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3 07:14:4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优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忧患意识和痛惜之

  6、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

  一4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罗布泊,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楼兰美女的木乃伊在这里发现;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象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有科学家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谜样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理解题目。

  2、走近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作为新闻,要求真实,作为文学,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3、听课文朗读,说一说你对罗布泊的有什么样的印象?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今昔罗布泊

  学生思考:1、过去的罗布泊和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章中描写过去和今日罗布泊的语句,再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然后再读一读。

  2、这里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二)追溯原因。

  1、罗布泊,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4、与此同时,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

  (三)设置情景让学生探讨并揭示文章的主题。

  学生活动:角色情景对话表演。(胡杨、沙漠、人类)

  通过学生活动,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了让人恐怖的荒漠,让作者感到忧患,感到痛心。请找出文章中体现作者这些感情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讨论是如何表现出这些感情的。

  如: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四、拓展延伸。

  1、月牙泉美景不在,青海湖正在缩小,悲剧仍在重演。胡杨的干枯,罗布泊的消逝,他们的惨状让人痛心疾首。类似这样的悲剧终止了吗?(没有)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

  2、如何才能让这些悲剧停止?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1、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2、作业: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所经历的沧桑,请你用自己的笔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二)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学习对比的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

  1.作者采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明确: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七、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3

  【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作为自读课,更应还课堂于学生,但这并意味着放纵学生自读,而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同时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那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罗布泊变迁的报告文学,具有新闻与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侧重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重在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科学文艺作品既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也有别于采用理论论述、逻辑推理等抽象概括方法介绍知识的科普读物,而是科学与文艺的有机结合。从内容角度来看,重在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体裁特点角度来看,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提升语言能力。

  二、文本简析: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少有的一篇报告文学,借此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报告文学较之一般科普读物在语言方面的感染力。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从文本获取相关的知识,树立环保意识,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如初一了,但他们的合作意识更强了,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变化,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初二的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上已有一定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注重引导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感知课文题目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理清文章思路,确定内容要点的区域,学会抓关键词句及整合概括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二)品读文章富有形象性及抒情性的语言,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记者采访,现场连线的情境模拟来展示、交流自学成果,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并探究出筛选信息的方法。

  (二)通过图文比较、朗读等形式来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类对自己赖于生存的环境的破坏,树立环保意识,能马上从身边事开始环保行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丰富的文字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口头表达时能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教学难点:在图文比较及朗读中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特点能有比较明晰的了解。

  【教学方法】

  一、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二)诵读法: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报告文学在语言上的形象具体,富有情感这一特点。

  二、学法

  (一)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心有所思,脑有所动。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合作探究法: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含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图片导入

  约1分钟:教师屏显罗布泊卫星云图,提问学生:从形状上来看图片的主体像什么?这是一个被称作“地球之耳”的地方。图片颜色以黄色为主,它最有可能是地表上的什么地形地貌?教师简介罗布泊,设疑带学生进入本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学习。

  观察图片,初步了解罗布泊。

  1、初步了解罗布泊。

  2、导出本课的学习。

  (二)题目感知

  约4分钟:

  1、初读题目,你从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2、再读题目,这个题目会激发起你哪些疑问?朗读题目,交流所获取的信息;

  再读题目,表达激起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从有限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走入文本

  约4分钟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用圈点批注法快速阅读文本,筛选出有效信息。

  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文本,理清文章内容。

  带着问题进一步感知文本,并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四)演绎文本

  约20分钟:

  1、教师设定情境:假设你是某电视台特派记者,正随吴岗博士一行人到罗布泊实地考察,你们聘请了罗布泊百岁老人作为向导……

  要求:

  (1)记者:紧扣文本,分别设计采访老人和吴博士的问题。

  (2)受访者:须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作简要陈述。

  (3)记者:将受访者的回答用关键词进一步概括连线给主播。

  2、选取两组学生的成果进行情境展示,要求学生从语言表达,采访问题设置及回答的准确性等方面评点两组同学的展示成果。

  3、教师出示文章脉络,进一步评点学生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获取主要信息。

  全文脉络:今日罗布泊之神秘、荒凉

  →往昔罗布泊之美丽景象

  →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实地考察罗布泊的现状

  →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

  →发出拯救的呼声

  方法概括:理清思路、确定区域、

  抓关键词句、整合概括

  小组合作:角色安排,根据文章内容及学前活动指导,设置采访问题及答案,提炼关键词句。

  模拟展示

  学生评点,在老师引导下探究出筛选信息的方法并笔记。情境设定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到生教生的目的。

  展示得于充分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并从中反馈自学情况。

  师生评点小组活动情况,水到渠成地引出筛选信息的方法。

  (五)品读文本

  约8分钟:

  1、要求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发现,幻灯出示文中富含数据的语段,引出真实性。

  2、教师幻灯展示能体现罗布泊今昔景象的图片,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句子为图片注解,引出形象性。

  3、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所选的句子,感知报告文学在语言方面抒情性的特点。

  4、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是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5、再读题目:你会读出怎样的感情?

