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故乡》优秀的教学设计 推荐度:
- 《故乡》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集合]《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以情感为纽带,做好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二、导入新课:
1、初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吧!
谈话:我们初次感受了这段音乐,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
讨论:音乐有什么特点?(从音乐要色上分析) 音色呢?
2、简介 英国管
3、再次聆听
讨论: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作曲家在抒发着自己怎样地情感呢?
三、简介作曲家及乐曲背景
师:作曲家是谁?为什么会有则样的情绪呢?
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叫我的歌》等
2、乐曲背景介绍
四、歌曲教学
1、出示课题《念故乡》
师:他的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词。
2、聆听歌曲《念故乡》
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3、学唱歌曲
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特点。
②分析附点节奏
<1>x.x x x.x x | x.x x.x x – |
③唱旋律
④填词唱
⑤力度记号的处理 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五、拓展空间 创编歌词
要求用“思乡”这个主题,要求学生为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词。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念故乡》,感受体验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意识。同学们,再过几年你们也会背起行囊,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相信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片乡土。
最后,老师朗诵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乡愁》。
《故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认识“徘、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维轨迹图,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思乡之情为线索将整篇课文联系在一起。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有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在故乡“小月亮”与异国他乡“大月亮”的对比中,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拓展思乡的古诗,了解寄托乡思的文学意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维轨迹图,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以思乡之情为线索将整篇课文联系在一起。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有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在故乡“小月亮”与异国他乡“大月亮”的对比中,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拓展思乡的古诗,了解寄托乡思的文学意象。
教学内容:
读诗中之月
谜语导入
“白玉盘,滴流圆,青色板上滚一晚。”这是什么?(月亮)
孩子们,你背过的哪些古诗里藏着月亮?
预设:(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的暮江吟》)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3.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由月亮联想到弯弓、联想到故乡,甚至联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样的联想背后,藏着诗人的“情感和思绪”。读这些诗句,你在月亮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思”?预设:(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藏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由月亮联想到了弯弓,藏着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由月亮联想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今天学习的课文,课题也出自一首诗,谁来讲讲?
预设:“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人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诗人因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所以连月亮也觉得更明亮了。
4.导入:浓浓的乡情,把故乡的人、事、物都染上了一层感彩。季羡林爷爷借用“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写了一篇散文,抒发了他对故乡明月的情思,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寻文中之月
初读课文:季羡林爷爷和那些诗人一样,看到月亮,也想到了很多很多的事物。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作者联想到的事物圈画出来。
字词检测: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
山高月小三潭映月不可胜数
烟波浩渺清光四溢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
燕园胜地茂林修竹绿水环流点缀其间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1)指名读。关注多音字“燕”。
(2)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哪些迷人的风景?
(4)这些词语描写的都是同一处月夜美景吗?根据分组,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不是。第一组出自第二段,写了在山陪衬下的月;第二组出自3-4自然段,写了故乡的月,第三组出自第5段,写了异国的月;第四组出自第6段,写了他乡的月。
你能试着画出作者的思维轨迹吗?
方法指导:以第二段为例,我们一起来试着画一画①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作者由月亮想到了什么。
②请学生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按描写顺序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山想象中的山、济南的山,最后想到了故乡的月。
教师板书:
月山想象的山济南的山故乡的月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读第3至6自然段,思考作者想到了什么。同桌合作,试着画一画思维轨迹。提示:一组词一条思维轨迹。
请生展示。
预设:
故乡的月赏月胜地北京燕园山想象的山济南的山
故乡的山
故乡的月异国的月背井离乡水大苇坑童年趣事
故乡的月
(3)观察发现
观察思维轨迹图,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最后都是联想到故乡的小月亮)
为什么?(为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小结: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很多事物,看似凌乱,却有一条线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对故乡的情。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赏故乡之月
在童年趣事中赏月
(1)结合学习提示,故乡的月夜,哪些往事和经历令作者难忘?请同学们自读第3-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预设:场院里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苇坑边看月亮。
(2)出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旷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做这些事情时心情如何,找出课文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①“乐此不疲”,说明非常快乐,在篝火边看着知了成群飞落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难以磨灭的记忆。
②“萌动诗兴”,说明故乡苇坑水中之月与天上之月相映成趣,这幅画面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灵深处,是作者幼小心灵对于诗、对于美的最初启蒙。
(3)指导朗读,读出对故乡、对童年的眷恋与思念。
在对比中赏月
除了故乡的月亮外,作者还写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请生读,谈自己读到这些月亮时的感受。
(2)仿写句子:季爷爷还可能在哪里看过月亮?
