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叶至善老先生的作品。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扮演一只老虎最后失败并遭到同学们哄笑的故事。基于文本,教学中可以以人物的心情变化作为切入点,架构整个教学流程,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当时的场景,并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体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同时,引导学生默读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然后和同学交流。在开展思辨性的阅读的同时,注重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实践点,发掘语文元素,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从一味关注内容理解,走向既关注内容理解,又关注语言的表达,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语言知识的迁移和内化。通过这样的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板书“大老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三个字,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2.同学们心目中的“大老虎”是多么的威风凛凛、凶猛强壮!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囊”的读音,再说说自己对“窝囊”的'理解:(1)指因受委屈而烦闷;(2)指无能,怯懦。这里是第二种意思。
4.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课题,心中有什么疑问?(如:大老虎为什么会窝囊呢?这只大老虎窝囊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分步出示课题,先确立老虎威武的印象,再让学生理解“窝囊”的意思,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激发阅读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包含生字的词语。
(2)准确认读生字,与同桌交流生字的书写注意点。
(3)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学习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识字。
(1)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窝囊 露脸 羡慕 角色 殷切 豁虎跳 撇嘴 啊呜啊呜 霉糨糊 亏得 哄堂大笑 笨拙 唉声叹气 砸锅
①指名朗读。
②指导多音字的读音:“露脸”的“露”读lòu;“角色”的“角”读jué;“啊呜啊呜”的“啊”读ā;“哄堂大笑”的“哄”读hōnɡ;“唉声叹气”的“唉”读āi。
(2)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或者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①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课文中作者羡慕什么?你有羡慕的东西吗?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
②通情达理:形容很懂道理,言行合乎情理。文中讲谁通情达理?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她通情达理?
③砸锅:比喻办事失败。
(3)依托“砸锅”这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词语,相机出示词语:窝囊、比画、露露脸、将就。 图片
要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①这篇课文中像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还有很多,指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比画:用手或拿着东西做出姿势来帮助说话或代替说话。(请学生或教师演示理解)
露露脸:本课是指通过上台表演,让大家认识。
将就: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本课中指谁将就?为什么事而将就?
②启发学生再说几个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
白相:玩;玩耍;玩弄。
呱呱叫:形容极好。
下海:原来是指到海中去,现在也形容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穿帮:露出破绽;被揭穿。
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1)识记方法。
“露”“豁”“撇”“霉”“哄”等字都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偏旁的表音功能或表意功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识记和理解字义。
“羡”可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理解(也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
图片
“羡”字上面是一个“羊”字,下面是一个“次”字,即一个人在流口水。合起来就是对羊肉垂涎的意思,本意就是“喜爱”或者“贪慕得到”。
图片“砸”可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理解:(因为它是形声字,也可以用部件相加法来识记)“石”表意,右边的“匝”表音。用石头去砸,被砸之物满身破裂,本义是用力捶打。
(2)书写注意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要点)
①“裤”左边是“衤”,不是“礻”。
②“挖”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的弯钩要写得圆转,底要平,力求与全字相协调。
(3)进行生字书写练习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同时进行了生字、词语教学,注重结合课文来理解词语,体现词不离文的理解原则。在识字过程中,注重将字义和字形巧妙结合起来,利于学生交流识记和理解。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挑战:选择一个你觉得最难读或者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师生共同评议。
课文篇幅较长,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归纳课文内容。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图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十分羡慕同学们上台表演,期待也能登台露脸。有一次老师让他上台扮演一只老虎,可惜他不会豁虎跳,将戏演砸了。作者最后一直在寻求原因。)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讲了这一次表演经历?(第3~19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1、2自然段写“我”期待参加演出;第20、21自然段写事情过去后,“我”寻找失败的原因。)
(3)作者是怎么写这一次表演经历的?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分派任务,排练节目,表演失败。)
设计意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很长,是训练学生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载体。因此,教学中提出了相应的默读要求,并要求学生圈画生字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总结课堂: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而且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练几遍,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作业布置:抄写由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设计意图:夯实识写基础,根据不同学情进行针对性巩固。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词语,回顾内容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文艺 角色 羡慕 霉糨糊 比画 亏得 演技
撤换 砸锅 哄堂大笑
(1)指名朗读。
(2)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2.作者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一场特殊的表演经历。那么,这场经历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时代,一起去观看这场特殊的表演。
设计意图: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几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又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积累运用,促进学生运用的意识,提高运用的能力。
二、默读课文,体会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表演前后“我”的心情变化,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