  痛惜、遗憾!谈对语言的初步感知。

  直观欣赏罗布泊今昔景观,感受用画面展现的震撼效果;

  深情朗读语句,感受文学语言的表达魅力;

  了解报告文学,感知作者选择最合适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再次朗读,升华情感。

  对于报告文学,采用对比的教法,将其与图片、朗读等形式比较,感知此种文体的文学特点,化难为易;

  扣开始的题目朗读,步步升华。

  (六)知行统一

  约7分钟播放《救救地球》之歌,

  要求:

  聆听《救救地球》之歌,请为我们身边的环保写几条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吧!

  知行统一,为环保献力。

  进行语言表达的当堂训练,展示。

  播放音乐为松弛课堂节奏,同时进行拓展延伸环节;

  (七)课外延读

  约1分钟

  1、请你概括北海几次变化后的城市特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从文中举出体现报告文学形象性与抒情性特点的例子。

  学生课后完成

  围绕环保主题,进行相关语文能力培养。

  板书设计:

  神秘改道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绿洲

  荒漠四盲

  ◆◆

  筛选信息报告文学

  思路真实

  区域形象

  词句抒情

  整合

  评论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准备

  1.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堂教学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可是,我们却不愿更好的去呵护它,建设它,于是,有些桃源竟变成了魔域。在我国青海湖附近就曾有过这么一个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可今天,她已经千疮百孔,惨不目睹。就让我们一起感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

  (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三、问题研究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罗布泊消失了。”),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再看拟人,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直接抒情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实地考察,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我的成长史见证了进百年罗布泊的坎坷史。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罗布泊。)

  设计说明:本题则要求具体诉说罗布泊百年沧桑,是描述的训练,又是口语的训练,又是想像的训练。

  五、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5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解读标题: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引导学生抓“泊”“仙湖”“消逝”三个关键词)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边读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或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文章思路。(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4、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齐读

  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

  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总结收获

  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对照目标总结收获;

  2、请你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七、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板书:

  昔日罗布泊现在青海湖月牙泉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抒情)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是这节课中要抓住的两大美点。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又因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但课文较长,适合长文短教,所以精讲11-12自然段。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本课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将主体教学流程分为“认识罗布泊——悲剧谁之过——一文章怎样写的——我的收获是什么”四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旨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将今日罗布泊和昔日罗布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第二个板块是在前面阅读的进一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后,帮助学生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文章是怎样写的”是从品析语言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科学文艺作品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最后拓展到面对人们发出强烈的呼吁,将“环保”意识在活动中自然地根深蒂固地植于学生的脑中。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朗读品味课文内容,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部分——“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力不够强。另外,图片展示较多,显得重复繁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6

  一、教学依据

  本课为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2课教学篇目,位于第三单元第二课。第四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二、教学理念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表达了作者对生存环境的忧虑,这正是新课程“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新理念的体现。

  在教学中,通过图片导入,强烈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吞噬、干涸、裸露、和煦”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3、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4、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实际,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2、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五、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六、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罗布泊的图片、资料。如“西北地区地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沙漠风光图”

  2、制作《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课件。

  3、组织学生预习,参加课堂活动

  七、设计思路:

  我首先用简洁语言概括有关罗布泊的`历史,然后出示现在罗布泊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有从题目入手,先解题,然后请学生就题目提问题: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什么?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等等。再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图片明白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仙湖绿洲:周边牛马成群、绿洲环境、河流清澈。而现在却变成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变化的原因是人为改道和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罗布泊的历史与现状对比鲜明,反差巨大,令人深思。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最后我通过充当世纪老人,品位文章语言加强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通过找出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例,写宣传标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布置的作业也是围绕环保问题来设计的。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有一个地方很今人向往,那里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牛马成群,好似“世外桃源”,“人间奇景”;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罗岗的<<罗布泊,>>寻找答案。〈二〉、资料展示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多媒体展示教师搜集有关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增强对罗布泊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

