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经典)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参与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2、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3、养成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发现新问题的好习惯。
其中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是教学重点,设计提出研究问题、实验方案是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探究
1、谈话: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们解决了生活中许多地方的采光问题,还设计了自己的“阳光小屋”。你设计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什么问题吗?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设计的阳光小屋和问题
3、教师小结,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怎样才能是我们的阳光小屋充满色彩?
设计意图:问题来源于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基础,学生经历了阳光小屋设计,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总结了小屋的特点,一是阳光要充足,二是通风效果好,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探究问题自然生成,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导学、交流导疑
1、引入实验:学生阅读课本25也中的资料卡——课件欣赏图片——汇报收获和启示
2、小组实验(一)——制造人工彩虹
——教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
——介绍实验材料,展示实验要求(实验材料:三棱镜、手电和白色纸板;实验要求:①在准备的实验材料里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手电、白纸片和三棱镜。②实验中认真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③实验后小组讨论,根据观察的`现象对阳光的颜色做出结论。)
——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汇报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颜色(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并且是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序列排列的)。
设计意图:把学生置于实验探究活动。学生探究怎样让小屋充满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难,教学时利用课本中的资料和彩虹图片做启示,学生会有新的想法,把阳光变成彩虹,便自然引入“制造人工彩虹实验”,直接要求学生实验,也会是一筹莫展,以演示实验示范、展示要求规范实验、汇报交流突出探究,让实验顺利进行,并能有所收获。
3、小组实验(二)——物体的颜色
——问题引导,红花绿叶这些物体的颜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组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全班交流,解开疑惑
——引导小结,归纳结论(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式。学生把普通白光分离出七色光后,便会对物体的颜色产生疑问,有了前一个实验和猜想的基础,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检测导练、知识应用
应用解释现象:
1、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颜色衣服,特别是白色的,不喜欢穿深色衣服,特别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2、房间里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墙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知识在应用中巩固。学生探究了有关阳光的颜色组成和物体的颜色知识,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探究出得知识应用于生活,起到应用、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1、汇报收获,体验成功
2、实验延伸:用平面镜和水做实验在制彩虹。
设计意图:在汇报收获时体验成功,在阅读“知识链接”延伸,在要求继续研究中拓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表格中。
2、让学生观察书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学生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3、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针对三年级小朋友对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十分明确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简单说一说自己研究前的设想,特别是如何做好记录,这对学生开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谈话:我们最常用的材料有纸、金属、木头、塑料、玻璃、布。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材料供我们使用,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就拿我们教室的门来说你们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吗?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的材料,一起来讨论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孩子们的交流既是对研究成果的交流汇报,又是对研究方法的梳理,学生们共同分享着集体的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坚定了他们继续研究、探讨的信心。
四、课后延伸
师问:关于“材料”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你们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在以后的几节课中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这样探究从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在研究了“常见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一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关于“材料”还想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新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这样充分说明教者的“用教材教”的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分析我们的饮食是否科学;
二是了解我们的食物结构,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并自己设计有益于我们健康的一日三餐:
三是讨论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首先教材以组图的形式出现以肉食为主、以腌制食品为主、以油炸食品为主、以甜食为主等四种早餐配餐方式,意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探讨这四类配餐方式的价格改革缺点;通过以食物结构金字塔显示各类食物的相对比例,以资料卡的形式明确说明了食物摄取的比例,认识我们的食物结构和以正言语形式提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来设计一日三餐。在学生对均衡饮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拓展活动自由活动,讨论饮料食卫生问题,开阔眼界,指导学生生活。
拓展活动中让学生编辑《营养与健康报》意引导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知识,向身边的小朋友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加深对科学饮食的认识,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
教具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3、饮食与健康
二、明确目标,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饮食习惯
师:谁能把自己的昨天饮食情况告诉大家呢?