2.交流汇报。(填写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扮老虎很简单,用不着说话,不用露脸。
紧张、狼狈 没有豁虎跳,表演笨拙,观众哄堂大笑,他们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
后悔
认为因自己不会豁虎跳而使这场戏砸锅了。
设计意图:作者表演前是“充满期待”的,排练时“充满信心”,表演时是“紧张、狼狈”的,表演后是“后悔”的,以人物的心情作为切入点,架构整个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抓住语言文字,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抓住心情,品悟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期待表演”。
1.课文是怎么写“我”期待登台表演的?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根据交流出示句子:
看着同班的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边说边比画,我真个羡慕得要死。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教学难点】
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顾前两天的地震事件,当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2.1999-9-21,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它给中国台湾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展示图画。
3.9月22日,余震继续发生,大地仍在摇晃,然而,在中国台湾莲慈济医院里却静静地躺着一个健康的青年,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
⑴ 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谈谈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
三、深入朗读,理解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默读,也可以放声读,可以个人想感受,也可以小组讨论),画出特别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感受。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⑴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 理解“开放”与“凋零”,指名读。
② 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即将凋零,让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
③ 唯有……才……,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齐读。
⑵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① “苍白”“红润”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小钱生命垂危,缺乏生命力,因而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② 中国台湾青年并非因为缺少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指名读并评议。
③ 猜想他可能在想什么?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把地震的危险弃之一边,反映他内心坚定沉着。
④ 两个“静静地”,更突出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齐读。
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① 如果你是中国台湾青年,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② 中国台湾青年所作所为为了谁?
③ 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与小钱不是亲人,但彼此胜似亲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呀!个别读,齐读。
⑷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隙,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 理解“一次又一次”“终于”,指名读,评议。
② 联系自己在医院打针的情景,想象中国台湾青年所付出的。
③ 虽然困难重重,危险多多,可抽取骨髓没有中断,这浓浓的情,这深深的受,岂能不叫人感动。齐读。
⑸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① 理解“奔波”“连夜”,指名读。
② 李博士奔波劳累为了谁?
③ 联系第3自然段“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体会他一心只想救人,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④ 介绍有关李政道教授的相关资料。
⑹ 最后一段:
① 出示中国台湾地图,祖国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② 这座桥唱响的是爱的赞歌,在《爱的奉献》乐曲中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小组里练习后请一对同桌上台演一演。
2、中国台湾和大陆本是同根生,都是中华儿女,彼此心连心,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中国台湾与大陆友好往来的资料。
3、深情朗读课题。
【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1、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来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感受,多数学生认识到课文内容令人感动。再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把学生带入情感中,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讼你感动。此时的讨论交流和引导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小钱生命的垂危,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及迫切,另一方面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救助远在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小钱,从而体会到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即理解课题的褒义。
2、以读为主,“读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
一开始的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汇报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尤其是第3至6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大地震刚过后,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从反复读中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从读中体会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两个“静静地”,让学生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最后,饱含深情地读题,则是情感的升华。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镜泊湖及其周围景观的特点,体会镜泊景象之“奇”。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从课题入手,自学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景色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镜泊湖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镜泊湖的美丽景色。(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镜泊湖是在什么地方?是个怎样的湖?有哪些奇观?
2、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相互评议。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在汇报中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互相补充。
三、细读课文,想想品味。
1、分组研读,互作讨论。学生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镜泊湖的神奇之处。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按小组汇报研究谈论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1)播放录像,再现镜泊湖景致,引导学生感受景象的奇丽。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景泊湖的“自然朴实”?哪些地方是写景泊湖的“绮丽多变”?
