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4 11:32:4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引出体积单位。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

  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即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2、用以上方式教学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即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 dm3。

  3、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单位

  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

  米、()、厘米

  10

  面积

  米2、()、厘米2

  体积

  米3、()厘米3

  4、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

  (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1米3 = 1000 分米3

  1m3 = 1000 dm3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2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教学重点、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

  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

  板书:

  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面积单位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液体体积单位

  1升=1000毫升

  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具提供:

  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个,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使用。

  ②挂图,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2、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3、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5、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6、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7、完成书上31页练习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再一次说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完成书上30页练一练

  1、让学生先想一想:审题时先注意什么?试着说说要解决这些题目的过程和算理。

  2、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适当总结把相关体积单位进行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要提醒学生运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的方法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00的得数。

  3、小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

  1、完成31页第2题

  让学生先审题,观察这一组题目有什么特点?在解决的过程中要突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

  2、完成31页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题。说说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方法,形成技能。

  3、完成31页第4题

  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升与毫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升、毫升与本单元所学的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3

  教案背景:

  本课面向五年级学生关于数学科的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的体积单位的模型。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

  教学课题: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用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教材通过迁移类推引出物体的单位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方法: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模型观察,再建立表象。通过做一做进行区分。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插图)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

  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

  师:这是为什么?

  生3: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师: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师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好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

  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 cm3。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 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 cm3。

  师:请找出1 dm3的正方体,与1 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 dm3吗?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 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dm3。

  师:1 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 m的正方体。

  师:你能想像出1 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前排的12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 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 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 dm3,2盒粉笔就是2 dm3。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4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五、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发展,要通过表象建立深化认识,变抽象为形象。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的进率。教材以里放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模型认识和理解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通过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推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再仿照这种方法自己推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通过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符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本节课教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讲练结合。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见的长度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我们学习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或推论吗?

  (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推导,自主探究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2、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

  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③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②口头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面积

  体积

  ①总结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②说说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③怎么来记忆它们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深化

  1、辨别

  有一个小朋友计算出一只微波炉的体积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单位,他是这样换算的: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

  他换算得对吗?

  (引导学生认识:①单位换算的方法;②联系实际分析换算的合理性,促进数感的发展。)

  2、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和第31页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进一步明确1升=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1000毫升1米3 = 1000分米3 1m3 = 1000 dm3

  【教学反思】

  教学中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与本节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要把把情境的创设、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引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得自然朴实,真实有效。

  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站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高度,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在复习中感知,在观察中大胆猜想,在课件的演示和计算活动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了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同时,把课件的演示、学具的观察与摆一摆,数一数紧密的结合,学生在掌握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同时,较好的建立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数学思考:渗透类比思想,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推导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1dm3的正方体盒子、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1)说说常见的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

  (2)说说面积单位的名称,以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3、揭示课题:这课我们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你认为可能是多少?(可能有认为是100,也有可能认为是1000。)

  2、究竟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摆一摆,算一算。(小组讨论、拼摆,推导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3、全班交流:谁再来说说,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估计三种说法)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而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②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中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一排能摆10个,能摆10排,摆10层,一共能摆10×10×10=1000个,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电脑展示这种思考,然后请每个学生都把推导过程相互说一说。)③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而1升=1000毫升,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④口头回答:3立方分米=?立方厘米,5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4、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然后请1-2名学生说说推导过程。

  a.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b.计算体积;c.1dm3=1000cm3,得到相邻的单位分米3和米3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m3=1000dm3.(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②口头回答:

  2立方米=?立方分米。 9000立方分米=?立方米

  5、补全表格,继续填写: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长度面积体积

  ①总结体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②说说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③怎么来记忆它们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45页的“练一练”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要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

  进率(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辨别

  有一个小朋友计算出一只微波炉的体积是63立方分米,他想用立方厘米做单位,他是这样换算的:63立方分米=0.063立方厘米他换算得对吗?(引导学生认识:①单位换算的方法;②联系实际分析换算的合理性,促进数感的发展。)

  3、下面每一组数中都有一个数与其他数不同,请找出它!1.02m

  1020dm

  10200L

  1020000cm

  5046dm

  5.046m

  5046000cm

  5046ml

  4、课本P45第2题。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5、棱长为2m的正方体盒子中,可以放多少个棱长为2dm的小正方体?

