合作交流(8分钟)
放幻灯片7合作交流的要求。老师巡视观察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四、高效展示(8分钟)
放幻灯片8高效展示要求。
五、点评(约15分钟)
展示完成后,放幻灯片9点评要求。2分钟以后按照分工开始点评。点评【活动一】完成后放幻灯片10,老师点拨。学生继续点评。
学生点评完【跟踪练习1】后,放幻灯片11变形练习。完成后学生继续点评。
三角形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4、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5、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应用。教具小黑板、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5分
二、探究新知:25分
三、尝试练习,体验成功:12分
四、小结升华:2分
五、布置作业:1分
板书:教师导言: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在的飞机到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一、定义:定义中应注意:
(1)不在同一直线上;(2)三条线段;(3)首尾顺次相接。
接着回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顶点、角、边--板书课题7.1.1三角形的边。
老师讲述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回忆三角形按角分类;
二、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老师板演)接着介绍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之后给出【动脑筋】中的第一问。(在小黑板上。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的二倍,那么各边长是多少?).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
出示【探究题】:任意画一个△ABC,假设一只小虫从点D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它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哪条线路最短?
教师小结: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三角形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不能组成,请说明理由。(1)4cm,9cm,5cm(2cm,8cm,13cm.(3)2cm,6cm,3cm
(4)3cm,4cm,5cm..
【动脑筋】第二问:(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一)仔细填一填:1、2、3
(二)认真选一选:4、5、6
(三)看谁最聪明!
在第三问中力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起引导作用。
1、三角形的表示及分类;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三角形的组成情况;
3、在解决等腰三角形边与周长的问题中,1、当条件不明确时,要进行讨论;2、检验三角形能否组成。
一、必做题:69~1、2
二、选做题:练习册。
板书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在图形中让学生领会注意要点。
学生口答小试牛刀:
让学生回忆,
让学生尝试,老师补充。
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口述。
让学生在下面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观察从B~C有几条线路可走?再测量验证一下。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道理。最后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c>a;a+b>c;a+c>b)
让学生口答。老师提出问题: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让学生试着概括出:看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启发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2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让学生在5、6题中要注意的地方。
由学生讲述解题思路,老师补充。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让学生概括定义,老师补充。
自然引入课题。
巩固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知识。
第一问在这处理目的为了分散本题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动脑筋】第二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体验成功的喜悦。
检验学生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体现分层次教学。
三角形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教材的小标题为“探索与发现”,说明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并发现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性质。
教材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探索活动。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内角”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测量角的方法,此时就可以安排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可以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填写在教材提供的表中。最后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正好等于180°呢?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因此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二是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发现也能组成一个平角。每个活动都要使学生动手试一试,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体验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直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钝角三角形里的两个锐角和小于90°。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分类,并且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知道了平角是180°;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学生具备这些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性质。
要让学生明确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后,每个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度,会求出第三个角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认识三角形内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三个角,…。)
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2、设疑激趣
现在有两个三角形朋友为了一件事正在争论,我们来帮帮它们。(播放课件)
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
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都是一样的。那么到底谁说得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
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计算吧!
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量出了每个内角的度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每种各选一个求出它们的内角和,把结果填在表中: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3继续探究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大家的办法都很好,请你们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使学生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1)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在三角形中,已知∠1=98°,∠2=49°,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最佳方法。
学生汇报,在图中画上虚线,教师课件演示。
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角形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和数学活动常规。
2、初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感知并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各一,图形若干。
活动分析:观察、对比是孩子们探究的过程,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中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种游戏形式,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突破难点部分。活动的结束之际,组织幼儿进一步从生活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作为活动的延伸环节,自然结束。
活动过程:
一、导入。采用观察法,通过课件中图形宝宝的口吻引出三角形。
二、展开。
1、采用游戏法引导幼儿在众图形中寻找三角形。
2、引导幼儿观察三种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3、动手操作。
a.幼儿从图形筐中找出三角形,分别数出边、角的数量,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特征。
b.观察并说出三角形像什么。
4、游戏“猜猜我是谁”。组织幼儿根据图形渐渐露出部分猜测出图形,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5、游戏“捉迷藏”幼儿从简单的画面中找出三角形。
6、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活动室中那些物品像三角形。
三、延伸。
请幼儿到生活环境中进一步寻找三角形的踪迹。
三角形教学设计9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
2、引导幼儿分辨出三角形的物品。
二、活动准备
1、三角形模型
2、三角形相关物品
3、三角形泡棉
4、幼儿操作卡
三、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点心时间到了,小动物们都围在桌子旁边吃着点心。
请你们看看点心的形状都是不同的,你认识这些形状吗?
