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5 08:50:37 欧敏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7篇)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

  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3、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PPT展示)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一)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起首两句,言明个性。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神韵,性格)所谓“俗韵”可能指世俗社会上来往逢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一个无字表明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这种世俗的本领,显示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祖上曾祖陶侃虽曾荣耀富贵过,但陶渊明只是陶侃一个偏房远支,但陶侃死后,陶氏已渐渐失势了。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性本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呢?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古代做官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一个误字,也看出作者的懊恼和后悔。“一去三十年”,我们看一下注释,实际上,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辞官回家,也才不过十三年而已,这里是诗人夸大之词,其实这样的夸大也是符合情理的,我们说痛苦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所以诗人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投身官场,自然觉得自己在这官场的十三年就像过了三十年一样漫长。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哎呀,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

  (二)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羁鸟,池鱼各指什么,旧林,故渊又有什么含义呢?大家看一下诗人所用的修饰词。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羁、池、旧、故

  羁鸟,是被束缚的鸟,池鱼是被圈养的鱼,这里是作者用来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板书),旧林,故渊,比喻自由自在的自然天地(板书)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在这两句诗里,作者以“鸟”、“鱼”自比,形象生动。诗人就像那只原本在山林自己置身于官场,正好比鸟雀被羁于樊笼,游鱼被困于深池。他把官场比做“尘网”,比做“樊笼”,正表露了他对官场深深的厌恶之情。

  (2)作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因出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和“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处境去入俗求仕。出仕后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的森严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者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去随波逐流,这样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顺乎人的天性,恢复人的天性,使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两句话虽则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丰,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

  (三)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作者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又是如何呢?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些诗句所营造出田园景象(找个学生起来说说)

  说的不错,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画面。

  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来写田园的。

  “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方宅,草屋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板书)。在这四句里诗人写到那些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我们再看接下来四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依依,写出炊烟的依稀可辨,也可以理解为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诗人不写草虫,飞鸟鸣叫,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这四句写远景(板书)写道什么意象——

  诗人简单的八句话写出田园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八种意象,简单勾勒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之景。诗人这种写法其实就是白描的手法。白描本来是绘画上的专业术语后来被借用到文学上,指的是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景物的特点那这里除了用到白描的手法,大家觉得还用到什么艺术手法?

  以动衬静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勾勒出田园的幽美平和的景象,以鸡鸣狗吠的声音衬托出田园的宁静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大家觉得这里的描写有没有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

  (四)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课文总结

  陶渊明被封为一代隐宗,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真隐士、假隐士。有人效仿陶渊明真正归隐山林,有人却因隐而仕,读书人的归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觅不见隐士的踪影,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寄情山水的心情。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千万富翁,也会有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念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说过的话——

  投影展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和舍体现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得境界吗?那么带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陶渊明本来可以做官,却放弃做官,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读完书之后,返回老家,做个普通的人,前几年不是说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有北大硕士卖米粉的。其实生活怎样,没有一个标准,而在于个人的选择。而选择就会有舍有得,你选择一方面,自然就要放弃另一方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真理。

  有时间播放视频《北大硕士生为何卖米粉》

  学生齐读,然后背诵,教师检测背诵。

  七、课外拓展

  投影展示《归园田居》其三,比较其一与其三两首诗有何不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八、布置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

  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

  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里面的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解读山水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作者归山水田园前的心境,解读作者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山水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作者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课文。《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作者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作者:作者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山水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山水田园的作者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课文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作者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山水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山水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山水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同学自由发挥)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作者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作者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作者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作者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二课时

  七、品读、探究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同学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同学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同学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

  ①穷巷寡轮鞅

  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⑤常恐霜霰至

  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

  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

  ①浪莽林野娱

  ②试携子侄辈

  ③披榛步荒墟

  ④徘徊丘垄间

  ⑤依依昔人居

  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

  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

  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坟墓。

  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何。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

  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

  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②漉我新熟酒

  ③只鸡招近局

  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

  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过滤。滤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同学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山水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作者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作者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作者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归去来兮辞》是作者将归隐时所作,是作者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山水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作者描写的山水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作者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山水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作者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山水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作者的安贫乐道思想。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作者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作者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作者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作者的艺术情趣,这就是作者一生的艺术写照。

  八、播放山水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同学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九、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作者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5

  《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里面含有一位诗人的名字,大家注意听,猜猜他是谁?“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陶渊明)好,那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哪些课文?有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还有学过《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记得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会赏诗,还要学会品人。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文。对于诗人陶渊明,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41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就有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了。从此他就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而陶渊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并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又被称为田园诗人。

  三、朗读诗歌,释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归园田居》也就是他退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第一首。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那题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园生活)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3、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并思考这四个问题。

  四、诗歌分析

  (1)从何而归?(官场)

  1.诗中作者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尘网、樊笼)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羁鸟、池鱼,羁鸟是笼中鸟,池鱼是池中鱼)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可以看得出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1.那作者他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描写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教学设想: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思考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拟打算透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到达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这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之后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又名: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先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1、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个性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十分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情绪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此刻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那里,不仅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构成鲜明的比较。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证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2、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画提出简单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地联系。

  2、运用所学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地解决问题地能力。

  3、培养学生地数学问题意识。

  4、增强学生地观察力和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地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滩上有一些片茂密地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地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地田野真美丽!

  创设活泼而又鲜明地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地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2、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比一比哪一小组所提地问题最多(每一小组请一代表将小组所提地数学问题写在纸板上)。

  2、每一小组出示自已地成果,全班讨论交流各组所提地数学问题。根据每一小组地不同成果进行适当地表扬。

  3、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地问题。

  4、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地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利用数字卡片)师出数字卡片,学生说一说。(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地?

  五、研究:8+7=15,你能根据这一道算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地积极性,更好地以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如:对各种动物之和这一类问题学生难以提出,老师就应该进行引导。)

  挖掘学生地个性化内容,及时进行表扬。

  学生不仅会提数学问题,还应能尝试去解决问题。

  采用独立思考与回答地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地能力。

  此题较为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是地。

  先理解题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数地延伸,达到举一反三地效果。

  提出这两个问题,目地在于让学生学会回头看一看,对所学地内容进行小结。

  目地在于加以巩固。

【《归园田居》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02-17

归园田居教案04-25

归园田居作文范文09-04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02-25

归园田居教案(通用15篇)06-08

读陶渊明《归园田居》有感06-18

公开课教学设计09-29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0-08

母鸡教学设计 公开课04-23

《荷叶圆圆》公开课的教学设计08-08