(2)播放瀑布的响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边朗读边想像瀑布的气势。自由读,讨论:描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句子和江瀑布从不结冰、断流一句有什么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再加上生动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作业设计
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板书设计
吊水楼瀑布自然朴实
镜泊湖奇观
地下森林绮丽多变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12个,认识生字8个,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意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台湾旅游吗?相信很多同学都还没有,一直到2008年开始大陆从能去台湾旅游,以前飞机、轮船都没有直接到达的。在10多年前,杭州和海峡彼岸的台湾慈济医院就发生过一次跨越海峡的救人善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这个海峡指的是(台湾海峡)你有哪些疑问呢?(生命桥)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课文,看清楚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二、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词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学生说)(板书)你能用一句话将整件事情说清楚吗?
抓住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关键词就能将故事大意说清楚。
3、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生命桥呢?(课件出示)
三、感悟小钱片段
1、读了这个故事,你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的两个非常相似的场景吗?(课件出示)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们先看第一个场景,小钱实在怎样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3、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呢?含苞的花朵指什么?即将凋谢又告诉我们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凋零”指草木凋谢零落。这句话把年轻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还未真正地绽放就将要离开这世界,好像那将要凋谢的花苞一样,让我们痛心地看到,18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多么令人怜惜的年轻人,那么就让我们的朗读来表现这种情感吧!
师:所以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的脸色红润起来,依旧(苍白)。金秋时节,灿烂的阳光洒满整个杭州市的时候,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桂树虽没有开花,但是那香气可能是什么味道呢?
这样的美景又让外面体会到了什么?(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享受了)不管窗外的景色有多美好,小钱都无法享受了,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5、小钱静静地躺着,因为他患了白血病。什么是白血病呢?(课件出示)
6、要治好白血病,就要找到符合的骨髓,骨髓好找吗?找出相关的句子。从这两个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家说“万里挑一”这是“是万里挑一”啊,一定能找到吗?(有可能)难怪作者说(谈何容易)同学们想象一下,会在那些人中进行寻找呢?
找了那么久,那么多地方,小钱是幸运的,等来了让他生命绽放的机会,读“”(课件出示)
同学们,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
7、小钱生命垂危,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骨髓来让他的生命之花绽放。
四、感悟台湾青年片段
我们跨越了台湾海峡,来到台湾,也看到了跟小钱差不多的场景,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课文中的“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候?(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躺在病床上)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台湾青年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呢?将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些词你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危险呢?(关键词“袭击、余震、摇晃”)。
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他还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指导朗读。
(2)在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但是他清清楚楚知道的是(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青年虽然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相信他现在一定心乱如麻,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写一写。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台湾青年却并非因为缺乏生气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自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你觉得台湾青年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五、总结
是啊,这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台湾青年不顾自身的安危,没有考虑到家人的安危,毅然决定在这危险的情况下捐献骨髓,上苍终于被这青年感动了,骨髓捐献成功,搭起这座生命桥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重重困难呢,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描写了两个相似的场景,谁来说说这两个场景。
除了小钱和台湾青年,一旁还有忙碌的(李博士)他又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些什么呢?读第5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二、感知课文
1、此时此刻……
“沉着”
此时此刻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1)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是这么沉着?“针头向皮肤刺去……”
余震都让针头从皮肤中脱落了,这个余震是多么的强烈,发生得很突然,哪个词?(突如其来)这么危险,但李博士还是怎样地站在那里?(沉着)
那应该跑到哪里才安全?(空旷)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呢?
在这摇晃当中李博士怎样地站着?(沉着)沉着得站着等什么呢?(经过一次又一次……)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你觉得是什么呢?
2、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带着刚刚抽取的骨髓,李博士出发了,课文用了哪个词形容这趟旅程?(奔波)
看了这张旅程表,你想说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呢?(紧张、漫长、艰辛)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这时候,课题的疑问你解决了吗?(课件)
这是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课件)
3、现在,从大陆到台湾已经通航了,小钱和台湾青年已经有机会再见面了,现在他们终于见面了,小钱会对这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4、最后,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小诗。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一、启动情智
1.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谁来谈一谈
学生说调查结果,并着重分析不愿意捐献的原因:
(1)有的人怕医生会因为自己是捐献器官志愿者而疏忽对他的救治。
(2)有些人认为现在还很健康,谈这事不吉利。
(3)死后被摘取器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愿意那样做。
2.很多人都有这种“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像安静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盲人,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漏读。不错读,不断句。想办法处理不认识的字。
2.学生朗读课文
3.课文中的词语大家能读准字音吗?来试一试吧!