2、交流探索: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分辨出三角形物品。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认知环节,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三角形。
(2)看,小老虎和小狗的点心形状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吗?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1)教师出示三角形卡片和三角形的'泡棉学具,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2)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说一说三角形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正方形和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4、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操作卡片上内容。引导幼儿区分物品的形状,找出三角形物品。
5、小结总结: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封闭图形是三角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三角形的物品,就像小红旗、衣架、屋顶等。
四、活动建议
引导幼儿自助操作练习卡,学习探索,找出拼合图形之中的三角形。
五、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从活动室、家里或者其他场所寻找三角形物品。
(2)在区角中,引导幼儿用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积木或卡片拼搭图形。
三角形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工具(直尺、剪刀)。
设计思路: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旧知时,单凭教师枯燥的提问,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动态地将旧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感染学生,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演示,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打破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弊端,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通过“变色”、“闪烁”、“声音”等手段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点击课件)
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电脑动态演示割拼的转化过程。
形成板书:
转化 找关系 推导
学生看大屏幕,
口答:s=ah
学生口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你想知道吗?(出示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要知道做这条红领巾需要用多大的布,该怎么办?
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生可能会说:求出它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1、谈话启思。
我们能不能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呢?想一想,用任意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下面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2、操作探索。
(1)四人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探索。
(2)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会拼出以下图形:
(3)课件演示拼出的各种图形。
(4)设疑:
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
通过操作,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你能不能很快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老师有一种方法,能很快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想学吗?
电脑演示转化的动态过程。
(5)找关系。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a.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b.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c.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6)汇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用电脑演示。
(7)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在学生的汇报中形成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 × 高
= 底× 高÷2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用字母怎样表示公式?
完善板书:s=ah÷2
学生口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感到不是很容易。
学生观看转化过程。
尝试旋转、平移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发言。
学生齐说:s=ah÷2
3、探究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化推导。
师: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运用了割补法,你能不能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电脑上是怎样操作的?(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若有兴趣,课后可以继续探索不同的割补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
学生观看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过程。
三、实践应用
拓展提高
1、(出示红领巾)这下你会计算这条红领巾的面积吗?计算它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估计一下它的底有多长吗?(课件出示红领巾)
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看图计算面积。
3、你认识这些道路交通标志吗?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处在交通繁忙的三*路口,车辆较多。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交警叔叔想用铁皮做这样两个标志牌,(点击课件)
你来帮他们算算需要多少铁皮?
4、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5、课下请同学们找一个三角形的实物进行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估计底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口述列式。
通过图3知道要用对应的底和高计算面积。
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交通标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s=ah÷2
=7.8×9÷2
=35.1
35.1×2=70.2(平方分米)
方法二:s=ah
=7.8×9
=70.2(平方分米)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话想对同学们说,你最想说什么?(点击课件)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能生动直观地将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教学情景创设的好,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完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搜索并下载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拼一拼、一摆、移一移等方法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各种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但学生不会用旋转、拼移的方法。这时,我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将两个完全相同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能很快的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非常直观形象的展示转化过程,学生在好奇的氛围中掌握旋转、平移的方法。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再次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割补法是学习几何知识很重要的方法。在推导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割补法。本节课中,当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又设计让学生运用割补法,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割补法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直观地展现几种割补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现实性。本节课的练习除了围绕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外,还设计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练习题。为了节约教学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并计算两块相同标志牌面积的课件,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对学生进行了交通安全教育。
总之,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了最佳的教学效应,从而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三角形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探索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知道其名称和形状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多样性;
2、能不受其他图形干扰找出三角形;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
1、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数字卡;
2、星星、正方形、菱形各1。
学具:
1、3条长度不同的纸条(幼儿每人一套);
2、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若干;
3、图形拼图;
4、胶垫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一、探索操作:
1、请幼儿拿3条不同长度的纸条拼摆图形。幼儿探索活动,教师指导。
2、幼儿展示自己的图形,教师集体说说,摆了什么样的图形,用了几条纸条,有几个角。
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小朋友真棒!现在我们请出今天的`图形客人。"出示三角形引导幼儿数数三角形的角与边各有多少?(教师根据幼儿数出的角、边,在三角形上标上数字)
2、出示星星、正方形、菱形、让幼儿分辨它们是否三角形?
