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05 23:27:3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教师节班会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直难点:目标1、2

  教具准备:灯片2框,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个自学题,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出示演示文稿)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二、正确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五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1.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首诗既美又有趣,还很有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首诗。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3.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送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把它画出来。

  4.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5.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6.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7.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8.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9.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11.(简略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你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12.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13.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14.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15.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16.像蒲公英、苍耳、豌豆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方法呢?自己读读第五节诗。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现在再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18.是的,这确实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阅读

  (出示问题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1.谁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对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适时点拨)

  2.(出示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仔细观察,和同学一块讨论讨论,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传播种子呢?

  3.(出示《植物》一书)老师这里也有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书里有没有我们要查的资料呢?(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展示查阅的过程,教学生查目录的方法)

  书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在实践与自我反思中成长《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感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社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曾经以这篇课文的同一个教学设计在重庆地区开过多次研究课,后来到南通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又准备以它作课例展示,目的是想通过课例展示为老师和学员们提供一个交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希望验证一下在跨越地域差异之后,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同样有效。

  在经过两次试讲和不断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妈妈有办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已和我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但它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认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一、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次试讲,当我还在写小黑板时,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说:这首诗我会背了。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学生。果然,在见面后,我将教学程序依次呈现:复习生词、句子整体感知重点理解2、3、4节诗表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被动地跟着我,终于逐渐失去耐心。我的话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已失去了他们。

  课后讨论时,我剖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们喜欢主动参与,而我老在扮演挡路人,虽然这次试教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却有不少收获。

  第二次试讲。我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留出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黑板上给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种植物的名称让学生分析或推测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时的场面倒是很热烈。我心里有了一丝轻松。但后来听上海一师附小张悦老师《奇怪的充气建筑》一课后我改变了想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她的课堂教学真实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淡出课堂。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教学真正回到学生当中。

  我准备大动教学结构,把教第二课时改为教第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三个自学题,即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我把这三道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上课的头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决定以这种全新的结构进行第三次教学。

  一开课,我抛弃了以往老师谈话激趣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三个自学题,并切入教学:昨天老师布置了三道自学题,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题,你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了吗?自己读一读。这样的切入具体、有效,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展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呈清晰的块面结构。

  课堂结构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我觉得自己已不是挡路人,而是可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孩子们喜欢听这样的话:你能读正确吗?不行就再试试。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后由于没有时间试讲,对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心里没有数,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但原则有一条,每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见到实效,切忌虚晃一枪。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时间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诗读正确,原来安排的自由读一遍显然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我果断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了四遍:自由读、抽读、再自由读、齐读。虽然表面看花了时间,但这种时间是应该花的,教学时间就应该用在学生读得不熟处、理解不清处、悟得不深处。

  再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一节,也与课前的设计相距甚远。在自读这节诗后,有个小女孩把一颗苍耳粘到了她的毛线帽子上给我看,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小女孩请上台演示苍耳怎么挂在动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辅之以一框拖动的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简约、有效,并弥补了第一个环节造成的超时,使整堂课的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最后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无法一展示,我只给了三个展示机会,让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组内的交流会更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我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环节,并出示了飞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石榴种子的传播方法,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画册,引导学生用查目录的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理解“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感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多媒体课件;2、生字词卡。

  ●主要板书计划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党

  问谁安排(感情)祖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尽情的( )

  课外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会课后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或郊外去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写的是北京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形。它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不但有优美的旋律,更有着诗一般的歌词。它的词作者,就是人称“词坛泰斗”的著名词作家乔羽。1955年,乔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作了不足200字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广为流传,打动了几代儿童的心。(媒体播放歌曲)

  2.介绍北海:(出示北海公园图片)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生字:桨

  桨:(提醒读准三拼音节jiang)

  荡起双桨:划船时同时划动两条桨拍击水面。

  二、自主读文,体验快乐

  1、请大家打开,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

  2、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完成哪三个任务呢?

  (①自己把课文默读一遍,有不认识的字用笔做好记号;②和学习伙伴一起用有效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③和学习伙伴一起读一遍课文。)

  3、那就让我们在歌声中完成它们吧!(多媒体播放此曲,生自主合作读文,完成三个任务)。

  4、巩固识字:(媒体出示生字词)

  波浪倒映环绕漂荡愉快凉爽尽情

  5.进行朗读课文接力赛,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读一读,赛一赛。

  6、.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细读第一小节。

  (1)自读课文。

  首先以词组形式出示复习生字掌握情况:

  双桨波浪轻轻飘荡

  (读了这一组词语,你想到什么?诗歌中谁在划船?)