(出示文中词语)
给予挚爱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振聋发聩仍然
4.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怎么解决。(学生互相交流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2.你试一试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3.请大家分别读一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生自由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2)画出父亲说的话,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他认为捐献自己的眼睛有什么意义?
在谈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父亲想到的是盲童,是盲童的父母,是自己的女儿!
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理解了父母的心情,并且为他们而骄傲。)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2.学习第二部分:
父亲捐献角膜
(1)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出示投影: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大家体会一下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你们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父亲仿佛看到盲童重见光明的快乐,盲人家庭的快乐。
我觉得盲童恢复视力后,将会更加珍惜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家人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学生快乐。无限憧憬的朗读这句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体会最后一句话: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自己默读这句话,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温迪为外公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为外公的精神而感动。
(4)带着这份骄傲与自豪齐读这句话。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师: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生接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
人已去世,精神永存,她那双可爱的眼睛将永远留在人间。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4.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角膜捐献真是太重要了,人们应该觉悟,主动捐献角膜;一家人很无私,它们的生命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获得了永生……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温迪外公。外婆还有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但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他们无私的爱,是他们的奉献的精神。是他们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回顾课文,升华主题师:
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愿意捐献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六、交流体会,课外延伸电脑课件出示:
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网站上的国内外的数据资料,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七、作业: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6
《五彩池》一课的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第二、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以下迁移练习,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
一、画一画,体会形奇
课文第三自然段对五彩池有这样一段描述“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这段语言生动优美,句中有画,句中含情,所以我先让学生反复读、悟、体会,直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除了这些书上介绍的形状外,还会有其它神奇的形状吗?你能不能把自己想到的选择一两种画下来呢?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打开本子画上自己认为最神奇的水池形状,有的画五角星状,有的画太阳花状……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迁移练习中,既增添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到水池的神奇。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涂一涂,体会色奇
文章第三段写五彩池色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不需深悟,就能读出其神奇的特点了。但怎样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五彩池的色奇呢?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练习。(1)按书上要求在自己画的水池上涂好颜色。(2)想一想水池中还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颜色?再在自己设计的水池上涂一涂颜色。同学们可自由选择完成一项任务,比一比谁画的池水颜色更瑰丽、更神奇?最后我有选择地把学生的部分优秀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组织全班学生欣赏、评析。各色的五彩池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不就更直观形象地体会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吗?
三、写一写,体会神奇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因此,笔者在学生学完这段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迁移练习:(1)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五彩池的?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认识描写状物的一般方法。(2)写一写,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要求:根据自己课上设计的.五彩池写一段话,体现其神奇的特点)。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
这样的迁移练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又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把创新教育落到了实处。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一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吗?
2、假如你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节课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二、感知全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3、默读全文,想想“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1~9节)得意→急切→哭出声→乞求→依依不舍。
4、简要理解(10~11节)写的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理解中心,总结扩展
1、反复诵读第10节,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重点句: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⑴讨论:
这“鱼”指的是什么?
⑵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3、理解: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你遇到的与本文相类似的情况写成一篇小短文,或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急切道德:是与非
哭出声
乞求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依依不舍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①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②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③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几个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例如:别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呢?