教师提问的时候找两个极端的学生(胖与瘦)
生1:早餐,我吃的是火腿,午餐,有炸鸡还有酱牛肉,晚餐,红烧鲤鱼和炸肉。
生2:早上,我吃了油条两根;中午,馒头和油菜;晚上,花卷和西红柿。
生3:早餐一个鸡蛋和一个肉包,一杯牛奶;午餐肉炒茄子,凉拌夹角;晚餐一碗小米粥和清蒸鱼。
师:对上面3位同学的饮食情况,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生:我发现喜欢吃肉的同学比较胖,因为这样摄取到脂肪、蛋白质就比较多,一些维生素就比较缺乏,所以容易发胖。
生:我认为吃的食物种类多比较好,既有素的也有肉的,饮食才会比较科学。
生:如果只吃蔬菜和面食,一点肉也不吃不是好习惯,那样会营养不良的。
三、交流汇报,得出结论,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看来大家对饮食与健康都有起家哦,其实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饮食
生:平时我比较挑食,还爱吃零售
生:平时我总爱吃肉,妈妈说要多吃些蔬菜才健康
生:有些资料上说,早餐必须要吃而且要吃好。
生:我可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啦,可是大众说,麦当劳和肯德基都是垃圾食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从自身的许多问题入手,认识到同学们有一些饮食习惯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需要商榷和探究的。同时也对学生以前的一些科学饮食的知识整理、探究、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找出科学的饮食结构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图和资料卡,对照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
检验其饮食的合理性。也可以布置学生搜索一部分关于儿童健康饮食的知识和资料来丰富和完善,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小结: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成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蔬菜、水果4份,牛奶、肉、蛋、油应该占2份左右。脂肪、油类和糖类应节制食用。
设计一日三餐。
教师给每一组发食物图片若干。让学生合理地安排一下早餐、中餐、晚餐,并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餐。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专家建议,向学生提供营养餐:早餐,1杯牛奶+麦片+1个苹果;午餐,高蛋白食物为主+1份水果;晚餐,少油少调味为主+一份水果)
四:应用拓展,课外实践
(一):自由活动,怎样做才会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科学健康饮食中,除了膳食结构要合理以外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健康?
学生猜测:应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师: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师生小结:
1、合理分配三餐。一早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如果一天吃一斤米饭的话,早晚稳中有各吃3两,中午吃4两比较合适,切记还要不食早餐。
2、荤、素搭配。适当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所以,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取长补短,都有利于健康。
3、不挑食、不偏食。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饮食中,不可长期挑食或偏食。
4、不暴饮暴食。俗话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饮暴食不仅能破坏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炎等,而且由于隔肌上升,影响以及活动,还可诱发心脏等,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生命危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暴饮暴食。
5、注意不要食用不洁食品以及过期食品,注意饮食卫生。
(二)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今后将怎样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里的饮食情况作一次调查,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营养与健康报》 修改与补充
板书设计
3、饮食与健康
一 我们的饮食
二 怎样搭配食物结构才合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1.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能力目标:
注重学生参与模拟地震实验过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简单的实验,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难点:
地震成因
重点:
地震危害及怎样避震。
主要内容:
《地震》是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内容:
1.了解地震的危害——通过模拟活动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有更清晰的认识。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理解地震的成因。
3.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避震的科学常识,懂得如何从容面对地震,知道自救的方法,进行地震模拟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生命。
教学过程:
一、 录像激趣,引入课题。
教师以谈话方式导入,看到“5.12这个日子,大家想起了什么?”“关于地震,大家对他了解有多少呢?”
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老师与大家共同探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有什么前兆?地震怎样来预测?地震发生后人们怎样来自救?……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让学生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对生活中的了解,来说一说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天气的变化、动物的反常表现、山体滑坡、井水异常、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使它造成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着。
二、研究地震成因
1.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让学生猜测地震成因。
2.根据学生猜测做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棒、盒子、木块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展示)
请每位同学反复实验,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认真体会木棍断裂时手的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 课件资料补充:PPT
(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表断裂时的感觉)。
师小结:大家想,一个筷子在断裂的瞬间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那么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会引起的怎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呀?
