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5.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6.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7.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8.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9.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10.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1.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12.明确西北和青藏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的牧区。
1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14.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1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2.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3.通过运用已获得的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如运用中国地理“总论”中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来分析、判断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等。
4.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如从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区域提出学习探究的思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5.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写学习感想、编制地理电子报刊,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和爱国、爱乡思想情感。
2.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尊重不同区域的文化和传统
3.通过学习区域差异初步认识我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二、教学内容解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的学习时以偏盖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第一节的第一框题“不同的地理区域”虽然不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但要让学生明确地理区域的差异性;明确标准不同、需要不同,划分的区域不同;明确区域可能有多重“身份”和不同的尺度或不同级别。无论正文还是活动的目的都不在区域划分的本身,而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划分区域,以及掌握划分的基本方法。
第二框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本章教材的重点。虽然教材只需在读图中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划分界线,文字很少,正文一共才三行文字。但这部分内容对后面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学习以及其他不同尺度区域的学习都起到很重要的知识铺垫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外,还要把活动课文与正文内容有机结合,从分解四大区域界线入手,既要落实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位置,又要解读区域划分的综合方法,同时还要突出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为以后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
第二框题的三个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空间,教材提出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可以逐一解决,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还使学生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记忆深刻,不仅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同时还更具体了解四大地理区域在地形、气温、降水、季风及其他自然条件上的差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这部分内容教师大可放心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节教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是本章的的重点。在内容上本节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南、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所以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
第二节教材的第一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教材通过图5.9,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自然景观(主要体现植被)做对比描述来体现。学生会从景观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河流流量过程线等发现同一区域内自然地理特征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南北方两大区域各自地理事物的共性,才能分别就各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间进行比较。教材安排设计了活动1,就是从图像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落实教学内容要求。
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2,目的是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要原因,突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果说图5.9是通过地理图像对知识加以体现,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话,那么活动2就是进一步让学生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高度。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点,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学习不但会使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能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框题下主要对比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的人文地理差异。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完成活动1。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
同时,活动1的“原因”一栏,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可引导从已有的知识特别是从上一框题的分析得出。表中的“其他不同”是教材设计的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教材还用用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部分教材对区域特点的形成起到归纳总结的的作用,其实教师在这里不一定用这两个例子来说明,可以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第三节的第一框题下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表现为四个方面:(1)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2)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3)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4)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从图5.14和图5.16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加上高山阻隔,海洋的夏季风基本不能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影响越小。所以,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这是本区地理环境的共性。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也还有差异性的一面,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由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逐渐变化所决定的。这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教材安排设计的活动1、活动2会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会。这部分内容在本节教材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三节的第二框题下描述了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抓住“高”和“寒”两个特征,是研究青藏地区的关键。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气候、水文、生物、资源也都具有独特性,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极深刻的影响。因而青藏地区不仅在我国,同时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重要地区。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性,对于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因高生寒,相同季节的温度比同纬度地区低。教材通过活动1对比我国同纬度的两个城市(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反映出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的特点。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内容通过活动2部分体现出来。
第三节的第三个框题下讲述了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首先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然后从自然条件的差异,谈到牧业生产的差异。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表现在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草原植被的分布也由东向西逐渐变化,反映在牧场的特点上也是各有不同.教材通过活动课文用两章景观图对比了内蒙古的温带草原牧场和青藏地区的高寒牧场。放牧的方式由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逐渐走向定居放牧方式。广阔的温带草原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牧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新疆,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细毛羊。
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寒牧场,牧场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绵羊。
除了牧业生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各有特色。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日照时间长,但天然降水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农耕必须依靠灌溉,因此,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农作物都生长良好,形成许多农业区,如。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色是河谷农业。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是地势高、气候寒,自然条件恶劣,高原上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只有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
教材中图5.21只是呈现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部分的畜种和部分农业区,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地图册作适当的补充,并让学生对照地图把各种地理要素加以联系,对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区的分布进行成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展开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提前布置四位同学预习),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生:好!
师:用多媒体分别与四位学生口述的台词配上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师: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新课讲授]
师:(板书)一、区域的划分
师: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师: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生:各抒己见。
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生:看大屏幕。(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生: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生:回答:不是,可以。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区域(如当地),说说它有多少种“身份”。
师:(板书)一个地理区域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生: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
生:是的
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师:提问——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生: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师: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师: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举例:(大屏幕显示)
师:(板书)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生:活动2:(课前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师: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师:板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生:做第5页的活动1、活动2和第6页的活动3,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师:最后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第二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差异)
[新课导入]
师: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板书: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把全班分为两大组,一组代表北方地区,一组代表南方地区,每一大组中又分若干人四人小组(便于讨论问题),两大组分别根据地图、景观图、地理图表以及老师设计的问题等进行学习竞赛。
第一轮竞赛:
生: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在哪里?