出示:在()的(),看过()的月亮。请生交流。
作者在异国望月是什么样的感受?(“美妙绝伦”)
在作者居住的朗润园里,月夜又是怎样的?你仿佛看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生交流。
在这良辰美景下望月怀远,季爷爷又有怎样的感受?(抓住重点词“风光绝妙”,“赏月胜地”,“良辰美景”,感受赞美之情)
带着感情朗读。
课文题目是“月是故乡明”,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他乡之月?
预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将他乡的月夜写得越美,越是对比体现出对故土的依恋。
品月中之情
小组思考讨论:作者多次说故乡的月亮是“小”月亮,为何一定要用一个“小”字呢?
预设:(1)这个“小”字,包含这一种喜爱。叫“小”月亮,有一种亲切感。
故乡的“小月亮”与国外异乡的“大月亮”形成对比,“小月亮”虽然平凡,但它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月亮景色差距越大,思乡之情越深。
2.小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季羡林爷爷在《去故国》中这样写道:“我只希望,当我从异邦转回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一切都不变的故国,一切都不变的故乡,使我感觉不到我曾这样长的时间离开过它,正如从一个短短的午梦转来一样。”离别的日子只是一场梦,季羡林永远走不出童年,永远是苇坑边看月的少年。带着季爷爷对故乡的眷恋,我们一起来读结尾。
读诗中思乡
1.拓展阅读:老师这里还有几首与思乡有关的古诗,说说这些古诗是怎样表达思乡情怀的?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故乡来人,独问梅花开没开,这株寒梅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成了诗人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人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小结:除了月亮,梅、菊等也可以用来表达思乡情怀。故乡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不论何时何地,游子的心总是在守望着故乡。
板书:4.月是故乡明
思乡
梅菊
《故乡》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 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
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
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
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
四、整体感知
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
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
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3、交流3:
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
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 故乡的象征,与现实故乡形成鲜明对比。
4、交流4:
阅读描写闺土的段落,感悟闰形象。
从外貌、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来分析。
5、交流5:
闺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闰土的变化说明什么?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6、小结:理解小说的景物描写及闰土的形象描写,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破产、农民痛苦的现象。
景物描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
对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语言、动作描写。
六、课外延伸
你的故乡以前怎样?现在怎样?从变化中你得到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景:萧条
情:悲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思想目标:
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我”回故乡时见到景物有何特点?心情如何?
景物萧条、心情悲凉。
2、在故乡,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人物?