①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②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①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②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③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①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②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①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②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也可以是烦恼的事、难受的事……
③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④学生动笔。
⑤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①学生自读。
②同桌互查。
③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④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①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③逐句自读。
③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④教师释疑。
⑤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①联系本单《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自读。
③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本课、3个生字,会读”耘田/绩麻/未解/耕织”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背诵本诗;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山水田园风光的:幻灯片、轻松舒缓音乐、卡片、(1、词语、昼、耘田、绩麻、未解、耕织、傍、桑阴、2、古诗。山居秋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____现在我要带大家去春游!大家想去吗?(想)如果想去,就请闭上眼,做好出发的准备,因为我们这次乘坐的是无形无声的学生专用客机。”
2、多媒体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同时出示一组山水田园风光图片。(师简介图片内容)
3、欣赏后学生谈感受。
4、师小结导入本课:这么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么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怎能不让人喜爱?怎能不让人陶醉?其实在宋代也有一位和我们一样喜爱山水田园风光的大诗人。___范成大(板书)。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时田园杂兴(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搜集到关于范成大和四时田园杂兴的资料。
5、检查课前搜集请情况。
6、师小结。(多媒体出示:范成大,宋代诗人,字智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书香仕宦之家,自幼聪明,官至参知政事,曾多次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晚年退居苏州石湖,写下了颇具影响力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它包括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共60首。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就是夏日中的一首。(多媒体出示整首古诗)
二、初步感知,了解古诗内容。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3个生字:昼、耘、绩、(指名读,正音,指名分析字型记忆生字。)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全班齐读。
(3)指名读古诗,师正音。(多音字:“兴、供”、都读四声、)
2、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1)放录音,生听并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3)师生分句读
(4)男女比赛读
3、三读古诗了解诗歌内容。
(1)默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感知诗歌大意,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交流汇报
a、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解释
四时:一年四季、杂兴:各种兴致、昼:白天、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未解:不懂得、供:从事、傍:靠近、桑阴:桑树下面
b、诗句:指名汇报后,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要除去田里的杂草,夜晚还要在灯下把麻搓成线。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子里的青年男女各有各的拿手本事,各自都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
童孙未解供耕织: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田织布的事(却并不闲着
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在靠近桑树的地方学大人的样子种瓜。
4、同桌交流:一人说诗句一人说意思然后交换。
三、品读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声。
1、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静静的读这首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看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2、生默读并思考。(播放舒缓音乐)
3、交流汇报。A。昼耘田、b。、夜绩麻、c。学种瓜(板书)师: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为什么?
4、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生:我最喜欢“夜绩麻”的画面,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生:我喜欢“昼耘田”和“夜绩麻”,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们不分白天黑夜的辛勤劳动。(板书:辛勤劳动)生:我最喜欢“学种瓜”的画面,因为从这个画面里我能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爱劳动。(板书:爱劳动)生:我也喜欢“学种瓜”,因为从这里能看到那些孩子们很天真有趣呀,自己不会,还去学别人得样子,真有趣。(板书:天真有趣)
6、教师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聪明,说的非常好。请大家再想想面对这么辛苦的农民伯伯,这么天真可爱又热爱劳动的孩子,范老先生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你们很棒!你们值得我们敬重!你们很了不起。)非常不错。诗人正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敬重和赞美,同时也赞美了农村儿童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四、指导朗读和背诵。
1、指导朗读。
a、师:对这些勤劳的人们,你们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赞美、敬重、尊敬、。)请大家带着赞美和敬重的感情来读第一句,好吗?(指名读、)
b、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大家又是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喜爱)好,我请个同学来读第二句,要读出赞美和喜爱的感情。
c、分组朗诵,全班朗诵(防轻松舒缓音乐)
2、背诵。
a、看板书背诵、
b、同桌比赛背、
c、指名背、
d、全班闭眼在音乐中背。
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田园诗美不美?还想欣赏别的田园诗吗?多媒体出示:王维的《山居秋鸣》及相关注释。
2、生自读古诗并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比赛读,比赛背(对于读的好的同学和能背的同学奖励一个小奖品)
六、作业布置。
师: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它体现了我国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下来多去积累,多去阅读。下节课我们接着比赛,看谁能夺得冠军?有信心夺冠吗?(好,下课)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耘田、辛勤劳动
(赞美)
夜绩麻
学种瓜、天真可爱
(喜爱)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中国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
2、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什么是“生命桥”?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认读生字。
3、交流:
⑴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
通过交流,学生要对课文内容做到全面把握。可从两方面想:一是骨髓对小钱的重要;二是在余震中中国台湾青年捐献骨髓,李博士抽取骨髓并连夜赶往杭州为小钱做手术。
四、指导朗读
人们救助小钱,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从文中那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到这种爱呢?
1、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说说理由。
2、同桌交流:同桌之间读一读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3、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预想:
⑴ 最后一段: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这是一种感动。)
⑵ 第五段: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⑶ 第二段: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⑷ 第四段: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很令人感动。)
⑸ 描写李博士的.句子和段落。
五、总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救助小钱的过程中,人们用情、用爱,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去体会人与人之间这美好的感情!