三、 拓展活动:
1.地震的危害。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震引起房屋、桥梁等在瞬间倒塌的现象,从中体验地震的危害。
2.预防地震
介绍地震前兆以及正确避震常识
让学生知道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地震该怎样预测,尽量避免灾难的发生。用课件展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教育学生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科学应用,避震自救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会写数字10,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培养学生眼、脑、口、手协调活动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4.结合主题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设想: 1.通过观察主题画、拼摆图案,"苹果"连线等创造美的氛围,通过积极的即时评价和活动,沟在通师生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愉悦的课堂物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2.以操作为认知的突破口,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合理增加教学厚度,渗透有关数轴和数物、数形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准备:
主题画、小圆片、小红花、计数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图、梨子图片、贴在小黑板上的苹果图片(图上有数)
学具准备:
直尺、10朵小红花、10根小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立美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对,10月1日是国庆节,今年国庆节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非常热闹,大家想看看节日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吗?(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观察红旗、灯笼的数量(8),每幅标语的字数(9),几位小朋友、几个汽球(9)。教师拿一张带汽球的小朋友图片边跑边说,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个汽球(贴上画面),现在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几个汽球?(10)
板书:10的认识
你能用10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二、建构认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认识数字10。
(1)领读10。
看看10和我们前面学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个数字,10是两个数字组成)
(2)请同学们拿出10朵小红花,摆成好看的图案。(巡视时发现不同图案,有选择地上黑板摆。然后小结:同学们经过动脑摆出了许多好看的图案,老师也来摆几种。
老师今天带来了10朵小红花,准备奖给那些守纪律、肯动脑的同学。
2.教学1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先拨9个,再拨1个。"一共有几个珠子?""10个珠子怎样得来的?
(2)拿出直尺。我们数数,从哪个数字开始数?(0是起点)
从0到9有几个数字?(10)第10个数字是几?(9)找到10,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谁能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遍?
(3)幻灯出示:按顺序填数。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较9和10的大小。
贴第一、二幅五角星图,板书:9 10
9和10谁大谁小?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左手中、食指叉开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图,板书:10 9
10和9用什么符号连接?(右手中、食指叉开示" )" )
10还可以比哪些数大?(10比0→9中的每一个数都大)
4.教学10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边摆边轻轻地说组成,教师巡
视指导。)
指名学生回答,你想出几种摆法?怎样摆又好记又不会漏掉呢?(按顺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学10的写法。
投影片示范,10由两个数字组成,所以写时占两格。第55页书写格学生先描后写。
三、游戏巩固,合作立美
1.对口令。男:我说7。女:我对3。同位合:7和3组成10。(同时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请10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每人一张写上数字的梨子图片。(叫了7名同学后问:"我还要叫几名同学"?)分成二组,1--5一组,5--9一组。
手拿"1"的说:"我是1,谁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学迅速跑到"1"旁边,"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齐答:"对对对,
请上位",两人握手上位。
四、练习反馈,成功立美.
(1)第55页"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练习数序。
第2题让学生用线连出组成10的两个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板演。(小黑板上贴有写上0-9的一个重复数字5的苹果图片)
(2)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填"〉"、"〈"号
口〉8 口〈10 口〉9
五、课堂小,整体立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老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纸片说:"我是0,谁是0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和同学是好朋友"。
板书设计: 10的组成.
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兼评吴晓秋老师的"10的认识"
周新高 (安徽省绩溪县实验小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丰采,发挥美能效应,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刨设情境一一学生在羹的氛围中萌生兴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动形象性正契合了儿童学习时的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美的'典型环境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本课教学时,吴晓秋老师创设了如下情景:以国庆阅兵典礼和天安门主题画面导人,通过灯笼数、红旗数、标语字数复习8、9,在9个小朋友放飞9个汽球的基础上,跑来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个汽球,自然导出新知,接着鼓励学生说说身边数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认识10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拼摆,教师补摆,用学具小红花摆出三角形、圆形、四方形、梅花形图案;10的组成连线练习,把数写在红红的苹果图上。这些画面、图案和教师简洁美观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和图文并茂的教例,构成一个动态组合,优化了课堂的物化环境。学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围中,必然会产生愉悦之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心灵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学生在美的情意中学会学习。
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学习中的理解,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变抽象为直观,为理解架桥铺路,更因为手口眼脑的协调动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极大地激活了思维,使学习成为-种和谐活跃的身心运动。本课中拼图案、摆小棒、比大小、对口令等系列活动,对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学生在活动中的受益也绝不仅仅是10的认识这点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还有效地运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游戏"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课活动推向高潮。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评价-一学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断上进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沟通师生情感,达到共鸣,进而营造舒心、宜人的课堂人际环境的重要手段。吴老师承续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以小红花、红五星、鼓掌等,对思考、操作、书写、纪律各方面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喜悦,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可以导真启智,引善育德。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师,不要把科学知识讲成冷冰冰的真理,要与美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受到美的陶冶,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活动目的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活动设计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20xx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许多高职院校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各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改革也将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各个行业与计算机的联系日趋密切,计算机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需要,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许多指标考核的内容,如学生基本技能测试、学生专题研讨会等都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都说明了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展迅猛,因而对其加强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并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学院规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