  裸露戈壁滩无垠边缘

  (2)理解词语并运用(自选语境说话)。

  萧瑟:风吹树木的声音,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学生速读课文,解读标题

  你能说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来是很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针对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今日的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一片死寂的荒漠,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戈壁滩。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2)过去的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广阔、充满生机的绿洲,有着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

  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师: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

  (3)罗布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①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水;

  ②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学生齐读12、13自然段

  教师提问,学生合作研讨:

  1、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明确。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得生态平衡。

  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我们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罗布泊的消逝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呢?请同学朗读15——24段,其他同学从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①胡杨林死亡,绿色长城消逝,土地沙漠化严重。

  ②罗布泊变成了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沙漠造成很多危害。

  师: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片荒漠,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扩张。悲剧又何曾仅发生在罗布泊的身上,我们全体同学一起来朗读课文最后三段,看看作者还写了哪些悲剧?

  (生齐读)明确: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

  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悲剧的制造者是谁?

  5、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恶化,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地上演,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拓展学习)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重点说明罗布泊消失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湖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五〉、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教师提示: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请同学自由选择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并体会独特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品读,小组合作,汇报学习成果: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1)对比手法

  集中体现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将两种景象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换成陈述句效果就差多了。

  (3)排比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抒情性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学生仔细体会品析语句,体会其中强烈的思想感情。

  〈六〉、探究活动。提问:

  1、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二选一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点拨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3、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请节约用水,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请同学们拿起笔为环保写一条宣传标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衷心地希望:青山常青,绿水常流,愿美丽永存。

  〈九〉、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咱们同学表现的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作业。第一项是无形作业,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第二项作业是书面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板书设计

  现在:荒漠消逝

  过去:绿洲仙湖拯救生态环境

  原因:改道四盲

  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图片的播放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为课文的学习营造了良好气氛。最后的拓展学习,学生发言较积极,说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效果良好。但是教师的引领还欠缺,希望大家能予以帮助和指导。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那里已经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一)、整体感知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2、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用笔画出你所解决的问题以及不懂的生字新词。

  (2)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4、需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sè)和煦(hé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ù)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5、学生自由回答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

  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二)、合作探究,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造成罗布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学生讨论)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4、学生概括文意。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全文的思路:

  今昔(对比)――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荒漠――推广(青海湖、月牙湖)――发出呼吁

  5、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感情

  ①此时此刻,我们停止的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②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既有真实性又有文学性,从文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真实性的语句:如<汉书.西城传>根据史书记载具体数字。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三、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四、课堂小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五、布置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

  过去:绿洲仙湖

  消亡的原因:改道四盲

  今日:沙漠神秘

  呼吁保护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教学反馈

  学生容易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文章中部分语句的分析、品味不准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重点)

  2、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探究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齐读课题,

  师:读了题目后,你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说问题,教师归纳并顺势得出本堂课的两个教学目标

  二、今昔罗布泊

  师:罗布泊曾经为什么被称作仙湖?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要求:

  用文中的语言,以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过去的罗布泊或者现在的罗布泊。(提示:每位同学任选一种)(屏显)

  师小结:昔日的罗布泊,一个仙湖、一片绿洲。今日的罗布泊,一片沙漠,一派神秘。(板书)——对比

  师:通过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感受罗布泊的沧桑巨变。(从视觉上进一步强化)

  生:欣赏图片。

  师:我们从视觉上直观感受了罗布泊的变迁,让我们用朗诵的形式再次感受。(师生分角色共同朗读)

  (师)在那遥远的过去,罗布泊

  (女)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男)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女)遍地的绿色,金黄的麦浪。

  (男)野鸭在湖面玩耍,(女)鱼鸥和小鸟欢娱地歌唱。

  (合)真是生命绿洲,(合)更是人间仙湖。

  (师)如今的罗布泊(女)不见寸草、不见飞鸟、

  (男)不见溪流、一片荒漠、(合)荒凉萧瑟、神秘恐怖。

  三、悲剧谁之过

  1、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师:眼见一个美丽、充满生机的生命绿洲,变成一片死寂的荒漠,我们在哀伤、惋惜之余,是不是应该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请大家精读课文10—13段,说一说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1、生:阅读归纳,寻找原因。

  2、师:归纳概括学生答案,补充盲目的解释。

  明确:改道、“四盲”(板书)(盲目: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师:面对人为地消逝的罗布泊,你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品读课文20—28段,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四人小组合作)

