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教案3篇[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懂得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说出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重点
1、懂得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写的时候一般都加上引号。
2、如何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正确使用象声词
教学难点
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教学流程
一、认识象声词,感受象声词
1、师: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
①齐读句子,提问:这句话中有两个表示声音的词,谁来读?这些表示声音的词语叫什么?(板书:象声词)
②出示第二句话:这时,一群鸭子叫着,跳下水。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二句话,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小结:看来,在句子中准确地使用象声词,我们读了会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如闻其声)
2、在句子中用上象声词要注意什么呢?(加上引号)由于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所以一般都要加上引号。(板书:“”)
3、你们还知道哪些象声词?
4、你们积累的象声词真丰富!能在说一句话的时候,恰当地用上象声词吗?
二、创设情境,活用象声词
1、师:说得真好,原来,在句子中恰当地用上象声词,就能让人有如闻其声的感觉。如果在说话和写作文时也能做到这一点,文章就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了。有一位同学写了这么一个片段,你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一片写字声,像是静夜里春蚕在吃桑叶。不知谁一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上,大家都抬起了头。一阵风吹过,然后门被风吹得使劲关上了。
2、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刚才我们说了,在说话和写作文时恰当地用上几个象声词,会让人有如闻其声的感觉。那么,在这段话中,是否也能用上几个象声词,用在哪儿好呢?(指名说)
校正: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一片“刷刷”的写字声,像是静夜里春蚕在吃桑叶。不知谁一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上,“啪”地一声响,大家都抬起了头。一阵风“呼!”地吹过,然后“咣当”一下,门被风吹得使劲关上了。
3、出示文字:
“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走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你听,你看:
(秋风“呼呼”地吹着,金黄的树叶“哗哗”地向我们招手,像是在和我们告别……)
你又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5、师小结:在写作文时,如果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都写下来,那么,你的文章就会更加真实、生动。
三、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师:你们说的真好!如果把说的内容写下来,那就是一篇好作文了。想不想试试?今天,我们就来写这样的'一篇作文。
请大家翻开课文第79页,自己读读习作4的第二自然段,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请大家一起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这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指名回答)板书:一件事,一个场景用上象声词
3、师:课文中有四幅图,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素材。仔细观察,根据插图的内容,你会想象到什么事情或场景?
4、师:好,现在谁想说?
5、指名说。
四、自由习作,品味赏读
1、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这么多事情和场景要说,想不想写下来?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写下来,恰当地用上几个象声词。因为时间关系,我想提一个小建议,开头、结尾先不要写,抓住重点部分,写一个片断。
2、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3、师:同学们,停一停,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十分钟时间,都写了不少了,而且还很精彩,想欣赏欣赏吗?(指名交流)大家要学会倾听。要知道,欣赏别人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待会儿听听老师是怎么评的。
五、小结延伸,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我们在使用象声词描写一个场景的时候,只要做到准确、恰当、合理、有序,就会使我们的文章变得
有声有色。
2、文章写好不能交给老师,自己应成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想,反复地改。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你们的文章就这样不断地读,不断的思,不断的改,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3、布置作业:
①给你的作文加上开头和结尾,认真修改。
②把作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同学听,根据他们的意见,再改一改。
语文教案 篇2
语文园地八- 教案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3、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
4、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阅读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同学们课外也读了不少这类故事,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讲故事
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讲完后评一评。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大家掌声祝贺。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学生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在总结时,你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每组请一名同学做总结。□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1996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1997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D)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咏柳》教案11-09
[精选]语文教案10-07
语文教案(精选)09-11
语文教案【经典】09-17
(经典)语文教案10-02
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