课程建设期限:一年(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课程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4.1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按照规定,成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按照老中青相结合、学位、学历、职称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4.2精品课程的过程控制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在建设过程中,院级精品课程小组负责院内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5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
5.1首先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以双师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获取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成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近期目标是1年内达到院级精品课程要求;中期目标是2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远期目标是3年内达到部级精品课程要求。
5.2确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了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试题库建设和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
5.3课程建设实施
5.3.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讨论确定由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将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作为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配备给主讲教师,要求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坚持每周至少听主讲教师2节课。
5.3.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文字表格处理、多媒体演示稿制作、网页制作、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培养能力,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分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块、WORD20xx模块、EXCEL模块、FrontPage模块、Internet模块五大模块,对每一模块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细化。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重点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过去电脑以WIN98、WIN20xx为主,目前主要以WIN XP为主,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改为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主,兼顾过去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内容上,主要以磁盘管理、文件管理、计算机设置为主;WORD20xx模块培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功能,重点是掌握实际工作中文字处理能力,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如撰写求职信、撰写请示报告、撰写调研报告、撰写自然和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等。
5.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现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针对性很强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给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师讲解应该怎么做,最后安排上机实际做,对有些难度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开放微机实验室做。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所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现场演示的采用现场演示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WORD20xx中调研报告,从内容到格式、字体和字的型号大小、字间距、行间距等授课教师都必须相当熟练,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研。
5.3.4实践环节建设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作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从总学时上,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设置为4:6,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在环节上增加课程设计综合性训练,教师从课堂为主转向以技能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指导为主,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和做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
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实践比例的增加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对原有微机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新增两个百台微机实训室,微机实训室完全建成Intranet仿真环境,并将其中两个建设为开放式计算机操作实训室,实施开放式管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再次,加强实训软件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培养,要求不具备双师的教师每周必须到实训室训练4小时或到企业一线调研半天,另一方面完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
5.3.5重视教材建设
针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普遍不太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积极组织人员编写自己的特色教材,正式出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与此同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开发建设了多媒体课件库并到校园网,该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包。
5.3.6教学文件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通过学习,大家已充分认识到教学文件的重要性,教学文件是各专业的核心技术,必须投入相当的智力进行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过对社会的需求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同时依据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践环节的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补充完善理论和技能考核办法。
5.3.7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设
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上,严格按照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完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人员的工作规范,并严格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环节分类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包括教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等,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包括实训、课程设计,针对以上各环节均制定了标准和规范,如教师授课要有教案、作业要有批改记录、听课要有听课记录等,学生实训要有实训报告、课程设计要有作品或产品等,使教学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5.3.8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必须按照客观、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要反映社会需求,并考虑到和社会资格考试衔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课题组,经过详细论证,分别建成了理论试题库和技能测试试题库,并开发了网上考试系统,理论和技能考核全部实现无纸考试,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阅卷,即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也可进行课程整体测试。