问题2: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位于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
问题3:哈尔滨和北京(即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武汉和广州(即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4:你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最冷月的气温、全年降水等方面)
问题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问题6: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完成活动1:(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还有哪些差异?
地区
内容
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高于0℃
年降水量低于800mm高于800mm
主要地形高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其他温度带
气候类型
第二轮竞赛:
生:继续读图5.9,围绕大屏幕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回答:
问题1:在图5.9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
问题2:比较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说说哪条河流径流量大?为什么?
问题3:大家知道,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那么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问题4:从图5.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中你看到了南、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完成活动2:(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学生完成这个题目,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
第三轮竞赛:
师: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问题1:读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读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3:读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这又是为什么呢?
师:点拨、归纳: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固然是有差异的,但即使在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第三课时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差异)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中国南北方的春节图,联系实际提问北方和南方过春节的人类活动,对比比较南北方过年的差异,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展示书第10页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后。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表左侧内容。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表格
学生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2、学生展示:除了以上所讲的南北方差异外,有几个同学还自己上网下载了一些关于南北方差异的图片,分别请3位同学上来展示(展示南北方水果、饮食、传统运动的差异)。
3、过渡:同处一个国度为何南北方存在那么大的差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
通过再次对比分析课本第9页图和播放有关《中国农业差异》《中国民居》二段录像,分小组讨论完成表右侧。然后学生分北方和南方两大组回答,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4、老师总结: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所以人类要根据周围生存环境采取相应的活动、生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5、学以致用: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两个例子。
(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三、进行游戏,精括知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2、进行填字游戏。
多媒体显示:
1.耕地类型:南( )北( )
2.粮食作物:南( )北( )
3.糖料作物:南( )北( )
4.气候灾害:南( )北( )
5.交通运输:南( )北( )
6.性格特点:南( )北( )
7.工业结构:南( )北( )
8.民居建筑:南( )北( )、南( )( )
9.戏曲音乐:南( )北( )
10.犯罪类型:南( )北( )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 )北( )……
全班同学小组合作、抢答完成,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四、小结
第四课时 西北地区
[新课导入]
师:1.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
2.用一组照片与东部地区的自然景观相比,从宏观认识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引入新课。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新课讲授]
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两幅地图
生: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图片以及图5.4中的三幅景观图,你能说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吗?
生:干旱。
师:西北地区为什么那么干旱呢?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在图中分别量算呼和浩特、喀什市至渤海的直线距离,体会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特点,从而推断出对降水的影响,读图5.15,用“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印证这一特点。
师: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干旱除了因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量少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影响海洋水汽到达这里吗?
生:读图5.4中的地形图,分别找出西北地区边界线及其附近的高大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等,师:想一想:这些山脉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
生:阻挡气流
生: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师: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彼此影响的。
师: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生:学生读图5.15和图5.16、思考,再次体会本区降水量特点: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视频:(有画面,有解说)
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
师:看完视频后,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两次强调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分析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承转:大家知道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等原因导致气候干旱,由于水分的制约,这个地区不能像北方、南方地区那样以耕作业为主,而是以畜牧业为主。
板书:以物业为主的地区
生:读图5.21: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
1.通过读图,明确本区以牧业为主。
2.对照图例在图中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明确:
内蒙古主要畜种——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细毛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3.通过图例,找出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回答:
①这些地区分布是否集中、连片?(不是。分布面积小,分散分布。)
②为什么这些地区能发展粮食生产呢?(师:点拨:西北地区的农业区:灌溉水源丰富。)
③图中有哪些农业区?它们的灌溉水源是什么?
师:点拨、让学生明确:
生:活动(第16页活动2)
师: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有哪些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经济特点 以牧业为主
第五课时 青藏地区
[新课导入]
用一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雪峰巍巍、冰川广布、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等,问:这些风景应该出现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东西为什么就出现在青藏高原呢?它们的与什么有关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神秘的青藏高原吧!
[新课讲授]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大量的地图、图片从“位置和范围”、“世界屋脊”、“高寒气候”、“高原农牧业”等四方面入手认识神秘的青藏地区。
一、位置和范围
1.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
2.读青藏地区范围图,说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包括的省区及相邻的省区。
3.读青藏地区人口分布图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人口、面积比较表,认识青藏地区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二、世界屋脊
1.读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景观图,思考以下问题:
(1)两幅景观图哪个表现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景观特点?哪个表现了长江中下游的景观特点?