闰土和杨二嫂。
3、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社会现实。
二、合作探究
三、整体感知
《故乡》着重向我们展示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变化,反映了城镇市民的贫困化。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为此而奋斗的信心。
四、合作交流
1、交流1:
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豆腐西施:安分守已。
今日:尖刻。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2、交流2:
画出文中表示希望的句子,并理解含义:
我想“希望 …… 成了路”。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会实现,全句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3、交流3: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4、交流4:
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闰土旧中国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的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杨二嫂是被损害的小市民形象,他的变化使人民看到小市民日益贫困化,作者对闰土同情,对杨二嫂身上的恶性批判,对她的处境同情。
5、小结:
感悟杨二嫂人物形象。
对比是鲁迅小说常用的手法。
五、课外延伸
李明同学因贫困缀学,在家里,他心情低落,请你从《故乡》中摘抄一段话来鼓励李明。
【板书设计】
闰土:贫困农民
杨二嫂:城镇小市民
“我”:知识分子──充满希望
《故乡》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创作风格。
2. 阅读文本,把握三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3. 品味汪曾祺富有个性的语言,欣赏作者“平淡之中见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
(1)以30分钟为标准,学生粗读全文。
(2)以课下注释一为纲要,查找资料,丰富对作者的认识。
2.设置问题,请学生用100个左右的文字,分别介绍三个人形象。
(提示:介绍中应涉及到:人物的职业、外貌形象、行为特点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3.分组诵读三则故事后,用5分钟左右时间准备,各组交流,彼此补充。评选出最佳者。在串讲的过程中,正音。(积累)
(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的能力。)
4.三个人物当中你最欣赏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理由。(感受 鉴赏)
(1)打鱼的一家
特点:在艰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压。这一家人面对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现出的平静,他们没有怨天尤人,呼号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们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2)金大力。
他是乡村中一个笨拙的瓦匠,更拙于言辞,但是却得到了乡亲的认可。依靠的是他淳朴的性格,甘愿为他人付出的处世态度,不计报酬的本性和容易满足的心态。
(3)钓鱼的医生。
他潇洒脱俗,一边钓鱼,一边行医。经常免费为乡亲看病治病。家乡发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报。他是乡村医生,但却集侠义与隐士于一身。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
5.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处就是不刻意雕琢。刻画人物如此,环境描写更是如此。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有高妙的用意。
(请学生把三个故事之中有关环境描写的部分划出来。)
(思考 领悟)
(1)《打鱼人》中作者主要介绍的是打鱼人一家的艰辛,但却用了不少笔墨介绍其它几种打鱼方式,为什么?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张帆打鱼的盛况和放鹰捉鱼的快事,是为了和打鱼人一家的艰辛生活形成对比,表现打鱼人一家的地位卑微,生活艰难,更表现了这一家人对无奈生活的顺从和适应,面对辛酸生活表现出的平静。
(2)《金大力》中,特别介绍了金家茶炉的生活场景,这对表现金大力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这个生活场景的介绍为金大力的性格铺设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背景。他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样一个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每天重复同样的劳动,所以形成了他淳朴的性格和易于满足的心态。他的人缘好和做茶炉生意也是离不开的。
(3)《钓鱼的医生》中,有一句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儿上了。”这句话非常富有情趣,你认为呢?
这虽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自然环境描写,但作者却用意很深。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闲适生活的性格特点。真实、自然,给读者以强烈的画面感。表达了王淡人热爱生活,却不执着于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和解脱的精神内涵。
6.《故乡人》文中,每一篇的结尾都意味深长,给读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间。这是汪曾祺作品独特的结尾方式,试比较三则故事的结尾,作用有什么不同。(思考 领悟)
(1)秋天的水越来越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打鱼人》)
结尾意味深长,作者对打鱼人一家的同情不是直接表述出来,而是蕴涵在这句叙述当中了。创设了一个悲凉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淡淡的悲哀。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2)金大力不变样,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高大结实,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头发已经有几根白的了,虽然还不大显,墨里藏针。(《金大力》)
这是对金大力性格的一句高度总结。最后一句,“墨里藏针”,虽然表面写的是头发,实际是说金大力在朴拙的外表下,有一颗真正的善于洞察人生的聪慧心。
(3)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你好,王淡人先生!(《钓鱼的医生》)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是作者再一次表现王淡人的恬淡、陶然之心,清贫而不为浮名俗利所累。后半句是作者对王淡人由衷的赞叹,以此做为全篇的结尾,更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情趣和追求。
7.课后作业
(1)学习汪先生的写作手法,用300-500字描写一个你身边最平常的人物。(比如:你的邻居、同学、校工等。抓住最本质的内容,能够打动读者)(应用 拓展)
(2)给下列各组形近字组词(知识整合)
①湍( ) 揣( ) 踹( ) 遄( )
②戳( ) 戮( )
③淘( ) 陶( ) 啕( ) 掏( )
④掺( ) 渗( ) 惨( )
⑤痄( ) 柞( ) 祚( )
⑥篙( ) 蒿( )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间或( ) 一爿( ) 塑造( ) 瓦脊( ) 冲坍( ) 半晌( ) 傍黑( ) 颠簸( ) 瘌痢头( )( )
《故乡》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情感目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科技给北京带来的新变化,增进热爱家乡、热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知识目标: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展示资料,说说北京的可爱之处还有那些。
(或:你去过那些地方,它有什么可爱之处)
1.文中作者的简介了解作者。
2.说说北京的古建筑和新变化,体会是什么带给了北京如此大的变化是科学技术。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指导书写生字。