5.3.9考试考核建设
考试考核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将学院内部考核和外部社会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内外同时监督的目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努力办成让社会满意的学校,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信度。
《计算机文化基础》内部考核主要是采用试题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进行考核,并且统考成绩可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学习成绩。
6 精品课程上网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编辑开发了上网视频录像,主要工作是音频、视频素材采集编辑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环境架设。
6.1音频素材采集制作
音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Cool Edit 20xx软件,语音要求使用标准普通话,英语要求使用标准美式英语,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为22.05KHZ、量化位数为16位,存储格式为高压缩比的MP3,音频编辑后最后存储为流式媒体ra格式。
6.2视频素材采集制作
视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Premiere 10.0以上版本软件,彩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为24位,视频采集使用Y、U、V分量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存储格式为AVI压缩格式、分辨率为320X240,输出需要制作成流式媒体rm格式。
6.3视频上网环境建设
系统需符合国际标准,流媒体采用HTTP流媒体协议。视频服务器为学院自己架设的服务器,内存512M,硬盘热插拔10000转,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保证后的正常浏览和使用及专家评审。服务器端视频文件使用rm格式,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视频格式采用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25fps、大小为320x240。客户端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 RealOne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
7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精品课程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7.1和获奖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积极进行实践,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编写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5本,为精品课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认可,20xx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xx年被评为淄博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学院学科带头人,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淄博市师德标兵。
7.2教学效果
从20xx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0253名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服务,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其中有7800人取得证书,证书获取率76.9%,最近一次考试的合格率为82.4%,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三年在95%以上,专家评教教学质量优秀率连续在90%以上。
8 精品课程的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学院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9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特色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9.1创新性
新体系、新内容、新手段、新思路。课程无论是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研制的无纸化考试软件还是建立的网络课程等,都有很高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的含量。
9.2先进性
既保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原有体系,又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课程中,顺应并符合21世纪教学发展的规律,符合IT领域的社会需求,代表并引领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9.3完整性
一是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如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二是有完整的立体化教材,既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也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三是完整的评价系统,既有院内评价体系,也有院外社会评价体系。
9.4示范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无论是教学文件建设、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课程评价体系,还是网络化无纸考试系统,都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10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题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0.1必须以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理论以适用、够用为主,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
10.2必须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文件、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若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0.3必须加强教学环节各要素建设
精品课程教学要考虑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环节(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环节及其关系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10.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形成梯队和接力团队,特别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将双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10.5加强教学文件建设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建设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并规范化教师和学生质量记录。
10.6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
通过开展教师听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活动,将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内部评、外部评有机结合,并及时采集信息进行分析,适时反馈,形成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1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一个创意的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的手如此灵活?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答案。在游戏中,学生们被鼓励猜测答案,并展示他们个性化的想象力。同时,采用多种材料和设计多个简单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我们设计了两个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猜测箱子和信封里的物品,以便体验手的触感和功能。通过这样的互动体验,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手的灵巧性以及与手相关的关节、皱纹和大拇指等构造特点。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手具有感受和触知功能。我们的期望目标是,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手的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手是人体上的一对肢体,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构造。手由关节、骨骼和肌肉组成,灵活度非常高。手的构造包括关节的存在,这使得手能够进行各种精细的动作和灵巧的操作。手指之间也有褶皱,这使手能够更好地握取物体。而大拇指则是手最重要的构造之一,它与其它四根手指不同,可以与其他手指相对,从而使得手能够抓取更小或者更大的物体。此外,手还具备感觉功能,通过手指末端的神经末梢,我们可以感受到触摸、温度、压力等外界刺激。总之,手的独特构造使得人类能够进行丰富多样的工作和创造。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不同材料验证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关注他们在体验活动后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并激发对自我探索的兴趣。请修改这段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认识手的基本知识,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