(2)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
2.读中国地形图,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地势分为哪几级阶梯?青藏地区位于哪个阶梯上?青藏地区的海拔大致多少? (由此理解青藏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原因)
3.读青藏地区地形图,认识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而产生的地形特征。
三、高寒气候
1.用示意图演示不同海拔的气温差异。
2.读图计算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
3.完成课本P14活动1.,比较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两地年平均气温——拉萨:5.6℃左右 成都:15℃左右
(2)两地气温差异及原因——拉萨地势高,则年平均气温低。
4.归纳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特征。强调青藏地区因高——生寒。
四、高原农牧业
1.根据以上知识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阅读课本P16的阅读材料,并结合示意图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生长特点。
3.读图认识青藏地区的重要农业区:
4.读图找出几种畜种的主要分布区:
青藏的主要畜种——牦牛、绵羊、山羊等(牦牛、藏绵羊为著名畜种)。
宁夏的的主要畜种——山羊、绵羊等(滩羊是著名畜种)。
五、学生活动
1.第16页活动1,思考、判断、归纳。
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场草质较好。青藏地区高寒草场草质较差。
成因: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
2.第16页活动2
总结:牧区→放牧→流动性强
生活习俗:喝奶茶、穿靴子、赛马比赛……
[课堂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水分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差异的形成也离不开地形、地势及海陆位置的影响,使我们再次了解到地理事物的联系性。
四、教学检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关于地理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B.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C.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D.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2.关于下列地理区域类型匹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工业区——自然区域
B.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域
C.热带雨林气候区——经济区域
D.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文化区域
3.青藏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农区与牧区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4.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哪条分界线基本吻合(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5.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
是 ;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界线B与我国1月 ℃等温线和年降水量
mm等降水量线相接近。界线B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著名河流是 。界线C的确定, 主导因素是 ,界线C通过的著名山脉是 、 、 。
6.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是( )
A.长江流域—秦岭 B.秦岭—黄河 C.秦岭—淮河 D.江淮地区
2.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 ②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相接近③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此线以南的河流流量较小、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北则相反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 2008年雪灾使中国19个省级行政区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请问2008年受雪灾最严重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4.关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北方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征是存在差异的
B.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就是由气温这一要素引起的
C.北方地区的植被只有温带落叶阔叶林
D.南方地区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5.下列地形区与所在地区组合错误的是( )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方地区 ②东北平原—北方地区
③华北平原—南方地区 ④云贵高原——南方地区
⑤黄土高原—北方地区 ⑥四川盆地—北方地区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读“我国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图7),完成6-7题。
6.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根据气温曲线可知位于北方的城市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 甲和乙 D. 乙和丙
8.下列温度带不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9.下列河流在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珠江 B.长江 C.黑龙江 D.湘江
10.湿润地区面积最大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第三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填写下表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土地利用类型旱地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甜菜、花生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2、秦岭――淮河在图中的位置应是( )
A.A 地区和B 地区之间
B.B 地区和c 地区之间
C.B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D.A 地区和D 地区之间
3、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甘蔗等农作物的地区是( )
A.A 地区 B.B 地区
C.C 地区 D.D 地区
4.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耕地类型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资源地区的差异
C.气候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5.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反映出( )
A.地形的差异 B.气温的差异
C.降水的差异 D.两地人文风俗的差异
6、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耕地以水田为主的是( )
7.“住窖洞,吃面食,唱秦腔”的人们多居住在(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8.“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景观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9.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雨水下泻 D.便于更快散热
10.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水果生长,据此判断:下列某超市水果区货架上的标签中,产地标注错误的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你写一篇学习心得或学习体会。