  白塔环绕绿树红墙

  然后,激趣导读:

  读了这两组词语,你最想干什么?

  2、下面就让我们荡起双桨,划进美丽的北海公园。接着教师伴随音乐范读,生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指名读,结合读,引导感悟: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1)、小朋友们来到北海,划船时心情怎样?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2)、小船儿是怎样“推开”波浪的?轻轻的、重重的?做做动作加深体悟。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3)这两行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4)“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感受白塔高大雄伟,“环绕”一词所体现绿树之茂密、红墙之绵长。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5)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有是怎样的状态呢?(小船儿轻轻飘荡)指名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6)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段?(轻声和赞美的语气)指名读,集体读。

  4、小结并板书:倒映 环绕 (欣赏)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左右结构的字。板书: 塔 墙 洒 悄 环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形。(主要引导学生用熟字记生字)如:“消”记“悄” “西”记“洒”“不”记“环” “塔”和“墙”,指导分析字形结构。 (注意“墙”的笔顺)

  2、指导书写。

  “荡、桨、墙”要写得紧凑。“爽”要居中写。

  3、学生练习描红。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绿树红墙碧波荡漾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让孩子自由读2节体会。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提问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红领巾”是谁?(“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③、师范读“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生联系生活想象此时情景。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④、想象我们此时会唱些什么歌?角色体验:现在,同学们就是水中的鱼儿,为什么会悄悄望着我们?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

  ⑤孩子们在尽情玩耍,此时想到些什么?再自由读3节体会。

  A、联系文本,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联系自身生活说说什么是“幸福生活”?

  b、引进材料:说说三毛能像少先队员们那样自由自在地划船吗?海娃呢、张嘎子呢?为什么?

  3、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高兴,自豪)我们应该怎样读?(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结板书:迎 洒 望 听 (唱歌)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小节。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在旧社会小朋友们能不能这样欢乐?为什么?(不能,因为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剥削,小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服都穿不暖,哪能尽情地欢乐呢)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里的“谁”指什么?(指社会主义国家)诗中说的小朋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祖国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不是)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问“伙伴”呢?(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4)小节并板书:问 谁安排 (感激) )

  4.小结这一段。

  四: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

  2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继续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1.课文中三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他们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呢?(表明小朋友们陶醉在欢快愉悦之中,他们忘记了划桨,任小船飘荡,只感到一阵阵凉风拂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课文中三个小节内容表达了小朋友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板书:自然

  热爱 党

  祖国

  三、指导背诵.

  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推开 波浪 轻轻 飘荡 尽情

  倒映 伙伴 悄悄 环绕 凉爽

  2、加偏旁组词(小黑板)

  ( )( ) ( )( )

  主 良

  ( )( ) ( )( )

  ( )( ) ( )( )

  肖 果

  ( )( ) ( )(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美丽的( ) 愉快的( )

  凉爽的( ) 尽情的( )

  4、选字填空

  1.应映

  ()照答()放()倒()

  2.飘漂

  ()浮()扬()荡()泊

  5、词语搭配

  美丽的风 愉快地飘荡

  鲜艳的白塔 轻轻地欢乐

  凉爽的红领巾 尽情地歌唱

  6、修改病句

  1、今天早晨下了一天的雨。

  2、小华加入了少先队员。

  3、我们热烈欢迎新同学。

  4、这是高大的一棵树。

  7、乱句成段

  ()开始,小花苞穿着绿色的衣服。

  ()又过了几天,花瓣盛开了,在阳光下向我们张开了笑脸。

  ()几天后,小花苞顶破了外衣,长出几片花瓣来、

  ()月季花开满花坛,有粉红的,有暗红的,有桃红的,还有白色的和黄色的。他们争奇斗艳,互相比美。

  8、填空

  1.“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一句中的“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性、概括性与简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能准确用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课题

  1、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用字母表示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字母表示什么?(多媒体出示)

  (1)阿C和小D看《阿P的故事》,C 、D、各表示什么?

  (2)小军和小明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A、B 各表示什么?