难点:小组的合作学习,自选实验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教学准备
玩具、吸管、胶带、空管、剪刀、记录本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新的游戏吧,叫做“剪刀、石头、布”。大家都喜欢这个游戏吗?我想和一位学生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谁能赢。这样不仅能够让大家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还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此游戏主要采用手势来表达,非常适合引导观察对象的出现。让我们开始吧!
我们刚刚进行游戏时,使用到了什么工具或道具呢?我们的手还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呢?你们的手真是太灵巧了!【通过询问手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手的兴趣。老师着重表扬了手的灵巧性,为学生生成[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作一个铺垫。因为整个科学探索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学生有了手为什么这么灵巧的疑惑,才能形成对手的关节、褶皱、大拇指等结构的探索研究。引导出有价值、有探索意义、有利于课堂开展的问题,对后面教学活动起到关键作用。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但其中符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并不多,所以设计了一些隐藏的铺垫。】
(二)观察手的构造:
现在,我们用巧妙的手来制作一些小动物。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小手有什么问题想要问老师呢?(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再次让学生用灵巧的手做几只小动物。让灵巧这个词语在学生脑海中浮现。接下来,提出问题:“你们对自己这双灵巧的小手有什么问题想要问老师呢?”让他们自己提出一个既感兴趣又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在教学询问过程中,第一个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不灵巧?”然后,其他问题也相继提出,比如为什么我们的手有五个手指?为什么手上会长毛?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发提出的,他们内心产生了一种寻找答案的渴望,这种渴望引导着他们进行观察和探索,通常能够发现平时忽略的细节,从观察中获取更多的收获。】那么我们可以去哪里寻找答案呢?展示观察手的课题,我们之前观察过什么?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观察?。
下面我们将以手的灵巧性为切入点,结合之前大家提到的方法,进行观察。开始活动。当活动遇到困难时,给出友情提示:请思考与手有关的物品。学生们展开活动。【在我第一次试教中,我发现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个问题有些抽象和晦涩,使得学生们很难找到切入点去探索。他们在小组讨论环节时积极性也不高。后来,我通过设置一个简单的问题提示——“与手有关的物品是什么?”来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这样学生们就明确了观察的目标,并且也增加了兴趣。】
学生们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了手的灵巧性与大脑、骨头、关节以及皮肤的皱褶等因素有关。教师在板书上记录下学生们的回答,并引入了关于关节、皱褶以及大拇指作用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认识关节,教师进行了演示。同时,学生们还随机发现了关节、褶皱以及大拇指的一些特点。
(三)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1、认识手指的关节:
①请一位学生演示关节的位置,数关节的个数。
②关节在人体中起着连接骨骼的作用,使得身体可以进行灵活的运动。没有关节,人体将丧失活动能力,无法实现正常的运动功能。我认为没有关节是不行的。首先,关节可以提供骨骼的灵活连接,使得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和姿势,如走路、跑步、跳跃等。如果没有关节,骨骼之间就无法实现这种连接,人体的运动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其次,关节还承担着保护骨骼和减震的功能。关节内部有软骨和滑液,能够起到减少骨骼之间摩擦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吸收运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保护骨骼免受损伤。如果没有关节,骨骼之间的`摩擦和冲击力将会变得更加剧烈,容易导致骨折或其他伤害。此外,关节还参与到人体的平衡和协调过程中。通过联合肌肉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关节能够精确控制运动的方向和幅度,使得人体能够保持平衡,并且完成精细的动作。没有关节,这种平衡和协调的能力将会丧失,人体的运动将变得笨拙和困难。总之,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证明没有关节是不行的。关节在人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关节将导致人体运动功能的缺失和受限,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③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使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强调他们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能力。我们应该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发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进行实验验证和体验活动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通过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我们还能同时完成潜在的目标。
④真聪明,我们就用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来做一做,看看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体验。
⑤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我们再到手上找一找还跟什么东西有关?
2、认识褶皱:
①关节处的皮肤和其他地方的皮肤有什么不同?
②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褶皱。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
③大家可以玩一玩桌上的吸管,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④同学们确实观察得很仔细。手上没有褶皱行不行?怎么证明?
⑤那么如果我们手上没有这个褶皱,该怎么办呢?好的,下面我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褶皱的作用,开始吧。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⑥怎么样?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3、认识大拇指:
①出示大拇指图。它叫什么名字?
②大拇指和另外四个手指的长法有什么不同?
③既然大拇指具有独特的形态,那它是否也具备独特的功能呢?没有大拇指的话,手部是否仍能保持同样的灵活性呢?
④怎么证明?
⑤我们来试试看,看看没有了大拇指还能不能灵活地去使用剪刀和笔。开始。学生操作。
⑥汇报表演,失去大拇指的确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些残疾人所失去的并不仅仅是大拇指。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怀有同理心和尊重之情。每个残疾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我们关注和理解。虽然缺失某个身体部位可能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困难。我们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例如,为他们提供辅助工具或技术,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各种任务。此外,我们也应该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善,以更好地融入残疾人的需求。这包括建设无障碍设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促进包容性教育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为残疾人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和包容的社会。总之,对待残疾人,我们应该消除歧视和偏见,尊重他们的权益和尊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4、体验活动小结:
我们已经进行了几个游戏,老师感觉大家有些疲惫,所以现在需要休息一下。顺便思考一下为什么人的手如此灵巧呢?实际上,手的灵巧程度与手的每个部分的结构密切相关。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四)认识手的感觉功能。
手的灵巧不仅仅在于其灵活运动的能力,它还具备许多其他功能。想要了解更多的话,请保持好坐姿。
1、老师箱子里有些好东西?谁能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2、你对这个物品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呢?请将苹果作为奖励送给学生。【通过给予实物奖励,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科学活动课程,并在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
3、让学生找出香蕉,奖励。
4、手能感觉物体的什么?