第四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
A.海拔高 B.气候寒冷 C.干旱 D.潮湿
2.下列不属于西北地区干旱原因的是( )
A.纬度位置 B.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C.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D.深居内陆,距海较远
3.关于西北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
B、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C、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在广阔的平原地区
D、河流稀少,只有一条塔里木河
4.西北地区自然景观自东向西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 B.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增多
C.自东向西气温逐渐增高 D.自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水源主要来自于( )
A.高山冰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海洋水
《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其人物创作的原型是中国唐代的高僧玄奘。玄奘于627年8月从长安(西安)出发,长途跋涉5万余里,到达天竺国佛教最高学府那兰陀寺学习,645年2月,回到长安(西安)。据此并读图 “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完成7—8题。
7.玄奘回国途经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图中所示的(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8.玄奘回到长安时,当地的气候特征最有可能是( )
A.气温低,降水多 B.气温高,降水少
C.气温低,降水少 D.气温高,降水多
9.读西北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盆地) B. (河流)
C. (省区) D. (高原))
E. (铁路)
(2)在图中用恰当位置填注出:天山山脉、祁连山脉、大兴安岭
第五课时
一、堂上教学检测
1.描述青藏高原的景观常出现“高”、“寒”、“冰”、“牧”等字,其中最根本且起主导作用的字是
A.高 B.寒 C.冰 D.牧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与青藏高原“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地形
4.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5.关于我国四大牧区牧场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寒牧场 B.新疆——山地牧场
C.青海——温带草原牧场 D.西藏——寒带草原牧场
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6-8题。
6.上述材料是下列什么地区的写照(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7.对人类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间长
C.森林草原茂密 D.低温、缺氧、地势崎岖
8.为促进区域发展,我国在该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 )
A.南水北调 B.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 D.西电东送
9.青稞是高寒地区的农作物,下列哪个地区的人们喜欢喝青稞酒(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0.下列有关我国牧区的优良畜种正确叙述是( )
A.新疆的三河牛 B.内蒙古的牦牛 C.西藏的细毛羊 D.宁夏的滩羊
11.关于我国牧区的河谷农业分布地区,正确的是( )
A.天山山麓 B.河西走廊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吐鲁番盆地
12.读青藏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A为 山脉,B为 盆地,C为 河流)。
(2)在图上填注:黄河、拉萨、
(3)拉萨与成都纬度相当,但拉萨的年平气温比成都
(高或低)。主要原因是 。
二、课后活动与探究
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你发现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有哪些自然、人文差异?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媒体收集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以“中国的地理差异”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单元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答题表中,写在各小题中或题后无效,不给分。每题2分,共7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
题号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7题
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
A. 各区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不同
B. 各区人们生活习惯不同
C. 各区地形、地势不同
D. 各区气候不同
2.位于③④之间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所经过的地方
B.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C. 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D. 水田、旱地的分界线
3.位于③地区的耕作制度是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二熟 C. 两年三熟 D. 一年一熟
4. ③地区包括的地形区有
A.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
B.江南丘陵、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
D.宁夏平原、东北平原
5. 在四大地理区域中,②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植被
6. ①地区和④地区的分界线接近:
A.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局部) B. 1月00C等温线(局部)
C.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局部) D. 800mm年降水量线(局部)
7. ①地区地基本位于:
① 季风区 ② 第二级阶梯 ③ 第一、二级阶梯 ④ 非季风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8. 我国地大物博,分为四大区域(见下图),对四大区域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地区
B. 乙区域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一年一熟
C. 丙区域位于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D. 丁区域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9. 导致我国南北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耕作习惯 D. 气候
10. 导致我国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崎岖 B. 水资源 C. 河流含沙量 D. 植被稀少
11. 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南尖北平”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是:
A. 气温 B. 降水 C. 地势 D. 传统习俗
12. 下列省份不属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是:
读某地景观图,根据图中景观判断、回答13~15题。
13.该地的耕地类型是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14.该地最适宜种植
A.甜菜 B.苹果 C.小麦 D.水稻
15.该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策略,正确的是
A.开垦荒坡地,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基塘生产模式
C.缓坡修建梯田,陡坡发展林业 D.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读材料,完成16---18题:
……王教授在日记里写到:中午出门,骄阳似火。热风阵阵,干燥无比,气温在400C以上,沙丘或者石砾随处可见。这季节在我们老家山东丘陵,孩子们正在打雪仗!