  让学生先想象一排可以摆几个,一层可以摆几排,共可以摆几层。

  6、课本P45第4题。

  7、课本P45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1000毫升

  1米3 = 1000分米3

  1m3 = 1000 dm3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38—39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体积的大小。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玻璃杯,里面盛五分之二体积的水,若干石块;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线有长短,面有大小;线的长短叫长度,面的大小叫面积;那么体有大小吗?体的大小是指什么?体积的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这些问题你了解吗?能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探究体积概念。

  1、由教材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提问: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演示:拿出一个盛有2/5杯水的透明杯,再拿出准备好的小石块若干,请一名同学上台演示乌鸦喝到水的过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当石子放入水中后,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讨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因为石头把水推上去了,为什么能推上去?因为石头把下面的位置占了,那个位置叫什么?用一个准确的词来表示是?-----空间)

  2、什么是空间呢?(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长方体,对比两种图形。)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形放在地上,它占了地的什么?(面积)长方体呢?(面积)长方体除了占地的面积以外还占了什么?(地面上空的大小)对了,除了地面的大小以外还有空中的这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的设计是不急于把空间两个字说出来,要一步一步地按照学生的.思路说出来,因为对于空间两个字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3、引出体积概念。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中老师取出两个楼房和桌子,大家比较一下这两个物体所占的空间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个小)不错,这也就是说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小之分,我们把这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请同学重复一遍体积的概念,请一名同学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4、进一步强化体积的概念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以学生天每天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习亲切,最这样容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探索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

  1、比较两种体积大小差异大的物体。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2、引出体积单位。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字典具体是多大吗?刚才这两种体积非常近似的物体他们的体积大小又怎么表示呢?还有高大的楼房、山脉,细小的黄豆粒等,所有物体的体积大小的区分除了数字的大小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和关键的量,是什么?------体积单位。

  (1)、认识立方厘米(cm)

  A:出示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大家观察、感知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B:从书本中找到描述1立方厘米的话,画出来再读一遍。C: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有多少立方厘米、香皂的体积。(2)、认识立方分米(dm)老师拿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教具,方法同上,先让学生从书本中划出概念,再读一读,接着举出身边近似于1立方分米的物体,用手比划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3)认识立方米(m)通过前面两种体积单位的学习,大家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的体积吗?(变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大家说的很好,那么老师这里有一些一米长的线段,谁能帮老师搭建一个正方体?

  师拿出三条长为1米的教具条,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个三维的图形,请同学搭建在教室的墙角,组成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体,全体同学观察、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

  (4)、初步区分二维和三维,进一步区分和巩固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发现,立体图形的构成是由不在同一个平面的几条线段围成的,如这个三条线段的框架,我们把立体图形就叫三维图形,因此它的单位都是在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加立方两个字,它的简写也就是在字母的右上角写一个3,而平面图形它的构成是由几条在同一个面的线段围成的,它的搭建最简单的是需要两条线和别的一围,就可以组成,因此它是二维的,所以它的单位是在长度单位的前面加上平方两个字,它的简写是在字母的右上角写一个2。因此,大家说一说,体积单位都是什么?(都是立方什么、立方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大家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的认识、理解和体验。

  (5)试一试估计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四)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反思整理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感悟学习过程,体会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同时在学习反思中,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五)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理论引向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cm dm m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觉得我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适当的评价。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以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像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如读一读、说一说、估一估、比划比划等)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2、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依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

  1.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探索研究,交流展示。

  1.故事引入:出示主题图:乌鸦喝水的故事。

  自由汇报: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

  2.学生实验: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第一杯的水不能倒入第二杯,因为鹅卵石占据了一部分空间。)

  3.课件出示:比较观察:电视机、影碟机、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三、体积单位的认识:(学生先看书自学,再汇报交流。)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出示两个长方体: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3.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介绍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厘米(cm)。

  4.认识:1立方米、1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约一个手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约一个粉笔盒的大小)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

  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5.练习:

  (1)完成P40“做一做”T1。

  说一说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P40“做一做”T2。

  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根据是什么?进而使学生深化对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的意思的理解。

  三、反馈检测

  1.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教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整节课中,我给予学生一个又一个实验研究平台,引导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中开展学习,在一次次猜想验证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培养了能力。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 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 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 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 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 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 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 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 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 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教师正确处理了“扶”与“放”的尺度,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过程。

  2、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会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换算。

  3、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复习相关旧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

  (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119页上的表格填完整。

  二、练一练1。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6立方米、8000立方分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也就是要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2)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三、练一练2

  四、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这样,学生一般能概括: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应用。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相邻的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冀教版五年级下册86-8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1 小实验。

  1.1.1 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1.1.2 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1.1.3 全班研讨:(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2.1 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2.2 认识体积单位。

  2.2.1 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2.2.2 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2.2.3 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1.5( )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43-45页练习1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之间的进率。

  3、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重难点: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体积单位,谁知道是那几个吗?

  2、很好,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关于长度和面积的单位,谁来说下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

  3、那么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们想不想知道体积单位他们之间的进率呢?

  二、研究探讨

  1、刚才我们知道了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说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而且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那么谁来说下我们是怎么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呢?或者他们的'推导方法是什么呢?

  2、对我们可以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推导1平方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导出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我们知道1立方米=1米×1米×1米,那么大家想一想,用刚才的推导关系怎样得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关系或者进率?

  4、好,大家想了一会了,谁来上黑板把你自己的想法用算式书写出来。

  5、表扬学生,并且书写正确的推导算式:1平方米=1米×1米×1米=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书写的关系式推导出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6、练习

  20立方米=

  立方分米

  1.2立方米=

  立方分米

  2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00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我们刚才知道了相邻的2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那么不相邻的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想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对,等于10000平方厘米,同样用推导关系可以推导出来。那么现在大家自己动手推导出立方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

  8、集体反馈结果。得到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9、练习

  0.2立方米=

  立方厘米

  20000000立方厘米=

  立方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2、3题。

  2、我们还学习了容积单位,下去同学们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来,再根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求出他们之间的进率。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与容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单位间的改写。

  2、让学生参与单位间进率的探究中感知。深化认识与把握。

  3、感悟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对模型的分层探讨,理解常用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由来,并掌握体积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一瓶矿泉水的标签写着:净含550ML,表示瓶中水的(容量、体积、容积)是550ML。

  让学生认真一议,弄清问题是什么。显然是针对水的,由于水不是容器,不可能有容量、容积之说。所以只能是体积。

  2、复习常见的体积单位

  回顾一下常见的体积单位

  3、导入新课

  板书: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合作探究

  1、例5的教学:体积单位进率的的探讨

  (1)课件展示例5: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组探究

  全班反馈:一排10个,一层100个,10层1000个。

  (2)探讨

  (3)填空

  (4)熟记。

  找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规律

  同桌互说互测

  2、例6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1)课件展示例6;说一说,算一算

  先让学生议一议:

  所示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解决?再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全班反馈

  反馈:问题的实质方法

  思路的再反思

  三、课堂活动:练习与操作

  1、小组合作:估一估,量一量

  2、练一练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转化方法。

  五、布置作业

  4、6、7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物体观察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石头占据空间。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知识迁移类推引出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介绍了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分别说明各体积单位是棱长多长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建立这些体积单位的表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单位和正方体、长方体认识以及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在生活中与物体有广泛的接触,所以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但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还处于一种模糊的感性认识阶段,因为它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理解和空间观念的正确形成,因此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策略:

  1.运用“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纵向联系解决知识重、难点。利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2.在研究过程中重“操作”与“感受”,以达到培养学生“空间感”的目的。

  3.演示、观察法、小组合作研究法、有价值的接受式学习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演示,揭示并理解体积概念

  1、初步感受、认识空间。

  实验一: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这是一个装满水的烧杯,这是一块石子,如果把石子放入到烧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水会溢出来。水会冒出来。水会洒出来。石块会下沉。

  师: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来看看。(教师动手实验)

  师: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生: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把水给挤出去了。

  师:这说明石块占了空间。谁再举一个物体占空间的例子?