5、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手的本领。每个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闭上眼睛摸摸信封,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开始。
6、请打开信封看一看,猜对得请举手
(五)课外延伸
今天,大家玩得愉快吗?老师有一个有趣的任务想和大家分享,你们想知道吗?回到家后,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它们和我们的手有什么不同。你们觉得怎样呢?【整个课堂活动一直吸引着学生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气氛中体验成功。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应该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知识是不能直接传递的,教师只能传达信息,而真正获得知识需要学生主动地进行建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剪刀、石头、布”。这样的游戏活动是学生喜欢的,而且和老师一起进行游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了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会穿插一些游戏,并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互动。我会与学生保持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班级中营造愉快的氛围。通过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我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探索手的灵活性和关节构造、了解褶皱以及大拇指的重要作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实施他们的想法,我提供了多种材料,如硬纸张、胶带、空心管、剪刀和纸条。这些材料准备得非常充分,因此大多数学生的想法都能够成功实施,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多样性的材料选择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他们的个性,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举例来说,在证明褶皱对于手的运动至关重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空心管来代表手指。老师问道:“这是什么证明?”学生回答:“没有褶皱的管子不能动,而有褶皱的管子能够动。”老师进一步追问:“你是如何实现的?”学生解释道:“我们在管子上割了一个口子。”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材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提供多个充满探索空间的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知识建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收获。在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索和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例如知识结构)。此外,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维方式,并充分展示自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能力和个性,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上实现自我。
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围绕手部探索展开。在第一个活动中,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假设:手是否能够进行活动,没有关节是否可以实现。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脑海中形成了行与不行两种可能性,并渴望找到证实自己想法的方法。接下来,我请学生利用桌上提供的一些材料来进行验证。学生们尝试使用老师提供的硬纸张、胶带、空管、剪刀、纸带等材料进行实践活动。整个探索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不同的材料,思考关节和手部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收获,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通过这次探索活动,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索的形式:先生成想法,再用各种方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在实践操作中,有些材料对解决问题有帮助,而有些则没有。学生们经历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自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和分析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确认识到要准确表达某个物体的位置要约定数的标准,感受到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2、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难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提示确定数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参观一所动物学校。
二、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感受约定方向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一排动物在做操。
谈话:看,有一排小动物在做操呢!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比较喜欢第2个动物,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追问: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两个啦?要确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
(板书:第几个 约定数的方法)
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现在大家意见统一了。
2、感受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
媒体出示四排小动物在做操。
谈话:听说我们小朋友来了,做操的小动物又多了几排,在这些小动物中,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从左往右数排在第2个,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吗?
追问: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呀,怎么成了四个啦?现在要确定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到底是哪个还要说清楚什么呀?(板书:第几排)
3、理解“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前面我们说过要让大家都明白要按照统一的顺序来数,这儿的第几排第几个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咱们来听一听。
媒体播放并出示小猴、小熊的说话。
提问:第几排怎么数的?
学生数后教师说明:对于这些小动物来说,这是前面,这是后面,第几排就是从前往后数的。我们再跟着电脑老师一起来数一数。(学生数,媒体分别演示各排)
提问:小猴在第1排的第1个,小熊在第2排的第3个,第几个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呢?
4、学用“第几排第几个”。
(1)提问:在这些小动物里,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排在第4排第2个,你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吗?
提问:第2排第4个又是谁呢?这只小猪排在第几排第几个呢?(第3排第2个的猪)
(2)谈话: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哪个?你能说出它的位置吗?自己悄悄地说一说。
学生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请下面学生说出这个小动物的位置。(谁愿意到上面来指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让下面小朋友说出它的位置。)
学生说出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其他学生猜是哪个动物。(现在咱们要变个法子来找,请到的小朋友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不能说出小动物的名称,让下面小朋友猜是哪个小动物。)
还有好多小朋友想玩这个游戏,这样吧,咱们同桌活动,听清要求,可以象这两位一样,一位小朋友在书上指出喜欢的小动物,请同桌小朋友说出小动物的位置,也可以一位小朋友说出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另外一位小朋友找到这只小动物。注意同桌两位小朋友一位先说,另一位找,然后再换一换,这位小朋友先说,另一位小朋友找。同桌活动。
反思小结。(板书课题)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第1幅图。
谈话:接下来我们去小动物的宿舍参观。小猴最性急了,它向我们介绍“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号又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提问:那熊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提问:青蛙住在第1层第1号,你能找到它的宿舍吗?兔子住在第4层第3号,谁已经找到它的宿舍了?