  例1:“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例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例3“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例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例5:“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拟人手法,“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五、我们怎么做

  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东西被毁灭,悲剧性就越强。为了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文结尾,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请大家说一说怎么救?(可以小组讨论)

  师总结主旨: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结束语: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罗布泊,如梦如幻的仙境已然消逝了;青海湖,像一朵正在凋零的花;月牙泉,似一颗将要陨落的明珠。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想,此时同学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师生齐读括号句。

  六、作业布置

  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罗布泊

  板书:昔日:仙湖绿洲对比

  今日:沙漠神秘

  原因:改道四盲肖晓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资料展播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可由投影显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2、学生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学生齐读12、13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

  2、提问: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五、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

  ⑴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⑵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①对比手法

  ②拟人手法

  ③排比

  ④注重想象描绘

  ⑶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多媒体显示)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学生细细体会,并相互交流。

  明确:⑴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学生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六、课堂小结

  七、延伸想象,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2、畅想表达

  如果你是世纪老人,你该如何向人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八、布置作业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上网浏览,查找相关信息,看看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迄玉门关,西至铁干里克,南达库姆塔格山,北到库鲁克塔格山,面积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同中原和华东地区的一个省差不多。仅库姆塔格沙漠就有20000平方公里,干涸的罗布泊古湖盆有3000平方公里,现代湖盆也有2500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地区水却十分缺少。(甲)据记载,这一带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地下水倒有,但却酷咸不能饮。(乙)任何出入罗布泊地区的旅人,都是从四五百公里的地方带足淡水。(丙)水就是生命。(丁)再一个就是风沙剧烈。罗布泊地区几乎无日不风,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80多天,通常都是四五级风。古人有写流沙的诗:“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小岗。”这里真是波浪滔滔,排山倒海。第三是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气温常在50℃左右,地面温度可达70℃。

  1、这段文字说明了罗布泊地区的三大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为了寻找救命的水而蒙难的”这句话是从这段文字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插回哪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3、短文引用古人写流沙的诗有何作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0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课文解读:

  全文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思路明晰的倾诉了作者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并重的科学理念:首先由今日罗布泊令人恐惧的荒漠景象,上溯到历史上美丽富饶的仙境;然后在令人痛惜的今昔对比基础上分析了罗布泊消亡的复杂缘故,接着以亲眼所见的角度具体展示了眼前罗布泊的悲剧景象;进而由点到面,联想到青海湖、月牙泉等地方面临干涸的颓势,篇末情不自禁的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作为一篇具有强烈环保忧患意识的报告文学,本文既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又讲究文学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前者体现于引用资料的确凿可靠(如7—11段中引用古今中外的三种典籍记载多方论证,旁征博引)、实地考察的情景再现(如15—24段对塔里木河和罗布泊边缘的现场所见)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深入(如10—13段对罗布泊消亡原因的合理分析);后者则有赖于栩栩如生的形象描写(如7、8段中借助张骞和斯文赫定的视角对罗布泊美丽景象的再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传神描绘(如20、22段对枯死的胡杨林和罗布泊荒凉情景的重现刻画)、包含痛惜之情的直抒胸臆(如24、25段目睹环境惨遭破坏后的深深痛惜)。因此,无论从罗布泊今昔天壤之别的变化,还是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的运用来看,本文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读来令人感触颇深。

  教学设想:

  本文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文题的解读入手,按“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的思路由表及里地深入文本,探究文意,品味语言。教学步骤基本按“导——读——说——感——鉴——移”的思路进行,坚持把阅读的权利交给学生,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逐渐掌握现代文阅读的规律。

  由于学生缺乏对罗布泊等地的实地现场感受,难以形成直观深切的震撼感,所以需要辅以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包含大量图片的课件,同时还能增强课堂的容量,使教学流程紧凑有序。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积累几个常用的词语;

  2.能简要复述罗布泊的现状、原貌和消亡原因;

  3.鉴赏本文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兼具的特点;

  4.能切实理解作者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并重的科学理念,感受作者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钻研文本,搜集作者和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环境受人为破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充分估计学生学习本文可能遇到的困难,编写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学习课文的学习设计,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因课文较长,课前需充分朗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仍有疑问的留在课堂上解决;查找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环境受人为破坏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完成预习提纲。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教学平台。

  预习要点

  1.朗读课文至少三遍,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课堂抽查;

  2.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1)罗布泊为什么曾经被称作“仙湖”?