六、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第二课时
一、继续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全班交流:
预想:
⑴ 捐献骨髓的那位中国台湾青年:
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并且他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献骨髓。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出示地震的图片)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
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小结: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⑵ 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中国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作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李博士就是中国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主持创办了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
(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
深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理解“奔波”一词。提问:李博士为什么要奔波十几个小时呢?
(出示地图看中国台湾和杭州的位置,解释到香港中转的原因。)
(由于历史和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在《爱的奉献》的旋律中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补充阅读材料,加深感受
1、教师配乐朗读补充材料的片段。
2、学生自己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这篇文章后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这小钱,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想象拓展,指导写话
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小钱会对那位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1、学生自己写。
2、指名读,评价,修改: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内容,点明主题
1、你现在是怎样理解“生命桥”的?
2、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很少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也许仅仅需要说一句温暖的话,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杭州 中国台湾
小钱──爱心──年轻人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感知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导读准生词。
3、指导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说。
(2)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应将正文前的背景介绍补充进来,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介绍得更完整。(生尝试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用7个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内容。(生述)
4、引导学生质疑:今天再学这个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将学生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1、学生读书交流,聚焦重点句“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2、比较阅读,感悟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较句: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教学这两句,感悟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质疑看课文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高高的城楼上,他们的话竟这么相似。有意思吧!该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4)生练读,教师演练“一唱一和”读,同位互读。
(5)同学们,这样对比着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小结学法。
3、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心思细密”。
强调“……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
(1)同学们,再默读诸葛亮的这句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课件套红)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缜密。
生述“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许乱动。”
质疑,生探究,指名读。
教师小结,板书。
4、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强调“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课件点击冒险教师述说:同学们,冒险可是需要勇气的呀!文中有多处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识。找找看!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四、教师总结,归纳学法。
五、板书设计:
19、空城计
知己知彼
诸葛亮心思细密
胆识过人
第二课时(略)
1、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
2、评价人物,交流启迪。
3、指导复述课文。
4、拓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盲童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2、通过体会安静触摸春天的举动,懂得热爱生活就能创造缤纷的世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
习题”重点来体会。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顽强拼搏的人的事迹。
【教学流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议。
二、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四、自主探究、整体感悟
1、你觉得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默读课文,看看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安静是个热爱生命的孩子?划下来,反复读一读,写下自己的体会。
3、小组交流。
五、品词析句、全班交流
1、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与同伴交流是快乐,与大家分享是更大的快乐。谁来说说安静是怎样热爱生命的?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并结合重点句子进行深入体会:
a“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学生汇报读,大家齐读。
(2)学生所体会
(3)小黑板展示句子,学生齐读,比较带点词语的作用。
边读边思考,“竟然”是什么意思?神奇的灵性是什么?
说说带点词语的作用。
(4)教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安静,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放飞我们的想象。你可以边想象边做动作。“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教师:当“神奇的灵性”跳到你眼前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你们真是一只善解人意的蝴蝶,是啊,与其说蝴蝶是被安静的手掌拢住,还不如是说她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无限憧憬,才会使那只蝴蝶心甘情愿地落入她的掌心。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
b“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1)学生朗读,大家奇读。(2)说说对句子的体会。
(3)教师朗读,学生闭眼想象,做动作。
教师:你能做一个张望的动作吗?(学生做动作)同学们,此时,如果你刚刚放飞了一只蝴蝶,当你仰起头张望,你能看到什么?
教师: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安静也许永远都不会看到了,可是她仍要仰起头来张望,因为她与我们一样,也有一颗渴望飞翔的心。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老师,愿意用朗读的方式抒发内心感受吗?(学生配乐感情朗读。)
六、梳理总结,情感升华
1、教师过度:在哪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我没有惊动安静,因为我从心底深深的感受到一个道理。齐读:小黑板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课前搜集到的生活实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配乐奇读课文,再次感受生命的可贵。
七、课外拓展: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热爱生命》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6--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司等到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听写词语:侦察 欲出又止 鱼贯而出 口中之食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愚不可及 悲叹
2、学生订正并读第一组词语
(1读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感情朗读词语
二、学习6-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
1、默读6-8自然段,找出令我们震惊的场面
2、汇报交流:
(1)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2)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3)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铿鸟的口中之食。
(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小结:的确惨不忍睹啊!引读: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3、理解: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你们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写下的这句话呢?