谈话:刚才我们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帮助小动物找到了宿舍。(板书:第几层第几号)
2、“想想做做”第1题第2幅图。
谈话:再去参观一下动物学校的图书馆吧,这是动物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书柜。(媒体出示书柜图)
提问:这里是用第几层第几本来确定书的位置的,(板书:第几层第几本)这里的第几层是按什么顺序数的?第几本是按什么顺序数的呢?自己悄悄地数一遍。
提问:看着这个书柜,你还想给大家介绍什么?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谈话:刚才我们参观了动物学校,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小动物做操时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号确定小动物宿舍的位置,用第几层第几本确定书柜里书的位置。其实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老师先来举个例子。
1、“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像现在,就可以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你们的位置,你们从哪边开始是第1组呀?请第1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很快数数自己在第几组,请第3组的所有小朋友起立,请第6组的所有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第几个我们从前往后数,(指第1组的第1个学生)那他就是第1组的第1个。你是第几组第几个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刚才是老师举的例子,下面你们来说说吧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师:大家举的例子真多,有位小朋友说到去剧院看电影时需要确定位置,咱们就来参观一下剧院吧!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看,这是幕布,这就是剧场的前面,观察一下,这个剧场里第几排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第几号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的?如果让你设计这个剧院的票,你觉得票上至少要写清楚什么才能让观众又快又准的找到座位呢?
来看看,果然象我们大家所说的票上写着几排几号,你们能帮这三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吗,找到后请在图上用铅笔圈出来。
交流时选取学生作业展示并提问:你是怎样找的?
师:这样的剧场里我们可以先找到排,再找第几号。
谈话:这也是一个剧场,这是舞台,这就是剧场的前面,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剧场座位的排列跟刚才那个剧场有什么不同?
提问:请帮者3位小朋友找到座位并用铅笔圈出来。
选取学生作业展示,提问:这样的剧场里怎样找座位比较方便呢?
3、出示火车票、飞机票,师生一起说说如何找位置。
4、教师介绍汽车上“确定位置听歌曲”。
谈话:刚才咱们讨论的是你们举的例子,老师再来举个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汽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多张碟片,看,在这辆车的CD机里可以同时放8张碟片,这么多的碟片,怎样才能快速地找到喜欢听的歌曲呢?别急,你只要记住你最喜欢听的歌曲是第几张碟片的第几首歌曲,用设定键调到相应的位置就能听到你喜欢的歌曲了。比如老师最喜欢的歌曲是第8张碟片的第1首歌曲,就只要用设定键调到第8张碟片第1首歌曲,就马上能听到这首歌曲了。(结合媒体播放介绍)
五、总结延伸。
1、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确定位置,你又掌握了什么新本领呢?
六、涂色游戏。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这是一张方格图。(媒体出示)
说明游戏规则。
开始游戏。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5、知道水的沸点。
6、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
(2)眼睛要平视;
(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以下是原创内容:昆虫界中,有一种名为蝗虫的动物。它们通常具有长而薄的身体,以及强大的后腿用于跳跃。与蝗虫外形相似的还有一类动物,它们也有类似的体型和特征。另一方面,我们有一类动物叫做蜗牛,它们具有硬壳保护体内柔软部位,并以缓慢的速度爬行著称。除了蜗牛之外,还有一些长得类似的动物,它们也拥有这样的特征。此外,存在一些既不属于蝗虫家族,也不属于蜗牛家族的动物。这类动物与蝗虫和蜗牛在外形上都有差异,可能拥有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特征。最后,我们想要展示的是另外几种动物的图片,它们分别是大象、长颈鹿和蜂鸟。这些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生活习性,让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多样性感到惊叹。以上就是对原文的修改,希望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蜗牛的身体通常呈螺旋形,并且形态不固定,所以准确测量其长度十分困难。即使我们成功获取了测量数据,但这些数据也很难应用在实际中。因此,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尺寸特征,我们需要寻找更加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请看这张图,这是一只蜂鸟。这种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吗?知道这只鸟有多大吗?老师伸出食指和拇指表示它大约有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和蜜蜂差不多一样大小。学生们将会对这只小小的蜂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大小在某些情况下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
2.讨论:狮子、长颈鹿、企鹅、豹子、斑马、鳄鱼、蜜蜂,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
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 (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 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
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
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作业板书设计:跳动起来会怎样呼吸心跳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呼吸量课后反思:
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活动设计: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1、激活已有经验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一、导入
1.牛顿的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都掉下来,种子发芽后能否成长得好?
2.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3.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讨论。
回忆。
以熟悉的故事引发思考。
二、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小结:
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三、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指导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2.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图片(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观察番茄种子的传播。
a.发放番茄观察。
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阅读教材
四、总结。
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4-2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5-2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最新03-12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06
科学教学设计03-12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01-21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经典15篇】05-23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