(旋的有半边,厦的部件夏不要少一横,佳的右边是两个土,厅、府、厨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三、初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都写了北京的哪些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爱北京的情感,划下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3小节作者如数家珍般地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了爱北京的理由。
体会唱不够,道不尽,不说,只看,单想等词语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有感情朗读二三小节。
2.比较2-3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写法、内容)
内容2小节写的是老北京的老建筑老传统,老文化;3小节写的是新北京的新建筑新科技新面貌。
有感情地读一读找出规律背一背。
3.体会1.4小节的不同
1小节是告诉读者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最爱的'是北京,4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1小节的内容,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爱北京的情结。
比较之后再来读读全文并指导背诵。
4.跟着磁带唱这首歌
5、说说你还去过北京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
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喝不够( ),
道不尽( )。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6、你还去过祖国哪些地方照样子学写几行诗。
7、交流、评议自己写的小诗。
8、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课后小结:鼓励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了解作者,积极学唱北京歌等。
《故乡》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体会,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主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清情节。
3.合作探究,阅读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在思想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忧虑,以及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多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
2.结合背景,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完成的。
2.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点拨时授以方法。
3.在课文主题理解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理解的多样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1.请学生朗读第十二自然段开头和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没有一些活气。”
2.请学生感知并总结景物有何不同。
3.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明确。
前者是“我”回忆中二十年前的故乡景象: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是“我”眼中所见二十年后的故乡实景:晦暗、萧条、令人感到悲凉。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在“我”眼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原因何在?作品中的“我”又怀有何种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环境描写的感知和分析导入,引发学生对创作背景的探究兴趣。并注意在后面对人物进行分析的环节勾连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和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感知学习
1.了解写作背景。
(1)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介绍写作背景,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后,封建zhuan制政权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农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日益贫困,过着毫无希望的生活。
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后被编入小说集《呐喊》,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迁居来京,亲眼看到故乡的衰败凋零和农民的贫苦,心生悲凉,感概万千,一年后就以自己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我”虽不是作者本人,但是反映了作者的情感。
(2)结合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其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初读课文,设计学习任务。
(1)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2)阅读课文,选择任意一个人物,进行复述介绍。
可供选择的人物:少年闰土,中年闰土,青年杨二嫂,中年杨二嫂,“我”。
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标画段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大概阅读时间为15分钟,在课堂练习本完成要点归纳。交流时复述语言要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文章的篇幅较长,采取分段的形式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复述介绍人物,有利于增强对人物的了解。
(三)探究人物形象
再读课文,引导小组内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比手法。
1.分析闰土形象。
分小组朗读描写闰土的段落:12~30自然段;第55~76自然段。
设计讨论问题:
这些段落之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这些段落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寻读原文,并作出分析与总结。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苦难的生活折磨,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命运悲惨。
(2)动作、对话对比。
少年闰土:通过对“雪地捕鸟”“月夜瓜地刺猹”“讲述海边捡贝壳”等情节的分析,看出闰土活泼开朗、聪明勇敢、多知勤劳等特点。可以从对话描写的分析和对省略号的分析中进行总结:生气勃勃的闰土,心里不仅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有令人赞叹的能力。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开口改称“迅哥儿”为“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此处语言的描写,闰土用断断续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并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体现出麻木迟疑、有苦难言,几处省略号更是表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的苦处。
还可以有选择地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对比。
(3)闰土对“我”的态度前后对比。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体现了闰土对“我”情真意切,小伙伴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证明“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了 “厚障壁”,即精神隔膜,闰土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我”搬家给他东西,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证明他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愚昧麻木。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4)小结。
