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9 16:35:4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日历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幼儿园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推荐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混合运算》 推荐度:
  • 对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的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教学设计[精品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学设计[精品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镜子中的数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5—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

  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师用的示范镜子,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①出示镜子,引导学生照身边的物体,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发现

  ③全班同学汇报

  二、探究验证:

  ①用镜子完成P17“试一试”第(1)题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看和你的发现是不是一样。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题,摆一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③帮助机灵狗:

  在观察机灵狗的发现,看看是不是对呢?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18“练一练”第1题

  先想想,再用镜子验证一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

  2、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使你们能看到图的全部

  四、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览。

数学教学设计2

  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交集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

  2、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和推理能力

  准备: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大的操作材料

  过程:

  (一)图形宝宝找家

  1、(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图形宝宝,你们来看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用两个词来说,如红色的三角形等)

  2、现在这些图形宝宝想回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家吧!

  3、(出示图)这就是它们的家。你在帮它们分的时候要说出你自己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

  4、分好后请幼儿说说为什么?(······)

  5、你对他的分发同意吗?为什么?

  6、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他们分的情况进行记录。

  7、(出示红色三角形)现在有个图形宝宝很急,它不知道哪个是它家了?因为它既是红颜色又是三角形,你们说它应该到哪个家?(······)

  8、不如我们给它造个新家吧!

  9、教师将两个圆圈集合在一起,将三角形放入。

  10、小结:两个家中都有着它的共同点,而两个圆圈集合的地方交集,也就是它们共同的家。

  (二)送图形宝宝回家

  1、给每人提供一套操作材料,先仔细观察里面的`图形,在确定图形宝宝应该放在哪个家中。

  2、教师进行指导

  3、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

  4、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分得对不对,做的不对的就改一下。

  (三)游戏

  在幼儿的额头上贴上图形宝宝,并请这些图形找到自己的家。

数学教学设计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1.眼中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认识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然而,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③列表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尝试调整的策略: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猜一猜,来进行尝试。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并不符合要求,还需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考虑,进一步调整寻找答案。

  ⑤模拟操作的策略: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智慧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由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照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

  2。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有关水果店、鞋店、电脑市场、服装店的情景照片;课件(能控制图片,音乐,及其他题目的展示);货柜台及物品(水果类、学具类、蔬菜类、生活用品等多种物品)

  学具: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出示一张水果店照片。

  师:这张图片漂亮吗?你逛过商场吗?这张图片是老师上周星期天逛商场用相机拍下来的,还有几张,想不想看?

  师:那好,待会同学可要仔细观察每张照片,看谁看完之后,能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情景中探索、生活经验的升化。

  (一)从生活经验中悟出新知。

  1。课件一张一张显示商店里拍的照片。(学生小声说)

  2。抽学生说。

  生n:我看到了……

  3。几张照片放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了这么多。你发现这些东西是怎么摆放的?

  师:你们的发现都不错。你们的意思就是说把一样的(或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数学上把一样的.或同样的称为同一类。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的方法。

  板书

  (二)实践体会,分组动手摆,生活经验的升化。

  1。师:刚才商店里的阿姨摆柜台,分类摆得不错,你们想不想摆呀?好,下面请大家来当小售货员,动手分类摆一摆。

  要求:首先,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到柜台前,看看你们的柜台前的篮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然后,商量、讨论怎样把这些东西分类摆放好。

  再动手合作把物品分类摆放好。

  2。小朋友动手合作摆放。 (放音乐,让小朋友在欢快的音乐中活动)

  3。小组参观、交流、汇报。

  师:哪个组先请大家来参观?

  接着一组一组汇报,同学相互评价。(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培养交流、评价意识)

  4。列举生活中的分类。

  师:我(老师)觉得四个小组摆得挺不错,经过我们小售货员分类摆放,这些东西就不乱了,看起来就清楚了不,找起来就方便了。

  比如,我要买西瓜,到哪儿买?兴趣班的同学要买足球,到哪儿买?冬天来了,妈妈要给你买毛衣,到哪儿买?李老师要买电脑,到哪儿买?(列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曾经到什么店里去买过什么?

  5。德育教育

  师:分类带来这么多方便,你们说分类好不好?