  (2)它的现状又是怎样的?

  (3)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3.查找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环境受人为破坏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4.你在朗读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搜集好后准备在课上请教别人。

  学习过程:

  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结合地理知识,感受罗布泊的现状的荒凉、恐怖,酝酿情绪,调动学习内驱力。1.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获得直观印象。

  2.PPT。课件展示罗布泊现状实况图片以增强现实感。

  3.解题,形成对全文初步的整体印象。

  正确

  朗读

  1.在老师帮助下积累词语并运用;

  2.在老师提示下正确朗读课文。

  3.利用大屏幕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清楚

  表达先在草稿本上写下答案,再清楚的表述,与其他同学交流。利用大屏幕展示今昔罗布泊的图片对比,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请学生用简明的语言叙述罗布泊的现状、历史和消亡原因。

  谈真实感受切实理解作者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并重的科学理念,感受作者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请学生谈自己读了本文的感受,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

  展示月牙泉、青海湖图片,启发思考。

  欣赏语言表达结合原文深入分析,揣摩本文作为报告文学的特点。

  1.古今中外史书游记的三项描述;

  2.将20段改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有什么不同?

  3.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有哪些?

  4.将7、8段改为“据史书记载,锣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如何?

  5.找出修辞手法并揣摩表达效果。

  6.结合课后第二题分析体会本课强烈的忧患意识。

  解决“怎么写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分析本文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可采用“增、删、调换”的语感分析法进行。具体如下:

  1.引用资料的确凿可靠(7—11段);

  2.实地考察的情景再现(15—24段);

  3.调查研究的科学深入(10—13段);

  4.栩栩如生的形象描写(7、8段);

  5.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传神描绘(20、22段);

  6.包含痛惜之情的直抒胸臆(24、25段)。

  为提高阅读效率,可将重要语句撷选用大屏幕显示。

  扩展

  阅读多向交流类似罗布泊环境受人为破坏的资料,增强生态保护的忧虑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先让学生利用电脑教学平台,交流搜集的其他地方受人为破坏的资料,结合西部开发等现实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拓展资料:学生充分交流后,大屏幕展示链接:“中国环境现状”相关资料。

  质疑问难提出仍未理解的问题,请老师和同学解答;或提出自己对老师讲解的异议,并陈述理由;或讲述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启发他人……先请其他学生自行解决,确实有困难的老师提示启发,或留待课外解决。

  作业设计结合课文的内容,大胆想象和联想,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1.利用大屏幕展示塔里木河流域地形图,讨论: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2.阅读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的“罗布泊的最新消息”资料,以《罗布泊的明天》为题,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

  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请写一条宣传标语,再全班交流。

  附:

  1.板书设计。

  罗布泊(今)沙漠神秘

  消逝的(?)改道+ “四盲”点——青海湖、月牙泉…面

  仙湖(昔)绿洲仙湖

  2.参考资料:

  (1)字词积累。

  掌握、识记: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繁衍沧海桑田浑然一体

  认读、了解:咫尺泵站庇护栖息戈壁滩

  (2)中国环境现状。

  ①我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面积。

  我国有八大沙漠,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公里。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为33。76万平方公里,我国第一,世界第二。

  ②我国水资源情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们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③我国森林资源情况。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1。65亩),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8%,位居世界第120位。芬兰的森林覆盖率为69%,人均60亩。

  长江流域12个省的森林面积在50年内减少了30%—40%,上游荒山荒坡地面积达到1。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3%。

  ④我国水土流失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

  根据我国水利部20xx年开展的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1/3,约占国土面积的38%。

  近五十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约100万亩。

  东北黑土区每年流失掉的黑土近2亿立方米。按照目前的'流失速度,再过50年黑土层基本流失。东北黑土区将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

  ⑤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一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二是加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罗布泊的最新消息。

  ①牙洲最大的硫酸钾肥生产基地20xx年4月25日在新疆罗布泊开建,总投资约40亿元,建成后可年产硫酸钾肥120万吨,将有效缓解我国钾肥严重短缺的现状。罗布泊盐湖是我国近年来探明的最大卤水矿床,以此矿床为依托,该项目的建设不仅将增加我国钾肥的有效供给,还可减少国际贸易的风险。

  目前中国硫酸钾年生产能力仅150万吨,且多为转化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该项目利用罗布泊天然卤水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直接利用盐湖卤水生产硫酸钾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化工报》20xx年4月24日