16.日记中叙述的这天中午,王教授可能在:
A. 亚马孙平原 B. 印度半岛 C. 塔里木盆地 D. 撒哈拉沙漠
17. 此时,王教授家乡的自然现象可能是:
A. 温和多雨 B.东北风刺骨 C.河流进入汛期 D.乡亲们正收割小麦
18. 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A. 西瓜 B. 荔枝 C. 苹果 D. 柑橘
19.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A. 湿润 B. 半湿润 C. 干旱 D. 半干旱
20. 下列四幅图中,反映西北地区性气候特征的是:
21. 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居内陆,距海远 B. 夏季风的影响
C. 冬季风的影响 D. 森林覆盖率低
22.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条件 B. 光照条件 C. 水源条件 D. 科技条件
23. 暑假一位同学乘火车由乌鲁木齐到呼和浩特旅游,他在沿途能够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A. 荒漠、草原、森林 B.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C. 草原、荒漠、森林 D.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24.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人为因素
25. 我国西北地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大地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乱占耕地 D. 滥伐森林
26. 下列不是以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的农业区是:
A. 宁夏平原 B. 河套平原 C. 河西走廊 D. 华北平原
27.下面四幅图中的斜线部分,能正确表示我国主要牧区分布范围的是
28. 下列中国之最中不在西北地区的是:
A. 面积最大的沙漠 B. 地势最高的盆地
C. 面积最大的盆地 D. 地势最低的盆地
29. 三河马、三河牛是我国优良的畜牧业品种,它们主要产自:
A. 东北地区 B. 内蒙古地区 C. 青藏地区 D. 新疆地区
奥运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其中“迎迎”(如右图) 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据此回答30~32题。
30.迎迎生活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31.迎迎生活的地区其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高温 B.干旱 C.高寒 D.高湿
32. 形成这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地势高 C. 距海远 D. 距海近
33. 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展农业最有利的条件是日照时间长,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水稻
B. 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等
C. 主要能源有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D. 特有的牲畜有牦牛、藏绵羊等
34. 青藏高原上农业分布的特点是:
A. 在沙漠周围的绿洲上 B. 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C. 在广阔的平原上 D. 盆地内部
35. 宁夏平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农业特点分别分别是:
A. 畜牧业、种植业 B. 渔业、畜牧业
C. 灌溉农业、河谷农业 D. 河谷农业、灌溉农业
二、 非选择(30分)
36. 读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11分)
(1) A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这是由 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
(2) B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交通方式,该地区大致位于
一线以北。
(3) C图所示的景观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地区,该地所处的 位置决定了它得到的热量最多。
(4) D图所示的景观是我国 地区农村常见的民居。
(5) A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B地区农业发展以 业为主;C、D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最好,农作物的熟制为 或 。
37. 读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和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每一空格占1分,共9分)
(1)从图A中可以得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
(2) 图B展现的自然景观,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填”降水”或”气温”),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深居 ,距海 ,加上 的阻挡,来自海洋上的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加剧了由东向西 的减少。图A中Ⅰ、Ⅱ、Ⅲ处的自然景观与图B中三种景观相对应,Ⅰ处是图B中的 (写代号,下同),Ⅱ处是图B中的 ,Ⅲ处是图B中的 。
38.下面是小云和她的同学暑假期间到我国不同地区观光旅游所拍摄的照片,根据照片及相关介绍回答问题。(10分)
(1)小云所说的“雪域高原”指的是 高原,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和“ ”。
(2)小军看到的美丽草原位于 高原,当地是我国 族(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3)小刚所看到的一望无际的麦田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耕地类型
以 为主,我国旱地与水田的分布大致以 (山脉)- (河流)一线为界。
(4)小红所看到的鱼米之乡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2
题学习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坏,程度如何?
怎样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 )
A.大兴安岭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3.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我的收获: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和健全人格,实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教法分析
教师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景观图,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教育。
学法分析
新教材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现此教学思想,本课主要设计以下的学习方式:
1、学生通过读书,读图,尝试独立地从课文和网络中获取地理信息。课堂上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完成课题。
3、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动手指导学生从网络,报刊中获取知识,并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加深体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运用景观图片等资料,说出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归纳西双版纳旅游业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和交流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
教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的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和傣族民族音乐。
[引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旋律把我们带入美丽而神秘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常州地方旅行社,设想为我们常州市民开辟西双版纳新的旅游路线,那么,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版纳,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就跟随他们一起来到版纳看看他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讲授新课:
首先,他们请西双版纳旅游局为他们介绍版纳的旅游资源。请准备的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需要西双版纳地方旅行社的合作,请他们为此设计旅行线路和安排。同样,邀请他们进行展示。
两组学生代表各自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请考察团评价。教师也参与评价。
接着,西双版纳政府为了欢迎考察团,他们为此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介绍并展示近几年版纳经济的发展。
同样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和交流。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
最后,请考察团发表自己的看法,述说自己在考察时发现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对刚才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展出路。
问题: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的趋势,请我们现在的各方人士为此献计献策。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高招,提出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绿色旅游,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总结升华:
在学完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后,思考:
⑴请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疑问的提出,然后进行解决。
⑵请学生谈谈西双版纳吸引自己的`地方
⑶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中,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我们常州旅游业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
纵观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它与我们大多数教师目前采用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有显著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
本节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等等,而是首先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基础上列举出他们知道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由此获得更多真实的,感性的材料,丰富关于西双版纳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展示信息深入讨论旅游经济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为常州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2、教学组织形式不只是大班集体讲授,还有全班集体研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研究等组织形式
在本课教学中,有大班集体讲授,如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归纳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借鉴并交流观点时为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在收集,分析地理资料研究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时为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以致用解决地理问题时为个人独立研究。多种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得了地理知识,发展了地理技能,锻炼了地理思维能力。