  生:冰箱占了空间。电视占了空间。

  师:看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板书:物体占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一让学生理解物体都是占有空间的,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总结。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实验二:

  1、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我们再来做个小实验。这儿有两个同样的烧杯,里面有同样多的水,这还是刚才那块石块,这是铁块,(边说边拿起用细绳拴着的石块)如果将它们分别放入这2个烧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1:水面肯定会上升。生2: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生3:水还有可能溢出来。

  师:好,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做实验)

  师:水面真的上升了,而且上升高度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石块和铁块不仅占有空间,而且所占空间还有大小。有的大,有的小。(板书:大小)

  2、揭示并理解体积概念

  师:看来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齐读概念

  4、举例理解概念

  师:刚才大家提到的冰箱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冰箱的体积。谁能像老师这样举个例子?

  生1:电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电视的体积。

  生2:手机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手机的体积。

  生3:黑板所点空间的大小就是黑板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二、探索常用的体积单位

  1、探究体积相差较多物体体积

  师:刚才,我们比较了物体的体积。接下来我们比较长方体的体积(课件:出示体积相差较多的2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呢?

  生:用眼睛一看就是第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

  2、统一体积单位

  ⑴猜测2个长方体体积大小

  师:那么这2个长方体你们认为哪个体积大?(课件:出示体积相等的2个长方体)

  生1:左边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你认为是红色的长方体体积大些?

  生:因为左边红色长方体比黄色长方体要宽,也比它的高度高一些。

  师:有这个可能

  生2:右边的那个长方体体积大,因为右边黄色长方体的长较长。

  师:有可能

  生3:我认为它们2个的体积一样大。因为虽然红色比黄色长方体高一些,宽大一些,但2个长方体的长差得较多,所以我认为它们的体积是一样大的。

  师:你注意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真了不起。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2个长方体学具,桌面上还有什么学具?

  生:

  ①长方体

  ②圆柱体

  ③小正方体

  ④大米

  ⑤绿豆

  ⑥沙子

  师:能否借助手中的学具知道谁的体积大吗?

  生:能

  师:你打算怎样做?

  生1:我把盒子中摆满小正方体,谁装的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2:我有大米装满红色长方体,再将红色长方体中的大米倒入黄色长方体,如果有剩余红色长方体体积大……

  师:我们将学具装入长方体盒中,如果盒子的厚度不计,当摆满学具后,这些学具的体积就可以看作是长方体体积。

  (3)小组合作研究,进一步体会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师:好,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学具研究一下到底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的结果?你们组用什么学具?结论是什么?(学生到前面具体操作演示汇报)

  生1:2个长方体体积相等。我们小组把沙子先装满红长方体中,再倒入黄色长方体盒中,发现正好,所以2个长方体体积相等。

  生2:这2个长方体体积一样大。我们用的是小正方体,红色长方体盒子中装满了108个,黄色长方体盒中也装满了108个,所以2个长方体体积相等。

  ……

  师:同学们借助手中学具比较出2个长方体的体积,有的用小正方体,有的用长方体,有的用大米,有的用绿豆等等,以后也用这些学具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方便吗?

  生:太麻烦了,不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中来,带着自己的猜想去验证使学生兴趣盎然,也能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统一体积单位做好铺垫。]

  (4)统一体积单位

  师:看来在比较体积时,要用到统一的体积单位。(板书完整课题:和体积单位)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之一有立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

  ①师:那1立方厘米究竟多大呢?我们的学具中就有,能找到吗,每个人都把找到的举起来,互相看一看,说一说。

  ②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立方厘米有多大。

  ③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色子、粉笔头、手指的一节。

  ④师:老师手中的这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6立方厘米大,橡皮的体积就是6立方厘米。

  ⑤师:这个长方体体体积有多大?如果我们还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测量它的体积可以吗?