  ( 3 ) 扑克牌“黑桃A” 、“梅花k”,A 、k各表示什么?

  导课:生活中,用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大家都知道,像刚才牌上的字母A、K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数。想一想,这些字母如果用在别的地方,可不可以表示其他的'数?那如果一个数不知道,是否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呢?

  (二)利用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课件,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三只青蛙三张嘴……齐读)

  师:照这样下去,能读得完吗?这首儿歌中的数字有个特点,谁发现了呢?

  师小结:在这首儿歌中,青蛙的只数和嘴巴的张数总是相同,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如果n是8,()只青蛙()张嘴;如果n是10,()只青蛙()张嘴;如果n是100,()只青蛙( )张嘴;

  过渡语:n的威力可真大,能表示这么多不同的数!可以换个字母说一说吗?我们用“n只青蛙n张嘴”一句话就概括了这首说不完的儿歌。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活动一:组内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比较,进行填表。

  活动二:利用学具摆一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意义。

  (四)练习

  1、说说下面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36人,到站后下车a人。“36-a ”什么?

  (2)四年级种树120棵,五年级同学比四年级同学多种X棵,“120+X”表示什么?

  (3)学校买来X个小足球,每个24.5元,“24.5×X”表示什么?

  (五)拓展

  现在你们已经学会用字母来代表青蛙的只数了,那青蛙的嘴数、眼睛数、腿数呢?请你填在数量关系表(2)里。

  青蛙

  (只) 嘴

  (张) 眼睛

  (只) 腿

  (条)

  六、知识回顾,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们用字母表示数的特点是什么?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a×3=3a a×b=ab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好!昨晚睡的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梦?(如果学生不敢讲,可以教师先带头讲)

  师:想到能给你们上课,我昨晚兴奋的睡不着觉,迷迷糊糊的我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我脚踏星星来的你们的学校,我们的课堂飞到了天空,云朵变成了小朋友的课桌,而老师的讲台竟是一道七色的彩虹。

  师:那谁来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梦?

  2、畅谈梦想,融入梦境

  生讲述梦境。教师鼓励和引导:“后来怎样了?”“你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他长得怎样?”等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梦的多彩。“这个梦真多彩,你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你的梦真精彩,我也想进入你的梦中玩玩”“你的梦真惊险啊,小朋友都听的入迷了”??等语言鼓励表扬学生。

  师小结:梦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光同学们会做梦,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他也爱做梦,他就是西班牙著名画家达利,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

  请看画面: 画面中画了哪些事物?

  画家梦中的景象和现实生活一样吗?

  (3)体验情感,表现色彩:

  师: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有几位同学也想给你们展示一下他们的梦,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最欣赏哪一幅?

  他们做了一个什么梦?梦中有什么形象?

  他们的梦境主要运用了什么颜色?板书:形象 色彩

  师生一起分析作品:不同的`颜色体现了不同的梦境,带给我们门不同的感觉,老师还有两个问题要考考同学们:

  想一想:

  1.画面中的主体形象采用了什么绘画方法?

  2.画面使用了哪种绘画材料?

  师:夸张的形象、大胆的色彩形成了多彩的梦。看了他们的梦,同学们也得到了一些灵感,同学们,你的梦是什么颜色的?他是一个怎样的梦?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现在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的梦都很独特,前几天,李老师也做了一个梦【出示抽象的色块】, 我的梦主要用了什么颜色?(红色、橙色)

  给你什么感觉?(温暖、甜蜜??)

  猜一猜我做的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会有什么?

  我做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学生讲教师勾勒线条。

  4、学生创作,展现梦境,教师巡视指导。

  (1)现在,就请用你手中的画笔,尽情的描绘一个多彩的梦吧!谁的作品完成了,就可以参与“晒晒我的梦”的展示活动,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表现!现在,开始创作吧!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音乐起——梦幻曲)

  5、评价交流,体验快乐

  小朋友们,你觉得哪个梦最富有想象力呢?

  为什么?你想为谁的作品点个赞?

  (2)生互评。色彩、内容、创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师:春天来了,春姑娘带来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雨点落下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雨点》。(板书课题:雨点,并读题)

  小朋友,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分别有哪些表现呢?认真读短文,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课文一共有四句话,配有四幅图,请小朋友按顺序,看图读有关的'痪浠埃?傧胂胨?囊馑肌?