3、教学材料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除人教版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有教师共同课前收集的真实材料,以及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因此,教学材料显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些生动鲜活,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分析讨论材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把握地理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教学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最后,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拓展活动,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这些拓展活动紧紧围绕本课主题――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而设计。这些活动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制作地理海报,地理公告板,地理展览,地理宣传小册子。发表地理小演讲,参与家乡旅游业的建设等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机会。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4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
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综合
实践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分区地理南方部分的核心章节。内容丰富,容量也很大。又有利于知识的拓展。
苏州正好位于本区,也有利于乡土地理的教学。
【学生情况】
很多学生虽不是生于本地,但成长在本地。因此对本节内容情感上很有亲和力。对许多场景也
身临其境。比如京杭大运河,很多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学习的动力会提高很多。但本节内容要求的
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够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教学难点】
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地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诗赞“烟花三月下扬州”。无论是苏州、杭州还是扬州,它们都在我们今天要讲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导入
播放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并作适当讲解。
欣赏图片
初步建立对长三角地区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内容铺垫。
江海交汇之地
动态出示长江三角洲区位图,提问:
1.说出在本区交会的江海名称并能在图上明确指出
2.标出本区的大致范围,并能简单描述
3.评价本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看图思考,逐步完成练习
训练的学生的读图思考能力,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过渡
长江对本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豪不夸张的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今天的长三角地区,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影响着本区的`发展。从自然的角度来说,长江三角洲就是长江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从人文角度来说,长江为本区的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助力。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动态演示长江对本区的影响示意图,提问:
1.分析长江对本区发展的影响(结合地理填充图册)
2.举一反三,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读图思考,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二课时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展示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2.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景条件和人文条件线索图。
3.展示沪杭同城效应示意图
提问:
1、分析成为我国最大人口城市群的原因。
2、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作用
3、分析区域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读图1,感受最大城市群的魅力
读图2,寻找信息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
长江三角洲地区旖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水乡的文化特色和旅游
1.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点击链接让学生观赏经典旅游景点。
2.展示长三角地区人文景观图、文字资料
提问: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图片欣赏、文字阅读
分析思考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长三角地区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文化的发展。21世纪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更为迅猛,其经济和城市发展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作为长三角人民的一员,衷心祝愿长江三角洲永远兴旺。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内容。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接中国地形、气候之后更直观动态地综合反映中国的自然环境,同时与下章水资源和区域地理中的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对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了解了学习河流的概况的方法和步骤,并已经在了解长江时加以实践。现在应用到黄河概况时应该轻车熟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落到了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四、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图片,能够概括说出黄河的贡献;
2、结合相关资料及实验,能够说明黄河主要忧患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分析人地关系中突出问题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黄河源流概况,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相关动画,水、土壤、覆盖小草的土壤、透明杯子等实验器材。
七、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环节一:感黄河(欣赏)
配《黄河大合唱》背景音乐,对应上、中、下游出示黄河各流域景观图片
观察景观图,描述感受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过渡
讨论: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出示黄河景观图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节二:颂黄河(奉献)
配朗诵《黄河颂》,对应地理位置依次呈现黄河流域水利工程、文化遗址、旅游资源、灌溉平原的景观图
观察景观图片,尝试概括黄河的贡献
提供景观图,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理解黄河的奉献
过渡
黄河既给我们带来了无私的奉献,同时,也是一条害河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环节三:忧黄河+治黄河
提供资料:黄河的“血样”──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样标本;
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
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河的视频,“黄河的忧患图”、“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的年降水量图”
思考并讨论: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思考: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症状?
再读“黄河的忧患”图
(小结 拓展)
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所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黄河,还可迁移至其他河流
归纳“会诊结果”,并对症下药,完成表格
八、板书设计
黄河的奉献与忧患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6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2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检测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在全县排在中等水平,由此可见,两个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了解人文地理的区域差异。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划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其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对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碳、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强化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和解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强课后的辅导,注重学以致用。开展各种地理小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提高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搞好单元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确保所授知识的准确性,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品质。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运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②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
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
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
承转过渡: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
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601938035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5年6月30日:72307026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2月27日:1031882511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0月30日:116001738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20xx年11月1日:1295330000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20xx年11月1日:1370536875人
请同学们观察各次普查的数字之间有何变化规律?哪一次开始我国人口超过10亿?人口数量几乎翻一番用了多长时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超过了10亿;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数字是601938035人,比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即1990年,数字为1160017381人,时隔不到40年。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数量上还有何特点?增长快。
承转过渡:除了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外,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情况。
读图分析:
请同学们读图得出我国人口数量从何时开始迅速增长?何时开始直线增长?并试述原因。
18世纪以后迅速增长,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作物品种增多、产量增大,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有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呈直线增长,因为这时候开始社会稳定、无战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所以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承转过渡: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那这样的特点有哪些利、弊呢?