小说通过对比,揭示了以闰土为代表的旧中国贫苦农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他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原文语句寻找,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杨二嫂形象。
(1)自由朗读39~52自然段,画出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具体句子,分析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性格变化。
例: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分析这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此句运用了神态、语言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从青年时颇有姿色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尖酸刻薄、凶悍泼辣的恣睢小市民的形象。
(2)讨论:杨二嫂这个形象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笔记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故乡》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塑造出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的。
(四)主题探究
1.提问:在离开故乡时,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因为“我”的希望是:希望后辈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比较茫远,担心难以实现。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是消除封建思想、黑暗社会等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新生活。这是一种打破尊卑、超越物质、充满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怎样理解这句话?
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以路为喻体,形象地说明了美好的新生活要从实践中获得,并要有推翻旧社会、争取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体会结尾部分的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在课文的分析中,我们重点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对于叙事主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有哪些理解与思考?
【设计意图】本题难度较大,分析小说叙事主体的特点和作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作拓展。
(六)布置作业
1.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其他篇目。
2.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名篇。
【设计意图】1.对这部小说集能形成整体的认识。2.了解其他描写故乡的佳作。
《故乡》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阴晦 萧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应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2、语速要适当;3、其他学生认真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
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闰土觉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二)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请3位同学全班交流)
“时候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环境很萧条。烘托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见到作者后,心情高兴,但是“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难。)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闰土和作者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五、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故乡》教学设计8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 “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故乡》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聆听一段《回乡偶书》的深情吟唱。(播放歌曲《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里的经典之作。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可谓是落叶归根了。其实,不仅是贺知章,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
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选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争抢鸭蛋三个故事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1)江边洗澡
这里的小鱼有什么特点?
抓住“撞、一群又一群、铺满、啃咬”来谈。感受小鱼多、顽皮的特点。
作者的所见、所感,也让我们兴奋起来:
这里的鱼儿真___!
这里的鱼儿真___!
与小鱼亲密接触的感觉真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其乐无穷。 谁还想体验江边洗澡?站起来读一读吧。
家乡依山傍水的环境,如梦如幻,怎能不叫人怀念呢?
(2)雪地喂鸡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山鸡很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雪地喂鸡主要抓住了什么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动笔画出本段的动词。抓住“扫、撒、拎、站、守”5个动词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认真劲)谁能读出“我”喂鸡时的认真劲?有我在,成群的山鸡再也不敢放肆了。这样的环境让我想起了老人们常念叨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场面。
作者雪地喂鸡时那叫一个认真,可玩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引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这里省略了什么?还可以玩什么游戏?(学生拓展,出示图片)简单说说你的快乐。
这是我们东北孩子独享的乐趣!
(3)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小摩擦,才使“我”和铁柱的友谊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
1、家乡美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2、诗歌《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合: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我们生活的美丽地方。
男:肥沃的黑土地富饶、广袤,(mào)
女:勤劳淳朴的人们为之骄傲、自豪。
男:家乡的巨变让我们喜上眉梢,
女:人们的幸福生活溢于言表。
合: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这里,让离家的游子魂牵梦绕。
合:衷心祝愿我美丽的家乡,
像雄健的骏马一路驰骋。
像展翅的雄鹰飞得更高!