  ②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20xx年1月继续向罗布泊中心地区推进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咸水泉。大量的考察资料显示,罗布泊在二三十年前已经完全干涸,新发现的咸水泉正在使荒凉寒冷的罗布泊闪现出一线生机。

  科考队又发现了世界珍稀物种野骆驼、飞奔的黄羊和其他动物的踪迹,显然,它们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满意的栖息地。 ——《北京晚报》 20xx年1月12日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遭受非议,有人认为直观的图片声音信息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有人觉得程式化过强的操作流程限制了教学步骤,还有人批判预先设置的教学课件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僵化……我认为以上所述并非信息技术手段本身的问题,只要选用恰当,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本教学设计是为20xx年全省研讨课而作。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要求学生查找罗布泊的方位令学生兴味盎然,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使学生惊叹诧异;“谈真实感受”环节月牙泉、青海湖图片让学生思维由点及面,“中国环境现状”资料的链接补充让学生深入一层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刻不容缓;“作业设计”环节“罗布泊的最新消息”的下载,更增强了学生科学环保的信心。整个设计因为信息技术的渗透,过程简洁而内容丰富,资料充实而主题明确。听课学生一直注意力集中,与会代表不时颔首赞许。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准备:

  ★调查身边及各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保护较好的情况。

  计划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们一说到“人间仙境”,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九寨沟。其实,还有一处神秘之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那就是罗布泊。(投影罗布泊今日干涸景象)(学生见后会吃惊)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仙湖?怎么会没水呀”!是的,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并口头解释有关词语。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戈(gē)壁裸(luǒ)露沧海桑田

  2、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的句子例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救清海湖,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生动修辞的句子:如第20、22段,赋予胡扬林以人的`感情。对比、拟人、排比手法。

  三、拓展延伸。

  说说我们生活周围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想法。

  ①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a、大气污染b、水质污染c、噪声污染d、食品污染及具危害。

  ②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指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破坏草原等。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其原因之一,就是与湖争地乱砍乱伐森林、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沉痛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记。

  四、课堂小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宁愿多一块人间的乐土,也不要一片荒凉的罗布泊!

  五、布置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

  过去:绿洲仙湖

  消亡的原因:改道四盲

  今日:沙漠神秘

  呼吁保护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教学反馈

  学生容易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对文章中部分语句的分析、品味不准确。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5

  教案背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初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会、积累、运用吞噬、沧海桑田、干涸、戈壁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其消失的原因。

  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小组内自学字的音、形、义;搜集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资源污染的资料,课上交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讨论法:学生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课件展示过去水草丰盈绿林环绕的罗布泊图片和现在死寂荒凉的罗布泊的图片。

  同学们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

  二、检测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利用学案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戈壁滩干涸鹭鸶浑然一体裸露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cang海sang田吞shi和xu荡yang

  3、结合课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萧瑟: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沧海桑田:

  4、请用本课所学到的词语写一段话。(至少用五个词)

  二、研读课文题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

  教师:美丽的充满生机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了现在的连一滴水都没有的沙漠呢?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处理学案中的二个问题:(课件显示)

  (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明确:过去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绿洲。课文的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中又有哪些文段能够印证这一说法?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是沙漠,是荒凉的。文中的“裸露”的“裸”是全部暴露;“脱尽”的“尽”是脱光了,说“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是指大地的植被严重破坏了,大地感到痛苦。

  教师指定学生深情的朗读这些文段。

  2、深层探讨,品文入理,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去的罗布泊的生机和美丽,也好像听到了现在的罗布泊在痛苦的呻吟,从前的罗布泊碧波荡漾,现在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改道,“四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四、聚焦现实,引发忧患意识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环境严重破坏的图片。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收集的人为原因造成的水资源萎缩或水污染的资料。

  五、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教师:面对悲剧,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感受,结合文章语句赏析。

  生1、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生2、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3、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生4、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六、延伸拓展、妙笔生花

  拟写一条关于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学习活动马上结束了,但是只要我们心存生态意识,心存环保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就会随手捡起一个包装皮,随时拧紧水龙头,随手关掉电灯,从我们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地球母亲,保护环境!

  八、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过去现在

  水草丰美一片绿洲死亡之海一片荒漠

  改道“四盲”

  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朗读品味课文内容,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部分--“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力不够强。另外,图片展示较多,显得重复繁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0-0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04-09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05-1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05-2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5篇04-09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15篇05-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06-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04-2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