思考探讨:
1.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利与弊。
请同学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有哪些好处,哪些弊端?并与大家交流。
利: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兵源。提供广大的消费市场。
弊:引起资源消耗量大、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
2.我们该如何协调好这个利、弊关系?有计划地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讲解: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指的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不要“人满为患”,又要避免“人力缺乏”。
而我国现阶段,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则出现的是“人满为患”的情况,所以控制人口数量主要具体措施为──晚婚、晚育和少生。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20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五代人,25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四代人,所以如果晚婚晚育的话100年中整整少出生一代人,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活动延伸:教材P12活动2:认识少生的作用
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20xx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实际人口数比较,少生了3亿多人。人均拥有的粮食和教育经费都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有提高,所以再次说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阅读分析:请同学们阅读这几段资料,看看各说明了什么。
计划生育带来的效益
1.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977年的2.59%降到1999年的0.88%,全国共减少出生人口2.5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到20xx年出生率降到0.48%,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
2.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将是1800美元。
3.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均拥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提高20%。
第一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节约了抚养费用,还对世界人口的控制做出了贡献。
第二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民的收入增加,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均拥有资源量提高,降低环境的压力,提高生存质量。利于维护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利于可持续地发展。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读图分析计划生育还带来什么效益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还使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到20xx年底全国普九覆盖率达80%;与1990年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
承转过渡:这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另一个目标。
解析讲解: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一个国家要富强,就要提高人口素质。
阅读资料:1.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的崛起。
2.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一方面的具体措施就是优生、优育。
承转过渡:然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之而来地也引起了一个问题。
看图思考: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你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
我国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不均衡:儿童所占比例变小、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大。出现老龄化现象。
承转过渡:什么叫老龄化、怎么引起的老龄化
概念链接: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而我国60岁以上人口站13.26%,65岁以上占8.8%,都超过了国际标准,所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趋势展望:资料显示预计20xx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16.7%,“十二五”时期将是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同时还伴随有高龄化、空巢化的出现。这些现象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少生措施直接相关。但是我国的人口现状由不得不实行这样的要求。
承转过渡:老龄化有哪些影响呢?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看这几幅漫画分析老龄化有哪些影响?
给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还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的情况。
为此我国在逐步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的同时,对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双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有非遗传性疾病,且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等等。
承转过渡:我国人口除了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之外,在分布上也有特点。
看图猜想: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两张景观图片,猜想我国人口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承转过渡:这只是直观的猜想,可能会有偶然性,下面我们就来用平均人口密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概念链接:人口密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
计算推导:请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部分省区和全国的人口密度,并推导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面积(万Km?)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人/Km?)
江苏10.26 7866
山东15.3 9579
新疆160 2181
西藏122 300
中国 960 137053
我国的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我国人口众多。
位于我国东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人口密度分别为767人/Km?和626人/Km?,而位于我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6人/Km?和2.5人/Km?,由此推导出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承转过渡:但是这个推导也有偶然性,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来研究就要科学的多了。
读图探究:请同学们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100人—40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用红色系列表示,主要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2.人口密度在1人以下、1人-1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分别用蓝色和淡粉色表示,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3.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我国的人文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胡焕庸,在1935年根据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划了一条界线,这条人口地理界线清晰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这条人口地理界线以东地区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却占全国的6%。
所以我国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东部人口密度大,且人口数量也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且人口数量也小。
探究成因:请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成因。并判断下列观点哪个更有道理。
甲同学: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促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乙同学: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总结概括:1.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多平原和丘陵,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也发达,城镇多。所以人口众多,密度大;而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交通也不便利,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所以人口少,密度小。
2.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却大于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的格局,是完全合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社会规律的,是不随人们的主观愿望改变的。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在课下上网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人口大计》,并请大家思考针对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该何去何从。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教学环节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合作学习
1、鄂伦春族含有“使用驯鹿的.人”“山岭上的人”的含义,赫哲含有“下游”和“东方”之意,参照6—6和6—20图,分析导致这两种民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拓展延伸
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请分析上述因素对东北人口分布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9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
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通过地球公转Flash的演示,更加准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且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是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利用上图,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直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例如国际儿童节、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阳高度H通过周日视运动图来解析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周日视运动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阳的位置与高度,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认识了解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学案中的要点,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且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合作探究】
