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05 22:16:3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教师节班会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八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北师大版)第一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1:0,5,10,15,20,25,….

  2:18,15.5,13,10.5,8,5.5.

  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 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 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导入

  1、我先作个调查,看过腰鼓表演的同学请举手。

  2、看后你有何感受?

  3、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题目是──

  二、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⑴ 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⑵ 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⑶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2、讨论明确上述问题。

  三、分角色读主体部分

  1、读课文。

  2、仿句。

  四、品读

  1、结尾句的含义。

  2、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美在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 ?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五、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给你们一份礼物:《龙泉日报 菁菁校园》等你去发表一篇文章,正标题自拟,副标题是──我读《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两个偏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有一只小动物也说“世界多美呀”,板书课题。

  (1)读准“世”的音,是翘舌不是平舌音。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你们问题答案就在书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5、播放多媒体课件,再加配音朗读。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用横线画出来。

  要求: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正音。

  翘舌音:站、湛、澄。前鼻音:站、湛、茵

  后鼻音:澄边音:丽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再指名朗读课文,边听边想:“世界多美好呀”是哪只小动物的说的?

  2、它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3、你也能像刚才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好吗?

  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4、自读,指读,赛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美字头”。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书空。

  4、反馈检查“世、美”的笔顺。

  5、指导写字。

  在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字形,并说出生字书写时关键笔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乎、世、鸡、美”

  6、师范写以上四个字,学生描红,临写。

  7、生写剩余的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① 与 ; ② 与 ; ③ 与 .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 ; (2) ; (3) .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 合并同类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以及父亲为什么快活。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并标好自然段。

  2、多媒体课件。

  3、田字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喜”和“重”。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8自然段,让学生初步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群朋友,你们看,它们唱着歌儿来了。(播放鸟叫声图片)

  看了这些鸟儿朋友,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鼓励学生能抓住鸟儿的羽毛、声音、颜色等方面用上优美的词语来赞美鸟儿)。

  预设:这位同学懂得把句子说完整,真棒!

  你能用上优美的词语来赞美鸟儿,真了不起!

  这位同学能从鸟儿的声音来赞美它,值得大家学习!??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有位父亲也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喜欢鸟儿,今天,我们就学学这位父亲和鸟之间的故事吧。

  同学们,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读吧!

  ( 预设如果学生课题读得不到位:老师想给你们提个醒,如果你们能把“父亲”的“亲”读得轻些,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题读得更加动听,让我们再来试试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A、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

  情况。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生字你会读吗?(学生齐读带拼音的生字)

  B、检查字音。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音要特别注意的?(指名回答。)

  C、识记生字。看来生字的字音难不倒大家了,那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你们觉得比较难记的,说说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重点指导“蒙、腾、黎”的识记方法。)

  (2)认识生词。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生字的字音和字形了,那老师把这些生字藏进词语中,你还会读吗?(课件出示词语:父亲 惊动 快活 潮湿 容易 气味 猎人 黎明 雾蒙蒙 热腾腾 浓浓的 喃喃地)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让这位小老师带领大家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名学生领读。)

  (3)、检查句子。

  那老师把这些词语送回句子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6句,请学生齐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方式。)

  (4)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看来大家都预习得不错,那预习完课文,你们知道父亲喜欢什么?(指名回答: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指导朗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课文3—8自然段)

  1、自由读第3——8自然段。

  是啊,父亲非常喜欢鸟儿,他对鸟儿也应该非常地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3到8自然段,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请你用“——”画出来,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

  3、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师:谁来说说你画出的句子?(指名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课件出示句子)

  师:你从父亲的哪些动作看出了父亲对鸟儿的了解?