3推荐作业:借鉴文中的写法,记一件发生在家乡的童年趣事。回忆难舍的人,难忘的事,表达难割舍的真情。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以课文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小曦美好的心灵,学会替他人着想,理解别人的感受。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
突破方法:难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进行突破。
难点:理解小曦不忍说出真相的原因。
突破方法:精读课文,先自读自悟,然后设身处地地想,最后师生共议进行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一、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悟
1、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学习本课生字。
3、关于新词。
(1)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新词,运用查字典或请教别人的方法读准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同桌或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3)教师抽查学生情况。
4、关于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3)师生共议,教师点拨。
这篇课文写小曦陪双目失明的爷爷回故乡,爷爷一路上讲述故乡美好的风景,但小曦看到的却与爷爷所说的大不相同,为了留念爷爷美好的回忆,聪明的小曦作了善意的`隐瞒。
三、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教师点拨。
3、学生边读边悟,批画圈点,准备下节课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小组内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感情。
2、知道小曦隐瞒真相的原因,学习小曦美好的品格。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二、学生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上节课自置的疑问进行整理。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
3、小组内将主要疑问进行分类不早不晚,准备在上班上交流。
三、问题探究
1、教师将各小组的问题收集归纳,形成问题组
2、学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教师也参与交流
3、学生讨论完以上问题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
2、将爷爷记忆中的故乡美景与小曦看到的眼前实景用笔画出来,并作一番比较。
五、巩固提高
1、课文朗读比赛。
2、小练笔。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爷爷心中很美丽
3故乡的风景(热爱故乡的一颗心)隐瞒真相,永留回忆
小曦眼中不一样
(美好纯洁的一颗心)
《故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
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二是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感知情节
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题
问题设计: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总结:
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剖析人物
《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生答:变)
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课件展示)
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问题: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
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问题:然而是什么原因让 “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问题: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
(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
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
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品味句子含义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引导:“我”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个“辛苦”的内容——“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忙碌;闰土:贫穷窘迫、愚昧麻木;杨二嫂: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酸刻薄、自私势利、处心积虑。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引导: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3.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
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意在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五、作业
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所编故事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
《故乡》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际遇与精神病苦,抒发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学情分析:
这是鲁迅的一篇小说,相对之前的文章来说较长,学生读起来花的时间就不少,但对于文章部分内容学生却并不陌生,文中关于闰土和鲁迅的故事学生以前学过,自然兴趣较浓,先从分析文中闰土、杨二嫂以及“我”的性格入手,突出一个“变”字,学生学起来应该相对简单。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
1、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改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难点: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仔细深入地诵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因为时代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在研讨过程中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上次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有哪位同学可以简单的复述一下。
(回顾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自然引入到这节课对于在文章关键人物的分析)
二、学生精读,把握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来突出了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对照,一是外貌的.对照,二是动作、对话的对照,三是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的对照。
(学生应该很容易的找到这些对照的地方,从对比中看到前后的不同,从而可以得到第二问的答案,读出结论,这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进而分析社会原因,思考社会人生。)
三、个性化阅读,评价人物。
要求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
(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从分析人物入手,全面的宏观的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也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支配者,由点到面,从人物分析入手,进而深入到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长的文章切短来学,可以说是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故乡》教学设计13
一、前提测评
让学生回答上节课学过的两个问题。
(一)《故乡》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让一名学生回答)
《故乡》是一篇小说。
