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简说】
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喜欢《雨巷》这首诗,在他早年的自选集中甚至没有收录《雨巷》一诗。读一读《我用残损的手掌》可能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1942年,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还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歌。
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不仅仅是它传递出的情感,也在于它丰富的意象,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以,学习这首诗,可以学习一般读者阅读诗歌的方法,即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旋律等。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①做好相关链接。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⑤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过程】
一、从标题读起
问题设计:看到这首诗的标题,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残害、痛苦”等内容。“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出诗人遭受到的迫害,又表明了诗人不屈的意志,这个意象是值得好好玩味的。)
(说明:这个标题运用了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残损的手掌”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整首诗又是围绕“我”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祖国的地图触摸祖国的河山展开的,标题取得很好。解读标题是解读全诗的基础。)
二、朗读,感受诗歌。
问题设计:朗读这首诗歌,诗人抒发的是否就是大家所谈到的痛苦、悲伤等感情?
活动: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再请个别同学读,交流感受。至少朗读两遍。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此处另一个难点是这首诗歌前后两部分的变化,前面一部分与标题中“残损的手掌”一致,祖国是支离破碎的;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诗人的情绪开始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说明:整体感悟始终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它是表情的艺术。探讨阅读诗歌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声情并茂之中,就自然贴近作品贴近诗人了。)
三、整理意象,品味诗歌。
问题设计:
1、诗人写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说说这首诗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学生边读边划,可以分小组分别完成前后部分,再在班级交流,互相补充。
(学情预估:整理景物只要圈划仔细就可以了,难度不大。难理解的是作者对家乡的记忆,相对前后几行诗不一样。这里不着急解决,实际上这样一来,诗歌内部的情感节奏就有更丰富的变化,这一点在第五个环节中可以再深入。)
(说明:一首诗的核心构成在于它的意象,大多数诗歌是由几个意象组织成的意象群落构成。教学的时候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已经习惯用了可以直接用概念,交流时用概念就比较明晰。也可以用“物象”这个概念,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四、把握节奏,读懂诗歌。
问题设计:
1、整首诗中前后的景物特征一样吗?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的走势图
2、哪些词语、句子朗读起来很上口?(或者:这首诗歌中哪些地方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感觉?)
3、押韵是格律诗的优势,新诗相对就弱化了这一特点。这首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活动:第一个问题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再画在黑板上,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来交流。第2个问题较大,第3个问题指向明确,教师可以更具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开展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最有难度的环节,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诗歌内部节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感走势图”这个办法能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在节奏。相信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热情最高的一个活动。)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最早的诗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后来,诗虽然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但是,音乐的因素并没有消失。新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但是,不少诗人还是很讲究诗的音乐性的。
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反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与韵脚、对称与整齐、押韵与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情绪情感的旋律。内在节奏是诗思诗情的秩序,它是诗的精髓所在。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五、还原想象,把握特色。
问题设计:这些景物与作者生活的关系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活动:听配乐朗诵,静心想像。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估:如果学生说到“这些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是极好的。如果说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候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者尝试还原是人创作诗的心理。)
(说明:这首诗超现实的想像是让很多读者钦佩的。引导学生还原、体验,沉浸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触摸、聆听、凝视,或叹息,或欣慰,或希望,这是入到诗里去的。)
六、总结发现,归纳读法。
问题设计:读这样一首诗,哪些东西一定要读出来?
活动:随意交流。
(学情预估:学生说的多数是细节,是感性的。教师可以将学生讲到的景物、押韵等分门别类的板书出来,适当提升。)
(说明:学法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归纳这一环节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将这首诗作为学习阅读新诗的例子,教师自己要明白,也要让学生明白。)
【教学反思】
①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②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③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07-23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05-27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1-2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02-13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15篇02-1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3-21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2-13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15篇)02-13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通用12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