  平时,我们同学们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都要分类摆放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分类知识的抽象运用。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合作分类摆放物品,做得非常好,那么,画出来的,你能分吗?

  1。出示课本第40页第1题。

  2。出示课本第40页第2题。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把车涂上颜色,看谁涂得又对又好。

  小组互相欣赏。

  各组推选1名全班展览。

  4。分类的多样化。

  师:其实呀,分类还有一定的技巧,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拿出装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学具。

  师:请你把这些学具分类摆放成几堆,看你有几种摆法。

  学生动手摆。

  学生汇报。

  老师小结:可按形状、可按颜色,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就不一样。(课件展示分的结果)

  收学具。师:请把红色的收起来,再把黄色的收起来,再把蓝色的收起来,把剩下的收起来。

  三。课堂回顾。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师:今天大家学会了分类,还掌握了分类的一些技巧。

  四。把分类运用于生活。

  1。说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分类。

  2。课外运用。(针对寄宿制学校)

  (1)今天中午在食堂就餐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在食堂,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我们学习的分类。

  (2)学们今晚分类摆放自己生活柜里的物品,晚上老师要来参观。

数学教学设计5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

  (图略)

  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

  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习用品呢?

  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

  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

  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

  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习用品吗?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三、解决问题: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合作中你的表现如何?自我评价一下。

数学教学设计6

  一、关于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节内容的作用、地位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本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恒等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论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一种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我颇费一番心思。因为情感目标是无法定量评价的,对情感目标的考察是一个综合多方面情况的长期的过程。究竟一堂课是否达到了它应给予的情感体验,别说评价者,就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本身,也不会像学会公式、定理的应用那样,明确自己所得。所以,情感目标就很容易变成一种摆设,甚至只是教案上的一种点缀,在教学过程中被置于从属或可有可无的地位。然而,当前我国的教改的实践主要是素质教育,究其本质是对完整健全人格的追求与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我们的教学对象不仅是一个被动的认知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确立这种人文观,明确情感目标确立的重要性,由传授知识向情感培养延伸。

  数学归纳法的知识内容有其独特性,我通过讲小故事、学生动手摆多米诺骨牌游戏、做评判者为别人纠错等手段创设一种愉悦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氛围,力争做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二、关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其正确性还有待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因此数学归纳法学习是数列知识的深入与扩展。它既是高中代数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数列求通项时,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测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侍加强。为了避免机械套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造成学生思维的堕性及僵化,因而我把分析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实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考虑学生对第二步中的递推思想感到困难,因此把正确理解第二步中的递推思想作为难点。

  三、教学过程反思:

  1) 课开始,情趣生;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新课引入之前,为让学生懂得不完全归纳法的不完备性,明确学习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及唤起学习的热情,我先讲了一则民间小故事:地主儿子识字。大意是:地主花重金请了一名先生教儿子识字,第一天学了“一”,第二

  天学了“二”,之后,地主儿子想:“一”是一横,“二”是二横,那“三”肯定是三横,第三天果不其然是三横,于是地主儿子对地主说:不必学了,很简单,已经全会了。地主大喜,为吹嘘儿子聪明,大摆宴席。席间,一乡绅想讨好地主,就说让地主儿子给他写个名帖,没想到这让地主儿子出尽了洋相,因为那位乡绅的名字叫“万百千”。讲到这里学生大笑,笑声中明确了,不完全归纳法是不可靠的,同时激起对“数学归纳法”的庐山真面目的好奇,渴望一探究竟。教师通过故事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消除潜在的心理负担,使教与学有良好的匹配。

  2) 课进行,情趣浓;

  新课是从让学生玩多米诺骨牌游戏开始的。我准备了一些军棋子,让学生动手摆放,并完成游戏。然后提出问题:多米诺骨牌游戏成功对骨牌的摆放与操作有什么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多米诺骨牌游戏成功依赖两个条件