  3、检查初读效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雨点来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用雨点落进---------说一句话。)

  根据回答帖出:池塘图、小溪图、江河图、海洋图。

  (2)你能把刚才四位小朋友说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引导用雨点落进,,,和,说话)

  4、师:雨点来到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表现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好吗?

  三、创设情境,读文。

  1、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池塘图)

  (2)、感悟句子情境,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贴词:睡觉)

  小雨点怎么一到池塘就睡起觉来了?(看图回答)

  (3)、指导读:你能把小雨点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

  2、指导读第二句。

  (1)、指句读第二句。

  (2)、理解散步。(出示词语:散步)

  小朋友你们散步过吗?谁愿意和我一起散步?

  师生共同表演。

  (3)、读词语。

  (4)、感悟句子意境:小雨点怎么会在小溪里散步呢?(引导想象)

  (5)、指导读句子: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告诉大家吗?(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边读边想想雨点在江河里的情景。

  (2)、指名读,指导读:

  ①感悟奔跑的情景:你奔跑过吗?你在什么时候奔跑的?(出示奔跑读词)

  ②感悟句子:雨点怎么会在江河里奔跑呢?(出示图,引导说)

  (4)、反复朗读句子

  4、指导读第四句。

  (1)、自由读,指导读。

  (2)、评读,你觉得他读懂了没有?从哪听出来的?理解跳跃。

  (3)、反复读句子。

  5、齐读课文

  四、复述课文

  1、背诵:你们能看着板书和图来给大家介绍雨点落在哪些地方,各是什么样子的?

  2、自由介绍后,再指名指着板书介绍。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1、小朋友,你们注意观察过,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它们又是什么样子的?能把你看到的情景,也作成一首小诗吗?

  2、把你作的诗读给大家听。(评点)

  六、写字指导

  板书 雨点

  (池塘图)睡觉

  (小溪图)散步

  (江河图)奔跑

  (海洋图)跳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音乐引入情境播放《秋日的私语》)

  1、同学们,今天黄老师想和大家来谈谈秋天的雨,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2有位作家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3、请小朋友读读课题。(展示个人对语言不同的感悟)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个性化读书。(自主读)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的情况。

  3、通过这次读书你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说)

  你是想看看秋的`颜色?还是想闻闻秋的味道?还是听听秋的声音呢?

  三、品读课文,理解体验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喜欢哪段就来学习哪段?)

  1、说说是怎样体会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的?(因为它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我们身边,打开秋天的大门)

  (1)请学生读一读不知不觉,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写的?(学生说轻轻地,轻轻地)

  (2)请你读一读。即时评价读得怎样?齐读。

  (3)它打开了丰收的大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出示多媒体投影)

  a.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指名学生说。

  b.这么美的景象,你是如何读的?读读,如何读出五彩缤纷。

  c.教师范读指导。(配音乐朗读)(学生倾听)

  d.和老师比赛,相信你们读得要比老师好。学生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个别读,齐读)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是哪些气味?(学生说)

  a.请你读一读,黄老师来闻一闻,是不是真的闻到这种气味。

  c.齐读第三自然段。

  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喇叭吹的是什么?指导学生说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

  四、自主选择,积累背诵

  比赛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配乐)

  五、拓展延伸,鼓励展示

  1、交流扩展: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2、自主作业:(1)写一首诗(编写歌词)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

  四、教学难点:

  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五、教法 学法

  1.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1)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

  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 好像 焦急

  ⑶“巴望”是什么意思?(盼望)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为了说明他当时心情十分焦急。)

  ⑷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 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⑸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种田人焦急地想帮禾苗长高。)

  ⑹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焦急)

  指名读,齐读。

  3、 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2)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有)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终于)板书:终于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拔苗助长)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没有)

  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急忙)板书:急忙。

  为什么他只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

  (因为他只想让禾苗长高。)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3)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很得意,自认为力气没白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算”)板书:总算

  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4)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1)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

  (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会伤了禾苗的根,使禾苗枯死。)

  (3)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 :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1)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2)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 ya 揠苗助长 起 因: 巴望 好像 焦急 经 过: 终于 急忙 违背规律 拔 筋疲力尽 总算 急于求成 结 果: 枯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的设计方案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5

教学设计方案12-0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30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6-14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荐】06-12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6-12

【热】教学设计方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