据上图,分析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日期
直射纬线
H为90°的`纬线
H达一年中最大的地区
H达一年中最小的地区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
总结学生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及时纠正,最终用坐标图来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并且以上虞(30°N)为例,计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太阳高度达一日中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4)楼间距问题;
(5)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皆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图来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图示的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应用这个问题,也解决这一常考的知识点。
【随堂练习】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及调整问题,直接考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0
一、激趣导入:
展示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景搭配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图表选择上主要是景观图,比较典型的北方雪景的图片)
过渡: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二、自主研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任务并在课本上勾画:
1、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沿着地理分区界,描出北方地区的`范围,画出大兴安岭、乌鞘岭、秦岭、淮河等地理事物。
2、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写在旁边。
3、在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上,找出北方的主要的地形类型,画在课本上。
4、结合地理图册15页中国温度带图,找出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主要的气候,画在课本上。
5、结合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找出
北方的土壤,画在课本上。
同学们找出来以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讲解气候的时候加入课本10页的活动,读图6.5小组完成以下内容:
1、观察气温曲线,找出三个城市气温高的月份和气温低的月份;观察降水量柱状图,找出三个城市降水量多的月份和降水量少的月份,概况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时、降水量最多时、降水量最少时的差异,讨论导致两地差异的主要原因。
小组完成后,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过渡: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识来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
板书: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及行政区
2、地形
3、气候
4、土壤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的自然特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适合哪些农作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12页的图文资料,完成下面的内容并画在课本上:2、讨论北方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的条件
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同学们找出来了后,让同学们上讲台指图讲解所找的知识。老师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画重点内容,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评价同学们的讲解。
过渡:春旱是影响北方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春旱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2页的活动题。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研讨记录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清水资源现状,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的意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②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③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访调查,使生活中的地理与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养质疑、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用水的资源观,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
3、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活动
1、学生搜集区分有关水资源的名词。
2、学生表述水资源的现状。
3、调查家乡关门水库。
4、学校、家庭用水调查。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师:(组织教学)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有的还准备了表演。现在,先看一个表演,你们会猜到什么呢?
送水者(姚运刚):一学生头戴赵本山式的帽子,走着赵本山式的步子,肩上扛着纯净水桶,从一侧走向另一侧,口喊:“送水、送水、送水喽!”(学生能说出与水有关)
(从生活身边的地理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直奔主题。)
师:看,生活水平提高了,连水都成了商品。水一旦被人类利用了,就成为了资源。本节的课题就是(板书)水资源。
师:今天就让我们以书中的内容为线索,以我班同学搜集、整理的内容为骨架,说说你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你们准备好了吗?
(给学生适应的时间,作好准备)
生:准备好了。
主题一 水是宝贵的资源
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上场。
冯凯:我们收集了有关水的一些名词。觉得有很多同学可能对本节的课题“水资源”与平时媒体中常谈到的“水能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区别产生了兴趣。
孙飞: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我们平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水能资源通常是指河流或潮汐运动产生的能量。它是从能否发电这个角度来说的。水利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可供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用水。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1.使学生了解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国我解决水资源的对策。
2.本节课通过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了解,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1.通过提问和作业来了解学生的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2.通过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我国的气候、河流、降水等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本节难点在于学生如何结何气候和降水来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的现状。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3、如何节约用水。
技能: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一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3、节约用水。
教学难点:气候、降水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新课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1)黄河
(2)疏松、渭河
(3)社稷坛
黄帝陵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学生阅读p25活动题,观察图文资料,完成各题。并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xx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这些黄土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风吹来的黄土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风成说”的相关内容。
活动:2、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1、学生阅读文字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2、同时,也可以分析出本地区的黄土来源。
让学生运用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过渡:黄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征是沟壑纵横。其表现形式是广泛分布的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展示白鹿塬和鲸鱼沟的图片,并结合图6.29和图6.30,试解释这些黄土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体现它们成因上的联系。
探究·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领悟这些这些地貌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相互关系。
关系:塬--粱--峁
沟谷-----川;
培养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得出结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与范围
2、古代文明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黄土地貌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教学反思:
略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节课《辽阔的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性非常强,是学生较为全面了解我国自然国情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我国较为全面和基本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第一章的基础,也是本册书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知识基础性强,加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较为容易。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其知识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记忆性,理解性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一些常识性、基础性地理知识的识记上。学习的重点在于迅速识记相关地理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随堂识记,牢固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的优越位置。
2、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地球仪,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说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及其位置。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认识和识记。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02-14
地理教学设计02-12
地理教学设计06-16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2
地理教学设计(推荐)11-20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01-31
地理《农业》教学设计05-29
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7-11
地理教学设计18篇03-31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