(二)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发展又如何(让一名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发展过程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今天这堂课的内容就是我们一起讨论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
教师让学生看投影,认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展示教师口述)
1、分析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三、导学达标
1、人物——— “小英雄”与“木偶人”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教师从旁作适时地引导点拨。
(1)《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是“闰土”)
(2)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的.少年……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紫色的圆脸……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闰土会装弶捕鸟,会月夜刺猹,会管西瓜,认识各种鸟;
各种贝壳还认识“鬼见怕”和“观音手”
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脸上显出……却没有作声……”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仿佛石像一般。”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能干、热情、健谈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板书)
中年闰土——衰弱、迟钝、麻木、说话吞吞吐吐,而且和我已经隔了一堵墙(板书)
《故乡》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2、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提示:闰土、杨二嫂)
二研读与赏析
1、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这几个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入物的性格。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二十年前的杨二嫂是豆腐西施,二十午后的杨二嫂则刁泼自私)
2、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两个人的性格吗?(提示:麻木、恣睢)
3、二十年前的故乡和二十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提示:二十年前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二十年后的故乡则萧索、阴晦)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提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闰土苦得像木偶入)
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5、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
思考:
①理解“新生活”的含义。(提示: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了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一名言体现了作者十分重视实践的深刻哲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而勇往直前,英勇奋斗)
三拓展延伸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二十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来的描绘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的故乡图增添上人物的话,画上谁比较合适呢?根据小说想象一下。
四作业
1、课本第二题。
2、背诵最后三个段。
评析
1、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抓住重点。
2、语言品味不够。
3、缺少对段落的诵读。
4、学生自主不够,仍被牵着鼻子走。
《故乡》教学设计15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二、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文字投影或小黑板、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四、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二、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字词交流,认识字词,理解词义。
四、再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故乡的杨梅的?
(从树和果两方面写杨梅;从形、色、味三方面写杨梅果。)
五、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背诵: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课文练习4的词语。
2、下节课带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感情朗读和背诵4-6自然段;具体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江南细雨如丝的季节里,一棵棵杨梅树快活地舒枝展叶,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就挂满了杨梅,那么,杨梅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它的味道又如何呢?
一、自读4-6自然段,分组讨论学习。
(一)自读课文4-6自然段。
说说你最喜欢杨梅的哪一个方面?为什么?(学生自读,教师巡回倾听、反馈)
(二)分组自学讨论4-6自然段。
1、分组:按学生意愿分成形状、颜色、味道三个小组(教师放置座牌)。
2、自学讨论交流:
三个参考问题:
自读思考,然后讨论:
1、你研究的这段话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标出重点词,板书)
2、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可批注)
3、请你试着读读这段话,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要求:
①自读思考;
②组内讨论交流;
③学习其它小组的内容。
二、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引导读背。
(一)这段话具体写了杨梅果的.什么特点?汇报时可以结合板书。
(评比:贴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颜色: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红嫩,汁水鲜红。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二)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具体写出来的呢?
(评比:贴杨梅果)
形状:先写圆,再写大小,最后写刺,写大小时和桂圆作了比较。又写了刺的生长变化;最后写了作者把杨梅果放进嘴里时对刺的感受。
颜色:先写了颜色的变化,再讲了变黑的原因,最后写了果肉、汁水的颜色。(重点指导,引导朗读。)
味道:先写了味道的变化,再以自己小时侯的事情说明杨梅甜津津中仍带酸味,让人读来真实、自然。
(三)引导质疑:
三个小组根据自己重点自学讨论的情况做了汇报,到这儿,对于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四)整体读文,体会感情。
把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齐读)
这几段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喜爱杨梅,热爱故乡)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六)总结作者观察、写作事物的方法。
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呢?
①作者有热爱家乡,喜欢杨梅的感情。
②观察细致,抓住了特点:摸、尝;静止状态;生长变化。
③写作有顺序,有方法:作比较、抓变化、举实例、讲原因、写感觉。
四、练说:
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展示、观察自己带的水果。
自由练说,注意观察仔细,说得具体,讲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练习介绍,互相修改、补充。
抽生上台介绍,点评。
五、作业。
根据练说进行课后练笔,在教室作文展示栏展示。
【《故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故乡教学设计03-28
《故乡》教学设计04-15
故乡的教学设计09-26
《故乡》教学设计05-23
《故乡》教学设计范文01-12
《故乡》教学设计及反思02-28
(荐)《故乡》教学设计07-12
《故乡》教学设计精品02-14
鲁迅《故乡》教学设计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