  第一步:第一张牌被推倒,

  第二步:假若前一张牌被推倒,则后一张牌被推倒。

  其中第二步用到的就是递推关系,如此通过动手、动脑,及动画演示等形象展示递推关系,为教学难点突破提供直观的的参照物,作感性上的突变,从而分解数学归纳法的一个难点。然后适时给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及步骤。由于学生始终走在一条充满轻松、愉悦的学习道路上,归纳原理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例题的证明过程中,在第二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证明中,学生在证n=k+1命题成立这步时出现利用结论证结论,不用归纳假设的问题。这也是数学归纳法中最常见的问题。于是,我再一次结合多米诺骨牌游戏,明确第k+1张骨牌是要被第k张骨牌推倒,才是符合游戏规则的。因而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一定做到让归纳假设“粉墨登场”,有它的参与证得的n=k+1时的成立才建立了递推关系即逻辑推理链,实现了在验证命题n=n0正确的基础上, 利用命题本身具有传递性,运用“有限”的手段来解决“无限”的问题。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纠错的题,

  a) 小明认为下面的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且给出了证明,你认为这里有无错误呢?

  1+3+5+……+(2n-1)=n2 +1 (n∈N )

  证明:假设n=k(k∈N ,k≥1)时等式成立,即:

  1+3+5+……+(2k-1)=k2 +1,

  当n=k+1时由假设得:

  1+3+5+……+(2k-1)+(2k+1)= k2+1+2k+1=(k+1)2 +1,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可知,对n∈N ,原等式都成立。

  b)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1+3+5+……+(2n-1)=n2 (n∈N ).

  下面是小强同学的证法, 你认为他做得对吗? 请说明理由.

  证明:①当n=1时,左边=1,右边=1,等式成立。

  ②假设n=k(k∈N ,k≥1)时等式成立,即:

  1+3+5+……+(2k-1)=k2,

  当n=k+1时由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得:

  1+3+5+……+(2k-1)+(2k+1) = =(k+1)2,

  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由①和②可知,对n∈N ,原等式都成立。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实质

  3)课结束,情趣存

  这节课的小结是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的,我设计以下问题并和学生共同讨论回答。 I. 数学归纳法是怎样运作的?

  (在验证命题n=n0正确的基础上,证明命题据有传递性,形成了逻辑推理链,以一次逻辑的推理代替了无限的验证过程.)

  II. 数学归纳法适用于证明什么样的的命题? (数学归纳法适用于证明:和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III. 数学归纳法基本思想是什么?

  (在可靠的基础上利用命题本身具有传递性,运用“有限”的手段来解决“无限”的问题。) IV.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所依据的自然数的`性质是什么?

  (自然数集的任一非空子集都有最小数。)

  V.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递推基础要打牢, 递推依据不能少, 归纳假设要用到。)

  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关于数学归纳法实质及原理的内容,对初次接触数学归纳法的学生来说,回答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在课件的处理上运用了漫画的手法,设计这样一个场景:将这些问题由一名儿童提出来的,旁边坐着他的老师,他在向老师求教。这样,就把我的学生置身于旁观者的角度,减轻了因接受提问所带来的压力。而画面上又是一个小孩子在向长者求教,这使得学生潜意识里增强一种自信,认为小孩子的问题终归会知道一二的。于是热情并渴望表现的学生们便积极展示观点、畅所欲言。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了解学生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对数学归纳法原理和实质究竟有怎样的认识,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接下来课程中补足的。对错误的认识,我会立即帮助纠正。而对正确的,即便现在还很朦胧我也并不急于点破主题,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归纳法的应用”的课上再加深认识,进行自我完善。我相信:已经除去杂草的庄稼,必定会茁壮成长的。

  然而,从这堂课的实践结果上看,这个环节并不是想象中这样理想,原因有两方面,一个使我有些急,怕时间不够而没有放开让学生发表意见,越俎代庖。另外一个就是学生也拘泥于是一堂录像课,吃不准的观点便不像平时那样毫无顾忌的说出来。这也是促使我着急的一个原因。没想到,最后还剩余了一点时间,只好做做练习。总之,在这点上我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并改善。

数学教学设计7

  一、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与,掌握5的加法。

  2、通过观察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数字卡、苹果卡片

  三、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导入:五只猴子荡秋千

  2、复习5的组成

  (1)提出问题:今天老师买回4个苹果,小朋友又带回1个苹果,现在我们一共有几个苹果?