4、理解这句话中特殊的地方。
(引读该句)
(4)串读: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抬头仰望天空——(生读第3句),看看,我们都做了什么——(生再读第3句);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不一会,生读第4句);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生读第4句)
(5)体会向导的悲叹
四、感悟中心。
1、出示美国作者伯罗蒙塞尔创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结尾,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2、小练笔,补充句子3、引读该句,揭示中心。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体会寓言所蕴涵的寓意: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学会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笑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一路花香:板书)
(1)看到花、花香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来赞美它呢?(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词语)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常寓言故事里会隐含一个人生哲理,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3)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 读通课文。
1、谈话: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朗读时老师有一些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3)在书上圈圈划划,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收获不少吧,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2.认识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4.师:刚才读完了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三、学习第二小节。
1、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只破水罐很惭愧,他惭愧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去读一读第二小节后,我们再来交流。
2、 学生读文讨论:
(1) 是啊,这只破水罐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挑水任务而惭愧,为连累了挑水工而惭愧,你们看,他多伤心啊!
(2) 出示:“两年后的一天……回报。”
(3)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破水罐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自己练练。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1、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伤心;2、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难过、伤心的水罐。3、这是一只充满歉意的水罐。)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只破水罐的话。
(4)破水罐道歉后,挑水工讲了什么话呢?你能找到吗?
(5) 齐读第二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谈话:挑水工为什么要它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呢?这个问题我们读了第三自然段就会知道了。(生自由朗读)
师:(1)当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去注意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从此不伤心了呢?你从哪些话里面知道呢?
(2)读到这也许好多同学也会有这样的疑问,“破水罐只能灌半瓶水,挑水工为什么不扔掉呢?你从哪里读懂了?学生找
(出示挑水工的话)再请同学读一读这段话!
这里“利用了它”,这个“它”指什么呢?利用它做了什么呢?(板书“浇灌”);破水罐给主人带去了美丽的花,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那些花儿只长在你这边),所以给大家带来了(回到课题:生齐读)是它渗出的水浇灌了这一路美丽的景象,让人们陶醉于这一路花香。
3、 小结:挑水工真聪明,他知人善用,恰倒好处地利用了破水罐的'裂缝,浇灌了一路鲜花,使这条路上充满了鸟语花香,给自己,给破水罐,给主人,更给所有从这条路上走过的人,带来了 —— 一路花香,带来美的享受。
板贴:
4、让我们一起来把挑水工的话读一读,再次体会挑水工的聪明和良苦用心。
五、抒发感受。
1、听了挑水工这番话,这只有裂缝的水罐,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集体交流)
2、此时此刻的破水罐他快乐、他自信,他不再为自己有一条裂缝而感到内疚、自卑。(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发扬自己的长处,又能够善待自己的不足,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路花香”。)出示
3.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他心中……
教学反思: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一路花香》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
围绕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一组词语引出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抓住破水罐和挑水工的话来讨论体会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还精心设计了板书帮助学生体会破水罐的心情的变化,并把这一感情变化为一条线索。但课后心中却有一份说不出的遗憾:
1、 交流有不充分之处。关于学习挑水工这段话,学生在谈感悟时,大都是脱离课文在谈,而我作为老师,没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使讨论交流流于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教学机会有丢失。我们在课堂上如果更多的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更深刻地关注孩子的发展,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教学机会。这课堂上在讨论 “破水罐为什么惭愧?”这一问题时,有一位同学非常有条理地说出三点理由,多不简单,他不但学会了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且还能在其他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学生的能力吗?如果我在此时能够以一种欣赏的话语来评价他该多好,既鼓励了他,又是给其他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可是却因为我的疏忽而丢失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机会。
《一路花香》的教学,使我感到自己的精心设计,就好像砌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一堵“教”和“学”的墙,牵制着我的教,学生的学。或许这种墙,我已砌得太多了,以至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才能守助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四年级语文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2
[优秀]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07-04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0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08-02
[优秀]语文教学设计范文07-10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05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优秀12-11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优秀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