  预设1:学生找到“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结合板书:望 闻

  师:“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又”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生:看了很多次,闻了很多次)

  师:你能说说这类的词语吗?(生说。指名3、4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了又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听、说、写、跑等都是什么样的词语?(动词)以后当一件事情做了很多次就能用上这样的词语,使我们说的话变得更加生动。

  师:父亲为什么要望这么多次,闻这么多次?(预设1、生:父亲非常喜欢鸟。师:父亲这么喜欢鸟儿,他对鸟儿也应该非常了解,那么这么爱鸟的父亲在树林中为什么还要望这么多次,闻这么多次?请你联系上文找找答案。引导学生找出“雾蒙蒙” 。)小结:像这样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预设2、生:因为这是一片雾蒙蒙的树林。)

  师:那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带有浓雾的树林。)指名学生回答:(很多雾,看不清楚。)

  师:在有着这么多雾,看不清楚的情况下,父亲居然能发现林子里有不少鸟,可见父亲?(指名1、2个学生回答。生:父亲对鸟很了解。 父亲非常喜欢鸟。)

  朗读句子。谁能带着父亲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来读读这句话呢?(指名2、3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在雾蒙蒙的树林,父亲通过上上下下地——生读:望了又望,用鼻子——生读:闻了又闻。父亲通过望、闻这两个动作就发现了——生:林子里有不少鸟。

  (2)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课件出示句子对比:他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

  A、齐读这两个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点。

  B、“喃喃地说”是怎样的说?声音是大声还是小声?速度是快还是慢?(指名读句子。)父亲为什么要“喃喃地说”?(体会父亲对鸟儿的喜爱,生怕惊动了鸟。)

  C、对比两个句子,体会“喃喃地说”。

  D、句式训练。

  a、小明考了100分,他()地说:“我终于考了100分了。”

  b、小红刚买的铅笔丢了,她()地说:“真倒霉,我的铅笔又不见了。” c、今天是小东的生日,他()地说:“( )。”

  小结:平时,我们在说的前面如果也能用上这样的词语,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心理。那我们也来说一说吧。

  师:谁还找到了其他的句子,也能看出父亲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指名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3)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 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师:你从这句话中什么地方看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没有风,叶子在动;闻到了鸟味。)

  师:父亲在说这句话时的声音应该?(指名生: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结合板书:话音轻

  父亲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是因为什么?(生:父亲很喜欢鸟。)板书:爱鸟

  你能把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指名2、3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预设评价: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父亲生怕惊动了鸟,话音真轻啊!

  轻点,别惊动了林中的鸟。

  你能加上动作读,真了不起!

  (3)“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指导读。

  师:父亲望见没有风,叶子在动,知道了什么?(生:林子里有不少鸟。预设评价:你也能(你们现在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真了不起。)父亲还闻到了鸟味,而我呢?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生读: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师:那真的有鸟味吗?父亲是怎么说的.?(指名回答:“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课件出示句子。)

  师:你们觉得父亲在说这句话时能像刚才同学那样读得那么大声吗?那声音

  要怎样?(轻声,生怕惊动了鸟。)看,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多么有用啊!现在你能学着父亲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吗?(指名1、2个生读。)

  感悟爱鸟

  师:那树林里过夜的鸟是怎样把自己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的?请看看图片,谁来说说?(紧紧地挨在一起。靠在一起。)

  师:是啊,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紧紧地挨在一起,把自己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这样才散发出了鸟味,而这淡淡的鸟味,只有谁闻到了?(父亲)为什么只有父亲闻到了?

  预设1: 生:父亲闻了又闻。师:是啊,父亲闻了又闻,闻得多仔细啊。父亲能在浓浓的草木气味中,闻出了我闻不到的这淡淡的鸟味,可见父亲?(指名1、2个生回答:爱鸟 了解鸟)结合板书:爱鸟

  预设2: 生:父亲很喜欢鸟。 师:是啊,正是因为父亲喜欢鸟,才能在浓浓的草木气味中闻出那淡淡的鸟味,看来父亲对鸟真的非常了解。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小结:父亲的望,父亲的闻,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鸟儿的了解,父亲轻轻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去感悟父亲对鸟儿的了解以及他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带来了两个生字宝宝(课件出示“喜”和“重”字。) 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该怎么把这些生字写漂亮吧!