  (2)如果把这5个苹果分在两个篮子里我们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分一分,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3、学习5的加法。

  (1)如果你有2只苹果,我再给你3只,你有几只苹果呢?我们用算式怎么表示呢?启发幼儿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并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2)请小朋友先抽一张卡片,看看卡片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字什么表示,再抽一张卡片,让幼儿算一下一共有几只苹果。反复进行游戏。

  4、幼儿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进行运算。

  四、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列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好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练习设计:教材第3页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习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习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学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ABC规律模式,并尝试表述排序的规律。

  2.会根据颜色的特征进行ABC模式排序。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花园里的花》插图等相关图片。

  纸面教具:打印教具《花园里的花》,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妙妙头戴按ABC模式排序的花环图片,再出示花环打开成一行的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花的排列规律。

  ——花环上的花有几种颜色呢?它们是什么颜色?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花是怎样排列的?

  小结:花环上的花是按红、黄、蓝三朵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每组中红、黄、蓝花都只有一朵。

  二、观察花园的花图片,发现模式规律。

  1.幼儿观察《花园里的花》第一行,请幼儿说说花朵的排列规律。

  ——这些花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几种颜色的花?有什么颜色的花?

  ——幼儿读一读它们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红色、黄色、蓝色…然后说出这些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总是重复排列的一组花是什么颜色。

  小结:三种不同颜色的花为一组,后面都是前面一组的重复。

  2.幼儿按以上的方法观察《花园里的`花》第二、三行的模式排序规律。

  三、发放纸面教具《花园里的花》操作练习,巩固ABC模式规律。

  1.完成《花园里的花》练习。

  ——花园里的花是按什么规律种的?请你按规律给没有颜色的花涂上颜色吧!

  2.请完成的幼儿说一说这些花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1.在美工区画出ABC模式排序的装饰项链;2.在建构区中用积木拼插ABC模式排序的作品。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数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

  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准备:

  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帮助老师选一套衣服,打扮打扮好吗?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播放课件:数学广角――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谢谢大家。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新课学习

  1.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

  第二种:把圆和正方形当成衣服,长方形、菱形、三角形代表裤子

  用哪几种图形表示两件上衣的?

  用汉字表示的有哪些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比较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师板书图形表示的那种。(板书:简单,明确)

  2.生活中的应用

  (1)早点搭配。

  牛奶、豆浆

  蛋糕、油条、饼干

  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你能知道我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牛奶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豆浆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

  先是蛋糕和牛奶、豆浆搭配,油条和和牛奶、豆浆搭配,饼干和和牛奶、豆浆搭配。

  如果增加一种点心汉堡,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8种,因为多了一种点心,再和两种饮料搭配,所以多了2种。

  (2)走路中的搭配

  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黄山,一共有多少条路线?

  请学生在书上数一数几条路线?

  课件出示:

  (3)从太原经过杭州到黄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图:

  ▲太原

  ▲杭州

  ▲黄山

  三种交通方式:火车、飞机、汽车

  三、拓展练习

  P112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同学们说一说,“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新课学习

  (一)例2

  1.合作探索

  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

  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二)例3

  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

  课件演示主题图,继续播放课件:数学广角――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小组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条直线上,再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任意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1.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2.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实践活动掷一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是不可能出现,哪些是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设计14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范围为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测试大数的认识题型有填空、判断、选择。本张试卷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全面,注重考查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分数统计分析

  三、班级测试总体分析

  这次考试有41个人参加,缺考1人。考试时间60分钟。从总体上看,这次的考试反映了我班近期的学习情况。

  四、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多为基础型的题目,考题内容基础知识覆盖面很大,突出了平时的教学重点,扩散了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本试卷题量、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有对能力的考查。使学生通过本次考试,对自己有了一个全面检测自己学习情况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主要存在的问题

  1、写数时,每级中间或末尾该写多少个0,有些同学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出错较多。

  2、读数不准确,没有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来读,导致出现错误较多

  3、有同学没有很好的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改写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

  六、原因分析

  学生原因:

  1、题目较为简单,学生存在粗心大意,在简单的题目中丢分。

  2、学生对知识的细节认识上存在不足,导致读题不准确。

  4、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我的原因:

  1、课堂组织不是很好,没有注意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没有做好培优辅差,没有使学困生得到好的提升,优生也没有很好的突破。

  七、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加强培优辅差,坚持对学困生的辅导,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把前面的知识补回来。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教学设计02-19

《数学》教学设计06-2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数学教学设计【精】06-15

【荐】数学教学设计06-14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6-04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