3、出示各种图形,让幼儿把三角形归类放到一边。(二次操作,巩固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4、操作:幼儿人手一图形拼画,请幼儿找出画中的三角形,涂色。
5、向爸爸妈妈展示自己的画。
三、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我上这节数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认识三角形,难点就是让幼儿如何区分三角形和正方形。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孩子们数3根小棍拼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了:
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2、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
三角形教学设计1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
(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三角形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板书:3条)
师: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板书:边)
问: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实验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 用 小 棒 情 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4+5<10 6+4=10
小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5、6、10 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 4+5>6
小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为什么?
结论: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补充问题: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三角形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思考、操作、合作、交流、验证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会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获得经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的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学生都已经掌握,而且学生已经学过了角的分类,认识了各种角的特征,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会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类三角形学具、实验报告单、量角器、尺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用手比角。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猜谜,复习旧知
师:孩子们,喜欢猜谜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猜猜看。
课件出示:
形状似座山,
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
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师追问: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导入、揭示课题
师: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它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瞧,今天三角形王国的许多朋友来了(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一样吗?(不一样)对,它们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分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引“生”入胜。通过竞猜,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角和边的有意注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实践操作,探究分类
师:孩子们,认真想一想,你要根据什么来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有不同意见吗?对,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三角形可以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先按角来分。
(一)、按角分
1、师:老师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1号信封里,在操作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A、每个组员从1号信封里取出2个三角形,仔细观察或比一比、量一量三角形三个角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标在三角形上。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组长填写好报告单。
D、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师:你们组分成几类?哪几个分成一类?有什么特点?有不一样的分法吗?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小结,师介绍三角形按角分的集合图并板书集合图。
6、比较三种三角形的异同点。
7、小结
(二)、按边分
1、师:学会了按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我们再来研究按边分的三角形。我把这些三角形放在小组长的2号信封里。操作之前请看学习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学习提示:
A、每个组员从2号信封里取出1个三角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B、有顺序地汇报,把同一类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C、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
2、动手操作,合作分类
3、全班汇报交流、评价。
4、课件展示,并根据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起名称。
5、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关系和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关系。
6、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展示。
7、小结。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在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力求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促进学生的分类、概括、推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出数学的真谛,逐渐养成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猜角游戏
师:把三角形藏起来,只露出一个角,你能猜出是哪种三角形吗?(课件分别出示: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
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在点子图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介绍既是什么三角形又是什么三角形的知识。
(设计意图: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力求把学生带人一个活动场,一个思维场,一个情感场!学生在这个场域中游历,逐渐地内化知识、增长智慧、提升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说吧!
2、完成课本第87页第5题。
3、用三角形拼一幅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使得对三角形有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再把知识从课堂延伸课外,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实现小课堂大社会,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角形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84~8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说一说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该怎么分?
学情预设:学生一般有以下两种分法:
师:现在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刚才的方法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
学情预设: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
师:假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那么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20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剪下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就说明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师:刚才我们借助已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
从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中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索,得出公式
1、动手实验。
师:同学们,老师已经给每组同学的学具袋中准备了三角形学具,请你们选择合适的三角形摆一摆,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情预设: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有前面的例子做铺垫,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拼出的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选出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两种是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
师:你是如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谁来给我们演示?
演示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观察这些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作比较,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吗?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么计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
展示二: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如下图)
师:观察图形,我们把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作比较,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你根据你拼成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长×宽÷2=底×高÷2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
(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展示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
(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如下图),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4×3÷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3÷2呢?
(因为3.2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底。)
师:如果与3.2分米对应的高是3.75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3.2×3.75÷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师:对啊,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各标志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示范小学校门口到邮政局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应用,又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变形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1、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一组。2、别忘了除以2.)
五、布置作业:
课本P86--87页第2、4、5题
【三角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角形教学设计03-13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03-06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3-17
关于三角形教学设计03-24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05-11
(实用)三角形教学设计09-05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3-28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03-25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03-16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