  1、这两个生字读什么?(强调“重”是多音字。喜字可以怎么记?(生说,师:十粒豆子落口里,真欢喜。)

  2、学生自由观察生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生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有个长横,横向笔画很多。)是啊,这两个生字的主笔就是长横,写得时候要平稳。横向笔画多的字,只有一个长横,笔画要紧凑些,横之间要写得匀称。(课件出示要点)

  3、教师范写,并强调书写要点。4、学生练写,师巡视,强调“双姿”。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138页,认真描红生字,并书写一个汉字。老师要把带有“奖”字的小红花送给那些坐姿、握姿漂亮的同学。

  5、展示作业。

  请看看这位同学写得“喜、重”字,请评评他的字哪儿写得漂亮?评价时,请你抓住他是否把老师刚才强调的书写要点做到了?

  6、学生继续练写。

  现在请大家接着再写一个,注意是否把长横写平稳了,笔画写紧凑了。

  《29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我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的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比较好的地方:

  1、情境导入,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落实低段的教学目标,夯实了识字写字教学。教学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文,课堂伊始,我就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从生字的字音、字形入手,让学生由字入词,由词入句,逐层递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3、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本节课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情境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欣赏了鸟儿的精彩图片并要求学生说感想,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时,引导学生练说“ 了又 ”这类的词语,并进行了小结,让学生明白当某种动作做了很多次时,就能用上这样的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喃喃地说”时,我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找出优劣,并让学生进行练说句子,让学生明白在说的前面用上这样的词语,可以使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总感觉课堂上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特别是在感悟部分,虽说已经设计了“从哪些句子看出父亲对鸟儿的了解?”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反馈时,我还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老师的事先预设,牵着学生“走”,在学生的学路和我教师的教路发生裂层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知识功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学机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多钻研教材,设计好教学流程,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课堂中的生成能更精彩!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方针

  讨论,探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投放多媒体,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三.解决一些术语词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突兀:高耸。

  4.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四.默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把仍不能弄懂的记录下来.

  二.全班反馈,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三.老师引导解决读懂文章必须弄懂的问题.

  (一).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分角色读3-----8自然段.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三).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小发现

  板书: 7 奇怪的大石头

  解 之谜

  李四光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让学生能够亲临其境的感受诗歌中对祖国满腔的热爱与赞美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课文里的景物描写,使得学生对祖国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为身为中华少年而感到骄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句中的所有描写都与祖国息息相关,进一步使他们懂得我们也是和祖国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让同学们各自回家通过各种途径(报纸书籍、电视电脑或让父母讲述),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资料啦!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个比赛,看谁最能把流利地把你所知道的表达出来。讲得好的同学,大家将会给他最热烈的掌声!

  生自由谈

  2、从大家的谈话当中我们都了解,祖国正在飞速的发展,而我们可以自豪的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华少年!”引出课题。

  (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就是引导同学们体会诗中中华少年的那种爱国情感和自豪感,所以教学也沿着这条线索而展开。

  1、在朗读全文之前先快速找出不懂的生字词。让同学们对其读音和意义都有一定的了解。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雪莲: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青海、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女娲: 是中国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 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2、读略读提示,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让同学们说说,他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先分小组朗读,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让学生自主搭挡,分角色朗读,注意引导他们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老师也读一次给学生听,让他们比较一下到底是老师读得好,还是同学们读得好,好在哪里。

  3、词句解析。

  ①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表达了中华少年对祖国的爱与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他们都表现出一种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的志气。)

  (五)播放一首《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在激昂的歌声中对同学们说:“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从而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使这节课的内容和精神都得到升华!

  板书:见课件。

  课后作业:把这首诗朗读给家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

  道理。

  三、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给“忽然”换个词。

  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 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完成课堂作业 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 )。湖里有十来支( ),花瓣上( ),荷叶上( )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朗读这一句。

  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本》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 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

  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的设计方案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5

教学设计方案12-0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30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6-14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荐】06-12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6-12

【热】教学设计方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