  生:不合适,这个单位有点小了,太麻烦了。

  师:测量时就需要稍大一些的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用字母这样表示dm3。你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板书: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⑥师:用双手捧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然后给同学动手演示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⑦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生自由回答。

  师:那么刚才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到底是多少呢?找个同学来摆一个和长方体盒子一样的长方体,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亲自拿长方体透明盒子去和学生摆好的比长、宽、高)

  生:体积相等,所以这个长方体体积是24平方分米。

  ⑧师:你有能帮工人叔叔想购买这些木材估计有多少?立方分米能解决么?我们用一个更大的体积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适时板书: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⑨师:1立方米的空间究竟有多大呢?同学们用手演示一下好吗?

  (找6个同学给老师帮忙)

  师:现在我们用12根1米长的木棍,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大家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占的空间比我想象的大多了。

  ⑩师:下面,我请几名同学用米尺量一下这个正方体的棱长。

  (学生活动动手量)

  师: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对于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样的规定性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但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方式去解读知识和理解概念,体验概念是必要的。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的记忆才是扎实而有效的。]

  三、巩固反馈练习

  (书中练习)图中的长方体都是用棱长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让学生理解一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师:如何能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下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研究,下课!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再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后面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容积单位。教材的的编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把体积单位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联系起来,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三种单位有一个直观的区别;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我的教学设计也围绕着这三方面来进行,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我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分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小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发展期。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到五年级他们对几何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对操作活动中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教学中应注意对操作活动时纪律的控制。

  教学目标:

  1、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学生准备棱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米尺1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单位:

  老师身高155( ) 教室的面积为48( )

  游泳池水深2( )占地面积250( )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它们是什么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1厘米的长度 1平方厘米的大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体积,你们还记得什么是体积吗?那么体积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二、教学新课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这就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和老师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样大。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多少?

  说一说: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把它印在头脑里。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记法。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1立方分米。

  (2)学生拿出学具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 量(长短) 说 (概念) 想(有多大)

  举一举:(粉笔盒、菠萝等)

  拼 (体积)

  (3)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3、认识1立方米

  (1)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个学生,然后试一试。

  (3)8个学生一组,用米尺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头脑里。

  (4)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太阳能水塔、讲台等)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1)课件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旁边出示1立方厘米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

  (3)小结:长度单位表示距离大小,面积单位表示表面大小,体积单位表示空间大小。

  三、巩固练习,提升理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间约是150( )。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4)一把椅子高90( )。

  (5)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

  3、连线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约为 40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 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 20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手,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注重学生实践体验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比较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

  3、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4、注意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在让学生感受每个体积单位有多大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学生有的提到我的一个指头头大约是1立方厘米,我随机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追问道:你们每个手指大约又是多少立方厘米呢?在例举1立方分米时,学生说粉笔盒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有一次我买的烤红薯大约1立方分米等等。在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名同学,然后亲自让同学们站到里边看一看,然后分组搭1立方米的框架。通过例举与体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每个体积单位大小的建立。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学重点:

  了解体积的意义及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学难点:

  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有多大。

  教学方法:

  一、教学体积。

  1、师生互动。

  感受教师占的空间大,学生占的空间小。

  2、小实验。

  感受大石头占的空间大,小石头占的空间小。

  3、观察比较。

  鞋盒占的空间大,火柴盒占的空间小。

  4、举例生活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5、总结体积的意义。

  二、教学体积单位。

  通过教师描绘两个物体组合的样子,猜一猜它们体积的大小,从而引出计量体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积单位)。

  课件展示三种体积单位的规定方法: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通过观察学具、举例子、测量实物创造以一体积单位为单位的组合体。

  分别教学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让学生感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点、线、面、体构成了我们千变万化的数学图形,我们知道线有长短、面有大小,线的长短叫长度,面的大小叫面积,那体有大小吗?体的大小叫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首先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两个生活现象,考考你的眼力,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1)师:请一位同学和老师配合来一个换座游戏,用数学眼光从我们身上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师:老师坐在同学的座位上,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地方小、挤

  师:为什么感觉挤呢?

  生:老师占的空间大,同学占的空间小(板书空间)

  (2)师:这是什么

  生:石头

  师: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和液面相等大小一样的两个水杯,现在老师要把石头分别放入水杯中,猜想液面会怎样?注意观察。

  师:怎样

  生:液面都上升了

  师:为什么会上升

  生:因为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上升的高度一样吗

  生:大石头占得空间大,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大,小石头占得空间小,液面上升的高度就小

  (3)师:认真观察比较火柴盒、文具盒、鞋盒哪个占得空间大

  生:鞋盒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比鞋盒所占空间更大的物体吗?

  生:书包、音响、凳子、课桌、讲台桌、教室、一排教室、教学楼、地球、宇宙…….

  (4)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小之分,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那它的体积就大,物体所占的空间小,那它的体积就小。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体,用上“体积”这个词描述一下它的大小。(同桌pk)

  生:鞋盒的体积大,文具盒的体积小

  讲台桌的体积大,课桌的体积小

  教学楼的体积大,教室的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

  老师这也有两个物体组合,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请同学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两个物体的样子,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

  师:第一个物体是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第二个物体是由6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生1:6个的大,因为用的个数多

  生2:不确定,因为它们所用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确定。

  师:到底哪个大呢?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师:6个的一定大吗?为什么用的个数多,体积却不大呢?

  生1:因为它用的小正方体小,而它用的小正方体大

  生2:因为它们所用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

  师:如果用数个数的方法比较它们的体积,需要有什么前提条件?

  生1:所用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一样大

  生2:选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去搭

  师: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一样大,也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计量长度的标准是长度单位

  计量面积的标准是面积单位

  计量体积的标准就是体积单位

  看课件演示,像这样选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作为统一的体积单位,就可以更准确的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

  师: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每种体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我们先一起回顾面积单位的由来。

  课件演示

  师:面积单位是用什么图形来表示的?(正方形),体积单位会用什么来得到呢?(正方体)

  一、师:拿出最小的那个小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1厘米)

  A、我们规定,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课件)

  B、用手捏一捏,感觉它的大小,生活中见过这么小的物体吗?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生:骰子、电视按钮、电脑键盘、花生米、一节小手指……

  C、师:橡皮的体积大约是几立方厘米?估计一下,你是怎么估计的(找一学生到前面展示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

  生:粉笔、钢笔、火柴盒、文具盒……

  D、用你手中的教具创作一个以立方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组合,并说出它的体积,小组内互相比一比,看谁的体积大

  E、请同学用12个小正方体任摆一个物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大呢?(举起来)

  师:为什么同学拼的形状不同,体积却一样大呢?

  生:因为它们都用了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

  二、现在老师想用这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测量鞋盒的体积,合适吗?

  生:不合适,太小了

  师:拿出那个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

  A、我们规定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课件)

  B、用手捧住它,感受它的大小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生:粉笔盒、小音箱、茶叶筒、双拳握在一起……

  C、鞋盒的体积大约有几立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测量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分米作单位来测量?

  生:电视机、微波炉、投影仪、电闸盒、我家的整理箱

  D:小组合作,创作一个以立方分米作单位的物体组合

  生:我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

  D、师:我想摆一个大正方体,至少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是多少?试试看

  三、用刚才认识的两个体积单位去测量教室的体积,行吗?

  师:比立方分米更大的体积单位是立方米,谁能仿照前面的规定说出1立方米有多大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课件)

  师:双臂微微打开长约1米

  A、4人合作,围一围,创作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B、好,刚才同学们亲身体验了1立方米

  师:老师这还有3根一米长的木条,在墙角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容纳多少人,谁想来试试

  师: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容纳9个人

  C、1立方米的空间可真大,生活中见过这么大体积的物体吗?教室中有没有?除了讲台桌,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米(生答完展示课件)

  D、不要小看这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倒满500个暖水瓶

  1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做50张课桌的桌面或300个桌腿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立方米作单位来测量

  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3种体积单位,为了方便,每种体积单位可以用字母这样表示(板书)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对每种体积单位的理解呢?

  生:边演示边叙述,立方厘米很小(只能用手指捏住)、立方分米较大(要用手捧住捧)、立方米最大(要用手臂抱住)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能告诉老师对体的大小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体的大小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而且计量体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即体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以后再去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首先根据这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再看这个物体包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得到它体积的大小。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06-09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01-29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2-29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06-06

体积单位换算教学设计07-07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9篇06-09

(必备)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02-26

体积单位的进率教学设计04-14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3篇)01-07

【优秀】《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0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